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68&run=13

┌────────────────┬───────────────┐
│中共市委书记 贺国强 │市政协主席 陈宝玺 │
│副书记 翟永浡刘耀华 孟云 │副主席 王砚耕 王炳琴 唐升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元荣 │ 伊觉非 吴鸣岗 张东木 │
│副主任 牛子重 龙启经 刘振嵩 │ 诸葛士廉 冯德英 王耀生 │
│ 艾鲁川 饶曼妮(女) │ 李清岷 陈景法 王世墉 │
│市长 翟永浡 │ 姚兆迪 │
│副市长 庄庆臣 郭德耀 赵传明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忠堂 │
│ 张福山 封居尚 刘统侠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徐世经 │
│ 谭永青 │ │
└────────────────┴───────────────┘

济南市原辖5区4县,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4月11日起撤销济南市郊区和历城县,
成立历城区。区划调整后,市辖5区3县,即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下区、历城
区;长清县、平阴县、章丘县。下辖53个街道办事处、25个乡、42个镇。总面积5775
平方公里、人口394.1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943平方公里,人口214.42万 (其中非农
业人口122.22万)。
经济概况 1987年是济南经济向前健康发展的一年。通过深化改革,政企职能分
开,企业独立法人的地位明显加强;立足济南经济实际,着眼国际市场竞争,优化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作取得新的进步;按照技术导向经济发展的方针,经济领域里的
技术进步有了突破,参与竞争的能力有所提高;以能源、交通、通讯为重点的基础工
作大为加强,发展商品经济的物质环境得到改善。尽管1987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和龙卷风袭击济南市区及属县,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市政设施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
失和许多困难,但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抗洪救灾,努力恢复生产,圆满完成了全
年各项任务,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灾之年工业过百亿,农业夺丰收,各项
工作创一流”的奋斗目标。1987年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
别达到141亿元、 68亿元和54.5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9.9%、9.9%和8.5%。工
农业总产值达到114.76亿元,比1986年增长21.5%。财政收入达到8.78亿元,比1986
年增长11.1%,实现了当年收支基本平衡。
工业 1987年全市共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1736个,工业职工48.2万人,固定资产
原值56.7亿元。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含村户工业)103亿元,比1986年净增19.8亿元,
增长23%,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步入全国工业产值过百亿城市的行列。轻重工业比例
协调, 全市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4.85亿元,比1986年增长17.5%,其中
轻工业44.77亿元,比1986年增长18.4%,重工业40.08亿元,增长16.5%,轻重工业
比例为52.8∶47.2。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87年市属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利税和销售收入分别为2.95亿元、 4.8亿元和29.7亿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17.9%、
11%和22%,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313元,比1986年增长11.9%,定额流动资金周
转期118天,加快6天,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1987年底,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亿
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2个。 乡镇企业已发展到71931处,从业人员50.6万人,占农村总
劳力的43%, 全年完成产值24.57亿元,比1986年增长54.9%,其中村户工业18.2亿
元,增长64.9%。1987年全市有36个企业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0个企业达到市级
优秀企业标准,66个企业达到市级良好企业标准。全市有75%的企业推广应用了18种
现代化管理方法,取得成果123项,其中取得省级成果26项,推荐参加全国展览会的5
项, 40%的企业采用微机管理,有2个企业获质量管理奖,20多个企业按国家质量管
理标准验收合格, 6个企业获市质量管理奖。全年共开发新产品600种,新增产值5.2
亿元以上, 新增利税8000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35%、30%和17.64%。新增产品
中达到国际80年代初先进水平的30种,填补国内空白的103种,填补省内空白的152种。
产品开发性的调整,使全市产品优势不断扩大,有50余种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全国居上
游水平,100余种产品名列全省第一。1987年由市考核的100种重点产品的质量稳定提
高率达到80%,比计划指标提高2%。在前3个季度,国家抽查济南市产品41种,合格
38种,抽查合格率达到92.7%,高于78%的全国平均水平,列全省榜首。产品创优升
级取得新成果,全市累计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达到205种,比1986年增加100种,达到
计量考核定级的企业400个, 比1986年增加113个。全省获省优以上称号的产品150多
种, 占全省的1/3,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获奖数最多。其中机床一厂的JIFCNC型数控车
床、 第二印染厂的21×21纯棉大花哔叽等5种产品获国优产品称号,30种产品获部优
产品称号。创省优质产品121种,比1986年增加1倍,泰山牌黑白电视机在全国同类产
品评比中获一等奖。 全市优质品产值达15.5亿元, 比1986年增长22%,优质品率在
18.2%以上。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全年共安排300多个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26项,全年
完成216项, 完成投资4.43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52.1%和55%,技术改造投资规
模和项目竣工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市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产值7.1亿元,占全市
净增产值的35.4%。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向纵深发展。到1987年底为止,以名优产
品为龙头,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组建了“华鲁氟化学联合公司”、“白马机械联
营总公司”、“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济南试验机联合制造公司”和“小鸭电器集
团公司” 等10个企业集团,加入这些集团的企业、单位有300多个,落实联营扩散项
目320项,新增产值4亿多元,同时与省内外十几个市地建立和发展了经济技术协作关
系,联营、协作成交额已达3亿多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有159家企业生产出口产
品286种, 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内出口商品收购值5.7亿元,比1986年增长24
%。
但在工业生产中,由于成本提高幅度过大,生产资金占用过多等因素,亏损企业
略有增加,影响了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农业 198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11.75亿元,比1986年增长5%,其中林牧副渔
业产值比1986年增长6.2%, 在农业总产值中, 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45.1%上升到
45.8%。 粮食生产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继续保持丰收年景,总产量达到111万吨。棉
花总产量1.14万吨,单产基本与1986年持平。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多种经营和
贸工农综合发展。1987年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28.9亿元,比1986年增长24.1%。菜、
肉、 蛋、奶、鱼、果等6大商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
蔬菜产量78.49万吨,下降0.7%,供应均衡。禽蛋3.54万吨,增长19.4%;猪牛羊肉
4.6万吨,增长1.3%;牛奶1.24万吨,增长20.4%;水产品总产量3117吨,增长29.4
%; 水果总产量6万吨,增长11.8%。农业商品率达到71%。全市农村普遍建立和健
全了农业科技推广网,全市现有农民专业研究会186个,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机构88个,
科技示范村265个, 科技示范乡镇企业11个,科技专业户3015个。1987年实施农村星
火计划项目29个,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33项,其中获省级奖的37项,获市级奖的63项。
全市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各种作物生长激素及其它新技术
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各类科技服务队一年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信息2214条,
签订科技项目议向书77个,为发展农村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商业 截至1987年底, 全市共建立农贸市场314处,各类贸易中心、货栈批发市
场102处, 新辟13条商业街和33条生活服务街。全市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总数
发展到4.9万个, 个体经营户5.6万户,市区每万人拥有商业服务网点数为113个,万
人拥有商业服务人员559人。外地客商来市区投资办店的达465户,比1986年增加65户。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3亿元,比1986年增长13%。济南市人民商场年销售额达
到1亿元,成为全省百货零售行业首家突破亿元大关的企业。
生产资料市场不断发展完善。 为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987年3月建
立了以市物资贸易中心为龙头, 金属、木材、化轻、煤炭、机电、建材6个专业公司
为主体的一个多元化、多功能、开放型的综合型物资市场。全年各类物资销售总额达
10.22亿元, 进入市场的钢材、木材占消耗总量的70%,使重要生产资料短缺的状况
有所缓解。
金融事业有所发展, 资金市场初步形成。1987年各种金融机构已发展到335个,
从业人员5683人, 比1986年增长12.5%。1987年全市现金总收入50.66亿元,总支出
46.25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6.1%和24.19%,回笼货币44072万元,增长50.45%,
超额43.56%完成省下达的回笼计划, 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资金中心市场进一步完
善,建立了工商银行济南资金市场、山东省资金中心市场、山东10市地流通协作济南
资金市场、城市信用社资金拆借小市场等5个短期资金市场,建立了济南市票据贴现、
清算中心,开办了证券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建设银行开办了全省第一家证券交易厅。
1987年短期资金市场开始与全国部分省市资金市场联络结网,为济南市拆入资金9.31
亿元。市区、县城和部分乡镇的85个银行机构参加济南市票据交换所进行清算,日平
均交换1.5万余笔,清算资金9000万元,与异地结算比,加快5至6天,相对节约资金4
~5亿元。全年共发行各种债券17318万元。外汇调剂成交额2771.4万美元,比1986年
增加8.45倍。保险服务项目已达40余种,保险财产总值从1980年的26亿元上升到1987
年的163亿元,增长5.27倍;保险费收入从1980年的564万元发展到1987年的3817万元,
增长5.77倍; 8年累计保险费收入12112万元,共处理各类赔款案件25813起,支付赔
款9754万元。 特别是济南1987年“8·26”水灾,共支付赔款6880.5万元,数额仅次
于大兴安岭火灾事件,在全国居第二位,为济南抗洪救灾、恢复生产、安定群众生活
作出了积极贡献。
外贸商品收购总值完成5.7亿元,增长23.9%,超年计划37.5%。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987年进行了全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三县总体规划的调
整汇集,编制详细规划22项,规划占地面积2085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抓紧
编制。在1987年全国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检查评比中,济南市规划局被评为全国规
划管理先进单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东郊打井工程,卧虎山、锦绣川引水工程和引黄保泉
一期工程,实现了新增日供水能力30万吨的目标,初步缓解了济南市的供水危机。管
道煤气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管道进户3000余户。众所瞩目的省体育中心5万人体育场
全面竣工,经检查验收,达到了设计要求。1987年市政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50万元,
建成了2座桥(郎茂山桥、坤顺门桥) 、4座泵站(北关、生产路、工业南路、工商河清
污水泵站)和花园庄、堤口路等19项道路排水工程。市政养护完成投资额392万元,养
护了45条路段35万平方米。 新辟3条公交营运线路,延长了营运里程和营运时间,完
成公交客运量2.49亿人次,比1986年增长10.8%。由市公共交通科研所研制的GID-3
城市公交路线调度自动监控系统,通过了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终审技术鉴定,该
系统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在部分营运线路开始使用。遥墙民用机场、天然气开发利
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在城市防汛方面,完成了圩子
壕等7处清淤、疏浚及河岸砌垒工程,清淤8.5万立方米,清除阻水障碍46处,拆除违
章建筑和各类构筑物1500平方米,增强了城市的泄洪能力。人防工程新增平战结合利
用项目80处, 2.34万平方米,工程利用率达30.54%,被国家人防委授予“人防建设
平战结合先进城市”称号。
城市改造。1987年继续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针,开发重点转向以旧城改造
为主,集中力量成线连片地改造危房区、棚户区和低洼区。1987年全市综合开发竣工
面积达53.66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竣工面积的71.5%。
环境卫生。全市环卫工作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和门前卫生有偿服务,使卫
生保洁经常化、 制度化,环境卫生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主要道路保洁面积达到481万
平方米, 比1986年扩大181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共厕所83处,单位厕所29处,新建
垃圾楼、台38座,新增垃圾箱170个,果皮箱550个,垃圾容器化收集率达到95%。在
全省卫生检查中连续四年保持领先地位。全年植树86.4万株,铺草皮26.2万平方米,
种花草500万株, 新建公共绿地8万平方米,植绿篱7万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6%,
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3.47平方米。五龙潭公园、儿童乐园游乐区建成开放,植物园
东部土山、人工湖及主体绿化工程基本完工。环境保护工作以强化管理为中心,以防
治污染为主要内容,开始实行目标化管理。市区锅炉基本改造完毕,完成了护城河截
污工程,新增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面积26.5万平方米。工业污染源调查通过省级验收,
调查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评选出10个省级环境优美工厂,其中5个被评为全国环境
优美工厂。
科技 通过贯彻国务院关于“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两个文件,科
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全市市属25个科研单位普遍实行了对内课题承包、对外技术
合同制, 其中有6个开发型研究所首批推行了所长负责制试点。有科工、科农、科贸
等各种形式的联合体68个。实行“两放”以来,已有1个科研所进入了企业集团,2个
科研单位发展成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部分研究所正在向科研先导型企业转化。一支自
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根据市场需要和自己的特长自选课题、自
寻用户、科工贸结合的个体民办科技实业机构在改革中崛起。此种类型的科研机构由
1984年的3所发展到22所, 成为科技战线一支颇有生气的力量。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
活动逐步发展,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全国17个省市的71个地市,目前已建立技术市场15
处, 初步形成了全市的市场网络体系,并和全国147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
常性的业务联系,与30个大中型城市的技术市场建立了协作关系。1987年,全市共取
得研究成果250项,其中31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25项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94项填补省内空白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科研新成果、新技术182项,
新创产值4.38亿元,实现利税9670万元。截至1987年底,全市拥有科研机构105所。
教育 1983~1987年5年间, 全市用于中小学校舍改造的直接投资为7205万元,
使市内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六配套”基本实现。1987年各类学校在
校学生数同1986年相比, 普通高等学校3.43万人, 增长0.14%,其中市属高等学校
1800人,增长28.9%;成人高等教育 (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职工
大学) 在校学生1.45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1.55万人; 技工学校0.55万人;普通中学
18.78万人, 增长0.7%;农业中学、职业中学 (或班) 1.69万人,增长0.7%;小学
35.64万人,下降2.4%。教育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市区初、高中分设和城乡分级办
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有40多所市属中学已下放到区管理。全市城市中
等技术教育在校学生数,由1986年的40.7%上升为45%,提前实现了国家提出的职业
教育发展目标。全市盲哑在校学生592人(包括弱智班)。市区幼儿园(所)已发展到307
所(不包括历城区) 。教育质量逐年提高,1987年中考合格率比1986年提高8%,高考
录取学生3054人。 全市有460名学生在全省、华东地区、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
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黎锦晖在第十八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1987年教育部门向社会输送了0.96万名大学毕业生和0.73万名中专毕业生。
文化 1987年, 全市共创作演出各种新剧目4个,有17个团组、个人在省以上演
出中获奖。其中大型历史歌舞剧《窥镜媲美》、儿童剧《我家来了机器人》、《今天
大扫除》、《一个铃铛皮》、《冠军属于谁》等,受到群众欢迎。市杂技团《蹬板凳》
小组在法国巴黎第十届世界“明日”杂技节中荣获金奖。该小组赴朝参加“四月之春
艺术节” ,受到金日成同志的亲切接见,10月应邀赴英国参加了BBC电视录相。市杂
技团的《扛梯》节目参加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获得优秀节目奖。市儿童歌舞团赴日
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在山东省第二届青年歌手广播电视“金龙奖”
电视大奖赛上,市歌舞团演员分别荣获美声唱法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歌手奖。在北
京市第二届舞蹈比赛中,女子群舞《春天》获创作、表演一等奖,男子群舞《醒》获
创作三等奖。一批音乐、舞蹈、美术设计、艺术评介、小说、电视剧本、曲艺等作品
也达到较高水平。济南画院自1984年建院以来,曾多次举办画展,并出访日本。首届
省艺术节期间,济南市举办的《潇洒济南》专题画展,专家们给予高度评价。文物、
博物工作有较大发展,王雪涛纪念馆和剑门书画馆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的建立,在国
内外产生良好影响。通过文物普查,全年查出应列入重点保护的各类文物单位189处,
其中古遗址95处,远远超过过去全市5区3县普查出的数字。长清舍利塔地宫清理工作
取得较大成绩,千佛岸维修工程,长春观第一期修复工程已经竣工。
体育 专业运动技术水平在向高层次迈进,运动成绩不断提高。1987年济南市运
动员在省以上35项(次) 比赛中,共获金牌110枚,银牌82枚,铜牌53枚。在第六届全
运会上,济南市承担的4个参赛项目,有31人取得了进军广州的决赛权,共获得123分,
为全省在全国第六届全运会上突破500分大关, 名列总分第五起了重要作用。在日本
东京举行的第四届亚洲城市田径运动会上, 济南市运动员组成的“中国-济南体育代
表团”,一举夺得7枚金牌、2枚银牌,获金牌数居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城市之首,
为中国泉城争得了荣誉。济南市武术馆教练员在赴美讲学中,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
武风赢得了国际体育界人士的赞誉。群众性体育活动有了更大发展。全市经常参加体
育活动的人数已达156万,占全市人口的40%。有945所中、小学,近30万名中、小学
生开展体育达标活动,20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有组织地经常参加体育活
动的老年人约有2.8万余人,老干部活动室已发展到118处。1987年承办全国性和全省
性体育比赛7项次, 其中“农家乐杯”农民篮球赛、第四届“泰山杯”全国女子马拉
松邀请赛、山东省马拉松比赛及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长跑活动影响很大。1987年全市
有国家级裁判1人,一级裁判53人,11个项目的二级裁判140人,全市有体育传统项目
学校(省、市、区县三级)149所,大批运动员在这里锻炼成长。
卫生 1987年市、 区县、 乡镇卫生机构共150处, 床位6928张,卫生技术人员
10792人。 全市有32家医院和门诊部开设家庭门诊,新增家庭病床7919张,家庭病床
累计达到30421张。 至1987年底,个体行医381人,社会团体兴办医疗诊所5处,40多
家工厂企业、部队医疗单位对社会开放。三级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发展巩固,驻济各级
卫生防疫站有12个, 专科诊所21个,124处镇以上医院成立了预防保健机构。计划免
疫提前两年达到省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全市灭鼠工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了无鼠害
城市要求。

(王保欣 张贺清)

百万军民奋勇抗洪救灾
1987年8月26日, 济南市遭受特大暴雨和龙卷风袭击。 8小时内,市区平均降雨
294毫米,最大降雨区历城区的华山、王舍人庄一带为334毫米。市区总积水量6600万
立方米, 北部工业区、居民区、蔬菜区平均水深1.5米;龙卷风袭击了长清、平阴两
县的50多个村庄,造成济南市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据统计,全市共伤亡642人,
其中死亡47人, 城乡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约2.8万多间,市区被洪水冲毁道路39条,
12座立交桥全部积水无法通车,铁路客货运输分别中断6至7小时,通讯联络局部受阻,
市区618户企业停工停产,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全市被淹农田、菜田69.5万亩,减
产粮食5.5万吨、蔬菜5万吨。
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济南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各行各业抢救伤员,转移安置
受灾群众,突击抢修各种公共设施,抢救被淹的物资、设备,发动群众恢复生产。在
暴风雨袭来的两小时之内,市房管系统的各级领导和抢险队伍600余人奋力投入抢险,
保证了全市公房住户居民无一伤亡;公共交通系统的各级干部在最艰难的时刻,组织
车辆疏散了滞留在火车站的近千名旅客,并派车沿街巡查,救援了大批被困群众;自
来水公司在与上级失掉联系的情况下,为防止管线爆裂,果断决定减压供水,使市区
管线避免了更大损失;园林局领导在趵突泉公园外大量居民面临被淹没的紧急时刻,
当机立断,下令推倒公园围墙,向园内放水,保护了群众安全;环卫系统的职工在近
半数家庭遭灾的情况下,主动提出“水退一步,清除一步”的口号,全体出动,只用
了3天, 就使市区主要地段的市容恢复到灾前水平。四天内,全市受灾群众的生活得
到妥善安置,水、电恢复供应,铁路、公路运输基本正常,停产企业全部开工,社会
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情绪稳定。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评价济南市抗洪救灾工作决策果断、
指挥正确、领导得力,授予济南市“全国抗洪先进集体”称号,这是1987年度全国防
汛抗洪先进集体中唯一的市级单位。

(王保欣 张贺清 吴英)

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1987年济南市实现工业总产值(含村户工业) 103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步入了全
国工业产值过百亿城市的行列。济南工业产值过百亿,是在全市遭受特大暴风雨袭击,
工业生产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实现的。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全市各行各业、尤其是工
交战线的干部群众,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灾之年工业过百亿”的要求,
以改革为动力,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争分夺秒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到12
月14日,提前17天实现了奋斗目标。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市属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
现利润、 利税和销售收入分别为2.95亿元、4.8亿元和29.7亿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
17.9%、 11%和2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313元,比1986年增长11.9%,定额流
动资金周转118天,加快6天,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工业产值过百亿,标志着
济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王保欣 张贺清)

市中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丕俊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世良
区长 吴乃田
区政协主席 王丕俊(兼)
市中区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心,辖区北部是济南历史上有名的商埠区,南部是新兴
居民区和工业区。 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4月11日将原济南市郊区的七贤镇全建制划
入市中区。该镇东西长17.5公里,为济南市的南屏障,济泰公路、济微公路从该镇通
过, 是通往济南市市区的南大门。区划调整后,全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总
面积55.69平方公里,耕地7838亩,人口28.08万。辖区内驻有省委、市委、市政府、
济南军区等领导机关,有省体育馆、省体育场和省博物馆、剧院、剧场等文化体育场
所。1987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6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6亿元,比1986年增长38
%,农业总产值497万元,比1986年减少4.05%(因遭受特大水灾),粮食总产267.3万
公斤, 比1986年减少18.6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3亿元,财政收入1789.8万元,
职工平均工资1172元,比1986年增加5.3%,农民人均总收入913元,比1986年增加14
%。

城市建设开发逐步展开
1987年市中区在完成“南厂北店”的工业和商业布局的同时,着重抓了城市建设
综合开发和旧城改造工作,集中整治了主要“窗口”地区的市容面貌。
区委、区政府按照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多
办实事的原则,采取城外连片开发,城内翻新改造的方法,开发了新居民区。实行拆
旧建新、拆低建高的办法,集中力量改造了旧城面貌,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
兴办了方便群众的福利设施。1987年全区新开工和续建工程有18项,17.7万平方米,
年内竣工的有12项, 6万多平方米。 在市容市貌的整治工作中, 区委、区政府本着
“立新意,上水平”的原则,重点抓了大纬二路和七里山居民小区的容貌整修工作。
对大纬二路的一些旧建筑进行了美化装修。大纬二路的整修工作涉及到98个单位,共
整修138处, 全长1.6公里。粉刷房屋外墙2.15万平方米,粉刷围墙468米,油漆门窗
1.09万平方米, 拆除违章建筑140平方米,拆除旧围墙490米,翻建房屋340平方米,
新建围墙179米。 同时,对沿街新建的办公楼、商店的门窗、广告牌、交通设施等公
共设施全部油漆一新。通过整修,城市容貌进一步协调壮观。在七里山居民小区的整
修工作中,共砌挡土墙200立方米,道路表面处理675平方米,铺设人行道790平方米,
新建绿地2块(800平方米),栽树种花2000余株,还统一对居民楼阳台进行了整理。大
纬二路和七里山居民小区分别被评为1987年全省城市容貌达标街道和居民区。大纬二
路1987年被济南市评为军民共建文明路。

(汪人鹏 王学众)

天桥区
中共区委书记 陶安岭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谢宜君
区长 左宪让
区政协主席 李同祥
天桥区位于济南市区北部,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3万亩,人口33.7
万。1987年,全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0亿元,比上年
增长56.6%; 农业生产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实现粮食总产770万公斤,蔬
菜1.3万吨,农业总产值1618万元。全年完成各项税收3251万元,比上年提高8.9%。
财政总收入1374.9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全区财政统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城市建设抓了十件事
1987年,天桥区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了10件事。(1) 天
成路商业街二期工程2.1万平方米于1987年7月底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该期工程的3
号楼被评为济南市1987年第一个全优工程。至此,天桥两侧初步形成了一个网点齐全、
方便群众、生意兴隆的商业服务中心。(2) 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工作成绩显著。制锦
市小区建设和陈家楼棚户改造二期工程加快了步伐, 开工面积4.7万平方米;黄岗小
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有4.3万平方米的居民楼竣工投入使用;黄台、清河等村的建设
加快,部分居民已迁入新颖别致的农民新村。(3) 多年来污水满沟,蚊蝇孳生,严重
污染环境的通普巷、韩家窑两大明沟基本改造完工,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市容面貌和生
态环境。(4) 堤口路的拓宽工程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工,为这条全长3公里
的东西交通干线修铺了慢车道,拓宽铺设了人行道。(5) 市政养护完成了济洛路明沟
改暗沟的收尾工程,以及无影山中路、西工商河路等维修和部分代表工程;多年来东
西卡脖子的丹凤街也顺利完成了拓宽任务。(6) 完成了工商河沿岸及河滨公园的绿化
美化。 全区共植树8.73万株, 种草坪4.1万平方米,建绿地6.7万平方米,绿化荒山
4700亩。(7)全年新建水冲式公厕24处,新建垃圾楼12处,改造单位内部公厕146处。
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道路保洁上了新水平。(8)环境保护工作以治理大气污染为重点,
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改造和监督检查。 开展了争做无黑烟地区和单位活动,有3个办事
处地区和20个单位基本实现了无黑烟。(9) 房管部门开展了为用户服务“十佳”竞赛
活动,提高了服务质量。汛期前后抢修危险房屋4300多间,保证了汛期安全。(10)防
汛工作抓得早, 落实好,应急能力强,在“8·26”抗洪救灾工作中做出了成绩。特
别应提出的是,工人新村受灾以后,为彻底改善该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在省市政府
的关怀和统一部署下,天桥区决定在国家没有任何投资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起20万平
方米的抢险救灾改造工程。目前整个工程正在施工中。

(郭美萍)

历下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锡藩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树才
区长 栾毅昌
区政协主席 刘锡藩(兼)
历下区位于济南市市区东郊,辖17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总人口35.98万,其中
农业人口3.32万。总面积109.28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4
万亩) 。1987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工业总产值1.88
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农业总产值812万元,比上年增长7.5%;财政收入1813万
元,比上年增长44.75%。

改革中的区街商业
改革,使历下区的区街商业迅速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下区从本区
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各项经济政策,发展区街商业,方便了群众生活,增加了经济效
益。1987年完成营业额1.59亿元,占全市区街商业营业额的48%;实现利润868万元,
占全市区街商业的52%。
为了增强区街商业企业的竞争力,历下区采取多种经济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方
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商业体系。位于泉城中心、客流量大的舜井商
业街北首,东有长城电子商场,西有泉城商场家电部,北有历下交电商店,都专门经
营家用电器,被誉为“家电金三角”。后又引来了兵器工业部和山东省旅游公司等单
位的家电经营部,使专业商店连成一片。他们与全国各生产家电厂家建立经销、代销
关系,家电产品品种多、档次全、款式新、有挑选余地,对顾客的吸引力很大。
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经营者购货快,渠道多,信息灵的优势,舜井商业街富丽商场
采取出租柜台的办法, 把200多节柜台租给了50多家个体服装经营者。出租后,2500
平方米的四层大楼装修雅致,时装琳琅满目,商品明码标价,商场日营业额达30多万
元。
为了深化商业企业的内部改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历下区对各商业企业普遍推
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层层落实到柜组、个人,实行多种分配制度,使企业
的经济效益与职工的经济收入紧密挂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历下区政府办公室)

槐荫区
中共区委书记 元凤海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连成
区长 张印峰
区政协主席 董林洲
槐荫区位于济南市西部, 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全区按行政区域分设10个街道办
事处, 2个镇。总人口32.2万。1987年全区共有企业86个,其中区街企业57个,镇办
企业29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40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7.9%,实现工业利润
1914万元。 完成营业额1.7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0.5%,实现商业利润760
万元(含两镇)。完成农业总产值366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2亿元,其中多种经营
总收入1.9亿元。两镇人均收入达到789元,有40%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1987年,槐荫区在商业系统推行了租赁经营;在工业系统进行了租赁经营的试点。
37个实行租赁经营的商业企业,年营业额和利润与租赁前相比,分别增长38%和42%。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 把扶植和帮助全区100多个自然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全部分
配落实到区委、区政府的52个部门、10个街道办事处和14个骨干企业,并普遍建立了
包片联点和挂钩联系。 它们已为各村提供商品信息101条,推荐各类人才11名。机关
干部聘任制度得到进一步推广,在906名机关工作人员中已聘任858名,占应聘人数的
94.7%。 同时,对驻区223个单位招用的4733名劳动合同制工人,全部实行了社会保
险基金保险,原全民企业固定工也试行了退休费社会统筹。
1987年, 全区一孩领证率达到100%,有199对夫妇自觉退回二胎生育指标,527
人推迟生育时间,499人推迟结婚年龄,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省先进水平。

(槐荫区政府办公室)

历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姬广文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进渭
区长 谢伟仁
区政协主席 侯金水
历城区原为历城县, 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4月11日撤县设济南市历城区,以原
历城县和原郊区的洪家楼镇、华山镇、王舍人镇的行政区域为历城区的行政区域。区
划调整后, 历城区辖17个乡镇, 83.59万人。 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耕地75万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9.35亿元,比1986年增长27.6%。其中工业总产值5.31亿元,比
1986年增长56.4%; 农业总产值4.04亿元,比1986年增长2.8%。粮食总产28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633元, 比1986年增加68元。全区财政收入5160万元,城乡储蓄3.15
亿元,农村储蓄1.71亿元,农民人均储蓄167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亿元,出口商
品收购总值762万元。

改革促进乡镇企业大发展
1987年,历城区委、区政府在企业中推行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全员抵押承包
经营, 改善了企业经营机制, 使一批长期亏损的企业焕发了生机。到年底,全区有
293处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签订了承包租赁合同, 占企业总数的74.4%, 实现产值
4.55亿元。
区委、区政府还采取了强化投入产出观念,改造老企业,组织和推进各种形式的
横向经济联合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1987年全区镇直村户工
业已达6069个,比1983的1500个,增加了4500多个。在全区已初步形成了63个经济联
合体, 与全国260多个单位建立了横向经济联系。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全区的劳力结
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全区32万名劳力中,有7.6万人从事工业生产,有
5.6万人从事建筑、 运输、商业、服务行业。非农产业的劳力已达13.3万人,占劳力
总数的41%。以农为主的劳力,也有50%的兼营季节性工商业和家庭副业。工农业产
值的比重由1983年的27∶73达到1987年的56∶44,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
值。

(苏延华 赵延君)

发挥近郊优势,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济南市历城区地处济南城乡结合部, 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广阔的前景。
1987年,区委、区政府通过进一步贯彻“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方针,狠抓了农村
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林果生产基地建设。 1987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2.75万亩,比上年多造林4500亩;
四旁植树241.2万株, 比上年多植76.2万株,质量均好于往年。部分乡镇还通过镇村
联办林场的方式,加快了荒山绿化步伐。初步建立了苹果、杏、梨、葡萄、桃、山楂、
核桃、柿子、板栗和杂果等10个果品生产基地。其中新开发的红荷包杏和玉龙雪桃的
种植面积已分别发展到3000亩和4000亩。全年干鲜果品总产量在受灾的情况下仍比上
年有所增长,达到2.34万吨。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蔬菜品种发展到30多个种类,100多个品种。菜田面积发展
到6.5万亩,其中常年菜1.8万亩。积极推行保护地栽培技术,使保护地栽培首次突破
万亩大关。塑料大棚面积达到980亩。蔬菜产量高,细菜品种多,全年总产25.87万吨。
瓜类面积发展到2.38万亩,总产5.84万吨。芦笋等其它经济作物也稳步发展。
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1987年开始把发展畜牧业当作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来抓。
生猪存养量有所回升, 年底达到14.59万头。全区涌现出许多养鸡专业户和专业村,
鸡的存养量达到257.82万只。 其中彭庄养鸡场形成了存养16.5万只鸡, 年产鲜蛋
102.5万公斤的生产能力。 畜禽饲养,本着“稳定食粮的,发展食草的”这一经营方
针,不断调整优化畜牧结构,狠抓了优良品种的引进。全区大牲畜发展到2.37万头,
小尾寒羊7000只,新疆细毛羊462只。
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水库、坑塘、工厂冷却水余热资源,以及大搞白云
湖开发工程,全区水产养殖基地已初步形成。养鱼面积达到1.08万亩,其中坑塘面积
4300亩,水库养鱼6500亩。在卧虎山水库进行的网箱养鱼试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
区水产品产量580吨, 比上年翻一番还多。此外,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对花岗石进
行了开采和加工,“济南青”、“柳埠红”两个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信誉。为
推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还大力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

(历城区政府办公室)

章丘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云武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锡芝
县长 赵正平
县政协主席 赵若昌
章丘县辖22个乡镇, 93.82万人口。 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 耕地116.09万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3.85亿元,比1986年增加3.1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
比1986年增加3.12亿元。农业总产值3.32亿元,比1986年增加0.06亿元。粮食总产39
万吨。农村社会商品率达到60.8%,农民人均纯收入642元。全县财政收入5200万元,
城乡储蓄2.28亿元,农村储蓄1.4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出口商品收购
总值3034万元。

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7年,章丘县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加3.12亿元。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初
步形成了能源动力、机械加工、建工建材、家用电器、轻工化工、纺织服装、塑料模
具、 食品饲料等8个工业门类。并以电力工业为核心,开始建设棉纺、地毯、芦笋罐
头、 乳制品加工等6个基地。全县共开发鉴定新产品16种,双速电机、自动给水连续
式热管锅炉、 电子服装模特等3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讯电缆、毛面砖、弯头推
制新工艺、双包连续气动输送装置为省内首次生产的新产品,刁西炊具厂的切菜机、
普集耐火纤维厂的普通硅酸铝耐火纤维毯、黄河陶瓷厂的白色陶瓷釉面砖获省优称号,
县缸套厂的95缸套在优质产品重评中,保持了省优称号。1987年全县有1500多家企业
同省内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以制瓶机械、炊具、玛钢机件、
建材机械、石化配件、钢球、模具等名优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并向乡
镇村企业扩散。
1987年章丘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到年底,乡镇村户企业达2.35万个,从业人员
16.1万人。全年总产值达到8.81亿元,比1986年增加2.8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由
1986年的80.1%提高到84%。 在这些企业中,乡镇工业有1834处,其中产值在100万
元以上的有132处,300万元以上的17处,500万元以上的5处。这些企业的出现和发展,
为章丘县的经济全面发展和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太行 李德家)

长清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善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尚瑞亭
县长 张新一
县政协主席 桑云芳
长清县辖11个乡镇,50.10万人口。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耕地62.27万亩。1987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78亿元,比1986年增加1.65亿元,提前实现工农业总产值比
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其中工业总产值为5.54亿元,比1986年增长37.7%;农业总产
值2.24亿元, 比1986年增长6.7%。粮食总产量23.5万吨,与1986年持平,人均占有
粮食50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545元。财政收入175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5亿
元,比1978年增长18.5倍,其中农民储蓄余额6685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143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1.79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392万元。

战胜特大龙卷风和暴雨灾害

1987年8月26日18时许, 长清县遭受特大龙卷风和暴雨袭击。一小时内平均降雨
110毫米,最大降雨区雨量达200余毫米。全县受伤群众500余人,重伤250余人,死亡
19人,刮倒房屋1.7万间。马山乡褚科村120户,住房几乎全被刮塌,砸死18人,重伤
78人。全县受灾农作物面积19.2万亩。树株、果园、畜禽、水利设施、供电及通讯线
路,均受到严重损失。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4440万元。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长清人民迅速投入了抢险救灾。县直机关干部、公安
干警到达现场后,抢救伤员,安置灾民,维护治安。各医院、卫生院医务人员到灾区
救护伤员,喷洒防疫药物。县直部门和群众为灾区捐献柴油、煤油、衣物、水泥、化
肥、砖瓦、石灰、良种等救灾物资,价值达12万元。全县党团员、干部职工及农民群
众自发捐款18万元,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生活。人民解放军驻长清部队组织指战员上
千人次投入救灾,出动各种机械车辆50台次抢救伤员和运送救灾物资。济南军区总医
院组成医疗队到灾区巡回医疗,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全县11个乡镇
组织起1500人的建筑施工队为灾民重建家园,受灾群众10天内全部住进了新居,恢复
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全县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努力,大灾之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6
年增长27%。
在抗灾斗争中, 有69个先进集体和174名先进个人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长
清县也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吴熙惠)
农村商品基地建设
1987年,长清县农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双层经营,稳定了家庭
联产承包制,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调整了
产品结构,开拓了生产要素市场。在全县建立了粮食、畜禽、林果、水产、蔬菜、栝
楼、玉米良种等八大商品基地,开展了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林果基地已发展到51万
亩,林业产值1020万元,以苹果、核桃、白梨、柿子、玉杏为主的果品总产量1.61万
吨, 被列为全省13个果品生产基地之一。畜禽基地,有肉食牛4500头、羊1.5万只、
肉食鸡300万只、 鹅鸭40万只。其中细毛羊饲养已列入省生产基地。以沿黄坑塘和山
区水库为主的万亩水产基地基本形成, 鱼产量达到79万公斤。蔬菜已发展到5万亩,
其中2200亩山区补淡菜丰产基地开发列全省之首。栝楼生产基地达到1980亩,产量达
10多万公斤。建成两万亩玉米良种基地,制种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同时战胜了严
重的龙卷风、虫、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

(长清县政府办公室)

平阴县
中共县委书记 曹学成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仪
县长 刘克昌
县政协主席 五润初
平阴县辖12个乡镇,84235户,3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5万,占90.91%;
非农业人口3.25万,占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3‰。全县总面积781平方公里,
耕地46.7万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4.14亿元,比1986年增长44.57%。其中工业总
产值2.71亿元,比1986年增长77.12%;农业总产值1.43亿元,增长7.3%。粮食总产
量15.92万吨, 比1986年增长6.7%,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全县财政收入1795.3万
元, 比上年增长17.4%。城乡储蓄总额7186万元,全县人均存款200元,农民平均收
入568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乡镇企业的新发展
1987年,平阴县委、县政府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规划了建
工建材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食品饮料工业六大群体,同时,
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乡镇企业“分档爬坡”的具体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
署,平阴县乡镇企业加大措施狠抓上、扩、改和横向联合,在改革竞争中迈出了新步
伐。1987年全县有乡镇企业9632处,务工人员5.87万人,占全县劳力总数的40%。完
成工业产值2.15亿元, 比1986年增长129.4%,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0%,占全县
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乡镇办工业完成4905万元,村办工业完成9175万元,户办工
业完成7419万元。全年实现利润1376万元,比1986年增长50%。其中乡镇办企业完成
233万元,村办企业完成551万元,户办企业完成592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86万元,比
上年增长119%。 列入市技术改造的11个项目已完成7个,总投资908万元,年增产值
2000万元,利税370万元。完成科技开发项目31个,年增产值1200万元,利税105万元。
1987年,县、乡镇主管部门举办财会、管理、技术等学习班23期,培训各类人才1359
人次。

(刘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