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73&run=13

┌─────────────────┬───────────────┐
│中共市委书记 王树芳 │副市长 于潮 宋希焕 房忠昌 │
│副书记 邵桂芳 齐乃贵 孙嘉炼 │ 李惠信 张文玉 │
│ 孟宪荣 │市政协主席 远东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成凤 │副主席 王文岳 姜曰绍 钟华德│
│副主任 王灿德 刘英宸 孙 易( │ 王金源 杨明立 曾文戊 │
│ 王鹤田 赵忠超年内离职 戴耀西 │ 袁荷臣 │
│ 王华民 李汉三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高新亭 │
│市长 邵桂芳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学义 │
└─────────────────┴───────────────┘

潍坊市辖潍城、坊子、寒亭3区,安丘、高密、五莲、昌乐、寿光、昌邑、临朐7
县和青州市、诸城市。下辖189个乡、102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7302平方公
里。 人口807.87万人,比1986年增加11.32万人;市区人口107.30万;全市人口出生
率19.48‰,死亡率6.13‰,自然增长率13.35‰。
经济概况 1987年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把经济体制改革同政治体制改革结
合起来,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
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达到191亿元、 90亿元和7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1986年分别增长
19.1%、 16%和15.5%。地方财政收入7.1亿元,比1986年增长22.4%,实现了财政
收支平衡。
工业 1987年全市共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754个,工业职工42.5万人,固定资产
原值42.8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含村户工业)101.5亿元,比1986年增长25.5%。其
中, 乡镇工业产值15.35亿元, 增长35.0%;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29.67亿元,增长
44.5%;乡村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
12.5%,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31.2%,个体所有制工业增长85.4%。1987年,轻工业
产值(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办工业)44.88亿元,比1986年增长16.4%,重工业产值(不包
括村及村以下办工业)26.64亿元,比1986年增长24.4%。轻重工业比例为64.1∶35.9。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87年市属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利税和销售收入分别
为2.01亿元、3.5亿元和25.24亿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51%、23.6%和21.1%,全员
劳动生产率达到16970元。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00天,加速率7.4%,实现了速度、
效益同步增长。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通过开展升级创优活动,有2户
企业达到了国家级先进企业标准。 1987年底全市省级先进企业33个, 市级先进企业
119个。全市有80%的企业推广应用了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有2个企业获省质量管理
奖,18个企业按国家质量管理标准验收合格,10个企业获市质量管理奖。全年共开发
新产品448种,新增产值2亿元,新增利税5000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0%、5%和6
%,新增产品中达到国际80年代初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有15种,填补省内空白
的有45种。 主要工业产品的108类2000多个品种中,有27种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牌,
363种产品获部、 省优质品称号。全市重点考核的96项主要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
为91.7%,比计划指标提高1.7%。国家、省、市三级质检机构抽查全市产品1423种,
合格1268种,抽查合格率为89%。其中国家、省抽查全市产品184种,合格146种,抽
查合格率79.3%,高于78%的全国平均水平和74.7%的全省平均水平。产品创优升级
成果显著,全市累计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86种,比1986年增加29种,达到计量考核定
级的企业451个, 比1986年增加209个。1987年,全市有1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牌,38
种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72种创省优质产品。原盐、机制纸、加工纸、饮料酒、工艺
美术品、针棉织品、柴油机、拖拉机、计算机、收录机、合成氨、水泥等产品在全省
或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潍拖牌泰山-12拖拉机在全国“双十佳”评比中,列为十佳之
首。 全市优质品产值14.32亿元,比1986年增长28.1%,优质产品率为19.9%。全年
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372项,当年投资4.46亿元,全年完成272项,完成投资3.77亿元,
分别比1986年增长29.3%和42%。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发展较快。全市县属以上横向
经济联合体发展到350个。 组建了一批高层次的企业集团,有“山东拖拉机内燃机联
合总公司”、“潍坊多美纺织联合公司”、“鲁光电子音像集团公司”、“潍坊计算
机(集团) 公司”、“中国潍坊长城门窗集团公司”等8个企业集团。在机械、纺织、
电子、 轻工行业中,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同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有700余家
企业生产出口产品,品种达300种,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 198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5.46亿元,比1986年增长2.9%,完成国家计
划的100.5%。 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业比重由1986年的25.9%上升到27.9%。
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比1986年增产。粮食生产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继续保持丰收。1987
年粮食总产429.76万吨,增长1%;棉花总产8.85万吨,增长13.6%;花生总产17.02
万吨,增长4.6%;烤烟总产13.01万吨,增长35.9%。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多种经营和贸工农综合发展。 1987年多种经营总收入46.49亿元,比1986年增长14.7
%。菜、肉、蛋、鱼、果等6大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较快,产量增长。蔬菜总产量350万
吨,增长8%;肉类总产量19.15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9.48万吨,增长21.3%;
水产品产量5.03万吨, 增长8.6%;农产品商品率61.2%。1987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
12.45万处,从业人员104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9%。乡镇(含村户)工业总产值45.1
亿元,比1986年增长42%,乡镇企业总产值62.7亿元,比1986年增长37.8%。全市有
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1492个, 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机构450个,科技示范乡34个,科技
示范村678个,科技示范户17496个,科技示范企业80个。1987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3
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级奖3项,获市级奖17项。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
善。 1987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03.88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5.3%;农用大中
型拖拉机1.18万台, 增长0.8%;小型拖拉机4.36万台,增长20%;排灌机械总动力
129.84万千瓦,增长3.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2.3万吨,下降2.8%。农村用电
量6.26亿千瓦小时,增长7.6%。
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不平衡,投入仍然偏少,农用主要生产资料供应偏紧,农业
生产效益比较低。
商业 城乡集贸市场、消费品市场有了新的发展。截止到1987年底,全市共有集
贸市场862处。 据不完全统计, 1987年全市投资500多万元,新建城乡集市贸易市场
130多处; 扩展集贸市场交易所34万平方米,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58亿元,比1986
年增长37.9%。全市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总数发展到9.61万个,比1986年末增
长15.9%,从业人员26.43万人,其中个体经营户7.79万户,10.76万人。1987年全市
社会商品零售额40.4亿元, 比1986年增长20.33%。其中消费品零售额31.1亿元,增
长19.1%,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9.3亿元,增长24.6%。
生产资料市场 1987年市、县两级物资部门销售额完成23亿元,与1986年相比翻
了一番多。潍坊市物资局以物资贸易中心交易大楼为依托,分设了钢材、木材、煤炭、
建筑材料、化工、轻工、机电设备、汽车、农机、五金、废钢铁回收等13个专业市场,
截至1987年底,进入市场经营的有12个外省、市的20多家厂矿企业,全市40多个经销
单位,实现交易额4.8亿元,完成销售额3.5亿元。市物资系统成为全省物资系统的先
进单位。
金融 1987年2月, 潍坊市被列为全国27个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金融改
革全面展开。 年末,各种金融机构已发展到781处,从业人员1.04万人。1987年全市
现金总收入83.9亿元,总支出83.6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7.8%和26.3%。改变了
多年来持续投放的状况。 截至1987年底,全市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47.03亿元,比
1986年增加10.0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各项贷款61.69亿元,比1986年增加10.7亿
元,贷款效益有所提高。同时,开拓建立资金市场,设立了“潍坊金融市场”,与全
国较大的资金市场建立了联系,推动了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1987年拆借资金18亿元,
发行各种债券1127万元,股票200万元。全年共办理票据交换148亿元,资金在途时间
平均缩短2天,日均节约资金8700万元。全年办理批汇331笔,2864万美元,调剂外汇
额度2000万美元,还开办了小额外汇额度借贷业务。保险事业迅速发展,1987年保险
财产总值83亿元,比1986年增长10.36%,保险费收入3605万元,比1986年增长67%,
处理各类赔款828起,支付赔款1458万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0.75亿元,比1986年增长26%。
城市建设规划工作 1987年将城市总体规划图(附专业规划图、电力电讯规划图、
给排水规划图、道路及绿化规划图等) 及各县(市)总体规划图进行了彩印。1987年编
制详细规划35项,占地面积135公顷,完成了潍坊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987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761万元, 比上年增长
34.27%,其中3区(潍城区、寒亭区、坊子区)3611.4万元。改造、扩建、新建城市道
路164.7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52.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2万吨。潍城区一期煤
气工程正式投产,户内安装9000户,已有4000户居民用上了煤气。日供水能力10万吨
的峡山水库给水工程经省批准立项,设计方案经过了初审和论证。白浪河(沿市区段)
治理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二期工程已动工建设,完成河床清淤18.4万立方米,清运垃
圾2.3万立方米, 驳岸砌筑9800米,沿河城墙修复292米,截污管道10503米;北宫大
街拓宽(长8.5公里、宽57米) 工程竣工通车;东风大街东段拓宽(长1470米、宽50米)
工程基本完成;大石桥工程竣工;新增公共汽车9辆,完成公交客运量1875.2万人次;
路灯照明完成线路延伸17.52公里,增加路灯581盏;人防工程新增平战结合利用项目
16处, 7731平方米,平战结合率达7%,被省人防办、教育厅授予“三防”教育先进
城市称号。
城市综合开发和旧城改造。1987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投资8423万元,
开发小区35个(其中潍城区内9个),竣工面积27.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1.95万平方米,
全市住宅综合开发率43%。住宅开发基本达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潍
城区东风大街东段改造一期工程,仅用120天,高质量完成12栋,计4.7万平方米住宅
楼,比定额工期提前206天。
环境卫生。城市道路保洁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比1986年扩大199万平方米。新
建、改造公共厕所24处,新增设垃圾箱188个,果皮箱24个。全市城市植树66.6万株,
新建公共绿地1.83万平方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4.8
平方米。新建公园1处。
科技 1987年取得各类重大科技成果24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项,填补国内
空白的2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61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98项。1987年完成科研
计划项目55个, 星火计划项目7个,推广项目23个。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累
计增加产值5.16亿元,利税2亿元。1987年有116项科技成果荣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
其中1项获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铜牌奖,1项获第三十六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
博览会银牌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5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获省以上奖励项目总数居全省地市第二位,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0.2%。另有10项成果
获国家发明专利权。
技术开发服务和科技系统自身建设。 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14个, 职工总数
771人。 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37人,县属科研开发机构20个,职工总数210人,
厂办科研机构31个,职工总数770人,其中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394人;民办科技机构
3个,职工总数70人。乡镇各类综合、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到450个。市、县、乡科
技咨询服务组织136个, 农民专业研究会1492个,会员4万多人。全市291处乡镇全部
设了专兼职科技助理,共299人。157个乡镇建立了科技工作委员会,占全市乡镇总数
的54%。
技术市场和科技培训。成立了潍坊市技术市场管理处,强化了政府宏观管理技术
市场的职能,12个县(市、区) 全部建立了常设技术市场或技术商店。1987年举办了2
次较大规模的技术交易会,7次科技信息发布会,全市成交各类技术项目335项,解决
技术难题47项,完成技术咨询服务合同525个,累计增加产值约1.6亿元。全市初步形
成了以7处省星火计划培训点为骨干、291处乡镇科普学校为中心、6500处村科普夜校
为基础的三级科技培训体系,培训各类人员25万人次。
教育 1980~1987年,全市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总投资为2.93亿元,所有
农村中小学校舍达到了“六配套”标准,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1987年市教委被国
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实验室建设、 仪器工作先进单位”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同
1986年相比,普通高等学校4376人,增长8.7%(其中市属高校2664人,增长13.9%);
成人教育在校生6744人, 增长6.7%; 中等专业学校9299人, 增长67%;普通中学
44.91万人,增长0.2%;农业中学、职业中学3.1万人,增长29.1%;小学76.7万人,
下降5%,学龄儿童入学率99.16%,入初中的升学率80.31%;在园幼儿22.44万人,
增长9.95%,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90%;特殊教育在校生596人,增长25.21%。全市
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体制已经形成,按期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九年制义务
教育正在付诸实施, 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由1986年的
46.2%上升到53.4%,提前达到了中央提出的“1990年前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
普通高中招生数”的要求。1987年,有38名学生在省和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向高等
院校输送新生4562名,录取率40%。在师资培训工作中,高师函授、离职进修生2400
人,完成省计划的133%;参加卫星电视高、中师教育的中小学教师3.3万人,在全省
统考中,人数及格率、人次及格率和学科及格率均为全省第一。
文化 1987年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种文艺作品1737件, 其中获国家奖励的9
件, 并且出版了长篇小说《熊岛历险记》 。有42件作品获省级奖励,其中短篇小说
《父亲》获公安部《人民公安报》等报刊组织的评选一等奖。在山东省京剧青年演员
大选赛中, 市京剧团有5人获“玲珑金杯奖”;在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
有3名演员获三等奖。 市吕剧团排演的《李二嫂后传》在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中
获编剧、 导演、舞美奖和3个演员奖及演出“百场奖”。该剧由潍坊电视台拍摄成电
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1987年举办了有中央文化部社文局、省文化厅领导及有
关专家、学者以及《光明日报》、《文化报》、《大众日报》、《群众文化》等报刊
社参加的首次“潍坊民间艺术理论研讨会”,收到各种学术论文40余篇。潍坊民间艺
术文集《乡土瑰宝》由山东省出版总社潍坊分社出版。潍坊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潍坊
物产展》的组成部分赴日本展出。潍坊风筝代表团应邀参加了日本第十一届“大阿苏”
世界风筝会。在深圳“海上世界”举办的“潍坊民间艺术展览”,在港澳同胞中引起
强烈反响,深圳、香港的20多家报纸发表评论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第四届“潍坊
国际风筝会” 上, 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并由5000人参加演出了大型歌舞
《喜闹春潮》,举办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焰火晚会。市文化局与省文化厅、山东音乐家
协会大提琴协会在潍坊联合举办了山东省首届全级别大提琴比赛。市直文化单位帮助
拖拉机厂创作、排练、录制的一台音乐舞蹈节目,在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基层职工
文艺电视录像会演中获第一名。市艺术馆、歌舞团、橡胶厂联合举办潍坊市“十大歌
星、 十大舞星选拔赛”,报名274人,演出12场,观众场场爆满。在山东省艺术馆、
文化馆“风筝杯”美术大奖展中,国画《石榴》获一等奖,有3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
等奖。发表美术作品307件,举办书画展185次,其中晋京展览2次,出国交流展出2次。
摄影展17次,电影剧本《龙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李冰奇指画在京展出。
文博方面,在全国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电视台拍摄电视剧3部,电视小品2部,
音乐片1部,专题风光片3部,有2部电视专题片在全国获奖。
体育 1987年潍坊市运动员在省以上30项(次)比赛中,共获金牌14枚,银牌18枚,
铜牌26枚。在第六届全运会上,潍坊市承担了一个参赛项目(手球),有34人取得进军
广州的决赛权,获两枚金牌,共得69分。山东手球队被大会评为精神文明队。群众性
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达210万人。有10500所中小学开
展达标活动,占学校总数的85%。学校中95%以上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全市有组织
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约有2.4万人,老干部活动室已发展到456处。1987年承
办全国性和全省性比赛8项(次) ,其中有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樱桃杯”全国女
排邀请赛和全国红花男篮邀请赛。 1987年全市有国家级裁判3人,一级裁判99人,二
级裁判556人。
卫生 1987年市及市辖区、市、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338处,床位12323张,
卫生技术人员14495人。 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5处,中医院8处,乡镇医院221处。
全市有78处医院开设家庭病床4222张, 建立医疗联合体36个,个体行医411人。三级
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发展巩固, 有市及市属区、 市、县卫生防疫站13个,妇幼保健站
(院)14个,专科防治站(所)18个,药品检验所12个,乡镇医院还成立了防保组。所辖
12个县、市、区全部配齐冷链设备,计划免疫工作提前3年达到卫生部标准。全市有6
个县(市、区)达到了无鼠害县的要求。

(舒昆曾 杨毅鹏)

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
1987年, 潍坊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乡镇及
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9.3%;实现利税73634万元,比上年增长
18%; 上缴利税43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1.2%。1987年的工业生产狠抓了以下几个
方面:(1) 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生产发展速度。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市里逐个行业研
究制定发展规划,并对加速工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使纺织、机械、
盐业等支柱行业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棉纺锭由22.9万枚增加到30万枚,纺织工业总
产值达到10.2亿元, 拖拉机、 柴油机产量由3万多台增加到5万台,原盐生产能力由
110万吨增加到160万吨。(2) 把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深化企业改革的重点。到年底,
全市95%的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和42.7%的县属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
并取得明显效果。承包前的上半年,全市乡镇及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实现利税和缴库利税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2%、 84%和5%;承包后的下半年,上
述三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6.5%、27.4%和41.6%。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增
产适销对路产品。1987年,全市70种主要适销对路产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增加产值4亿元;27种国优产品、148种部优产品和337种省优产品实现产值15.28亿元,
优质品率达到21.4%; 外贸出口收购值也由上年的5亿多元增加到6.28亿元, 增长
23.7%。(3) 优化投资比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上。1987年,全
市县属以上工业企业列入调度的技术改造项目达到372个, 投资4.47亿元,相当于固
定资产净值的20%以上, 并先后有272个项目竣工投产,每年可新增产值7.48亿元、
利税14969万元、 创汇2511万美元。同时为了发挥集体的力量,积极发展经济联合。
1987年全市县属以上联合体发展到341个, 并组建11个企业集团,参加联合的单位达
2427个。联合促进了各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创造了新的生产能力。(4) 抓管理,上
等级,提高企业素质。各企业围绕质量、消耗和经济效益三项指标,层层制订升级规
划和措施,在标准计量、定员定额、规章制度、班组建设、信息网络等基础管理工作
中积极推行现代化管理。到年底,全市有45个企业达到市级先进企业标准,21个企业
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

(王健)

企业承包迈出新步伐
1987年,是潍坊市企业推行承包制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紧紧围绕转变企业经营
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在全市企业中有领导有计划地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这项工
作,坚持了抓点带面,因厂制宜确定承包形式、基数和期限,并注意了将竞争机制引
入承包,公开选聘企业经营者。到1987年底,全市具备条件落实承包制的县属以上企
业1130户, 已承包的723户,占64%。其中,187户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已承包的178
户,占95.2%;508户商业企业,已承包的438户,占86.2%。城建、交通、物资等企
业的承包有了较大进展。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承包也开始迈
出新步伐。
承包制在实践中发挥了威力。一是包出了速度和效益。198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
产值101.5亿元, 比1986年增长25.5%,完成财政收入7.09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 二是包出了企业后劲。1987年,全市完成较大技改项目272项,年增产值
7.5亿元,利润1.5亿元。三是包出了职工与企业共命运,为国家多做贡献的主人翁精
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四是包出了一支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企
业家队伍,一批能人脱颖而出。五是加快了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等方面的
配套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践证明,承包制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体现了两权分离的原则,是搞活企业的一条路子。

(马全珍)

潍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邹立健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百福
区长 梁吉人
区政协主席 王文长
潍城区辖10个乡镇、 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68.3平方公里,耕地30.04万亩,
人口50.17万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25.89万人。1987年社会总产值8.16亿元,国民
收入3.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85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69.5%、167.7%和
129.8%,提前3年实现了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粮食总产11.27万吨,比1986年净增503
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4.60亿元,比1986年增加34.9%,农副产品商品率68%。工
业总产值完成6.01亿元, 比1986年增长24.9%,有11种工业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3
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 乡镇企业发展到1221处,从业人员4万多人,总产值2.80亿
元,占农村总收入的70%以上。社会商品零售额3.98亿元,比1986年增加33.8%。集
市贸易成交额1.08亿元, 物资销售额实现7470万元,实现利润103.9万元,比1986年
增长125%, 跨入全省物资系统先进行列。工商各项税收完成5126万元,比1986年增
加30%; 财政收入实现4970.9万元,完成计划的117.32%,比1986年增长50.39%,
收支相抵略有余; 农民人均纯收入649元,比1986年增加12.1%,城区职工年人均工
资1228元,比1986年提高10%;城乡储蓄余额3.50亿元,比1986年增长33.4%,人均
存款707元,比1986年增长33.1%。

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1987年,潍城区工业品出口发展到41家厂家、55个品种,出口额在百万元以上产
品有服装、抽屉锁、钢丝钳、打气筒、百带丽、塑料编织带、纯棉线袜等20余种,远
销日本、 美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士、瑞典等54个国家和港澳地区。9年来,出口
创汇年递增13.2%,1987年创汇额1072万美元,比1978年的286万美元增长3倍多。

(杨寿山)

坊子区
中共区委书记 孟庆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牟振生
区长 贾乐起
区政协主席 李永祺
坊子区辖4镇5乡, 23.38万人。总面积361.7平方公里,耕地33.33万亩。1987年
工农业总产值2.46亿元,比1986年增长23.9%。其中工业总产值1.49亿元,比1986年
增长35.9%, 农业总产值9613万元, 比1986年增长5.1%。 粮食总产9.38万吨,比
1986年增长1.1%。 农民人均纯收入539元, 职工平均工资1145元。全区财政总收入
889万元。城乡储蓄余额6905万元,人均储蓄295.4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1亿元。

经济结构变常规型为城郊型
坊子区位于潍坊市区东南部,1987年在立足城郊、服务城市、富裕人民、振兴坊
子的方针指导下,走贸工农结合的路子,变“常规型”为“城郊型”经济结构,使工
农业生产“双轨”并进。
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城郊型”建设中,首先抓了强化农业基础,增强经济后
劲。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基础上,从增加生产、劳动积累和大搞农田基本建
设三个方面增加农业投入,使种埴业、多种经营生产日趋合理。1987年全区农业基本
建设总投资287万元, 投工125万个。粮食总产比1986年增产145.5万公斤,创历史最
高水平。 棉、烟、花生三项经济作物收入155.7万元,比1986年增长33%。多种经营
总收入1.20亿元,比1986年增长12.4%。

优化工业结构,乡镇企业发展
坊子区在继续抓好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和经济联合体的同时,重点发展村办企业,
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带头办企业的口号;在抓好现有行业和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优势
产业和项目,形成坊子的经济特色和拳头产品,建立建筑建材、膨润土、沙发木器、
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加工生产基地。打破“城市办工业,乡村搞农业”的旧
格局,初步开创了农村经济的新路子。1987年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7亿元,比
1986年增长27%,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37.2%,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任光明 刘文绂)

寒亭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光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光明(兼)
区长 孙承志
区政协主席 杨学洪
寒亭区辖12个乡镇, 33.76万人。总面积837.9平方公里,耕地57.46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4.53亿元, 比1986年的3.97亿元实际增长14.1%, 其中工业总产值
2.83亿元,比1986年的2.35亿元实际增长20.4%,农业总产值1.70亿元,比1986年增
长5%。粮食总产1.9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50元。全区财政收入1620万元,比1986
年增长46.5%,城乡储蓄9930万元,其中农村储蓄639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8
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181万元。职工平均工资1149.7元。

强化农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寒亭区1987年大搞了以开发性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本建设,几项骨干工程投
资达3423万元,投工411万个,完成土石方841万个。一是完成了白浪河综合治理工程。
白浪河纵贯区境南北,区内全长42.5公里,流域面积397.15平方公里,涉及9个乡镇,
276个自然村。 1950年对中、下游治理后,再未进行彻底治理,以致多次发生水灾,
造成重大损失。1987年秋,从固堤防洪、方便交通、美化绿化和发展多种经营等目的
出发, 对治理白浪河进行了规划设计。10月17日全线开工,上阵劳力5万名,动用拖
拉机2000台,小推车2万辆,大牲畜3000头,历时1个月,投工159万个,搬动土方332
万个,完成了白浪河的治理工程。二是狠抓了北部开发。1987年,区政府对老虾池经
营权属进行了调整,让具有管理经验、技术力量较强的区水产养殖服务公司、盐业公
司、央子镇和泊子乡共同经营,并落实了债务分摊,解决了债务由一家承担的不合理
现象,调动了经营单位的积极性。全年改造老虾池6200亩,其中高标准石砌池24个计
1200亩,放养对虾1.15万亩,单产达到69.5公斤,总产突破80万公斤。在抓老虾池放
养的同时, 大搞了新虾池建设。新筑防潮堤12.5公里,新建虾池1.3万亩。在建新虾
池工程期间, 连续两次战胜了近50年来罕见的特大海潮的袭击。新开盐田1.5万亩。
国家投资的100万吨原盐和万亩对虾出口基地等项目, 也相继批准立项,并争得一个
由世界银行贷款建3万亩虾池的重点项目。 三是在搞好全区大型工程的同时,各乡镇
都抓了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整地改土、多种经营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1987
年,全区共整修乡村道路127条,437公里,整地改土4000亩,维修渠道93公里,修建
桥涵、 闸门17座,维修配套机井703眼,新打机井388眼,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植
树造林1.07万亩,从而为今后农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于兆岁)

昌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凤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占博
县长 董法进
县政协主席 江尔生
昌邑县辖22个乡镇, 65.3万人口。总耕地面积108万亩。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
14.2亿元, 比1986年增长20%。 其中工业总产值11亿元,增长25.1%,农业总产值
3.2亿元,增长5%。全县财政收入4887万元,比1986年增长13.9%,外贸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1.13亿元, 比1986年增长41.4%;城乡居民储蓄2.42亿元,人均储蓄371元,
农民人均收入659元。

发挥滩涂优势,搞好综合开发
昌邑县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岸线西起虞河口,东至胶莱河口,全长35公里,
海拔1.2米至3.3米的潮上带滩涂面积48万亩,适宜发展养虾、晒盐等多种经营生产。
1987年,县委、县政府把开发沿海滩涂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组织和动员全
县人民,充分利用近海资源,大搞了以养虾、晒盐为重点的综合性开发。全县新建养
虾池2.14万亩,使养虾纯水面在1986年1.86万亩的基础上扩大到了3.74万亩,对虾单
产达到60.5公斤, 总产达到了227万公斤,产量和质量都好于往年。全县盐田总面积
达到1.23万亩, 年产原盐11.7万吨,并围绕盐化工生产,配套新上了500吨的溴素生
产装置。
为了加快滩涂的开发步伐,尽快把沿海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创造条
件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1987年10月,全县又组织了10万名劳力上阵,在胶莱河口西
岸展开了修筑沿海防潮大坝的工程。各级干部和广大民工,顶风雪、冒严寒,发扬百
折不挠的精神,先后战胜了两次特大海潮的侵袭,历经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共计搬动
土方200万个,石方10万个,胜利地完成了全长12.6公里、高程5.5米的石砌防潮大坝,
实现了围圈滩涂3.8万亩的开发规划。与此同时,还搞了新建虾池和盐田的配套建设。

(孙英慧)

高密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立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立福(兼)
县长 王在辉
县政协主席 张凤玉
高密县辖29个乡镇,80.11万人口。总面积1605.55平方公里,耕地135.32万亩。
1987年,社会总产值 (现行价) 17.15亿元,国民收入(现行价) 7.72亿元,财政收入
4325.7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 (1980年不变价) 11.62亿元,比1986年的9.46亿元增长
22.9%。其中工业总产值7.55亿元,比1986年的5.54亿元增长36.3%。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2.98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7009万元。职工人均工资11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52元。

工业产品创新创优
高密县地处胶东半岛胶济铁路沿线, 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历史, 基础比较雄厚。
1987年,面对能源紧张、部分原材料提价和国家紧缩信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
形势,县委、县政府从深化改革入手,注重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全县45个县直工业
企业,全部实行了经营承包;1987年新上年产2000吨丙纶长丝的合成纤维厂和易拉罐
生产线等新项目,对能源、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进行了技术改造;并逐步使横向经济
技术联合向高层次、大跨度和全方位发展。改革使工业生产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新产品开发、产品创优成绩显著。全县重点考核的23种产品,稳
定提高的19种,稳定提高率82.6%。在巩固原有春雨牌5T-450气流清选脱粒机、夜鹰
牌甲级胎面再生胶等16种省部优产品的基础上,又有14种产品创优,其中有10种创优
产品是乡镇和村办企业所生产。美漪牌涤棉男衬衫、墨湖牌双凤黑大理石板和密光牌
水磨石等3种产品获部优称号; 商羊牌商羊特曲酒、鲁光牌120、160千瓦发电机、霞
玉牌济南青花岗石板材等8种产品获省优称号; 钢柱散热器、冷风瓶、啤酒瓶获厅优
称号。 全县共开发新产品30项,其中新型160吨压力机、洗衣机橡胶配套件达到国际
80年代初的水平;ATMP水质稳定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日本大法柴油机机油泵、生化
超微量全自动分析仪、砂带纸基纸填补国内空白;溶解氧分析仪、三辊压延机等13种
产品填补省内空白;稀土铸铁高压散热器、特种气门嘴等11种产品填补潍坊市空白。
工业生产的发展,为高密的全面振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常学文 栾世杰)

诸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刘景云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功甫
市长 陈延明
市政协主席 刘景云(兼)
诸城市位于潍坊市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4.4万亩;全市辖35个乡镇,99.09万人。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5.18亿元,
比上年增长19.2%。全年财政总收入5079万元。农村社会商品率59.8%,农民人均净
收入595元, 比上年增长10.2%。职工工资人均1253元,比上年增长12.5%。年末城
乡储蓄余额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9.9%。

组织商品经济大合唱
1987年,诸城市委、市政府从诸城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农、工、商一体化“商
品经济大合唱”。在大合唱中,以畜牧业、加工业、创汇产业为重点,强化商品经济
运行机制,建立配套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商品经济的基地化、合同化,调动全市各职
能部门围绕发展商品经济通力协作,开拓了振兴诸城商品经济的广阔途径。1987年,
诸城市农业商品产值 (现行价) 4.84亿元,农业商品率达到59.8%。农村社会总产值
(现行价) 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
比重由上年的43.1%上升到48.3%;农业总产值4.96亿元,其中种植业3.76亿元,林
业836万元, 牧业9994万元,副业1005万元,渔业96万元。林牧副渔业产值在农业总
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4.1%。粮食总产量62.16万吨,人均占有668公斤。年末农业机
械总动力26.93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7.8%。 农村用电量851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10.1%。农田建设乡村投资1902.9万元,比上年增长49%。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1930
万立方米,投入工日1485万个,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07.33万亩,比上年增长0.83万亩。
1987年, 诸城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市直工业
4.67亿元, 比上年增长19.8%; 乡镇工业2.22亿元,比上年增长50.3%;村户工业
3.33亿元,比上年增长46%。乡镇、村户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在全市工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36%上升到54.3%。全年共试制、引进、开发新产品和新
技术48种,在38项产品质量指标中,稳定提高率为92.1%,有12种产品被评为省优和
部优产品。物资系统完成购进额和销售额为1.99亿元和2.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
%和93%。全年完成交通运输货运量306.5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全年完成邮电业
务总量157.7万元,比上年增长13.1%。
1987年,诸城市农副商品收购总额3.2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2亿元,比上
年增长20%。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2.01亿元,比上年增长91.9%。出口商品发展到
14类85种,新增机械类和高粱、苎麻球等23种。全年出口商品与上年相比,食品类增
长29.8%; 土产类增长46%;纺织类增长43.4%;服装类增长391.7%;抽纱类增长
65.3%; 轻工类增长10%;化工类增长134.1%;五矿类增长65%,畜产类增长28.3
%;烟草类1985年填补国内主料烟空白,出口量居全国之首,被评为经贸部优质产品,
1987年实现883.4万公斤,比去年增长26.2%。

(周升阶)

五莲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明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贺炳忠
县长 孙长华
县政协主席 王聚先
五莲县辖22个乡镇,48.86万人。总面积1442.7平方公里,耕地62.33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5.62亿元,比1986年增加1.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农业
总产值2.37亿元。 粮食总产22.23万吨,果品总产7.98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1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34元。

山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莲县地处山区,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6%。建国以来,五莲人民艰苦奋
斗建设山区, 省委1982年7月在五莲召开山区建设会议,对五莲的建设事业给予了充
分肯定。此后,五莲县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山区建设又迈出了新步伐。
治山先修路。 1987年, 新修环山营林路420公里, 使环山营林路总长度达到了
1539公里,实现了有山就有路,山山相通、路路相接。以路为框架,划分区域或流域,
逐个进行治理。1987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高标准治理小流域26个,5.1万亩。
治山与整地改土相结合。 1987年,整治高山营林地4.5万亩,深翻果园11万亩,
改良河滩粮田5000亩。
治山与造林相结合。 在山坡上开大沟、挖大穴植树栽果,当年植树4万亩,其中
果树2.82万亩,优质用材林8659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8%,全国绿化委员会授
予绿化先进县称号。
治山与治水相结合。除植树造林兴建“绿色水库”,深翻改土兴建“土壤水库”
外, 按照“自力更生为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的方针,新建小二型水库2座,塘
坝18座。并将原有7座中型水库的渠系进行了配套维修和改造,其中浆砌防渗渠道298
条,总长30.6万米。
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1987年与1978年相比,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
每年减少357吨, 干热风次数减少30%。1987年秋,省政府和省农工部分别在五莲召
开了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和水土保持现场会。
五莲县还利用山区草场资源优势,在抓好生猪养殖的同时,积极发展食草类家畜。
1987年末,全县有牛1.20万头,羊7.04万只,生猪出栏16万头,家兔出栏139.06万只,
人均交售家兔居全国之首。

(厉保津)

安丘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玉芬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星增
县长 刘德仕
县政协主席 吴永富
安丘县辖32个乡镇,100.3万人,总面积2021平方公里,耕地150.5万亩。1987年
社会总产值21.6亿元; 国民收入9.67亿元; 财政收入5553.2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
14.02亿元,比1986年增长23.4%。其中工业总产值8.61亿元,农业总产值5.41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8亿元, 比1986年增长15.3%;外贸出口收购总额1.1亿元;城
乡储蓄2.16亿元, 比1986年增长40.6%;职工平均工资12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7
元。

工业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
1987年, 安丘县工业总产值完成8.61亿元,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1.4%,比
1986年增长36.9%。优质酒、机制纸、日用玻璃等20多种适销和优质产品的产量分别
比1986年增产20%~80%,工业产销率达到94%,实现利润3900万元,分别比1986年
增长2%和12.8%。 同时,开发、研制新产品75种,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8个,增加固
定资产5000万元。全县有11个企业分别从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
国引进了8条先进生产线和60多台(套) 先进设备,提高了工业产品的档次水平。全县
已有40种产品被评为省、 部优质产品。其中,1987年有11种产品获省优称号,2种产
品获部优称号,是安丘县创优产品最多的一年。管带式水箱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羽
绒服装、工艺品等销往国内19个省市。石磨时装为省内首创,深受外商的赞赏。年产
3万纱锭棉纺厂、 万吨啤酒厂和1.2万千瓦热电厂扩建工程等3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
设;棉纺厂一期工程已经投产,二期工程正在突击施工;啤酒厂、热电厂将于1988年
建成投产。基础工业的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外向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87年,全
县从事出口商品生产的企业已有24家。产品有优质酒、服装、糠醛、立德粉等26个品
种。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安丘县企业升级工作全面展开。在升级范围的82处县属企业中,有59处
达到了进档升级的要求。 经省、市考核审定,全县有17处县属企业和4处乡镇企业达
到了市级以上先进企业标准。其中,县造纸厂、玻璃厂、景芝酒厂、电机厂、水箱厂
5处企业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全县重点考核的76项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稳
定下降的有57项, 降低率为73.7%;万元产值耗能比1986年降低8.1%;成品资金占
用降低6.1%;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4%。到1987年底,乡镇、村办企业发展到2万
处, 从业人员14万人。其中乡镇办企业236处,完成产值5.33亿元,实现利润2173万
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51.2%和12.5%。

(辛星华 李福金)

临朐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广恂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彦士
县长 迟昭厚
县政协主席 王光庭
临朐县辖28个乡镇,79万人。总面积1887平方公里,耕地78万亩。1987年,全县
社会总产值完成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98亿元,比上年
增长27%。 其中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工业总产值5.21亿元。国民收入4.9亿元,比
上年增长18.1%;国民生产总值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粮食总产26.23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431元。 全县财政收入295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35亿元,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1.80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070.9万元。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临朐县地处沂山北麓,境内山区丘陵占全县面积80%以上,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1983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96元。1984年被中央和省列为沂蒙山区贫困县之一。
1987年,临朐县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了全县脱贫步伐。主要抓了三
个方面: 一是发展乡村企业。1987年乡村企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比上年增长61.1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6年的30.7%上升到38.9%。二是发展林果业和
畜牧业。1987年,造林5.93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71万吨,比上年增长45.4%。畜
牧业生产,在稳定猪鸡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畜牧业
总收入达到8140万元,比上年增长34.9%;食草畜禽在畜牧业中所占比例由1986年的
27%提高到41%;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26.8%上升到29.4%。三是
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经济作物面积。主要经济作物黄烟总
产达到3.29万吨,比上年增长53%,黄烟收入7642万元,被评为全国黄烟生产先进县;
花生总产达到838.5万公斤,比1986年增长143.6%。
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了经济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
9.1亿元, 比上年增长35.6%。农民人均收入431元,比上年增加135元,比1983年翻
了一番还多。1987年有5.9万多户脱贫,占1986年贫困户总数的48.3%。

(张维明 尹怀全)

青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隋华堂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兆坤
市长 王治华
市政协主席 孟宪欣
青州市地处鲁中,全市辖36个乡镇,总面积1563.8平方公里,耕地103.47万亩,
人口80.76万。198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工业总
产值11.17亿元, 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32.6%和10.7%。粮食总
产达到39.7万吨,比1986年增加0.9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财政收入6531万元,
城市储蓄额2.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亿多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68元。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青州工业历史悠久,具有资源、交通、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经过
多年的开发建设,全市已拥有卷烟、机械、食品、包装、轻纺、化工、建材等十几个
行业,尤以机械、化工、食品、包装工业为著。近几年来,青州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
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与提高并举的方针,加快了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全市重点
行业和企业逐步转到了新的技术基础上来,形成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和优势拳头产品。
目前,被评为省以上优质产品32种,其中青州府花边大套获全国工艺品百花奖金杯奖,
CBG3齿轮油泵、真空镀铝纸、糖水山楂罐头获国家银质奖。部优产品11种。优质品率
达到36.2%。 1987年,全市有40种新产品通过了技术鉴定。其中132钢琴、快速冲压
夯、喷淋泵、节水阀门、彩电配套用变压器、楔式闸阀、出口缝纫机台板等产品,有
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填补了省内空白。
乡镇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到198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2991
处,从业人员10万多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6.7%和26.2%。初步形成了机械、食品、
纺织、化工、矿产、建筑、建材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乡镇企业工业体系。乡镇企
业共完成产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68.2%。

(王哲)

寿光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伯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本诚
县长 姜洪佩
县政协主席 王明新
寿光县辖34个乡镇, 人口94.6万,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耕地147.9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12.89亿元, 比1986年增长21.4%。其中,工业总产值8.03亿元,比
1986年增长33.4%; 农业总产值4.86亿元,比1986年增长5.6%。农村经济收入9.92
亿元, 农民人均所得638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99亿元,财政收入1.02亿元,城乡储
蓄额2.95亿元。

发挥优势,振兴经济
寿光地处山东半岛中部, 莱州湾南畔, 水陆运输四通八达。北部沿海有被誉为
“莱州湾畔一颗明珠”的羊角沟湾,年吞吐量为100万吨。海运与天津、大连、烟台、
青岛等港口相连,内河航道直抵省会济南。县内公路纵横交错,羊益、昌大路纵贯南
北,潍博路横越东西,修筑中的济青路穿过县境,新建成的益羊铁路已全线通车,形
成了铁路、公路、水运并联的交通网络。
县内地下矿藏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高浓度卤水、煤炭等。石油已投入开采,
年产60万吨的潍坊纯碱厂在县境东北部即将竣工投产。县属及乡镇企业门类繁多,共
有厂家337处, 固定资产2.41亿元,产品1100余种。主要有麻纺机、毛纺机、啤酒、
原盐、纸张、碳铵、溴素、工艺品等。其中,6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县境北部,有盐场13处,年产原盐180万吨,是全国3个盐业重点开发区之一。盐
化工企业已发展到6处,溴素系列产品列全省第一。
农业经济,颇具潜力。1985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为蔬菜、果品、水产、畜牧
为主要产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县。(1) 蔬菜生产。1987年蔬菜播种面积20.6万
亩, 产量50万吨。全县设蔬菜服务机构300多处,批发市场12处,其中被誉为“江北
第一家”的寿光九巷蔬菜市场,年成交量达15万吨,成交额为5500万元。韭菜、大葱、
芹菜等10余种产品以质优价廉畅销24省、147个大中城市。 (2) 果品生产。全县果园
1093处,面积7万亩,年产2.54万吨,其中红星、绿光苹果为全省优质苹果。(3)水产
养殖。全县海岸线长达55.9公里,水产资源丰富,滩涂广阔。现已围圈滩涂养虾13万
亩,年产800万公斤,为渤海3省1市之冠。(4)畜牧生产。实行大家畜、肉食鸡、蛋鸡、
兔、羊、猪、貂、鹅等八业并举。1987年末存养量:大家畜3.6万头,生猪11.4万头,
羊3.6万只,家禽225万只。已建立棉花、饲料、蔬菜、畜产品、大椒5个出口基地。

(李绪曾 何洪涛)

昌乐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光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克泰
县长 王继东
县政协主席 郝雨东
昌乐县辖22个乡镇, 52.44万人, 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9万亩。
1987年社会总产值9.26亿元,国民收入4.12亿元,财政收入252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
6.4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工业总产值4.0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
上年增长50.1%,农业总产值2.39亿元,比上年增长8.3%;粮食总产29.06万吨,比
上年增长1.4%;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0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203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578元,城乡储蓄1.33亿元,比上年增加3930万元。

昌乐西瓜
昌乐西瓜素以早、大、甜著称。为进一步发挥本地西瓜优势,1987年昌乐县成立
了西瓜生产领导小组,由一名县长挂帅,下设办公室,调整加强了西瓜研究所,与各
乡镇的西瓜生产领导组织一起,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狠抓质量、保证信誉”为
主攻方向,全面具体地指导西瓜生产和科研。
1987年昌乐种植的西瓜新品种主要有“中育6号”、“乐优2号”、“昌乐无籽”、
“浙蜜1号”、“金钟冠龙”等。其中“中育6号”被评为全省第四名,“乐优2号”、
“昌乐无籽”被评为优质西瓜。全县共种西瓜4.83万亩(其中无籽瓜1150亩),总产10
万多吨,总收入2473万元;平均亩产2139公斤,比上年增产214公斤,亩均收入512元。
全县有799户种西瓜亩收入过千元, 31户收入超过2000元。尧沟镇西辛村吕传文采用
电热线大棚育苗、 塑料大棚栽培新技术种植西瓜1.85亩,于5月26日成熟上市,亩收
4627公斤,亩均收入5064.86元。
为方便客商采购昌乐西瓜,昌乐县除充分利用昌乐、朱刘店、尧沟、大于河、坊
子5个火车站以外,又增设昌乐、尧沟两个西瓜贸易市场、县城4条贸易街和遍布全县
的100多处购销联络站, 使昌乐西瓜畅销各地。为保证售出西瓜的成熟度和质量,保
护消费者利益,昌乐县还采取了建立西瓜种植档案、由乡镇配备技术员跟车割瓜、发
放准售证、贴商标出售等措施,全年共发放准售证2.5万份,贴商标150万个,保持了
“昌乐西瓜”的声誉。

发展建材工业
在工业生产中, 昌乐县发挥建材资源丰富的优势, 发展建材工业。1987年产值
6289.1万元,比1986年增值1093.1万元,增长21%。全县乡镇以上建材企业有县水泥
厂、 青上铜矿、朱刘镇石料厂等36个。全县年产水泥13.46万吨,水泥制品3.86万立
方米,石灰350万吨,石子65.66万立方米,料石185万立方米,片石57.15万立方米,
石英石0.28万吨, 大理石0.45万立方米,砖4219.8万块,瓦869.9万片。其中水泥产
量列全省第一,畅销省内东营、济南、惠民、德州、烟台、青岛等地市,在安徽、江
苏、河北3省销路颇佳。一年来,在工业生产中狠抓了以下两点:(1)注重技术进步,
更新设备,上新项目。如县瓦厂新上外墙砖项目,36m滚道窑、压砖机、喷釉线配套,
形成一条有年产2万平方米外墙砖能力的生产线, 已出产品3500平方米;漳河乡水泥
厂,投资20万元,新添微机,使水泥标号稳定在500。(2)注意信息咨询,积极开发新
产品, 办外向型企业。新建省内独有的岩棉吸声板厂1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新
型建材为龙头的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已产岩棉610吨、岩棉制品(管套、保温被、保温
毡、吸声板)104吨。

(昌乐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