济宁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75&run=13

┌───────────────┬───────────────┐
│中共市委书记 丁培德 │副市长 翟学恕 张知平 路步炎│
│副书记 王玉玺 韩寓群 程金亭│ 马道生 唐伦伟 王世明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永贵 │市政协主席 陈继赞 │
│副主任 赵善文 师洪先 曹明安│副主席 王力生 李传让 袁紫翔│
│ 王德功 房念东 戴胜兰 │ 许宜常 陈微 莫圣泽 │
│市长 韩寓群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史为政 │
│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德志 │
└───────────────┴───────────────┘

济宁市辖市中、市郊两区,兖州、邹县、泗水、汶上、嘉祥、鱼台、金乡、微山
8县, 代管曲阜市。全市区、乡镇共157处,市区设办事处5处。全市总面积9721平方
公里,人口603.14万人;其中市区79.28万人(非农业人口22.93万人);全市人口自然
增长率由上年的9.98‰上升为12.02‰。
经济概况 1987年全市经济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开放,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
定、 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实现社会总产值11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51亿元,国民收入
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5.2%和19.96%;工农业总产值72.37亿元,比上年
增长18.4%,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0%提高到65%;地方财政收入3.42
亿元,比上年增长32.6%,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1987年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工业 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7.03亿元, 比上年增长28.2%。其中乡镇及其以
上工业企业1727个, 职工33.78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7.17亿元,工业总产值37.34亿
元, 比上年增长22%,其中轻、重工业产值分别为20亿元和17.34亿元,比上年分别
增长17.5%和27.7%。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村办工业创产值9.69亿元,比上年增长
59.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上年相比分别为: 自行车35万辆,增长94.4%;棉纱
1.97万吨,增长14.5%;棉布7989万米,增长25.4%;呢绒247.7万米,增长6.3%;
塑料制品增长57.8%; 白酒4.26万吨, 增长24.9%;机制纸及纸板6.54万吨,增长
36.5%; 合成洗涤剂3万吨,与上年持平;原煤938万吨,增长16.1%;发电量63.26
亿度, 增长39%;硫酸3.24万吨,增长111.7%;烧碱1.18万吨,增长12.2%;合成
氨7.7万吨,增长28.3%;化肥6.89万吨,增长61.4%;水泥101万吨,增长27.8%;
中小型拖拉机16950台, 增长23.5%。 地方预算内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4.58亿元, 比上年增长33.1%,实现利税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4.7%,为年计划
的128%, 其中实现利润1.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6%;定额流动资金周转112天,
比上年缩短12天;全员劳动生产率1.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1.2%;产品优质品率提
高12%, 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率由上年的50%提高到88%,优质产品由上年的130
种增加到176种, 其中当年新评为部优产品15种,省优产品59种;地方亏损工业企业
扭亏50%; 百元资金提供利税19元, 比上年增加4.02元,万元产值耗能比上年下降
10.4%。 1987年全市工业企业的横向联合进一步发展,有298家企业与全国22个省市
的企业、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协作项目828项,引进资金4000
万元,协进协出物资总额8.2亿元。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87年末利用外资协议项目5
个, 与外商开办合资企业7个;引进技术、设备1000多万美元。市区在全市工业发展
中起了一定主导作用。
农业 1987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3.3%, 达到63.65亿元;其中农
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7.4%上升为43%。
农业总产值达到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9%。粮食生产尽管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总
产仍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307.55万吨;棉花总产8.16万吨,比上年增长19.3%。年
末大牲畜33.31万头, 增长5.6%; 生猪123万头,减少7.3%;羊144.87万只,增长
21.7%;存养家禽1673.1万只,增长12.6%;产牛羊奶3744吨,增长12.8%;猪牛羊
肉10.9万吨, 增长9.2%;禽蛋8.78万吨,增长18.3%。1987年为进一步发展淡水渔
业,新开挖鱼池1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9.53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2.92万吨。
1987年全市造林16.58万亩, 年末实有林地134.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水果
产量比上年增长19.43%, 达到5.67万吨。1987年全市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蓬勃
发展, 总产值达26.48亿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87年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7.55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7.3%,每百亩耕地拥有28.8千
瓦, 比上年增长2.2千瓦;农田拖拉机4.48万台,比上年增加0.65万台,农用载重汽
车增加256辆, 达到1880辆;新增机电井2286眼,达到7.31万眼,农田水利有效灌溉
面积651.9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81.6%提高到86.3%;机耕、机播、机
收面积都有增加。
交通、邮电 1987年全市完成公路建设工程50项,投资总额4378万元,新建改建
路基桥涵101公里、路面268.9公里,修建大中型桥梁24座,晴雨通车里程比上年增加
107.3公里,达到1751.5公里;各类机动车辆5.6万辆,其中汽车14835辆(货车9425辆,
客车4753辆),私人汽车发展到2209辆,为上年的2.04倍。集装箱运输名列全省第二。
全市运输辐射已达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连接330多个县(市) 。1987年全市交通运
输部门完成货运量2154.5万吨,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公路运输完成2018.2万吨,
增长18.1%,水运完成136.3万吨,减少12.9%。完成客运量(仅公路) 1579.1万人,
比上年增长9%。
1987年全市邮政、电信事业均有发展。邮政发展了有声信函、邮政快件和大宗包
裹业务,电信开办了特快电话、市区内直拨、国内直拨电话、用户电报等业务,新增
长话电路86条,全市实现了长话半自动,除微山外全市各县间都开了直达电路;市内
电话新装机1403部,达到10626户(计费数) ,农村电话新装机425部,达到3099户(计
费数) ;高70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的济宁电信综合大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和部分
内部装修,全部建成后可达到市话程控1万门、长话程控60线的通信能力。
商贸、物资、金融 1987年全市商业经营、储运机构共4.47万个,饮食、服务业
经营单位1.9万个,其中个体有证单位1.73万个。商业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有118家小
型国营商业企业改为全民所有集体经营或转为集体所有、租赁给个人经营,大中型商
业企业有95%共57家与政府签订了承包合同。 全市城乡集市贸易点有373个。全市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75亿元, 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3.5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6
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4.8% (扣除零售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 、22.1%和
19.5%。 1987年市场物价上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上年平均上升8.1%,市区
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平均上升8%。1987年外贸出口完成出口商品购进总值3.2
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品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2%上升为46.4%。
物资流通。1987年进一步抓了生产资料市场的改革、搞活。1986年开业的“济宁
贸易中心” ,1987年已驻经营单位172家,同全国24个省、市2600个厂家洽谈业务,
经营物资1.3万多个品种,成交额达8.6亿元,初步形成了全市钢材、木材、汽车、化
工原料、建材等专业市场。1987年全市物资部门购进总额14.1亿元,销售总额14.3亿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倍和1.3倍。在销售总额中,售给农村的比上年增长47%,达
到2.3亿元;计划外物资达到11.86亿元,占销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6%提高到88%。
金融业。 1987年各种机构已发展到569个,从业人员6059人。为进一步促进资金
的横向融通,1987年新建全市农村和城市两个资金市场。1987年全市银行现金总收入
45.6亿元,总支出4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5%和25.4%;共拆入资金4.54亿元,
拆出4.2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44亿元(未含信用社贷款余额
5.1亿元) ,比上年增长9.4%。1987年全市保险险种由上年的22个增加到32个,承保
总额41.7亿元,收入保险费1685万元,比上年增长62%。
城市建设 1987年全市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完成4147万元,比上年增长23%。
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区编制出体育中心、儿童乐园、东门住宅小区、火车站
广场等17项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拓宽道路37条,总长60公里,铺沥青路面
40万平方米, 新安装路灯768盏,改造桥梁3座,新建立交桥两座,铺设供水管道4万
米,新增日供水能力3.9万吨。市区完成了第二期煤气工程,投资436万元,新铺煤气
管道1.54万米,供气用户新增3000户,达到1.7万户,用气人口已占城区人口的33%。
城市绿化, 共植树42万株,植绿篱44.91万米,新辟绿地5.63万平方米,其中市区植
树13.65万株, 栽草皮4.0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全市城市园林绿地面积
新增347.1万平方米,达到945.1万平方米。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有11个综合
开发公司, 当年共开发15个区片,完成施工面积15.7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22万平
方米,完成投资1866万元。建于市区中心的太白楼商业娱乐小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共有酒楼、茶楼、商店、娱乐厅等8000多平方米,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白楼联成
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群。 环境保护,1987年重点进行的第一批南四湖沿湖9个重点排
污企业的污染防治,已达到省府“初见成效”的要求;全市已有60%的锅炉采取了消
烟除尘措施。 1987年全市城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75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86平
方米,比上年提高0.96平方米。
科技 1987年全市科研单位普遍实行了对内课题承包、对外技术合同制,在总投
入的479万元科技经费中有偿使用部分已占70.7%。 通过举办科技展览会、科技信息
发布会、 专业技术交易会,共展出专利技术240项,发布科技信息1000项,承接服务
项目97项,引进新技术10项,完成技术转让46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2项。这些活
动的开展,共新增产值199.5万元,提供利税53.5万元,节约资金18万元,成交额500
万元。1987年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取得新成效,新上项目91项,实际完成占计划完成
的81%;列入推广计划的16项已全部完成,其中“含硼合金耐磨铸铁球”,在12个厂
家推广后, 创产值540万元,利润180万元。在全市1987年完成的123项科研项目中,
达到国际水平的5项,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0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80项。“皮毛
染整工艺”、“南四湖自然资源调查和综合利用开发的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和三等奖,获省科技进步奖的有12项。
教育 1987年全市基础教育围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进行了改革。市区取消了
重点初中,有两所原有初中的中学改办成纯高中,小学毕业生取消了升学考试,按学
区就近升入初中;乡镇初中按1.5万人一处的布点,已建成152处,占规划定点的35%。
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历时8年, 1987年经省政府验收合格。全市经过统一规划、建设
和调整以后的小学有3508处,初中429处,高中49处。小学在校生68.72万人,学龄儿
童入学率达到97.9%, 小学普及率98%, 小学毕业升初中率63.3%; 初中在校生
23.93万人, 高中在校生3.58万人。中等专业、职业、技工教育,开拓了办学形式,
调整了专业设置,这类学校共有69所,在校学生1.95万人,其中职业技术高中在校生
1.05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9.4%。农村职业教育新开设了农村医师、家电
维修、乡镇企业管理等农村急需专业,农林牧专业招生比例由上年的62%下降到22%。
高等院校1987年在校生6913人,比上年增加285人。成人教育,1987年有1.3万人次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单科结业证书。1987年大中专招生统考取得了历年来最好成绩,
共考入大中专生5214人, 其中本科1110人,比上年增加172人。1987年全市有幼儿园
2928处,比上年减少247处,入园儿童13.9万人。
文化 1987年市直专业艺术团体经过改革,撤销了市京剧团,保留团体恢复了国
营体制,市歌舞团正式成为国营团体。专业艺术团体除为群众演出外,还配合市里举
办的经济开发、文化交流、外事活动,先后为“荷花会”、“孔子故里游”、日本足
利市友好访华团等做专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摄影、征歌等大奖赛和民间
艺术展览。 1987年全市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取得新成绩,获国家级奖励的美术作品3
件, 文学作品1件,音乐作品2件;获省级奖励的文学作品1件,美术作品2件,有4件
美术作品参加了国际美展。 在全国首届农村歌手大赛中,有1人获“优秀歌手奖”;
在省“金龙杯” 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2人获“优秀歌手奖”;在省“小飞天”儿童
舞蹈比赛中,有6个节目获12项奖;在全国电台节目交流评比中,有4首歌曲获“全国
优秀节目奖”和“井岗山杯优秀节目二等奖”。市吕剧团演员刘福莲在全国吕剧中青
年广播大奖赛中获全国十佳演员称号。1987年,全市共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3座。
农村通广播率达到87.1%。1987年,新建汶上文物管理所,微山岛上的微子墓、目夷
墓和张良墓维修工程基本完成。
卫生 1987年全市有卫生事业单位721个,比上年增加37个;卫生技术人员15483
人(医生5600人) ,比上年增加362人;共有床位11314张,比上年增加713张。在全市
卫生技术人员中个体开业的有68人。 全市村设医疗点6657个,占村委会数的100%,
实行医药费减免的村委102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技术人员9837人。全市开设家庭病床
1010张,康复病床300张。1987年各种传染病的总发率比上年下降59.28%,病死率下
降30.7%;全市已有5个无疟县(区);全市鼠害密度下降到1%以下,通过了省级验收,
达到“一役达标”的要求;地方病中的丝虫病,在净化、监测方面经专家鉴定达到国
内先进水平;除氟改水已完成中氟区病村的改水任务,使48万人受益。
体育 1987年全市专业体育运动取得新成绩, 共组建24个代表队,有292名运动
员, 参加了山东省15个项目的比赛, 获省“振兴杯”女子足球赛、航空模型比赛和
“希望杯”射箭比赛(男子)等团体冠军,获省业体少年乙组篮球赛亚军,获团体第三
名2项,共获金牌40枚(主要为竞走、航模、射箭、举重等项目) ,银牌29枚,铜牌23
枚。在全国第六届全运会上,济宁市运动员获银牌2枚,铜牌3枚,破亚洲和全国纪录
各2项。 在1987年各项比赛中,全市共有6人6次破山东省纪录,王庆环荣获全国十佳
田径运动员和全省十佳运动员称号。群众体育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全市有85%以上的
企事业单位、38.9万职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全市中小学体育达标26万人,达标率为
27%。1987年新建成游泳馆1处,可容纳400名观众的体育馆1处,训练馆1处,建筑面
积为3000平方米的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1处, 容纳1200名观众的兖州体育馆主体工程
已基本竣工,新建成400米跑道田径运动场2处。
人民生活 1987年全市劳动就业人数增加,劳务市场招录3727人,城镇安置待业
人员1.95万人, 年末职工45.4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比上年增
加0.32万人,达到1.46万人。1987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据城乡居民抽样调查,1987年全市职工家庭人均收入991.82元,比上年增加117.15元;
市区居民人均可用于生活费收入885.7元,比上年增加104元,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
上升因素, 实际收入增长4.9%,少数居民家庭由于物价上涨,实际收入下降;农民
家庭人均年经济纯收入496.31元, 比上年增长10.8%。尚有4.6%的农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在200元以下; 职工家庭人均年支出854.21元, 农民家庭生活消费人均年支出
369.91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2%; 1987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3.7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全市为228元,城镇居民为893元,
农村居民为130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9%、47.8%和25%。据抽样调查,全市职工家
庭人均居住面积9.03平方米, 农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17.66平方米。1987年重点对微
山和泗水县进行了救济和扶持,全市共脱贫4.9万户,占贫困户的50.3%。

(邵伟)

加强领导,粮食丰收
济宁市为全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为搞好粮食生产, 1987年全市农业继续贯彻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全面搞好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
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和管
理。一是围绕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集体经营这一层次的作用得到加强,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和不好
办的事情,统一耕作、统一灌溉、统一防疫等有了新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农产
品合同订购制度,落实了柴油、化肥、现金“三挂钩”的征购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三是增加了农业投入,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当年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
农业生产和农林水的费用分别为2094万元和235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5.4%和23.9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处灌区配套顺利进行,各县、区发动群众进行了小型农田水
利建设, 有效灌溉面积达652万亩,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
的81.6%提高到86.3%;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程度均比上年提高;四是大力推广了常
规农业科学技术和开发应用新技术,重点抓了指标化管理、配方施肥、引进繁殖作物
优良品种、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等,并确定了一批科技示范乡、村和农户。此外,初步
建立起农村服务体系, 全市综合服务搞得较好的村已达40%以上;进行了6个商品粮
基地县的建设;建立了高产奖励制度,等等。1987年全市农业尽管受到严重的干旱和
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粮食总播面积1016.5万亩,
仅比上年增加0.7%,总产量却比上年增长1.3%,首次达到307.55万吨;单产由上年
的289公斤上升到302.5公斤。 其中夏粮总产157.4万吨、 单产307.5公斤,秋粮总产
150.3万吨、单产297.5公斤,两季粮食总产、单产均比上年增加。1987年,小麦总产
157.4万吨、单产307.5公斤,比上年分别增长0.4%和2公斤;玉米总产77.4万吨、单
产344公斤,分别比去年增长11.6%和26公斤;稻谷总产20.9万吨,单产373公斤,分
别比去年减少17.6%和18公斤; 大豆总产12.8万吨、单产126.5公斤,分别比去年增
长50%和31公斤;地瓜总产31.9万吨、单产384.5公斤,分别比去年增长9.3%和19.5
公斤。 全市农业劳动力平均每人生产粮食1261公斤,农业人口人均产粮584.5公斤,
占全省第二位;农业人口人均提供商品粮(贸易粮)191.5公斤,居全省首位。

(邵伟)

市中区
中共区委书记 韩笔祥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燕臣
区长 戴洪德
区政协主席 盛遵祥
市中区辖4乡,4个街道办事处,25.18万人。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1.43万亩。
1987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2.37亿元,比1986年增长50.6%。工农业总产值1.23亿
元,比1986年的9130万元增长了34.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16亿元,比1986年增
加3196万元,增长38.1%;农村经济收入达到1.23亿元,比上年增长79.9%。农村社
会商品率达到80.6%, 农民人均收入748元。超千元的村20个。全区财政收入1052.1
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8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额607万元。

发展街乡企业
市中区是济宁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市级机关驻地。1987年,区委、区政
府针对全区工业基础较弱、耕地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发展街乡企业。
全区351个村办以上企业, 有95%全面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部分企业实行招标和
租赁。2个乡工业产值过1000万元,21个村工业产值过100万元,29个居委工业产值过
10万元,6个企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有60个企业同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
产厂家进行经济合作, 年工业产值占全区的26.57%。48个村同驻区省、市属企业结
两大文明共建对子134个, 引进项目, 加工配套, 新上生产能力,全区工业产品由
“小、轻、散”逐步形成以轻纺、橡胶、塑料制品、食品、五金等行业为主的工业门
类。全区共开发鉴定新产品、科研项目15项,双倍硫化氢、淀粉废渣回收工艺、汽水
两用炉、新型少醛整理剂分别通过省、市鉴定,有2项填补省内空白,1项达到国家先
进水平。外向型经济有了发展,1987年出口额607万元,比上年增长142.8%。全区农
村经济总收入1.23亿元,其中工、商、运、建、服各业收入1.09亿元,占88.6%;农、
林、 副、牧、渔各业收入1400万元,占11.4%。各类经济联合体和专业户466个,有
48%的村实行了退休制度。

(任广琴)

市郊区
中共区委书记 周光珍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丛树棠
区长 蔡敬钦
区政协主席 郭巨湘
市郊区辖12个乡镇, 总面积881.1平方公里, 耕地80.53万亩,人口54.1万人。
1987年社会总产值8.69亿元,国民收入4.15亿元,财政收入130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
5.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农业总产值2.97亿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2元。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987年市郊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坚持改革、开放,对农业生产一是积极推广科学技术,认真抓典型,组织技术培训,
抓新品种推广;二是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1987年搞灌溉渠系配套285条,
长255公里, 维修配套排灌站66处,修建桥、涵、闸建筑物678座,新打机井525眼,
修复旧井382眼, 建机井房2093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从
黄河引水灌田,保证了22万亩水稻的正常生长,粮食总产达到38万吨,比1986年增长
2.5%。
林业生产围绕提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了林网补植和“三条”
种植(白腊条、阴柳条、紫穗槐条),完善了林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林木管理。
全区造林和更新造林2472亩, 完善和新增林网28.5万亩,四旁植树144万株,插“三
条”434万墩,林木覆盖率达到了12.5%。
畜牧业生产在饲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牧
业产值达到1940万元, 较1986年增长9.9%;生猪当年出栏15.1万头,增长67.5%;
家禽年末存养量272.6万只,增长14.3%;肉类和蛋类产量分别增长44.2%和100.7%。
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105.7吨,较1986年增长14.9%。
商品鱼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均有增加和提高。

(陈兴尧)

兖州县
中共县委书记 宋怀川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怀川
县长 于廉秀
县政协主席 于立志
兖州县辖13个乡镇,53.33万人,总面积6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7.7亿元, 比1986年增长17.2%,其中农业总产值2.36亿元,比上年
增长2.6%。粮食总产30.69万吨。财政收入3888万元,比上年增长36.8%,财政收支
平衡。城乡居民储蓄总额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6亿元,
比上年增长18.3%,出口商品收购额1610.7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561元。

发展中的兖州工业
兖州地处山东西部偏南,是鲁西南的门户,铁路、公路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具
有发展工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建国前就有电力、印刷、酿造、丝织、卷烟、农具制造
等多种工业。建国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兖州工业发展迅速。1987年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发展至145个。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有煤炭、机械、电子、化工、
纺织、轻工、建材、冶金、卷烟、食品等行业。其中,以生产现代化采掘机为主的兖
州煤矿机械厂、年产原煤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兴隆庄煤矿、全国5个具有年产万
台大中马力拖拉机厂家之一的山东拖拉机厂等厂矿,是比较有名的国家或省的重点企
业。1987年,有90.2%的工业企业实行了公开招标承包。承包后的工业经济效益增加,
如亏损企业毛纺织厂, 承包前亏损47.8万元,9月实行承包,年底扭亏为盈。县政府
组建了技术改造指挥部,加强了对28个在建技改项目的领导。到年底竣工技改工程24
项, 完成投资额2162万元,占总投资的81%。其中玻璃厂1.2万吨啤酒瓶生产线已建
成投产; 年产标准粉5万吨的新建面粉厂已竣工试车;第二酒厂也建成投产;杨庄煤
矿于9月份开始试产; 同时完成了10万吨机焦炉立项和初步设计审定。完成的技改项
目已收到明显经济效果。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34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累计完
成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县直工业总产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实现利润2292万元,比去年增长27%。产品质量有所提高。1987年度又有磷酸、箱板
纸被评为部优产品;龙凤牌雪茄烟、兴隆塔特曲酒、“87”牌小磨香油、N1型柔性
机械接口煤气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7年是历史上创优产品最多的一年。全县优质
产品产值达8277万元,比上年增长61.4%,优质品率达到18.6%,比上年增长4.87%。

(高永志)

曲阜市
中共市委书记 刘福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清伦
市 长 崔波
市政协主席 李守振
曲阜市辖13个乡镇, 总面积895.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69.62万亩。 人口
55.71万。 1987年社会总产值8.74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5.2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21.4%和15.2%; 国民生产总值4.93亿元, 国民收入3.82亿元,分别增长21.5%和
17.1%。工业总产值2.88亿元,增长27.6%,其中乡村工业产值1.53亿元,增长51.2
%。农业总产值2.34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30.7万吨,增长2.1%。全市农副产
品收购总值1.27亿元,外贸收购总额12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10.8%;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10.4%;全市财政收入2316万元,增长45.1%。全市职
工人均年工资1157元,农民人均收入524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17.7元,分别比
上年增加51元、40元和57.3元。

建设第一流的文化旅游城市
1987年,曲阜市的城乡建设工作重点抓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物维修和公路建
设三个方面。
曲阜市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是:以明故城为中心,形成东鲁(鲁故城区) 、西文(曲
师大文化区) 、南新(新城区)、北林(孔林)的十字花瓣型布局。年内阙里孔膳、济众
商场、 杏坛商场3座仿古式大型建筑相继落成开业,与阙里宾舍左右对称。阙里宾舍
为迎接国际儒学会议的召开,新建了高级会议室,并增添了全译音设备。在城西北隅,
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的市人民医院门诊、 病房大楼于上半年竣工使用。在东关104
国道东侧, 粮油经营大楼、鲁城商场于下半年相继建成营业。市内整修了6条街道和
10条小街小巷,铺设水泥、沥青路面1.71万平方米,石砌排水沟1500米,新建仿古围
墙2500米,门楼23座,店铺门头67间。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使曲阜城基本上保持了
明清时代的风貌。在护城河治理方面,疏通东西两段2830米,根治了南北两段2270米。
新植乔灌花木2.5万株,草皮1.8万平方米。砌花池310个。新建风景小区6处,建成花
园式单位20个。年内更新改造工业窑炉、采暖锅炉62台,搬迁污染严重的造纸厂1家,
关停电镀厂3家,建污水处理场和排污管网各1处。使孔庙、孔府、阙里宾舍周围基本
上达到了一类保护区标准。
南新区的建设已开始起步。 3条主要街道已初具规模。游乐中心、舞雩坛中学大
楼相继竣工,电视台、中波电台已建成试播。居民区商品房竣工面积4711平方米,市
机关招待所、杏坛宾馆、杏坛中学等单位正在紧张施工中。
为保护文物、开发旅游点,对孔庙的奎文阁、两庑、孔府花园假山、洙泗书院、
孟子故宅等8处文物古迹进行了大修或重建。后作街上的178户居民已搬迁完毕,为下
步扩大孔府花园、恢复孔府作坊作好了准备。
年内公路建设总投资1345万元,新修和改建国道、市乡公路76.2公里,乡村公路
103公里。通往少昊陵、梁公林、尼山夫子洞的3条旅游公路也于7月份竣工。

(宁廷亮)

邹县
中共县委书记 马广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翟文亮
县长 赵士纯
县政协主席 赵登文
邹县辖10个乡、 10个镇, 92.43万人,总面积1588平方公里,耕地102.4万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比1986年增长27.4%。其中工业总产值8.78亿元,农
业产值3.2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3.9%。粮食总产量43.5万吨,比上年增长
4.6%, 农副产品商品率为68.4%。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941.2万元,城乡居民储蓄
存款余额1.8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8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022万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94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846元。

加强县城建设和管理
邹县县城位于县境偏西部京沪铁路线上。城东是低山丘陵,城西为平原,分布着
国家重点煤炭基地兖州矿区已投产的和在建的5对矿井、地方的3对矿井和山东最大的
坑口电厂--邹县电厂。为充分发挥县城的综合功能和幅射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邹县注意加强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县城总体规划于1979年经省政
府批准,规划到2000年,城区人口控制在25万人以内,面积扩展到20平方公里以内。
至1987年底,城区面积扩展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3.6万人。全城分为工业、
商业、 文化、体育、生活、旅游、风景等若干区划,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城区交
通网基本形成, 现有主要道路16条,总长72.5公里;永久桥梁10座,街巷390余条。
新建的邹县火车站面积3200多平方米,候车室可容纳1500人,广场面积2.45万平方米。
城区公共汽车12辆,营运路线27公里,年运客36万人次。县城有1555户安装了自动电
话,实现了电报自动化转报。城区还有自来水厂3处,供水管道57公里,日供水1.5万
吨。公园2处,占地762亩,园林绿地321万平方米,道路绿化覆盖面积111万平方米,
全城覆盖率28%。 城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5所,其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4所,中等专
业学校13所。有《邹县大众》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以及文化馆、图书
馆、影剧院、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儿童乐园、万人大型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庙、孟府和铁山、岗山摩崖石刻,并开发建设了城南
的历史名山峄山,城北的明鲁荒王陵。邹县是对外开放地区,198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100万人次。 县城的公共服务网点、服务半径都在500米左右;有农贸市场8处,面积
4.15万平方米, 日平均上市2.7万人,年成交额4877.9万元。城市管理方面,组织了
街道清扫、 垃圾清运、粪便清运、蚊蝇消杀4支队伍。垃圾、粪便日排日清,达到了
基本无蚊、无鼠的标准。目前,邹县县城已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配套、环境优美、清洁卫生的新型工业城镇。

(张玉和 张信民)

微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胡广连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相玲
县长 肖嘉善
县政协主席 孙思冉
微山县辖18处乡镇,总面积25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2.55万亩。1987年底,总
人口56.38万人; 社会总产值6.40亿元;国民收入2.83亿元;财政收入1693.5万元。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1.97亿元,工业总产值1.7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75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176元,农民人均分配性收入480元。

湖区经济开发建设
微山地处南四湖区,水域辽阔,资源丰富。自1985年省委、省政府在这里举行第
一次湖区开发现场办公会议以来,这个县坚持“以湖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
面发展”的方针,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湖区经济开发建设。1987年,全县建成开发建
设项目67个,整治滨湖洼地2.1万亩,台田1万亩,并进行了小流域治理,完成了水利、
电力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水产养殖是微山县的一大优势,1987年新增水产养殖面积9611亩,坑塘、网箱、
网围、网坝等多种形式的养鱼业已在沿湖广大乡村发展起来。水产品总量由1985年的
1.9万吨增加到2.4万吨,其中养殖产量达到4219吨,增长10倍。
畜牧饲养业,坚持了县育良种、乡镇示范、村抓大户、就地转草为牧的路子,大
力发展了食草畜禽和珍贵皮毛畜禽;牛、羊、鸡、猪、鸭、鹅、水貂和东北貉的养殖,
生产规模有所扩大,涌现出一批养殖专业户、饲养大户和联合群体。
1987年林业建设、荒山绿化和沿湖区绿化,都有新的进展,继1986年获得全省平
原绿化县称号以后, 1987年又新增造林面积1.14万亩,四旁植树124万株,完善农田
林网23万亩。
乡村工业已初步形成农渔湖产品加工、苇条草编织、造船、建材、食品等27个行
业和近百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有7个行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汇320万美元;全行
业实现利税1155万元,比1986年增长36.8%。

(微山县政府办公室)

鱼台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玉东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绍柱
县长 夏满传
县政协主席 王玉岭
鱼台县辖14个乡镇,总面积639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人口35.37万。1987年工
农业总产值3.45亿元, 比1986年增长5.4%。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33亿元,比1986
年增长33.4%;农业总产值为2.12亿元。粮食总产24.43万吨。农民人均收入528元,
比1986年增加38元。 全县财政收入905万元,比1986年增长51.1%。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1.50亿元,比1986年增长10.2%。

发展公路交通,提高经济效益

鱼台县地处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 公路交通比较方便。但境内原有的12条公路,
多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修建的,基础差,标准低,使用期过限,严重阻碍了商品流
通和经济发展。从1984年起,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公路建设当作振兴经济的一件大事
来抓。到1986年,完成了贯穿境内的平徐线的改建任务,其中鱼台南段荣获山东省公
路改建全优工程奖。在此基础上,1987年完成了枣曹、东丰两条省道的改建任务。工
程质量受到济宁市的表彰,其中鱼城至鱼台段质量超过1986年获奖路段。此外,还按
三级标准, 改建了陈金线、清鱼线两条县道和张王线、王周线、鱼陈线3条乡道。共
建造大型公路桥1座,中型公路桥两座。铺筑油路面积87.17万平方米。1987年全县有
晴雨通车里程127.9公里,乡镇都有高质量的油路相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公路事业的发展,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7年全县公路运
输营业性车辆共完成货运量2465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21.4%;旅客周转量 (不含
个体户、联户)3141.5万人公里,比1986年增长19.7%;旅客运量(不含个体户、联户)
71.9万人,比1986年增长15.6%。

(鱼台县史志办公室)

金乡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好平
县大常委会主任 李襄珍
县长 王金俊
县政协主席 苑立常
金乡县辖14个乡镇, 51.4万人口,总面积790平方公里,耕地88.3万亩。1987年
国民生产总值3.2亿元,财政收入1321万元,比1986年增长8.3%。工农业总产值5.04
亿元,比1986年增长12.6%,其中工业总产值2.21亿元,农业总产值2.83亿元,分别
比1986年增长26.1%和3.9%。 粮食总产34.97万吨,其中小麦总产21.60万吨,人均
向国家交售小麦110公斤; 棉花总产1.74万吨,比上年增长34.6%,向国家交售皮棉
1.68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728.4万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502元, 比1986年增加31元;职工平均工资1208.4元。城镇储蓄4736万元,农村
储蓄7479万元。

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乡镇企业

金乡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境内有大小河流24条,
总长度307.6公里。 有排灌站78座,提水站172座,机井10840眼,农用排灌动力9.58
万千瓦, 有效灌溉面积82.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6%,是全国商品粮和优质小麦
生产基地县之一。
金乡县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翻番的
步伐,1987年定为“乡镇企业年”。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制订了发展乡镇企
业的规划。在推行、完善承包责任制,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采取优惠措施,引进资
金、技术、人才,积极发展横向联合,大搞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加快了乡镇企业的
发展。 1987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38人,选送到大中专院校培训270人,引进资金45
万元,有54%的企业与外地建立了协作关系,新上项目25个,四级企业总数达到9420
家,生产门类发展到19个,产品花色1350种,从业劳动力4.79万人。1987年,乡镇企
业总产值达到2.05亿元,总收入达到2.02亿元,比1986年增长46.6%;其中乡村工业
总产值1.19亿元,比1986年增长51.6%,实现利税2037万元,比1986年增长56%。

(师德服)

嘉祥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杨茂山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金良
县长 李相合
县政协主席 孙建新
嘉祥县辖19处乡镇,15.4万户,有65.4万人。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耕地97.5万
亩。1987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75亿元,比1986年增长18.7%,其中工业总产值2.68
亿元, 比1986年增长35.5%;农业总产值3.07亿元,比1986年增长7.2%。粮食总产
34.14万吨,比1986年增长2.6%。财政收入1443.5万元,比1986年增长34.5%。国民
生产总值4.87亿元(现行价) ,比1986年增长5.26%(按可比价计算) 。国民收入总额
3.07亿元(现行价),比1986年增长6.92%(按可比价计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6亿
元,比1986年增长20.6%。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89亿元,比1986年增长23.3%。
全民职工平均工资1204元,比1986年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527元,比1986年增
长16.9%。

工业生产迈新步
1987年, 嘉祥县委、县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工作中重点抓了6个乡镇、30个乡镇
企业、10个重点村,调整了乡镇企业的行业和产品结构,发展了横向经济联合,改善
了企业经营和竞争机制。年底全县乡村及以下企业发展到8065个,比1986年增长16.6
%, 从业人员5.53万人,比1986年增长2.2%,各种专业户发展到3124户,常年从事
多种经营生产的近30万人。总收入2.51亿元,比1986年增长31.5%;工业总产值1.71
亿元, 比1986年增长60.2%;30多个门类、500个品种中,有10余种产品进入了国际
市场,年出口额350万元。
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68亿元,比1986年增长35.5%;乡镇以上独立核
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75亿元,比1986年增长45.9%;利税1893万元,比1986年增长
88.5%。国营预算内工业总产值2648万元,比1986年增长55.3%;销售收入4120万元,
比1986年增长89.3%; 利税740万元,比1986年增长90.8%。全民工业企业劳动生产
率15194元, 比1986年增长19.86%; 流动资金周转加速7.2%, 百元产值能耗下降
20.5%,均居全市前列。实施45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2168.5万元,新增1000吨祥
酒,200万条麻袋,3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县乡两级引进科技人员37人,资金1077万
元。 “祥”牌酱香型39度、54度白酒和“萌山”牌3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1987年被评
为省优质产品。县与山东省科学院协作新上的农用抗生素厂即将投产,上海家用纺织
品分公司投资800万元合营的申嘉棉纺织厂以及与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联营的橡胶厂正
在筹建中。上述三个项目投产后可年增产值3700万元,年创利税790万元。
按照县委、 县政府1987年6月20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
意见》,1987年县属企业由股级晋升为副科级的6个,由副科级晋升为科级的2个,由
股级晋升为科级的1个;晋升半级工资的4人,晋升一级工资的22人。

(李家义 任根喜)

泗水县
中共县委书记 高建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宝荣
县长 阮承乾
县政协主席 孔凡楹
泗水县辖泗水、 泉林、星村、柘沟等4镇和11个乡,52.02万人。总面积1091.79
平方公里,耕地65.6万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3.07亿元, 比1986年增加0.25亿元,增长幅度为9%。其中
工业总产值1.73亿元, 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比1986年增加0.33亿元。农业总产值
1.34亿元,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比1986年略有下降。全县财政收入1233万元,比
1986年增收3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亿元,比1986年增加528万元。

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1987年,泗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重点扶持发展乡镇企业。1987年底,全县
乡镇企业已发展到8484处, 从业人员4.2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力的28%,完成产值
1.22亿元, 比1986年增长43%, 和1985年相比翻了一番多,实现利税1588万元,比
1986年增长40.1%,做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
1987年泗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乡镇企业放到振兴泗水经济的战略地位,纳
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乡镇主要领导人到外地学习企业管理经验,选派机关青年干部
挂职抓乡镇企业。千方百计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使全县出现了一大批“短
平快”项目和一批骨干企业。如圣水峪浸出油厂、中册乡中三肉类加工厂、金庄造纸
厂第三生产线、杨柳乡孔家村淀粉厂、泗水镇东洼维霉素厂、县工艺品总厂、泉林有
机溶剂厂等,都是当年见效,有的成了“龙头”、“骨干”企业。
1987年,泗水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8个行业,28个门类。重点调度的产品有35种。
黄桃、白桃罐头等两种产品被评为省同类产品第一名,另有3种产品填补了市内空白。
花生脱壳机、 饲料粉碎机销至江苏、河南等7个省市,果脯遍销全国各地,羊毛制品
进入国际市场,销往东南亚5个国家和地区。

(王久亭)

汶上县
中共县委书记 崔广禄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武继三
县长 吕俊连
县政协主席 李广汉
1987年, 汶上县有61.81万人,耕地85.11万亩,辖12个乡、3个镇。社会总产值
7.9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23.8%。国民收入3.8亿元,增长17.5%。工农业总产值
5.76亿元,增长17.1%,为1978年的3.24倍。其中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增长33.7%,
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7.2%提高到47.1%。 财政收入1332.4万元, 增长
55.1%,为1978年的3倍。农民人均收入537元,增长7.8%,为1978年的10.4倍。

发挥棉花资源优势,发展纺织系列工业

汶上县是全省重点产棉县之一,在全国北方棉区单产皮棉第一个突破百斤关,近
年来被列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棉花年总产连续稳定在2.25万吨以上。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 围绕棉花资源优势,全县先后配套、完善和扩建了6处棉花加工厂,新
建棉纺厂、 织布厂各1处,使棉花生产、加工、纺织形成一定规模。1986年下半年至
1987年初,县委、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针对棉花资源优势,确立了以发展轻纺
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到1990年全县将形成10万纱锭和2000台
布机的生产能力,并配套完善印染、针织、服装一条龙生产。
1987年, 这项计划全面投入实施。到年底,县棉纺厂完成了新增2.5万纱锭的土
建工程,预计1988年可形成3.5万纱锭的生产能力,1989年可形成5万纱锭、千台布机
的生产能力。县织布厂完成了新增216台布机及1万纱锭的土建工程和部分设备的安装,
预计1988年可形成1万纱锭、500台布机的生产能力。规模各为1万纱锭的3处乡镇办棉
纺厂相继投建施工。各乡镇相继建起小织布厂28处,布机336台;新上毛巾厂1处,织
机52台。另有个体办、联办、村办小纺织厂近20处。以上项目当年投产形成能力的占
75%。预计1988年底可全部投产。
在逐步扩大纺织生产规模,增加系列产品的同时,对原有企业加强了管理,实行
了承包经营, 对6处棉花加工厂进行了整顿和配套完善,从而加快了发展速度,提高
了经济效益。
1987年,县、乡两级棉花加工及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90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
%, 占全县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实现利税715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占
整个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53%。棉纺生产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预计两
三年内将形成棉花生产、加工、纺织、印染、服装系列化生产体系。

(何树瀛 李清连 周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