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74&run=13

┌───────────────┬───────────────┐
│中共市委书记 董传周 │市政协主席 曲元显 │
│副书记 俞正声 曲元显 杜世成│副主席 许善文 刘延风 虞俊鹤│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传周 │ 温思本 周新颖 李皆荣 │
│副主任 栾聚茂 王 效 王书臣│ 王仲哲 郑开友 刘菩按 │
│ 李世文 姜德华 张积慧 │ 史百祥 姚孟彝 方广威 │
│ 陈朴先(女) 王宝祥 杨静之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英春(女) │
│市长 俞正声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连政 │
│副市长 杜世成 刘国栋 周训德│ │
│ 姜岱晓 杨金镜 │ │
└───────────────┴───────────────┘

烟台市原辖2区10县3市, 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
并将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区划调整后,烟台市辖2区7县2
市。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14个乡,84个镇。总面积13506.5平方公里,人口607万人。
其中市区面积834平方公里,人口75.7万(非农业人口37万)。
经济概况 1987年,烟台市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深入开展“增产节约、
增收节支”运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据统
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国民收入完成71.3亿元,
比上年增长14.6%; 社会总产值完成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工农业总产值
完成1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比1980年增长132.5%,提前3年翻番。
工业 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95.52亿元, 比上年增长21.4%, 比1980年增长
1.98倍, 7年翻一番半。 其中乡镇以上工业产值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3%,比
1980年增长3倍,7年翻两番。集体工业发展快于全民工业,其中乡镇、村及村以下工
业发展快于集体工业。 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工业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集体工业3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乡镇办工业14.49亿元,增长29.6%,
村及村以下工业28.52亿元, 增长32.5%。重工业发展速度快于轻工业。全年重工业
产值4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轻工业产值5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轻重
工业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58.2%、41.8%发展为56.6%、43.4%。工业出口产品
生产发展迅速。 全市乡镇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出口工业品产值8.4亿元,比上年增长
38.2%。名优消费品和支农产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钟、挂锁、冷冻机、洗衣机、丝
织品、农用化肥等产品产量,比上年均增长30%以上。1987年,烟台市工业企业进一
步深化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普遍实行
了各种承包和经营责任制,其中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企业有78个,实行实现利润定
期定额包干的企业64个,实行上交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企业55个。横向经济联
合进一步发展。1987年全市组建了张裕葡萄酒酿造总公司、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公
司、烟台冶金(集团) 公司。共联合紧密型企业34个,松散型企业7个,另外还联合了
46个专业配套厂。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物质消耗,经济效
益明显提高。全市30项主要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由上年的88.7%上升到89%,全年
又有3种产品荣获国家金银质奖,累计31种;有36种产品获部优质品称号,累计158种;
有119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累计401种。乡镇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
动生产率15885元, 提高8.7%。 县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耗标准煤5.641吨, 降低
5.19%;全年节约全部物耗总价值可达1.95亿元。乡镇及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实现利税总额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04天,比上
年加快1天。百元产值实现利税17.14元,比上年提高0.72元。
但在工业生产中由于成本提高幅度过大,亏损企业由上年的158个增加到243个,
亏损额由上年的638万元,增加到1480万元,增长1.3倍。
农业 1987年全市农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 全年农业总产值24.91亿元,比上年
增长15.1%, 比1980年增长26.6%。 其中,林牧副渔业产值8.60亿元,比上年增长
4.5%,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8%下降到34.5%。粮食、花生、果品、
蚕茧等主要农产品比上年增长较大。全年粮食总产量243.31万吨,增长13.7%;花生
总产量44.94万吨,增长82.9%;果品总产量61.59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
长18.5%,其中苹果增长20.7%。全年造林15.6万亩,比上年下降11.4%。年末实有
林地面积379.8万亩。 在牧业生产中,大牲畜、羊年末头数比上年有所回升,但猪肉
产量、生猪年末头数比上年下降幅度较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水产
品总产量26.94万吨, 比上年增长30.6%。农业投入开始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有所加
强,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99.43万千瓦(包括渔船) ,增长5
%。全年机耕面积525.32万亩,比上年增长2.5%;机播面积344.53万亩,增长6.6%;
机收面积118.72万亩, 增长4.9%。 全年农村用电量80140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
22.5%。 年末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459.61万亩,比上年下降3.1%。农村改革继续
深入,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9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
农村办的工业、 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总产值56.86亿元,增长26.3%,所占比重由
上年的57.9%上升到58.5%, 是农业总产值的2.28倍,其中工业总产值43.95亿元,
是农业总产值的1.76倍。
商业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商业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年末有29.5%
的独立核算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中:国营商业改为国家所有
集体经营的16个,比上年增加7个;租赁给个体经营的14个,增加2个;基层供销合作
社已有36.1%的企业实行内部承包责任制。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66亿元,比上年下
降1.2%。商业经济联合体年末已达63个,增长80%,营业额1.32亿元,增长3.92倍。
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全年实现利润7410万元,比上年增长6.73%;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
数为99天,比上年缩短了7天。
外经、 外贸、旅游 全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利
用外资新签协议(合同)45个,增长50%。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完成投资5957万元,累
计1.73亿元;已投产9个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711万元,创利税518万元。国际旅游发
展较快,全年共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16790人,比上年增长32.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烟台到济南小同轴电缆工程和市邮电枢纽工程建成投产,可
与全国225个城市直拨通话;莱山机场扩建工程进展很快,1988年7月即可通航大型客
机; 烟台港西港池一期工程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988年起将陆续投产;烟青一级公路
1988年将建成通车;集资兴建的龙口电厂二期工程第一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1987年底
建成投产,第二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1988年可投入运行;市区管道煤气工程1988年可
初步建成。同时,还完成了一批供水、供电、道桥、涝洼区改造等工程,城市基础设
施得到加强,城市面貌有所改观。
科技 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截至1987年底,全市拥有专业
科研机构42个,厂办科研机构18个,专业科研机构人员932人。全年共取得县(市) 以
上鉴定的科技成果27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项,属国内首创的34项,达到国
内先进水平的7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0项。科技成果85%以
上得到推广运用,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教育 教育改革继续深入。 全市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6734人,比1986年增长
11.7%,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560人,增加200人,在校学生1.18万人,增加955人。普
通高中在校学生5.34万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6.4%,普通中专在校学生9468人,
占10%,技工学校在校学生5657人,占6%,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62万人,占27.6%。
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初中在校学生28.7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9.82万人,学龄儿童
入学率99.6%。盲聋哑和幼儿教育有所发展。
文化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987年底,有电影放映单位2239个,艺术表演团体14
个,公用图书馆11个,博物馆5个。全市电视覆盖率达90%。
卫生 1987年市、区、县、乡(镇)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655张,比上年增加722张。
卫生技术人员16505人,比上年增加547人。
体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烟台市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金牌13枚、银
牌9枚、铜牌8枚;获省级金牌37枚、银牌16枚、铜牌10枚。全年共有23项、38人(队)
次打破全省记录。
人民生活 1987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部职工
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8.7%,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比上年提高10.3%。城市居民人均
生活费收入比上年提高18.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提高8%。农民人均纯收入652元,
比上年提高16.6%。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城
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于培超)

电信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1987年,烟台市电信枢纽大楼建成使用。这样,烟台市的电信事业在技术上进入
了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987年以前,烟台市邮电事业比较落后,直到1978~1979年间,各县(市)邮电局
才陆续安装了功能不全、容量有限的市话自动交换机,无法适应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
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 迫切需要加快电信事业发展的步伐。 1987年,烟台市建成了
1.5万平方米的电信枢纽大楼, 安装了从联邦德国引进的市话程控交换机,装机容量
为1.2万门和500线长途程控交换机。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传输技术光导纤维和
PCM,将市区4个电话分局、开发区、福山区等6个市话分局联在一起,形成了高技术、
高效能的市话通讯网络;程控电话容量占市话总容量的60%以上,居全国领先地位。
各县市区本着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县城市话
交换网的改造,到1987年底,莱阳市最后一个启用自动电话,从而结束了胶东半岛上
县城使用手摇电话的历史。乡镇和村一级小交换机总量增加很快,许多个体户家庭安
装了电话,并出现了一部分家家有电话的“电话村”。

(于培超)

利用外资和用汇新进展
1987年,烟台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环境提供的良好机遇,加快建设外向型经济
的步伐,全市利用外资和用汇引进有了新的发展。
一、利用外资。全年全市利用外资新签协议(合同)4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协议
(合同)总额4800多万美元,比去年增加2073.5万美元;其中外资金额3090万美元,比
上年增加1690.7万美元;分别增长50%、76%、120.8%。
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引进工作。烟台经济开发区一平方公里起步工程,
累计完成投资额17268万元,具备了投资办厂条件。全年签订外引内联项目协议(合同)
29个, 协议 (合同) 总额5271.4万美元,其中中外合资项目6个,协议 (合同) 总额
1278.1万美元, 外商投资额624.7万美元。 累计引进项目40个, 协议 (合同) 总额
6713.4万美元,其中中外合资项目13个,协议 (合同) 总额2206万美元,外商投资额
913.6万美元。目前,已试产或投产的项目14个,其中中外合资项目5个。
三、用汇引进。全年全市签订用汇引进协议(合同) 58个,协议(合同)额10217.8
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倍、3.6倍。在引进工作中坚持了以老企业改造为主、以
出口创汇项目为主、 以引进软件和先进适用设备为主的原则。1987年,这3项分别占
用汇额的45.4%、 19.5%和4.5%。引进水平不断提高。部分技术设备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部分产品可填补国内空白。1987年投产的引进项目24项,年可创产值9858万元,
利税2619万元,出口创汇950万美元。目前已有128个项目建成投产,占63.7%。

(于培超)

芝罘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树建
区人大常会会主任 曲德全
区长 栾秉良
区政协主席 孙卜海
芝罘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 5城区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46.24万人,非农业人
口33.11万人。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4.9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49亿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3.41亿元;财政总收入4814万元;出口产品收购总额4810万元。城区居民人
均月收入89.79元,郊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128元。

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成效
芝罘区是沿海开放城市--烟台市的中心区。其优势是劳动力素质较高,费用较低,
技术力量较强,对外交通、通讯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1987年,芝罘区经济
的发展,为向外向型经济转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横向经济联合增强了经济实力。1987年,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对沿海开放
城市的优惠政策,在外引内联上下功夫。全年成交内联项目62个,总投资5423万元,
其中协进资金1466.5万元。 引进技术32项,同全国22个省、市的122个大企业、37个
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及6个信息机构建立了联系,建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企业20个。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了产品结构。 1987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1项, 更新设备
579台(套)。已有90%的区属工业企业实现了全面技术改造,初步形成了服装、食品、
皮塑、化工、仪表、棉纺、铸造、轻工机械、电器电缆、五金制造等一批对全区经济
发展有影响的骨干行业和名优产品。 又有3种产品获部优质产品称号,10种产品获省
优质产品称号。研制开发新产品57种,有30种投入生产。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拓宽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1987年,签订利
用外资和用汇引进项目合同8个,其中利用外资项目4个,引进外资33万美元。全年接
待外商50多批、750人次,派出8个团组、30人次到国外考察培训。出口企业由上年的
19个增加到34个,出口商品由上年的11大类54个品种,扩大到14大类,59个品种。

(张万华)

福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姚学政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德广
区长 刘同占
区政协主席 刘学增
福山区辖10个乡镇, 29.08万人。总面积585.5平方公里,耕地24.27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5.11亿元, 比1986年增长了22.6%, 其中工业总产值3.88亿元,比
1986年增长29.5%,农业总产值1.23亿元,比1986年增长4.8%。粮田面积16.44万亩,
总产7.98万吨, 比1986年增长199万公斤。农村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5%,农民人均
收入560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城乡储蓄1.88亿元,其中农村储蓄1.21亿
元。

靠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
福山区共有企业54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9个,集体所有制64个,村办工业460个。
1987年,区委、区政府围绕增加企业活力这个环节,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内容
进行了改革。一是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全区工交系统36个企业,
除在建的5个外, 其余31个全部实行了这一制度;二是实行资产经营等四种形式的承
包经营责任制。全区共有29个企业实行了经营承包,其中10个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
17个实行“两保一挂”(即保利润、保技改,利税与工资总额挂钩) ,2个企业分别实
行计划还贷超额分成和利润递增包干、超收分档分成;三是全面建立经济责任制,改
革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实行超定额计件工资、利润成本承包、经济技术一条龙承包;
四是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全区区属工业的联营面由1986年的70%扩大到82%。在工交
企业的带动下,乡镇企业、村办工业也相继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全区工业
生产的发展。1987年,烟台油漆厂实行资产经营承包后,一举扭转了生产徘徊下降的
被动局面,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9万元,比1986年增长35%,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
达到2.42万元,比1986年提高7.1%,销售额达到322万元,比1986年提高27.8%,实
现利润39.1万元,比1986年增长27倍。成为全区、全市企业改革的先进典型。1987年,
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88亿元,比1986年增长29.5%;实现利润4325万元,比1986年
增长5.6%。全区有6种产品获省优称号,黄单胞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产品并获一等
奖。

(徐嘉焘)

龙口市
中共市委书记 郝立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曹奠之
市长 罗开田
市政协主席 姜华
龙口市辖20处乡镇, 15.28万户, 56.69万人。 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57.2万亩, 森林覆盖率20.6%。海岸线曲线长度63.38公里。年平均温度11.7℃,年
降雨量620毫米左右。
1987年,全市完成社会总产值19.2亿元,比1986年增长16.9%;工农业总产值完
成13.8亿元,比1986年增长13%;国民收入完成7.26亿元,比1986年增长11.7%。完
成工业总产值11.8亿元, 比1986年增长15.2%。 粮食总产24.4万吨。农村商品率达
61.7%, 农民人均收入632元。全市财政收入6372万元,城乡储蓄4.35亿元,其中农
村储蓄3.4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01亿元。

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龙口港作为一个贸商港口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解放后特别是1985年正式对外开
放以来, 港口建设发展迅速。港口现有万吨级泊位3个,3000吨级泊位4个,500吨级
以下泊位3个。主航道6660米,宽8米,设计水深9米,船舶停靠极为方便。
龙口港长期以输出临近各县的水产品及粉丝为主。对外开放以后,淄博、潍坊、
惠民等地来港中转的货物及对外贸易往来日益增多。1985至1987年底,先后接送、装
卸来自日本、朝鲜、菲律宾和新加坡、巴拿马、苏联、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船
只共100余艘,进出口货物达40余万吨。1986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有9大门类85个品
种,出口商品收购额达6200万元,比1985年翻了一番。1987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
额1.0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超国家计划55.56%。
1986年以来,龙口市在组织外贸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龙口港腹地面积大的优势,
依靠外贸自身的实力,大力发展经营直购业务,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争取资金上
项目。 现在,以龙口冷藏厂为中心,联合了8个冷藏厂,基本形成了水产品出口加工
群体;肉食鸡系列出口生产体系已具规模,年可出口成品鸡千吨以上。新建的10大粉
丝加工厂已相继投产。

(龙口市史志办公室)

牟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姜成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发林
县长 谢玉堂
县政协主席 曲炳歧
牟平县辖17个乡镇, 总面积1737平方公里,耕地79万亩,人口56.85万。1987年
社会总产值15.89亿元,国民收入6.12亿元,财政收入404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12
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工业产值8.72亿元,农业产值2.40亿元。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3.4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97亿元。职工年均工资1248元,农民年人均纯
收入684元。

抓工业创汇,促经济发展
牟平县是烟台市外贸出口产品主要基地之一。 1987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1.6
亿元,比上年增加37%,居烟台市各县、市、区首位。1987年,在10个行业、31个创
汇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抓好棉纱、烤果、兔毛纱、两锁(抽屉锁、挂锁)等创汇拳头产
品。 新牟毛纺厂年生产兔毛纱240吨,创汇1060万元。同时,县委、县政府还组织大
批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 县直机关87个单位所包15个乡镇的125个村,
新上工副业项目183个, 安排劳力6000余人, 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引进设备632台
(套) ,引进各类技术人才400多名,新增产值4600多万元,新增利润1037万元。出口
创汇品种由25个增加到35个。其中观水镇小泮口塑料厂生产的塑料袋和宁海镇颗粒厂
生产的颗粒饲料(叶粉、麦麸粒等5个品种) ,已成为本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分别
创汇300万元和1827万元。
为了使牟平经济再来一个突破性发展,以工业创汇带动农业创汇,是年10月,县
委、县政府决定新建一座年产6000吨涤纶长丝的大型化纤厂。一期工程需投资4500万
元。为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县政府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在本县发行工程债券1000万
元,保证了一期工程的建设。在工业创汇的带动下,万亩苹果出口基地、10万亩花生
出口基地、5万亩水产品出口基地、60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相继建成。

(曲培良 王本世)

海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庆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邹梅清
县长 慕永太
县政协主席 黄贵山
海阳县辖23个乡镇, 70万人口。总面积1881.6平方公里,耕地98.05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7.73亿元, 比1986年增加1.13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4.45亿元,比
1986年增加0.63亿元。 农业总产值3.28亿元,比1986年增加0.5亿元。粮食总产35.7
万吨,比1986年增加5.6万吨。农村社会商品率达64.6%。农村经济总收入6.7亿元,
比1986年增加1.26亿元。 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566元。全县财政收入3265万元。城
乡储蓄2.31亿元, 农村储蓄1.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
值6007万元。

发挥优势,加快开发步伐
海阳县位于胶东半岛中南部, 黄海北岸。属低山丘陵区,山丘地178万亩,占总
面积的63.2%。海岸曲线长130公里,有滩涂面积6.8万亩。发挥本地优势,加快山海
开发步伐,是振兴海阳经济的关键所在。
1987年,海阳县在山区建设中,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山区水利建设,坚
持以配套挖潜为重点, 以小型、村办、当年见效为原则,当年建成水利工程项目898
个, 其中配套挖潜471个。发展喷灌8400亩,滴灌1530亩,管道灌溉4000亩。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3万亩。 鼓励农民自购小型柴油机,每台补贴150元,现已销售671台,可
扩大水浇面积2万亩。 二是果业生产,坚持以管理为重点,开发与管理并举的原则,
在全县建立起百村果业样板园。 1987年,新建水果园2万余亩,新植干杂果40万株,
水果总产量4.88万吨, 比1986年增加1.06万吨,干杂果总产量110万公斤,比1986年
增加60万公斤。三是山区林业生产,实行以封山为主,封、留、造、管相结合的方针。
1987年,全县封山40万亩,其中死封20万亩;留苗养树200万株;造林4.7万亩;完善
补植农田林网4000亩。
海滩开发方面,坚持“以养为主,养捕并举”,重点抓好海滩开发。县、乡(镇)
成立了海滩开发指挥机构,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沿海7个乡(镇)一冬共投入劳力3
万人。1.8万亩新建虾池的土石方工程已完成70%;对2.25万亩旧虾池进行彻底改造,
将大池改为50亩以内的小池, 将浅水改为水深2米,虾池水循环周期由过去的15天缩
短为7天。1987年,海水养殖总产量4431吨,比1986年增加2810吨;产值706万元,比
1986年增加505万元; 对虾当年放养面积2.25万亩,比1986年增加7135亩,总产1782
吨,比1986年增加1132吨;养殖贝类总产量2649吨,比1986年增加1867吨。

(王永宽)

莱阳市
中共市委书记 原万同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舒民
市长 程竹坤
市政协主席 王可庆
莱阳市辖26个乡镇,总面积为1734平方公里,耕地120.9万亩,人口86.27万人。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0.7亿元, 比1986年增长12.8%。其中农业总产值3.7亿元,比
1986年增长12.9%; 工业总产值7亿元,比1986年增长12.7%。农村经济总收入6.93
亿元, 比1986年增长18.8%; 粮食总产39.8万吨,比1986年增长14.2%;花生总产
7.5万吨,比1986年增长61.3%,创历史最高水平;果品总产量7万吨,比1986年增长
9.5%。 农村集体积累达到0.4亿元,比1986年增长33.8%,农民人均收入530元,比
1986年增加50元。 财政收入4731万元,比1986年增长8.9%。出口商品收购额1.48亿
元,超出国家计划指标36%。城乡储蓄存款2.92亿元,比1986年底增加6897万元。社
会商品零售额4.04亿元, 比1986年增长1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2‰,完成了
烟台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

强化农业生产基础,加快经济振兴步伐

1987年,莱阳市为强化农业生产基础,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实行劳务积累政策,
增加农业投入。1987年,在兴修小型水利,开发浅海滩涂,承担国家一级公路莱阳路
段修筑任务,发展林业生产等方面,累计总投工481.27万个,总投资4073.2万元,完
成土石方540万立方米。 当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项目1110个,扩大和改善水浇地面积
6.2万亩;基本完成了烟青一级公路莱阳路段路基施工任务;全市地堰植树175万株,
造林面积3.9万亩; 新开发滩涂养虾基地1万亩,26个乡镇上阵人数3万余人,搬动土
石方430万立方米。年底,养虾基地开发工程已基本完成,饵料加工厂、3.5万千瓦变
电站和输变电工程等配套工程进展很快,基本能够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养虾、当年受
益。二是强化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农用物资供应的服务工作。1987年,市乡两级先
后培训各种技术人员1.38万人次。提供各种农用机械2043台共1.21万马力,为农田基
本建设提供水泥3911吨, 供应化肥7.8万吨。三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蔬菜、果业生
产。 1987年共向7825个农户提供贷款135万元。全市庭院新栽果树57.7万棵,平均每
户3棵; 生猪存养量17.1万头,比1986年增加1.2万头;家禽237万只,比1986年增加
109万只;养兔15.8万只,比1986年增加2.8万只;从事家庭副业的劳力达到10万人,
其中从事工艺品生产的达7.5万人, 比1986年增加2.3万人。 全市庭院经济总收入
9086.9万元, 户均478元, 比1986年增加113元;蔬菜收入5000万元,比1986年增加
1300万元;果品总收入5065万元,比1986年增加1000万元。
农业生产基础的强化,不仅使农民在致富道路上跨进了一步,同时也为增强农业
发展后劲、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扩大外贸出口和商品
(唐太金 任致学)

掖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学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政修
县长 杨庆文
县政协主席 曲子善
掖县辖28个乡镇, 总面积1816平方公里,耕地125.6万亩,人口86万。海岸曲线
长90公里, 15米等深线浅海面300万亩, 滩涂面积15万亩, 荒山荒滩面积57万亩。
1987年财政收入735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工业总产
值10.5亿元,农业总产值3.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1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384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27元。

发展中的乡镇企业
1984年以来,掖县狠抓了乡镇企业的上规模、上水平工作,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很
快。到1987年底,乡镇办和村办企业达5000多个,企业总人数17万人。1987年乡镇企
业总收入11.29亿元, 比上年增长32.2%,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先进县”称
号。
在全面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注意抓了一批骨干行业。一是水产养
殖业。1987年开发滩涂,养殖对虾,总面积达28400亩,比1983年增加23670亩;总产
量在1983年47.8吨的基础上,达到2385吨,平均每年递增165.8%;去冬今春又新建2
万亩虾池,1988年5月1日前即可投产。二是发展黄金开采业。全县乡镇和村办金矿10
个, 1987年黄金总产量超过万两。三是发展建筑业。外出施工扩展到7省共60多个施
工点, 全县乡镇建筑安装队伍发展到2.2万人,1987年乡镇办建筑业总产值达1.19亿
元。四是发展石材开采加工业,有乡镇、村办企业400多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1987
年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 五是机械加工业,乡镇办和村办机械加工企业345个,1.8万
多人。 1987年完成产值1.6亿元。六是草艺品加工业。全县28处乡镇都有草艺品生产
加工厂,1987年完成草艺品出口交货值3874万元。七是化工工业。乡镇和村办化工企
业230个,1987年完成产值9000万元。
在企业内部,狠抓技术进步和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全县乡镇企业投资
3250多万元, 完成统一安排的13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培训了乡镇企业各类人员9460
人次。18种乡镇企业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1987年乡镇企业中全面推行了资产承包
经营、两保一挂、租赁、超利分档分成等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村办企业在完善承
包合同、调整领导班子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农、财两部的有关规定建立了新帐,加强
了财务管理。
加强外引内联, 面向国际市场, 积极建设外向型经济。全县现有横向联合企业
260多个,1987年新上的160个项目中,横向联合项目达56.3%,引进资金2800多万元,
引进新产品16个。 全县有386个乡镇及村办企业有出口产品,1987年出口交货值7586
万元,占全县出口货值的60%。有一处乡镇出口交货值超过1000万元。

(刘全高 杨宏俊)

招远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军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郝希濂
县长 刘长锁
县政协主席 姬中玉
招远县辖16处乡镇,14.6万户,55.38万人。总面积1380平方公里。耕地72.38万
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1.80亿元, 比1986年增加2.76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为
9.26亿元,比1986年增加2.32亿元。农业总产值为2.54亿元,比1986年增加0.44亿元。
粮食总产26.8万吨, 农村社会商品率达到55.2%,农民人均纯收入604元。全县财政
收入4537万元,城乡储蓄3.25亿元,其中农村储蓄2.2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6
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05亿元。

改革矿山管理,发展黄金生产
招远县黄金资源丰富,境内有数千条可供开采的矿脉,矿体厚、储量大、品位高,
开发前景极其可观。早在宋代,宋真宗就派大将潘美到玲珑督采黄金,“岁益千两”。
目前,全国最大的国营金矿、县办金矿、村办金矿和全国唯一的黄金冶炼专厂都在招
远。1987年,招远县为全国唯一的黄金生产试点县。县黄金公司与中国黄金总公司签
定了“七五” 计划后3年投入产出承包协议,并给招远县一定优惠条件,为招远黄金
矿山今后3年内完成21个基建项目, 为大幅度增加选矿能力、提高黄金产量奠定了基
础; 招远县黄金公司与县属黄金矿山企业签定了承包经营合同;有5个矿山单位实行
了“两金工资含量包干”(即按生产黄金两数付给工资及其它费用) 。4个矿山企业实
行了上缴利税承包,把黄金矿山经营管理第一次以法律程序固定下来;同时,采取果
断措施,取缔非法采金,打击黄金走私,全县群众采金秩序明显好转。无证开采、越
界开采等问题得到控制,资源纠纷大大减少,1987年群众采金比1986年增长13%。
1987年,县与乡镇13处金矿(尚有两处正在筹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37万元,技
措维简投资为998.41万元, 县与乡镇14处选厂,选矿能力比1986年增长9%。选矿回
收率平均达到93.58%,比1986年增长0.4%。
1987年, 县与乡镇办金矿完成总产值1.02亿元,比计划增长7.7%,比1986年增
长60.39%; 全年生产黄金比国家计划超产11.66%,比1986年增长10.18%;完成成
品金比计划增长23.76%, 比1986年增长58%;1987年实现利税总额3329.3万元,比
1986年提高54.8%。

(招远县史志办公室)

栖霞县
中共县委书记 韩向利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永诚
县长 于 迅
县政协主席 曲建绪
栖霞县辖8镇15乡, 66万人, 总面积2017.7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9.29万亩。
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77亿元(80年不变价) ,比1980年增长132.8%。其
中工业总产值5.62亿元, 比1980年增长177.4%;农业总产值3.15亿元,比1980年增
长81.1%。国民收入总值6.05亿元(按现行价格,下同);多种经营收入5.38亿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3.15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8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70元,职工
年工资收入人均1129元。 粮食总产量29.43万吨,其中小麦8.84万吨,花生总产5.67
万吨,水果总产17.5万吨,蚕茧总产68万公斤。

果品生产开发
栖霞县长期以来被誉为“水果之乡”。1987年,全县果园总面积发展到30万亩。
其中结果园9.8万亩,产量高达17.5万吨,经济收入1.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21%。
栖霞县政府根据山区特点,制订了以果品生产为主导的山区开发规划,发动全县
人民开发荒山, 植树育果。近3年,全县新植果园13万亩。新植果园在1988年将有一
半以上结果, 预计产量可达25万吨,收入达到2.5亿元左右;到1990年,新植果园可
能全部结果,全县果品产量将突破50万吨。同时,县政府重视果园投入和科学管理,
1987年,全县果园树穴覆盖地膜达6万亩,覆草3.5万亩,疏果疏花10万亩,人工授粉
面积5.4万亩。 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加速果园更新改造步伐,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
用“改接换头法” ,改接2~7年生幼龄劣质果园3万亩,使改造后的果园每亩收入平
均增加1000元以上。1987年,先后邀请北京等地10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
教授进行实地考察,传授经验。还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国的果树专家讲
授技术和指导生产,吸收和应用多种最新栽培管理技术。全县先后引进推广了矮化砧
富士系列、中间砧富士系列等20多个新品种。引进较早的富士系列已发展到10万亩,
1987年产量达20万公斤, 以后两年产量可望达到100万公斤以上。由于广泛应用和推
广新技术,果品质量明显改善。全县果园的一级果率达到70%,商品率达到95%。

(于进生 宋新华)

蓬莱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德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骆怀丰
县长 刘炳敏
县政协主席 李克俭
蓬莱县位于山东半岛北端, 距省会济南440公里。总面积1201.8平方公里,耕地
71万亩,海岸线长80.2公里,年平均气温11.8℃,年降雨量641毫米,属低山丘陵区。
现辖8镇12乡,48.5万人。县城设在风景胜地“蓬莱阁”下,素有“人间仙境”之称。
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20.1万吨,比1986年增长34.4%,花生总产量5.53万吨,比
1986年增长225%, 果品总产5.96万吨,比1986年增长24.6%,水产品总产量3.95万
吨,比1986年增长30%。社会总产值12.74亿元,比1978年增长296%,工农业总产值
8.64亿元, 比1978年增长187%,农业总产值2.28亿元,比1978年增长42%,工业总
产值6.36亿元,比1978年增长353%,外贸出口收购额1.0亿元,比1978年增长40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 职工平均工资1216元,比1978年增加670元,农村人均纯
收入627元,比1978年增加486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2亿元,人均存款660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3.06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500万元。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蓬莱县矿产资源、海产资源、农副土特产品、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比较丰富,
加上地处沿海,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发
展外向型经济,狠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原材料,大力
发展“三来一补”,兴办“三资”企业。1987年与外商就海产品综合加工、毛纺、啤
酒、摩托车、釉面砖、服装、布玩具等合资合作项目和“三来一补”项目广泛进行了
接触, 签订合资经营、补偿贸易、来料加工、国际租赁等合同11项,建起了3家“三
资”企业。二是扩大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围绕出口创汇,合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产
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全县工业出口产品达到34种,出
口额3674万元,比1986年增长69.7%。三是加强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全县建
立花生出口基地20万亩,果品基地1.2万亩,水貂基地年产貂6万头,肉食鸡基地年产
鸡150万只, 肉食兔、长毛兔基地年产兔30万只。1987年农副产品出口54种,出口收
购额3389.7万元,比1986年增长96.8%。四是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全县浅海可利用养
殖水面3万多亩, 1987年县政府集中人、财、物力,发展扇贝、贻贝、海带等养殖面
积1万多亩,开辟了新的出口创汇货源基地。五是积极开发旅游资源。蓬莱风景秀丽,
蓬莱阁驰名中外。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旅游为导向,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指
导思想,并吸收多方面资金,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景点。1987年在蓬莱阁
主体建筑全面整修一新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发修建和修复了田横山、振扬门、太平楼、
戚继光祠堂等新景点,以迎接日益增多的前来观光旅游的中外客人。
为了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欢迎外商、华侨、
归侨和侨眷在蓬莱投资办厂或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并十分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加
强道路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987年,投资500万元,拓宽改建了境内的蓬水路
段;新修了11条52公里县乡公路。县城内,建起了山东省第一座县级立交桥--南门立
交桥;新铺沥青路面5.7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2万平方米,新建1座可容纳12万名
观众的大型体育场;兴建了蓬莱阁宾馆和八仙居度假村;与烟台市程控交换机并网工
程已开始动工。

(叶志强)

长岛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爱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寿之
县长 宋修武
县政协主席 葛长发
长岛县共1.22万户, 4.06万人。其中男2.0万人,女2.06万人;农业人口3.03万
人,非农业人口1.03万人。
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36亿元。是1978年的2.37倍。其中工业总产值7507万
元, 是1978年的3.94倍; 农业总产值6120万元,是1978年的1.59倍。水产品总产量
5.49万吨,产值5481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1.14倍和1.56倍(1980年不变价)。全县乡
村经济总收入2.31亿元。全年人均所得1725元,是1978年的8.73倍。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9010万元, 是1978年的4倍。财政收入1201.8万元,是1978年的3.90倍。1987年全
县的人均乡村经济总收入、纯收入、上交国家税金、集体积累、个人所得和固定资产
总值,在烟台市的县市(区)中均属第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026万元。其中生
产性投资占62%,敷设了南长山岛至庙岛、小黑山岛、大黑山岛和北长山岛至砣矶岛
共计30.6公里的海底电缆;开始兴建大竹山岛安全渔港和南长山岛轮渡码头;建成了
砣矶镇磨石嘴村的库容11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全县渔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1%。全年
造林1280亩,森林覆盖率达42%。

四大支柱产业新发展
一是海珍品增养殖和扇贝生产向深水大流海区发展的步伐加快。全县共投放扇贝
采苗袋2170个。 采苗10亿多个。放养扇贝面积达12000亩。同时狠抓了鲍鱼养殖技术
攻关,并在探索工厂化养殖和自然海区养殖的结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水貂
饲养业发展加快。全年新上貂场25处,增养种貂2.8万头。年种貂存养量达5万头。渔
村人均养貂1.7头, 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三是捕捞生产对近海资源开发有新
的突破。更新了传统的顺流网生产,发展了三层流网和赤贝生产。四是冷藏和育苗产
业的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到年底全县冷藏厂已发展到58处。加工能力达7000多吨。新
上海珍场6处, 总水体达6600立方米。亲鲍控温促熟和大水体人工育苗技术已达国内
先进水平。单位水体出苗居国内领先地位。

发展深水大流养殖海区
自1985年渔村养殖业全部实行财产有偿转让下放到联合体和专业户承包之后,长
岛县兴起了“养扇贝热”,原有浅水海区狭窄、生态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不
适应大规模养殖需要。 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发深水大流海区,共规划了6个深水养殖
新区,面积达2.05万亩。其中竹山(无居民岛) 养殖区10000亩、砣矶岛南养殖区3000
亩、磨石嘴西养殖区1000亩、大钦岛东南养殖区3000亩、小钦岛西口养殖区1500亩、
隍城东养殖区2000亩。新开发养殖区最大水深达-35米以上,一般在-25米左右。水
深流畅, 环境良好,试养获得了成功。当年在新开发的养殖区内共打橛子650亩,投
放采苗袋298万个, 获贝苗4.8亿个,收入720万元;放养扇贝18亩,收获8亩,收入4
万元。深水大流海区的开发成功,为全县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在1987
年召开的全省滩涂开发工作会议上,受到省委书记梁步庭和与会代表的肯定和赞扬。

(长岛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