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69&run=13

┌───────────────┬───────────────┐
│中共市委书记 刘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秉政 │
│副书记 刘镇 郭松年 张惠来 │副主任 赵明甫 张 宣 韩洪勋│
│孙炳岳 杨在茂 │王稔五 曾在因 王训 │
│李延令 李乃久 │副主席 孙竹年 陈波萍 马绪涛│
│市长 郭松年 │陈志藻 许继曾 阎同科 │
│副市长 秦家浩 宋玉珉 许善义│张永耀 赵蓝田 翁维权 │
│胡延森 施稼声 徐世甫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殷康生 │
│董尧椿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邹凤舞 │
│市政协主席 王今吾 │ │
└───────────────┴───────────────┘

青岛市辖6区5县1市,即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黄岛6区;崂山、即墨、
莱西、 平度、 胶南5县和胶州市。 下辖64个街道办事处,88个乡,66个镇。总面积
10654.1平方公里。耕地753万亩,沿海滩涂56万亩。总人口641.2万(农业人口485万,
总劳力234.6万),其中市区人口129.7万。
经济概况 1987年是国务院批准青岛市计划实行单列和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
点的第一年。全市按照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
效益、后劲三统一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社会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速度、效益同步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的发展战略目
标。城市基础设施更趋完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已初具规模,市场繁荣,对外经济扩大,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198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12.25亿元,国民收入91.66亿元,社会总产值248.30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182亿元, 分别比1986年增长18.8%、19.2%、23.6%和20.9%。财政
收入16.3亿元,比1986年增长8.1%,收支基本平衡。
工业 1987年青岛市共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788个,职工96.3万人,固定资产原
值72.6亿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156.8亿元,比1986年增长24.2%,是1979年以来增长
速度最快的一年。工业品产量明显增加,在考核的74种产品中,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
的有52种,占70.3%,比上年增长的有57种,占79.2%。许多产品质量稳定,为工农
业生产所急需和适销对路的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如生产呢绒355.4万米, 电视机
26.1万部(其中彩电14.2万部,增长57.8%) ,电冰箱9.1万台,照相机10.1万架,洗
衣机22.1万台, 分别比1986年增长56.4%、 36.7%、68.2%、54%和16.4倍。汽车
2304辆, 拖拉机2.1万台,硫酸4.4万吨,化肥8.3万吨,合成氨8.2万吨,轮胎184.2
万条,水泥108.7万吨,分别比1986年增长16.5%、30.6%、36.2%、75.2%、48%、
26.1%和17.2%。1987年青岛市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出现的新情况是集体工业发展快于
全民工业,乡(镇)、村工业发展快于集体工业,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全民所有制
工业总产值77.4亿元, 比上年增长8.9%;集体所有制及其他工业总产值79.4亿元,
增长43.8%, 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17.9亿元, 增长49.9%;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
27.9亿元,增长81.6%,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25.2亿元)。重工业总产值62亿元,
增长30.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7.6%上升为39.5%;轻工业总产值94.8亿元,增长
20.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2.4%下降为60.5%。经过引进技术和技术改造,80%以
上的市属企业的技术装备明显改善, 120多个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七八十年代的
国际水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取得较大进展,国产自给率(价值比),彩电达到
85%,电冰箱52%,照相机54%,洗衣机98%。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轻工、纺织、电子、橡胶、化工、机械等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加强,产品产
量大幅度增加,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
消耗降低率为71.4%; 每万元产值综合耗能比上年降低8.7%;万元产值耗淡水量67
吨,其中自来水56吨,均比上年下降11%。企业管理的加强和企业素质的提高,使一
大批企业进入先进行列,1987年有38户工厂在企业管理升级中取得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61户工厂被评为省级节能先进企业;154户定为市节能一级企业;6户获部、省质量管
理奖,14户获市质量管理奖。全市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268元,增长6.6
%;地方国营工业实现利税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工业实现利润5.2亿元,
增长6.6%; 工业销售税金4.8亿元,增长0.9%;亏损户减少40%,亏损额下降74.2
%;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84天,比上年缩短2.6天;可比产品总成本比上年提高8.2
%; 全市重点考核的可比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89.8%,有3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有
103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奖。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后,首次举办产品创优、评优活动,
共评出市优质产品141种,其中有117种首次跻身于优质产品行列。全市工业产品优质
品率27.1%。 青岛啤酒、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查当尼干白葡萄酒、耐酸泵等一批
市场竞争激烈的产品,在国际评比投标中夺魁;照相机、汽车轮胎、彩色电视机等产
品在国内同类产品评比中名列前茅。 全市试制成功新产品、新品种562种,其中达到
国际水平的42种,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150种,填补国内空白的65种,填补省内空白
的158种。已投产的新产品、新品种427种,投产率75.9%。
交通邮电 1987年青岛市大幅度地增加了对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投入,投资额
为2.9亿元, 比1986年增长51.9%,并挖掘潜力,增强了营运和营业能力。全年旅客
周转量56.1亿人公里,比1986年增长14.5%,其中:铁路44.2亿人公里,增长9.9%;
公路11.2亿人公里,增长35.8%;水运0.1亿人公里,增长10.3%;空运0.6亿人公里,
增长45%。 货物周转量1343亿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15.9%,其中:铁路147.3亿吨
公里, 增长5.5%;公路14.1亿吨公里,减少1.7%;水运12亿吨公里,增长7.3%;
远洋运输1169.6亿吨公里,增长17.7%。1987年,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港口管理
体制的下放,给港口带来活力,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大关,达3070万吨,比1986
年增长7.6%。
邮电业务稳步发展。1987年新开辟了与全国部分城市的程控直播电话,提高了通
讯能力。1.3万门程控交换机已开通使用,市话装机容量4.2万门,比1986年增加6800
门。198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176万元,比1986年增长12.8%。其中:信函2783万件,
增长4.7%; 报刊发行216万份, 增长1.9%;电报196万份,增长16.7%;长途电话
299万张,增长17.7%。
农村经济 1987年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承包责任制,在承包管理规范化、社会服
务系列化和生产经营一体化方面有新进展,促进了规模经营。实行对土地计划指标管
理,适当控制了耕地面积的减少;依靠科学技术,促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全市共建立5000多个村级科技队(组)。胶南县“十万亩杂交玉米综合丰产技术开发”
亩产530公斤。1987年推广10项农业新技术,据测算,增加收益2.5亿元左右。加强农
村科技教育,实行“星火计划”,为农村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操作人员
2.3万人次。 1987年,有84个村脱贫,占扶贫村数的85.7%。全年新修、维修水利工
程11407项,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2万亩,灌溉面积达到322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
动力为215.2万千瓦,拖拉机47058台,载重汽车3923辆,化肥施用量62万吨,分别比
上年增长12.1%、17.6%、22.9%和11.1%。农业总产值达到25.2亿元,比上年增长
4.1%。种植业产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4.4%。在遭受自然灾害和粮田播种面积减少
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266.8万吨,比上年增长4.4%,创历史最好水平。林业总产值
0.4亿元, 比上年下降15.4%,但水果产量22.1万吨,比上年增长6.5%。造林17.56
万亩, 完成计划的175%。牧业总产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畜牧业总的情况
是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食草牲畜增加,食粮禽畜减少。大牲畜31万头,比上年增长
18.7%;生猪119.1万头,下降15.5%;羊18.1万头,增长25.9%;家禽1206.7万只,
增长7.5%;猪肉87043吨,下降20.2%;羊肉1187吨,增长58.3%;牛肉1887吨,增
长78%;牛羊奶32080吨,增长3.5%;禽蛋59380吨,增长15.4%。副业总产值2.3亿
元,增长6%;渔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12.8%。水产品总产量16.3万吨,增长13.5
%。海淡水养殖面积28.7万亩,增长2.7%。
农村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市农村农副产品商品率已达59.5%。乡镇工
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7年全市乡镇工业单位 (包括村及村以下办)
39362个, 比1986年增加12344个;职工人数55.66万人,增加11.3万人;固定资产原
值15.9亿元, 增加4.7亿元。总产值45.8亿元,比上年增长60%以上,占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29.2%。 市辖5县1市乡镇工业总产值都突破5亿元大关。崂山县乡镇工业总产
值达到8.87亿元,在全省各县(市)中居于首位。过亿元的乡镇7个,其中在2亿元以上
的2个。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1987年青岛市的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3.51
亿元,比上年增长89.45%,相当1985年出口生产值的2倍。全市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
企业478个, 比上年增加47个, 出口产品159种。出口交货值占全市出口收购总额的
17.8%。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市农村有36%的劳动力转
入了非农产业,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已占60.5%。
商业、 财政、 金融 1987年青岛市城乡市场日趋繁荣活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49.1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消费品43.3亿元,增长18.8%;农业生产资料
5.8亿元,增长12.8%。年末市区各类网点1.8万个,新增3416个,其中国营、集体、
个体分别为1520个、4581个和11913个。城乡各类集贸市场464处,其中1987年增加13
处。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同时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监
督,共取缔无照经营2.5万人次,罚款金额7.8万元。
1987年财税部门积极组织财源,配合全市70多个大中型企业实行多种形式承包经
营责任制, 发展了生产,增加了财税收入。全市工商税收完成13.65亿元,比上年增
长12.1%。全市各类金融机构679处,比上年增加112处;全年各项存款余额67.3亿元,
净回笼货币1005万元,比计划多回笼6505万元。国内保险业务收入7630万元,国外收
入141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7%和23%。
物价上涨,特别是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987年全市零售物价指数 (包括国
营牌价、议价和集市价)比上年上升9.8%,其中食品类上升12.5%。在食品类中副食
品上升18%,其中鲜菜上升21.3%,肉、禽、蛋上升17.2%,水产品上升22.3%。
城市建设 1987年青岛城市建设有新的发展,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基本建设速度
加快。
供水 1987年全市供水量9676.3万吨, 比上年增长4.2%。实际用水量9136.7万
吨,比上年增长5.2%。平均每天供水量由上年的25.3万吨增加到26.5万吨,增长4.8
%。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816公里,比上年增长0.6%。引黄济青工程正在施工。
供气 1987年全市使用液化气的户数已达13.5万户。煤制气厂已建成投产,共铺
设煤气管道109.4公里,正式用气的已达3.5万户。
供电 1987年青岛市发电量29亿千瓦小时, 比上年增长1.1%。全年实际用电量
34.1亿千瓦小时, 比上年增长9.2%。为解决用电问题,黄岛电厂二期工程年末已开
工。企业自主办电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15台机组投入运行,发电5750万度。
公共交通 1987年,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33条,531.2公里,比上年增加两条,
增加26.2公里。全市共有营运公共汽车679辆,电车145辆,汽、电车比上年增加46辆。
汽、电车客运量5.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1%。
市政工程建设 1987年青岛市新建、翻建道路24条,铺设沥青路面17.7万平方米,
铺设人行道板6.2万平方米。 人民路立交桥建成通车;太平路西端已拓宽;黄岛轮渡
已通航。年末城市道路503公里,比上年增加6公里,增长1.2%。城市下水道570公里,
比上年增加19公里,增长3.4%。
环境保护 1987年继续加强对大气污染、噪声的治理和绿化工作,环境进一步改
善。 市区锅炉烟度达标率为83.8%,窑炉烟度达标率68.9%。已建成7个基本无黑烟
片,面积50平方公里,占市内5区面积的54%。市区降尘量由1986年的25.6吨/月·平
方公里下降到21.07吨/月·平方公里。噪声控制已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受到省领导和
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市区绿化总面积已达1768万平方米,平均每人4.1平方米。
10个山头公园全部开放,第六海水浴场已改造完毕。
固定资产投资 1987年完成投资额17.5亿元,比1986年增长16.3%,低于1986年
增长40.1%的速度。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建设投资7.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7.4亿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和10.6%;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2.4亿元,比上年下降1.4
%。 中央企业单位投资3.8亿元,比上年增长77.2%;地方企业单位投资13.7亿元,
增长6.2%。 生产性投资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9.7%上升到73%,非生产性投资所占比
重由上年的30.3%下降为27%。在非生产性投资中,住宅投资1.9亿元,与上年持平。
重点工程22项, 全部开工,其中青岛铝加工厂、民航候机楼和人民路立交桥3项工程
已竣工投产使用, 聋哑人活动中心和扩建9处中、小学的工程已部分完工。施工项目
1295个, 建成投产640个,投产率49.4%。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主要生产能力或
效益有: 输电线路53公里,胶合板3万立方米,水泥33万吨,铝加工能力3000吨,化
学纤维3000吨, 棉纺纱锭3.3万枚,啤酒1.8万吨,植物油6300吨,电冰箱5万台,洗
衣机10万台, 烧碱2000吨,机制纸及纸板3500吨,市内电话交换机1.4万门,医院床
位192张, 学生席位14948个,城市煤气供气能力每日6万立方米,城市供热能力每小
时20吨。
1987年房屋施工面积517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217万平方米, 占42%,其中住宅
1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3%。
改革开放 1987年,青岛市在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中,以搞活企业,特别以搞
活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着重抓了企业经营机制、劳动工资制度、金融体制、市场体系
和县区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全面实行简
政放权, 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市有174户工业企业实行了各种形
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筑施工企业,继续推行和完善以百元产值工资含量为主要内
容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及招标、投标制。实行承包的企业,主要经济效益都高于预算
内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据对参与财政分成的39户大中型工业企业统计,1987年工
业总产值完成17.3亿元, 比上年增长15.94%, 比平均水平高出7.16%; 销售收入
17.31亿元, 比上年增长23.8%,比平均水平高出8.35%;实现利润2.09亿元,比上
年增长53.65%, 比平均水平高出46.94%;上缴利润7483万元,增长35.29%,比平
均水平高36.91%。利润全年超承包指标1100万元,分成收入700万元。租赁经营有新
发展,有87户小型商业企业(含门点)和2户小型工业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全市有122
户工商企业在承包和租赁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在实行承包和租赁的过
程中开始出现兼并机制。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及任期目标责任制
和离任审计制的企业单位,由1986年的108户增加到470户。
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向配套发展。1987年,在对新招收工人实行合同制的基础上,
着重抓了搞活固定工制度的改革。全市实行劳动组合的企业由原来的12户增加到64户。
据对其中已验收的49户企业统计,人员减少8.29%,产值增长25.2%,上缴利税增长
28.74%,劳动生产率提高20.32%,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工资制度
改革方面, 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有68户,实行浮动工资制的有527户,实
行计件工资制的有191户,实行联销联利计酬提成工资制的有182户。逐步推行退休费
统筹,全市有2244个单位参加了退休费统筹,占应统筹单位的98.38%。
企业横向经济联合和城乡技术协作不断向纵深发展。1987年,青岛市的横向经济
联合已扩展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国务院10个部和5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
全市有企业群体195个,企业集团12个(1987年成立11个) 。这些企业集团以骨干企业
和名优产品为龙头,冲破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如以红星电器总厂为龙头、省内外30多个企业及科研单位参加的“红星集团公司”,
在洗衣机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扩大了生产能
力, 增强了竞争力,产品部分外销。1987年其工业总产值完成10074万元,比上年增
长2.85倍, 实现利润1261万元,比上年增长4.2倍。在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方面,1987
年共签订协议758项, 引进外地资金4000多万元。在区域协作方面,同上海、天津、
广东等地发展了经济协作,参与了环渤海经济区的联合,加强了同山西、延边、青海
等地区的对口协作,建立了金融、信息、海洋开发、人才培训等9个协作网络。
社会主义新的市场体系开始形成。消费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商业网点和
集贸市场增加,商品流通扩大,社会商品购销额有较多增加。金融系统冲破单一、纵
向管理的旧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
存的金融体系,采取放开资金拆借市场、办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等措施,共融通资
金62.66亿元, 使资金供求矛盾有所缓解。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市已建立各种技术
贸易机构500多处, 技术市场成交项目3100个,成交额1200万元。人才交流和劳务市
场有新发展。 1987年引进各类技术人才895人。市、区劳务市场已经开办,1987年共
招收9400多名合同制工人和培训学员。建筑劳务市场不断扩大。1987年有14个省、市、
地区的57个施工企业来青岛市投标,有44家在青岛市施工,建筑面积23.36万平方米,
占全市新开工建筑面积的13.7%。 1987年,青岛市钢材市场开业,成交2.5万吨,调
剂余缺2715吨。
县区体制综合改革开始起步。1987年,在机构设置、干部人事管理、招工、投资
信贷审批、财政体制、物价管理、外贸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县(市)的管理权限。市区
管理权限也有所扩大,管理体制有所改善,在城市建设方面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1987年,青岛市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创汇作为突出的战略重点,积
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开拓国际市场。1987年青岛市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7.5亿元,
比上年增长13.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上升到16.3%。全市轻纺产
品供货额已占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的51%, 机电产品出口供货额达2.5亿元,比上
年增长1倍。自营出口创汇12768万美元,增长29.9%。青岛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47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出口总额26.7亿美元,进口总额20.3亿美元,比上年
分别增长39.3%和6.1%。 1987年,全市利用外资项目23个,合同金额6545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4365万美元。引进技术设备项目62个,成交额4683.4万美元。黄岛经济
技术开发区已基本完成了两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地面建筑已竣工11.6万平方米,
初步形成了投资环境。1987年底已完成总投资1.68亿元。外引内联项目当年投产开工
18个,累计已有26个项目开业投产,1987年实际实现产值1039万元,利税43万元,出
口创汇15.5万美元。 青岛市石老人旅游开发区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 房屋竣工面积
1.2万平方米。 石峰宾馆已基本完工;国内第一座以海洋文化为主的综合性海洋公园
也于年底开工。小青岛已对外开放。1987年青岛举办了第二届国际钓鱼活动。接待国
内游客461.1万人,比上年增长11.6%;接待外国游客、华侨和港澳台胞5.4万人,增
长20%, 其中台湾同胞回青探亲的875人。旅游收入外汇人民币4729万元,比上年增
长70.7%。
科技 1987年全市有各类科技人员11.2万人,比上年增长12.1%。有独立的科研
机构57处,科技人员4000余人。市属38个科研机构中,已有17个依靠技术合同制实现
经费自立, 有7个科研单位不同程度地核减了事业费;市属科研单位与94个企业建立
了82个生产联合组织,其中有24个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实体。1987年全市共承担科研
和新产品开发课题1695项, 科技成果完成579项。其中达到和接近国际水平的54项,
比上年增长28.6%;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26项,比上年增长30.4%;达到省内先进
水平的132项,比上年增长56.7%。全年有484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应用率84%。
1987年全市获国际发明金牌奖2枚,银牌奖2枚,国家发明金牌奖1枚,铜牌奖3枚。获
全国、全省科研奖87项,获市科研奖100项。
教育 1987年,青岛市进一步调整了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办学条件得
到改善。全年计划培训教师1100人,实际培训2357人,较计划增加一倍多。对中小学
教师的教材教法组织了考试,应参加考试的4万人,已有3.9万人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
书, 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青岛大学已部分建成并扩大了招生。1987年全市7所普通
高等学校在校生1.4万人,比上年增长13.8%。全市中等学校684所,在校学生36.5万
人, 比上年增长4.7%,其中普通中学592所,在校学生31.5万人,增长4.7%;各种
中等专业学校92所,在校学生5万人,增长4.6%。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已占高中
阶段在校学生的44.3%。全市共有小学2669所,小学教学点1497处,在校学生63.6万
人,比上年下降4%。全市各类成人教育在校生15.3万人。
文化 198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312处,其中剧院、电影院等97处,电
影队934个,文化馆(站)228处,公共图书馆7处,博物馆5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
播电台3处,电视台3处。据不完全统计,全年被中央级新闻单位及刊物采用稿件1855
篇(件)。在报刊整顿和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中,共查出非法出版物400余种,4万余册,
取缔无证书商贩18个。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刊物92种,发行1768万册。文学艺术创作
喜获丰收,舞剧《孔子畅想曲》、话剧《惑》、《回声》、报告文学集《琴岛奏鸣曲》
等,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共有50多人在全省和全国获奖。群众文化活动成绩突出,
在中宣部、《半月谈》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十大城市时事知识竞赛中,青
岛队获第二名;为推广普通话,首次举办了“百灵鸟”电视大赛;各地农村还出现了
很多文化专业户,在当地文化站的领导下,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卫生 计划免疫工作进展快, 全市共设接种点2490个,接种296万人次,出生12
个月内幼儿“四苗”接种率97%,超过规定目标12%。儿童“四苗”接种率85%,提
前三年实现了国家规定的预防接种目标。全市农村6080个行政村,已有5980个建立了
卫生室,占98.4%,其中达到甲级标准的1951个村,占32.6%,超过预定指标2.6%。
全市规模的灭鼠“一役达标”活动,收效显著,通过省级鉴定,成为山东省第一个无
鼠害城市。 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562处,比上年增加22处,增长1.4%,其中
医院222处,疗养院26处,门诊部(所) 1248处,卫生防疫站15处,妇幼保健站12处。
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6万人, 比上年增加1312人,增长5.3%,其中中医师560人,西
医师5963人,中西医士4041人,护士4538人,助产士443人。全市医疗床位2.1万张,
比上年增长6.7%, 个体行医者416人,比上年增长3.2%。全市人口出生率16.2‰,
死亡率6‰,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7.8‰上升为10.2‰。
体育 1987年组建了田径、射击、足球、摔跤、柔道、拳击、游泳等7个专业队,
年末累计有体育专业队12个, 队员150人,业余体校17所,学员1787人。较好地完成
了山东省参加全国六运会9个体育项目的训练任务。 承办了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
“今晚报杯”青岛国际足球邀请赛和全国六运会的航海模型预赛。接待了联邦德国汉
诺威女子曲棍球队、美国普马全明星足球队。城乡体育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大部分
县(市)都有了标准的体育场、馆,具备了承办正规比赛的条件。1987年青岛市运动员
共获得金牌63枚,其中国际级的3枚,国家级的8枚,省级的52枚;银牌53枚,其中国
际级的2枚,国家级的12枚,省级的39枚;铜牌37枚,其中国际级的3枚,国家级的11
枚,省级的23枚。在各地的青岛籍运动员共获得国家级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6枚。
在全国六运会上,青岛市运动员共得185分,为山东队进入前5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有23名选手受到省委、 省政府表彰,有8名运动员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新
长征突击手” 称号。 青岛市被国家体委确定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之一,被授予全国
“田径之乡”的光荣称号。莱西县、平度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四方新兴农工商
公司、青岛工商银行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人民生活 1987年,青岛市居民收入继续有所增加。职工工资总额14.2亿元,比
上年增长20.9%。职工年平均工资1519元(不含肉补) ,比上年增加208元,增长15.9
%, 扣除职工生活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9%。对城市居民继续实行了多种补
贴,计2.77多亿元,人均213元。农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730元,比上年增加83元,增
长12.8%。年内,新安置待业人员2.3万人。年末职工人数96万人,比上年增加4.1万
人, 增长4.4%。城镇个体从业人员1.8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城乡居民储蓄余
额28.6亿元, 比上年增加7.4亿元,增长34.9%。其中城镇居民18.4亿元,增长45.1
%, 农民10.2亿元,增长19.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为449元,比上年增长33.2
%。高档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据抽样调查,198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平均拥有电风
扇59台,比上年增加8台;洗衣机52台,增加12台;电视机108台 (其中彩电34台,增
加10台),增加5台;收录机66台,增加7台;照相机18架,增加3架;电冰箱18台,增
加13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5.7%、30%、4.9%(其中彩电38.8%) 、10.9%、20.2%
和3倍。 农村每百户平均拥有电风扇16台,比上年增加11台;洗衣机2.4台,增加1.7
台;电视机46台(其中彩电7台) ,增加5台;收录机17台,增加13台;电冰箱0.5台,
增加0.4台,分别比上年增长52.4%、3.4倍、12.2%(其中彩电4.7倍)、31.8%和4倍。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城镇住宅竣工面积1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3%。城
镇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5.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据抽样调查,农民平均每人
居住面积18.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3%。人民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城乡居
民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因物价上涨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张炳岐)

搞好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组合

1987年,青岛市在全面改革劳动、工资、劳动保险制度的同时,于前两年12个企
业试行劳动组合的基础上, 又在64个企业的47753名职工中扩大了劳动组合试点。试
点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在定员内打破原有人员组织结构,通过择优和自愿结合的办法,
形成新的劳动组织,实行合同化管理,达到满负荷工作。在这一改革中,许多企业创
造出了多种有效的劳动组合形式:层层聘任;择优组合;自愿组合;招标组合等。或
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被人们称为“将点兵”、“兵选将”。劳动组合搬掉了干部
的“铁椅子”,触动了工人的“铁饭碗”,缓解了合同制工人与固定职工之间的矛盾。
劳动组合不仅整顿了劳动组织,搞活了用工制度,而且触动了多年的陈腐观念,教育
了职工群众, 促进了生产发展。据64个企业统计,实行劳动组合后,人员减少8%,
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70%, 实现利税增长18.5%,劳动生产率增长19.5%,
主要经济指标普遍高于全市平均增长幅度。青岛市劳动组合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
受到了赵紫阳等中央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田纪云副总理、劳动人事部赵东宛部长、省
劳动局领导亲自来青岛考察指导试点。 劳动人事部于1987年9月在青岛召开了全国搞
活固定工制度经验交流会,系统介绍了青岛的经验。为了扩大劳动组合的成果,加快
劳动制度改革的步伐,国务院于1987年下半年决定将青岛列为全国劳动人事工资制度
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孙元涛 李然)

市南区
中共区委书记 曹登宝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振杲
区长 黄绍美
区政协主席 陈波
市南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20.7平方公里,30.94万人。1987年工业总产
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3%。销售收入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9.54%。全区实
现利润226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9.18%,其中工业利润14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7
%; 商业利润320.11万元, 比上年增长70%。全区共有职工1.72万人,比上年增加
1300人。 1987年工资总额为2133.7万元,比上年增长26.66%,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
1269元,比上年增加127元,增长11.12%。
市南区位于青岛市区南部,依山傍海,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著名的游览区和
疗养胜地。市党政机关,中央、省驻青单位,科研机构和疗养院大部集中在市南区。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
市南区工业主要分区属工业、乡镇企业及街道所属(劳动服务公司、居办)企业三
部分。另有部分校办及社会福利企业。乡镇企业原系社办、队办企业,公社转体后,
分为牧工商公司(原社办)及农工商公司(原队办)两部分。现有牧工商公司所属企业11
个, 职工2245人,厂房占地560亩,1987年完成产值2500万元,利润220万元。7个农
工商公司所属企业79个,其中工业企业45个,商业企业34个,1987年完成产值5605万
元,比上年增长21.65%。利润1389万元,比上年增长28.44%。
乡镇企业在市南区的经济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55%左右。区属工业因受厂房、资金等条件限制,发展潜力不大;而这些乡镇企业紧
靠市区、厂房宽敞、资金充足(征地费转为生产资金),交通方便,劳力素质好,并有
外贸、科研机构为依托。1987年,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乡镇企业生产有
较大发展。7个农工商公司中有8个企业生产出口产品,1987年出口产值1842万元,占
整个农工商公司产值的1/3。其中有与外贸产品配套的包装材料产品,大多是畅销品。
牧工商公司所属钢卷尺厂、钢锯条厂生产的象牌钢卷尺、钢锯条分别获得省、市优质
产品称号。食品机械厂被评为市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它所生产的绞肉机远销十几个国
家。农工商公司所属裘皮厂生产的裘皮服装在全国及省级评比中均名列前茅。食品加
工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 产值占农工商公司企业全部产值的1/5,创利
1443万元。其中新盛园肉制品厂生产的肉制品在青岛享有较高声誉,1987年生产圆火
腿肠、味美肠等共1526.8吨,产值800万元,创利114万元,销售量占全市的1/3左右,
在全市80余家肉制品企业中占首位。湛山宾馆是全市较大的宾馆之一,规模、服务质
量、烹调技术等方面在全市均属上乘,经常接待省市各种会议,经济效益显著。目前
乡镇企业正在继续发挥优势,创造条件,逐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郭仰天)

市北区
中共区委书记 梁有新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邹积谦
区长 薛福有
区政协主席 王展
市北区面积8.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居民53870户,人口18.4万。1987
年,区街工业总产值581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商品销售额1.96亿元,比上年
增长35.5%; 集贸市场成交额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利润887.4万元,
比上年增长20.5%。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987年,市北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层层建立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年初,
区政府与各企业主管公司签订了《经济承包责任书》后,公司与企业、企业与生产班
组也分别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全区形成了三级经济承包体系。二是横向经济联合不断
扩大。经市、区批准的联合项目24个,在外地建立加工点70个,并在黄岛经济开发区
和崂山县李村镇开辟了工业生产基地。三是经营机制有了转变。工业企业冲破了封闭
型生产经营模式,开始向产销综合经营型转化;商业企业打破了只零售不批发的经营
格局,批零兼营,使一些长期不景气的企业出现了生机。四是劳动组合试点取得成效。
青岛有机氟塑料厂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新的劳动组合,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使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企业由亏转盈。五是财政金融改革效果明显。对预算外资金
实行集中管理,为区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市北城市信用社建立后,业务范
围不断扩大,年底结算户941个,存款余额813万元,累计放款3156万元。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
1987年,市北区在城市管理方面,成立了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城管办公室。
各街道办事处普遍建立了城管科,完善了区街管理体制。同时,制定了《新建住宅工
程庭院环境检查验收暂行规定》、《居民楼院卫生管理暂行规定》、《道路占用管理
暂行规定》、《园林绿化管理细则》、《环境卫生管理细则》、《集贸市场管理暂行
规定》、《市政设施管理细则》、《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商业服务网点管理
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工作。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方面,区政府重点办了10件事:完成了冠县路和胶州路的绿化任务;整顿治理了10个
居民大院;开放了贮水山和青岛山;创建了贮水山周围基本无黑烟片;改造了合江路
小学校舍;翻建了向阳红幼儿园;巩固完善了卫生防保三级网;规划了文化体育活动
中心和一条商业街;建立了市北体育小学。

(阎特龙)

台东区
中共区委书记 张先平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复才
区长 于锦初
区政协主席 于兴昌
台东区位于青岛市市区中部,总面积7.5平方公里。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67995
户, 人口21.32万。1987年工业总产值1.1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9亿元,其中
区属商业3309万元。 物资部门销售收入1389万元。区属企业职工总人数14682人,年
平均收入1287元,比1986年增加12.8%。全区有6处农贸市场和1处工业品市场,年成
交额2796万元。

区街工业稳步协调发展
1987年台东区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加1926万元,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器、橡胶、
塑料、服装、印刷、工艺、饮料、食品等多种门类的较完整的区街工业体系。共有区
办、街办、校办、商办工业厂家70余个。固定资产原值2556万元,其中净值1974万元。
主要产品有获省一轻厅优质奖、畅销国内的女士香槟酒,省优质名牌产品工频无芯感
应电炉和多年被评为省优产品的天女牌人造花等。工频无芯感应电炉、人造花、电焊
面罩、文教用品等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为了尽快改变区属工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状况,增加企业活力,台东区在充
分发挥企业各自优势的同时, 从抓骨干企业入手, 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
1987年投资1022万元,在17个企业进行了18项技术改造,年新增产值2100万元,利润
200万元。 一些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青岛饮料厂边改
造、 边生产,1987年产值2500万元,实现利润236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85.6%和
126.7%,被评为青岛市“十佳企业”。青岛工业电炉厂1987年产值880万元,实现利
润267万元, 分别比1986年增长9.3%和94.3%。 青岛工艺品厂大力发展出口产品,
1987年创汇77万美元。这些企业已成为区属企业中的骨干,在全市工业系统中也有一
定的声望。
改革开放使台东区的经济工作逐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1987年区属工业又与国
内有关地区签订了经济联合协议13项。利用外资引进了西德塞茨公司饮料罐装生产线;
与香港雅润公司签订了筹建“青岛中山大酒店”1250万美元的合作合同。为台东区发
展外向型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信贵 王玉胜)

四方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芝咸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献
区长 辛毓明
区政协主席 王玉厚
四方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24.2万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1987年工业总产值
1.17亿元, 比1986年增长10.56%;商品零售额9113万元,比1986年增长42%;实现
利润1182万元, 比1986年增长38.83%; 乡镇企业总收入10149万元,比1986年增长
29.85%。

加强城市管理,发展区街经济
四方区地处青岛市市区中部,是全市的工业区之一,驻区的中央、省、市属企、
事业单位400余个。 1987年,四方区强化了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方面的职
能, 加强了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年中,完成了1.6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平垫
路面8.13万平方米, 铺黄沙路面20.8万平方米,植树9680余株,新建花坛105个,铺
植草坪2.1万平方米, 全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3.9%,人行道铺装率达到35%,绿化覆
盖率达到15.8%。四方区还抓住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筹
资近70万元将污水漫流30年之久的湖岛污水河和昌化路明水沟改为暗渠,整顿、装修、
绿化了区内的6条主要干路, 整修了5条街巷,处理违章建筑329处,面积3.59万平方
米, 治理了7个街道辖区的烟尘污染,建成了基本无黑烟片,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较好
的工作、生活环境。1987年,四方区的绿化和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均名列市区第一。
在抓好城市建设的同时,四方区重视发展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事业。到年底,
全区已有各类服务网点3687个,占地面积27.5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72万人;农贸市
场9个, 上市摊位2410个, 粮食、 副食品等商品年上市量2742.6万公斤, 成交额
2688.9万元。
区属工业摆脱了几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 创利由1986年的4.57万元增加到139.3
万元;街道经济既注重发展骨干企业,又大力提倡居(家)委会兴办各种形式的生产生
活服务项目,全年创利554.6万元,比1986年增长32.32%。全年开发新产品8种,CE-
1型程控测氟仪性能超过了国内同类产品,棉纺微孔橡胶清洁套填补了省内空白,GG-
1A(F) 防误型高压开关柜达到了水利电力部和机械工业部的“五防”要求。1987年,
全区共有27个企业同区内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外向型经济
有了较大发展,8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全年出口创汇482万美元,其中,青岛东方针
织服装公司年创汇额达到330万美元。

(迟桂峰)

沧口区
中共区委书记 孔心田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维璞
区长 杨清斗
区政协主席 刘志功
沧口区位于市区最北端。 全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总面积46平方公里,
总人口25.67万, 其中农村人口1.99万。全市化工、纺织、机械三大行业的重点企业
都驻在本区。

经济建设稳定发展
沧口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发挥工业区
的优势,发展同驻区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相应
发展的经济结构,使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沧口区现有区管工商企业705家,商业服务业网点3359处,职工22.65万人。1987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实现利润2458万元,比上年增长20%;
全区社会商业营业额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987年有乡镇村办工业企业208家,
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 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2%,成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
军。
沧口区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现已形成纺织、机械、化工、轻工、食品五大行业。
主要产品有80种。其中汽车挂车、农用拖车、乙炔气、防老剂、低压锅炉、针棉织品
以及肉制品等产品,批量大、质量好,销往国内外市场。
1987年, 全区企业同本市24个单位建立了横向联系,同8个省市的12个单位建立
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实现外引内联项目12个,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1项,其中5项
填补了省市空白, 有一种产品被评为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有4个单位加入了企业集
团, 走上了集约经营的新路子。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现有出口创汇企业6家,有
15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87年完成出口供货额610万元。

城市建设新进展
沧口区在认真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搞好城市建设。制定了旧城改造和小区
建设的3年规划, 并组织力量采取措施,认真付诸实施。1987年投资1646万元,完成
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1万平方米。主要改造了地处全区中心地段的四流
中路、振华路和沧台路,使沧口区旧城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先后兴建的洛阳路、
永安路、 升平路、水清沟4个居民住宅小区初具规模。采取民办公助等方式,新开和
拓宽油路5.9万平方米,土路改油路1.9万平方米,使沧口区的市政设施有了一定改善。
建成了第二处15.5平方公里的基本无黑烟片和第一处2.2平方公里的固定噪音源基本
达标片,使沧口区的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

(毛元凤)

黄岛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奎珍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文平
区长 王延俊
区政协主席 刘承源
黄岛区辖3镇1乡, 8.99万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耕地7.05万亩。1987年全区
社会总产值2.2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1.57亿元,比1986年增加3627万元。其中工业总
产值1.08亿元, 比1986年增加2738万元。农业总产值4900万元,比1986年增加889万
元。农村社会商品率68.51%,农民人均纯收入785元。全区财政收入1074万元。城乡
储蓄4558万元,其中农村储蓄269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35万元。出口商品收购
总值2060万元。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黄岛开发

黄岛区是青岛市新开发的一个市区,也是青岛市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
的战略重点。区内除原有发电量为25万千瓦的山东省黄岛电厂、年吞吐量为1300万吨
的青岛港务局黄岛原油码头、青岛海运局黄岛船舶修造厂等较大型国营企业外,青岛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岛市旅游开发区也设在这里。为了进一步开发黄岛、建设黄岛,
加快青岛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黄岛区经济建设的步伐,至1987年,国家和省、市的数
项重点建设工程又相继破土动工。
国家投资近9亿元的青岛港黄岛集装箱杂货和原煤码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 年吞
吐能力可达1700万吨。远期规划的第二期工程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第一期工程自
1986年12月1日破土, 1987年重点是回填和三通一平,紧张地进行前期施工。全国最
大, 可停靠20万吨级油轮的黄岛二期原油码头,总投资3.2亿多元,1987年海底和土
建基础工程已基本完成,1988年即可交付使用。与此项工程配套的东营至黄岛的二期
输油管线敷设工程,于1987年初竣工。山东省黄岛电厂的二期扩建工程,装机容量42
万千瓦,建成投产后总装机容量将达67万千瓦,基本上可以缓解青岛地区用电紧张的
状况。该项工程由山东省电力三公司承建,1987年12月15日奠基后,即开始加紧进行
基础工程的建设。青岛至黄岛的轮渡码头,1986年12月28日通航,1987年除每月坚持
十几个班次往来于市内海上通道外,仍继续完善各项基本建设和设施。青岛市设在黄
岛区的对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亦初具规模,已有20余个中外合资企业相继投产。
另外,经胶州市至黄岛的胶黄铁路和从青岛市内老五区至黄岛的环胶州湾直达公路也
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之中。
(张洪济)

崂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志圣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知斗
县长 高秉山
县政协主席 黄守诚
崂山县辖13个乡镇, 67.6万人, 总面积85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3万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2.50亿元,比1986年增长47.1%,其中工业总产值10.81亿元,
比1986年增长56.6%,农业总产值1.70亿元,比1986年增长6.1%,粮食总产10.07万
吨, 比1986年减少5.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1亿元,比1986年增长10.3%;出口
商品收购总值1.03亿元,比1986年增长27.8%;城乡年末储蓄余额2.65亿元,比1986
年增长42.6%。农民人均纯收入786元,比1986年增长14.2%。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1987年,崂山县的县、乡镇、村、个体、联合体工业都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好势头,
县属工业总产值完成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0%;乡镇工业完成8.53亿元,比上年增
长61.7%,乡镇工业产值居全省首位,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先进县。全县乡镇企业已
发展到13350个,其中工业企业4371个,乡镇企业从业人数18.07万人,占农村劳力总
数的59%。全县有3个镇工业产值过亿元;6个村工业产值过千万元;14个企业产值过
千万元。花边、啤酒、化纤、棉纱、巾被等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县立项的技
术改造项目152个, 已有89个竣工投产,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全县重点考核的工业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0%,33种产品获部、省、省厅优质产品称号。全县计划开发
的37个新产品, 其中4个产品填补了省空白,15个属市新产品。“双增双节”运动的
深入开展,使企业挖掘了潜力,降低了消耗,提高了效益。全县万元产值综合耗能降
低12%, 原材料消耗降低2.7%,车间管理费压缩10.8%,全民、集体工业企业实现
利润3690万元, 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全民工业实现利润544万元, 比上年增长
26.5%,集体工业实现利润3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1.6%。

(王培智)

即墨县
中共县委书记 秦玉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蓝维瑞
县长 赵克志
县政协主席 潘善国
即墨县有30个乡镇,100.05万人,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耕地136.94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5.72亿元, 比1986年增长42.5%。 其中农业总产值3.8亿元,比
1986年增长7.6%; 工业总产值11.92亿元,比1986年增长59.1%。粮食总产47.65万
吨,比1986年增长9.3%。花生总产量6.61万吨,比1986年增长1.4%;社会商品零售
额4.18亿元,比1986年增长27%;财政收入5074.6万元,比1986年增长27.7%;城乡
储蓄总额2.48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712元。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继续保持
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的称号。

面向国际市场,增加出口产品生产

1987年,即墨县各级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狠抓了外经外贸工作,不
断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生产。全县共有出口产品生产厂家62个,从
业人员8万人,出口产品由过去的12个大门类增加到14个大门类,品种增加到130多个。
全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68亿元,比1986年增长32.2%,在全省各县中名列第四位。
即墨县乡镇企业1987年努力创新创优,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
实现8.14亿元,比1986年增长75.6%,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8%。
1987年,全县有14个乡镇的32个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种类达30多个,
出口产品总值3218万元。
1987年, 全县共完成科技攻关项目57个。其中DH030型农用三轮车、罗非鱼工厂
化育苗、长毛绒系列玩具、黄麻头道梳麻机和硬回丝机测绘等项目已得到应用。

(孙丁柏 李知臻)

胶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旭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怀仁
县长 战德俊
县政协主席 潘相文
胶南县辖24个乡镇, 82.2万人口。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1987年
社会总产值17.5亿元, 比1986年增长41%;国民收入6.9亿元,比1986年增长24%;
工农业总产值12.7亿元,比1986年增长28.9%;其中农业总产值4.19亿元。全县粮食
总产38万吨, 花生总产7.71万吨,果园发展到13.04万亩,果品总产3.55万吨,水产
品产量2.67万吨。 全县畜牧业总产值9853万元, 养貂54万头。全县农副产品商品率
62.7%。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供货额为6549万元。全县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1
亿元, 比1986年增长14.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亿元,比1986年增长16.2%;财
政收入4384万元,比1986年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037元,比1986年增长14
%; 农民人均纯收入651元, 比1986年增加61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1亿元,人均
253元,比1986年增加63元,城镇居民人均存款714元,农民人均存款225元。

发挥优势,创新产品
胶南县工业有着较好的机电、轻纺、化工、食品、建材等行业的基础优势。为了
使这些基础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全县的工业优势,县委、县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战略,以上述五个行业的重点企业为骨干,以名优畅销产品为龙头,采取县带乡镇、
乡镇带村、 村带户的办法, 促使县属工业、乡镇工业和村及村以下工业全面发展。
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6167个,工业总产值8.55亿元,比1986年增长51.1%,
利税达到6939万元,比1986年增长50%,实现了产值与效益同步增长。以胶南第一纺
织机械厂和胶南纺织机械厂为主体的胶南县棉纺梳理机械制造公司和胶南县毛麻化纤
梳理机械制造公司, 联合县内外180多个企业,生产纺织机械22类3098台/18904吨。
梳棉机、梳毛机的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1/3和1/2。胶南县已成为国家重要的
纺织梳理机械生产基地。全县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的有
“明月”牌碘;荣获部优质产品称号的有X2f1和X2L1型绷楦机、褐藻胶、Q3110
抛丸清理滚筒、 QG2.5×1.5×L宝石轴承、乙酸异戊脂、鲜桔汽水;荣获省优质产品
称号的有BC272H四联梳毛机、 X4A2型胶粘压合机、“铁牛”牌手推车、AO2分
马力异步电动机、S1110型和S1110A型混砂机、红石牌粘土瓦、590琊台白酒等。新
开发的LFN241型羊绒分梳联合机和FN271型人造毛皮梳理机属国内首创; 新试制的绷
楦机和胶鞋冷粘线达到了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被列为国家进口替代设备。有食
品、纺织、工艺、抽纱、轻工、五矿、机械共八大类工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完成出
口产值9800万元,比1986年增长24.9%。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全县企业与国内28个地区的城市大工业、科
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300多项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与新加坡联营的星华粮油食品
有限公司即将建成投产,从意大利引进的工艺大理石生产线已经投产。

(毕长增)

胶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殿忠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厚杰
市长 高志喜
市政协主席 郝承德
1987年2月12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调整后的胶州市辖20
处乡镇, 68.7万人口,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耕地96.59万亩。1987年,社会总产值
19.89亿元;国民收入8.01亿元,比1986年增长46.62%,提前13年翻了两番;粮食总
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达35.42万吨,比上年增加2.25万吨;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完成10669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77.5%;
社会商品零售额3.46亿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1.40亿元;城乡储蓄年末余额2.0亿
元;职工年均收入13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3元。

加强经济联合,促进工业生产

胶州市的建立,对发展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7年,全市上下加强经济联合,
努力开创名优产品,发展乡镇工业,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阔步前进。全年完成工业总产
值11.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79.87%。
1987年,全市以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名优产品和出口产品为龙头,积极发展多形
式、 多渠道、全方位、大跨度的外向型经济,建成了由206家企业参加的锅炉辅机、
电站辅机、 服装、地毯、发制品、胱胺酸等16个企业联合群体。有264家企业同全国
21个省市的127个大中型企业、 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达成75项协作
项目。 通过联合和招聘,引进资金1461万元,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72人。全年开发新
品种47种, 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4%。青力牌DGS系列单辊碎渣机、丽吉娜塑
胶头假发等21种产品分别被评为部(委)、省、青岛市优质产品。胶州水泥厂、和平水
泥厂、沽河水泥厂三处企业荣获全国或全省建材行业优胜企业或优良企业称号。
1987年乡镇企业发展到5330处, 比1986年增加1447处。其中乡镇企业208处,村
办企业1014处,村以下企业4108处。完成总产值8.12亿元,比上年增长91.4%,占全
市工业总产值的68.1%,在全省各县(市) 中名列前茅,发展速度在青岛市6个县(市)
中列第一位。青岛第二减速机厂、胶州市乳制品厂、胶州水泥厂被评为山东省乡镇企
业的示范企业。胶州制钉总厂成为青岛市第一家年产值过4000万元的乡镇工业企业。
1987年,胶州市及其3个镇、1个村和10个企业被评为青岛市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王翔)

莱西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成堂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生世鉴
县长 肖世诚
县政协主席 李文周
莱西县辖22个乡镇,860个村,总人口67.96万人,总面积1570.3平方公里,耕地
面积142.33万亩。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1.6亿元,比1986年增长32.3%。其中工业总
产值7.8亿元, 比1986年增长51%;农业总产值3.8亿元,比1986年增长5.5%。粮食
总产40.01万吨, 比1986年增长5.6%;花生总产10.51万吨,比1986年增长11.5%;
果品总产6.85万吨,比1986年增长4.8%。农民人均收入715元,比1986年增加60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3.74亿元,比1986年增长14.5%,乡村储蓄余额2.24亿元,比1986年
增长35.1%。

改革带来了经济振兴
莱西县地处山东半岛中部、青岛烟台两市之间,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较好。1987
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投资5866万元, 新上、扩建项目296个,新增固定资产4000万元,
与大城市、 大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经济技术协作、横向联合企业121个,
开发新技术、 新项目、新产品173个,引进资金468万元,引进各种专业人才136名,
乡镇企业完成产值5.12亿元, 比1986年净增2亿元,增长70.1%,第一次超过农业产
值。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粮、
油、果产量持续增长,工副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6.2%,比1986年增长9.7%。
农村已有23.7%的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比1986年增长1.5%。1987年,全县出现8个
花生亩增百斤以上的乡镇,8个粮食亩增百斤以上的乡镇,其中有3个乡镇实现粮油亩
产双增百斤。有2个村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有20个村人均收入超过千元。

(张岱松 栾希杰)

平度县
中共县委书记 单承志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显乐
县长 魏景瑞
县政协主席 马志民
平度县地处胶东半岛西部, 总面积3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万亩,124.95万
人口,是山东省的大县。现辖19个镇、26个乡。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27.8亿元,
比1986年增加5.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4.8亿元,比1986年增加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
19亿元,比1986年增加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2亿元,比1986年增加3.5亿元。
全县财政收入5699.3万元,城乡储蓄年末余额3.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18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超过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2元。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平度是个农业大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较发达。全县地域广阔,农副产品资源
丰富,粮、棉、油三大作物并茂,苹果、葡萄、杏、桃、山楂、板栗等果品品质优良,
以家庭饲养为主的畜牧业比较发达。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适度规模经营迅
速发展,被省确定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验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使之趋于合理。 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
1986年的35.2∶64.8变为48∶52,全县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占劳力总数的40%。近几
年来, 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亿元以上,完成整地改
土50多万亩, 新打机井、大口井1.4万多眼,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50多万亩,农田有
效灌溉面积1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促进了平度县农业生产的发展。1987年,
全县农业总收入15.9亿元, 总产值7.83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7.8%和2.3%;粮
食总产92.8万吨,棉花总产2.1万吨,花生总产14.5万吨;大牲畜年末存养17.3万头,
果品总产5.45万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油12.4万吨。从1986年开始,先后被国家和省
确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棉出口基地、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及
对虾养殖基地。1987年,被评为全省农业先进县。

(傅清卿 邓乾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