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60&run=13

〔1987年山东省婚姻状况分析〕 1987年,全省申请结婚登记的共79.77万对,其中符
合《婚姻法》 条件,准予登记结婚的76.29万对,分别比1986年增长2‰和0.2‰。全
省平均每千人口结婚率为19.3‰, 比1986年下降0.3‰,结婚登记人数基本稳定。但
市地之间的结婚率很不平衡,青岛、威海、烟台、淄博、枣庄、泰安、济南、潍坊的
结婚率超过20‰,而聊城、德州两地区仅有12‰左右,结婚率仍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从婚姻组合形式看,在准予结婚登记的人数中,初婚的149.73万人,占结婚总人
数的98%;再婚的26147人,占1.8%;复婚的2526人,占0.2%。
从结婚年龄上看,男性在22周岁结婚的占男性结婚总人数的33.4%,比1986年增
加1.6%。女性在20周岁结婚的占女性结婚总人数的18.5%,比1986年减少1.4%。男
女青年一到法定婚龄就登记结婚的占少数,绝大多数自觉响应晚婚号召。
在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中,全省有34763对未准登记,占申请总人数的4.4%。
其主要原因:一是当事人不到法定结婚年龄,这种类型约占未准登记总人数的88%;
二是当事人办理登记的手续不全,此种情况约占10%;三是当事人由于父母包办婚姻,
本人不同意,或不在户口所在地登记等原因,这种情况约占2%。
1987年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受理离婚的18140对, 其中准予离婚登记的8827对,比
1986年增长36.2%。据部分婚姻登记机关调查,离婚的主要原因:(1) 性格不合,感
情破裂,占离婚总人数的50%;(2) 草率结婚,缺乏感情基础,婚后无法共同生活,
占30%;(3)第三者插足造成离婚,约占10%;(4)由于父母包办,或经营亏损,负债
过多等原因造成离异,约占10%。
出具婚姻关系证明,是我省婚姻登记机关自1987年1月1日起开始办理的一项新业
务。 1987年全省为丢失《结婚证》 或《离婚证》要求证明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出具
《夫妻关系证明书》632人,出具《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304人。
(白刚 王日敏)
〔婚姻登记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1987年山东省婚姻登记工作,在1986年改革婚
姻登记办法的基础上,向制度化、规范化迈出了新的一步。
根据《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民政厅起草
了《山东省婚姻登记办法实施细则》,统一制作了婚姻登记员证章。证章分婚姻登记
员台章、胸章和代办员胸章三种,由县级民政部门向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登记员、
代办员颁发。通过颁发证章提高了执法观念和业务素质。
多数婚姻登记机关按要求做到了单设,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方便了群
众。各婚姻登记机关积极开展了《婚姻法》、《婚姻登记办法》等有关法规和计划生
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喜事新办以及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教育,提高了人民
群众的法制观念。 1987年全省共办理结婚登记76.29万对,其中男到22周岁,女到20
周岁法定年龄就登记结婚的男女青年共39.61万人, 只占结婚总人数的26%,多数青
年自觉做到晚婚。早婚现象一度比较严重的惠民地区,1987年有2200多名青年退掉了
娃娃亲。
根据省民政厅的部署,各地进行了婚姻登记工作检查,通过检查评比,龙口市、
莱芜市、菏泽市、德州市、临清市、荣成县、泗水县、寿光县、蒙阴县、滕县、高青
县、崂山县、济南市槐荫区、淄博市临淄区、东营市河口区等15个县、市、区被评为
婚姻登记工作先进单位,受到省民政厅的通报表扬。济南市槐荫区、平邑县地方镇婚
姻登记处和荣成县崖头镇婚姻登记员谭明等受到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
彰大会的表彰。
(王日敏 白刚)
〔临沭县女青年纷纷退彩礼〕临沭县移风易俗理事会建立以来,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
活方式,改革婚丧陈规陋习。提倡不要彩礼、举行集体婚礼、节俭办婚事、接新娘不
坐小汽车、男到女家落户。1987年,全县有6102名女青年主动向婆家退回了彩礼,价
值30万元。
女青年退彩礼的活动,推动了婚事新办,不少新婚夫妇以举办新婚电影晚会和外
出观光取代大摆筵席和闹洞房等旧的婚礼习俗,文明喜庆,省心节约,受到社会好评。
(王日敏 王守琨)
〔平原县农村青年结婚消费情况调查〕 1987年3月10日至18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与
平原县妇联、团委、民政局、工商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平原县农村青年结婚消费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问卷调查了482户家庭,又重点调查了代表不同结婚消费水平的
三个乡镇。调查对象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农村青年,调查结果表明,
近几年农村青年结婚费用急剧增长,铺张浪费令人吃惊。尽管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做
了大量的教育引导工作,但由于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问题仍很严重。
1987年,农村青年结婚由1980年前的2000元左右猛增到万元左右。开支主要用于
以下几个方面。
一、盖新房。当地青年结婚,不论家中有无住房,都必须另盖新房,否则不能结
婚。 该地区每间砖瓦房的平均造价为1500元,结婚最少要4间新房,仅此一项就需60
00元至8000元左右。
二、订婚彩礼名目五花八门。如小见面。双方有意,男方需送女方200元现金、6
身衣服和6种食品, 名曰“六六大顺”。大见面。表示婚姻关系基本确定,须向女方
赠送3种礼品: 一是四个角各包100或200元钱、中间放一块进口表的小手帕一方,名
曰“四角齐”;二是食品10种,每种10个计量单位,如猪肉10斤、烧鸡10只、酒10瓶、
烟10条等等,叫做“实(十) 打实(十)”,有的地方甚至发展为“十不破箱”,即1 0
整箱原包装的各色食品;三是衣服或高级布料10至18套不等。认门。这是女方第一次
到男家, 叫爹、叫娘、叫姑、叫姨都要给钱,总数一般为200元。照相。进城照相需
给女方买100元左右的东西。 登记。登记之前先应买齐床上用品、四季穿着,外加10
套以上的衣服。以上五种程序,已经约定俗成,缺一不可。每一程序都有一定的支付
标准,不得随意降低,花费一般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除此之外,一年之中的四时
八节,婆家都需拿上现金、礼品登门看望未过门的儿媳,稍有不周,婚事就可能“告
吹”。
三、购置家俱。结婚家俱已向中高档发展,名牌自行车、新式家俱、录音机、电
视机、洗衣机等已很普遍,这方面的费用一般需1000元到2000元。
四、操办婚礼。用于酒席、雇车费用大约需用数百元,虽然可以收些礼钱,当时
计算收支可以大致相抵。但从长远看,随礼是相互的,这笔钱最终还需自己负担。用
小汽车迎送新娘,现在也开始流行,有的男女同村,也要坐上汽车绕村一周,以示体
面、气派。
结婚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一、败坏了社会风气,妨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婚事铺张浪费,在相当一
部分青年人的心目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少人认为,结婚要彩礼,天经地义。彩
礼越高, “身价” 越高,“不要白不要”。一些家庭因无钱娶亲,只好“转亲”、
“换亲”,甚至养“童养媳”,使绝迹多年的一些婚姻陋习又死灰复燃。
二、腐蚀了青年人的思想,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结婚铺张浪费,助长了部分青年
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思想,自食其力、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在一些青年的头脑中淡
薄了。更有甚者,有的男女双方婚前串通一气,借机重索财礼,为婚后单过大捞一把。
在这种不良风气中, 农民负债累累,苦不堪言。据问卷统计,1986年156户为子女操
办过婚事的家庭中, 借债的149户,占95.5%。平均借债1045元,最高的达5000元。
这些借款,新婚夫妇在分家时很少承担,基本上由老人来偿还。如果一家有二三个儿
子甚至更多一些,把所有儿子的结婚借债加到一起,一辈子也难以还清。当地有句顺
口溜,“爹难当,娘难当,三个儿子愁断肠。”
三、诱发了一些年青人犯罪,给某些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去年平原县由结婚高
消费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6%, 比前些年明显增长。恩城东四街年仅
17岁的青年陈文勇,去年订亲后因女方要钱太多无法满足,便撬门行窃走上犯罪道路。
三唐乡老唐村18岁青年唐学刚与一女青年恋爱后,女方的母亲因索要钱财使二人的恋
爱关系中断。 唐怀恨在心,于1985年8月29日将女青年的母亲骗至家中用斧头砍死。
索要彩礼、高价婚姻是这些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价婚姻也给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方便条件。由于本地的结婚花费太高,一些生
活困难户和年过30岁的大龄男青年便转向外地买媳妇,人贩子便乘机活跃起来。据民
政部门统计,平原县有来自四川、云南、江苏、河北、甘肃、宁夏等地的妇女3000人,
其中有30%左右的人是被人贩子骗来的。个别妇女和人贩子同流合污大搞诈骗活动,
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坊子乡后蔡大队青年李唐明,好容易借钱买了个四川媳妇,
她跑掉后,李无力还债、悲愤交加,上吊自杀。
四、造成了家庭关系不稳,导致了离婚案件上升。高价婚姻使双方婚前缺乏了解,
致使婚后夫妇感情不和,由此引起离婚案件大幅度上升。平原县去年离婚案件占全县
各类民事案件的53.2%,比上年增长28.4%。
五、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全年的收入及多年积蓄因为娶亲一事全部花光,
而且还要欠债,难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生产投资。三唐乡有一养兔专业户为儿子结婚
债台高筑,只好把兔子卖掉用于还帐。
(省消协)
〔殡葬改革继续深入〕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山东省除长岛县外,各县市共
建立殡仪馆(火化场)131处。到1987年底共火化遗体382万具,为移风易俗、文明节俭
办丧事做出了贡献。
1987年,全省殡仪馆(火化场)以改革为中心,继续推行和完善不同形式的经营承
包责任制,加强了行政、财务、技术管理,开展多项服务、多种经营,取得了明显的
经济效益。全省有盈余的馆(场) 100个,占总馆数的76.3%,共盈余295万元,比198
6年增加25%。各馆(场) 加强了职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宣传、推行火
葬、改革旧的丧葬礼俗。1987年全省尸体火化率72.5%,不少市县基本普及了火葬。
有40%的馆(场)被当地政府评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一大批火化职工被评为市县区先
进工作者、 模范党员、 优秀团员、劳动模范,有的当选为县级人大代表。有15个馆
(场) ,101名职工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济宁市市中区火化场
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单位,烟台市殡仪馆整容工马仁美、利津县火化场火化工綦
义民、滕县火化场场长生旭东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全省农村建立红白事理事会〕截至1987年底,全省已建立村红白事理事会7.30万个,
占全省村庄总数的81.8%,一些县、乡镇还成立了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
的婚丧服务网络。
红白事理事会是近年来农民群众在改革婚丧陋俗、反对和制止婚丧大操大办、创
建文明村的活动中自发建立起来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
服务。其成员由群众选举产生,工作章程由群众民主讨论制定。他们帮助群众办理婚
丧事一般做到“五负责”,即:婚事负责督促当事人依法办事、履行登记手续,负责
通知参加婚礼的亲友,负责接送新人,负责主持婚礼仪式,负责招待客人;丧事负责
向丧主的亲朋送信,负责办理死亡证明、注销户口,负责送尸火化,负责主持追悼会,
负责招待客人,负责安葬骨灰。并对婚丧陋习进行改革,对婚事,以骑自行车或步行
代替坐花轿,以鞠躬礼代替拜天地,以电影晚会或联欢会代替闹洞房;对丧事,以戴
黑纱代替披麻戴孝,以送花圈代替摆供祭灵,以火葬代替木棺土葬。办一起婚事不超
过400元,办一起丧事不超过200元。真正把红白事办得文明、节俭、周全、满意,深
受群众欢迎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王日敏 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