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55&run=13

〔城镇社会劳动者情况〕 1987年末,全省职工为684.59万人,比1986年增加35.03万
人,增长5.39%。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490.25万人 (地方所属单位375.76万人,中央
所属单位114.49万人),增加28.87万人,增长6.26%;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193万人,
增加5.62万人, 增长3%; 合营及其他所有制单位1.34万人, 增加0.54万人,增长
67.5%。城镇个体劳动者15.89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36.4%。
1987年末女职工为229.13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33.47%,比上年增长0.51%。国
民经济各部门的职工人数、女职工人数及所占比重如表:
全省684.59万职工中,固定职工为494.80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380.29万人,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113.76万人, 合营及其他0.75万人) ,占72.28%;合同制职工
85.80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60.25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25.22万人,合营及
其他0.33万人),占12.53%;其他用工103.99万人,占15.19%。
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与合同制职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招收
26.60万人(其中从城镇招收15.35万人,从农村招收11.25万人) ;国家统一分配的人
员10.11万人(其中复员转业军人3.18万人,大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6.93万人) ;省
外调入2.24万人;其他9.63万人。共计增加48.58万人。共计减少职工12.06万人。其
中:退休、离休、退职7.05万人;死亡0.71万人;参军0.59万人;开除、辞退1.17万
人;调出省外0.91万人;其他1.63万人。
为进一步探索理顺职工人数增长同生产发展需要关系的路子,1987年,继续在济
南、青岛两市试行市属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增长同工业总产值挂钩办法。同时,
经国家批准,又在烟台和潍坊市试行职工人数增长同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四
项生产指标综合挂钩办法。
(宫志军)
〔城镇劳动就业〕 1987年全省城镇需要安置就业的人员为61.09万人,其中上年结转
28.64万人,就业转待业4.87万人,当年新增加27.58万人。当年新增待业人员中,自
然增加17万人, “农转非”增加10.58万人。从15个就业压力大的县、市调查表明,
1985年以来增加的待业人员中,各种“农转非”占80%,自然增长占20%。如,新泰
市1984年待业青年只有0.32万人,当年全部就业。1985年以后,由于各种“农转非”
口子敞开, 致使1985~1987年待业人员激增到3.38万人,虽作了很大的努力,但198
7年底尚有1.98万人未能就业。 由于各种“农转非”待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县镇,使县
镇就业压力增大,形成新的就业难点。
山东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积极组织待业人员就业。1987年
全省新就业人员共26.59万人,其中到全民和县以上集体单位就业的14.71万人,到其
他各种集体单位就业的8.06万人, 从事个体经营的1万人,从事临时性工作的2.82万
人。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办好劳动服务公司,扩
大安置能力。 1987年全省拨给劳动服务公司扶持生产资金605.2万元,这类企业发展
到8946个,产值达16.28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安置待业人员15.5万人。二是组织待
业人员到条件较好的乡镇企业就业,为城镇劳动就业打开了一条新渠道。

1987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女职工人数及所占比重一览表

┌─────────────────────┬───────────────┬────────────────┐
│ │全部职工年末人数 │女职工年末人数 │
├─────────────────────┼─────┬─────────┼─────┬──────────┤
│ │人数(万人)│占全部职工比重(%)│人数(万人)│占本行业职工比重(%)│
├─────────────────────┼─────┼─────────┼─────┼──────────┤
│总计 │684.59 │100.00 │229.13 │33.47 │
├─────────────────────┼─────┼─────────┼─────┼──────────┤
│农、林、牧、渔、水利业 │16.75 │2.45 │3.10 │18.50 │
├─────────────────────┼─────┼─────────┼─────┼──────────┤
│工业 │341.26 │49.85 │130.02 │38.10 │
├─────────────────────┼─────┼─────────┼─────┼──────────┤
│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6.67 │0.98 │1.20 │18.01 │
├─────────────────────┼─────┼─────────┼─────┼──────────┤
│建筑业 │37.78 │5.52 │5.76 │15.26 │
├─────────────────────┼─────┼─────────┼─────┼──────────┤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33.81 │4.94 │6.59 │19.48 │
├─────────────────────┼─────┼─────────┼─────┼──────────┤
│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91.49 │13.37 │36.13 │39.49 │
├─────────────────────┼─────┼─────────┼─────┼──────────┤
│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13.82 │2.02 │5.54 │40.11 │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23.78 │3.48 │11.76 │49.45 │
├─────────────────────┼─────┼─────────┼─────┼──────────┤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 │60.09 │8.78 │17.95 │29.87 │
├─────────────────────┼─────┼─────────┼─────┼──────────┤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4.48 │0.66 │1.44 │32.22 │
├─────────────────────┼─────┼─────────┼─────┼──────────┤
│金融、保险业 │8.84 │1.29 │2.73 │30.89 │
├─────────────────────┼─────┼─────────┼─────┼──────────┤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45.84 │6.70 │6.91 │15.05 │
└─────────────────────┴─────┴─────────┴─────┴──────────┘
1987年底结转待业人员29.86万人,待业率仍高达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
因此,解决城镇劳动就业,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张德忠)
〔搞活固定工制度〕1987年全省把搞活固定工制度试点作为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
重要任务, 与在新招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协调进行。3月,召开了全省搞活固定工
制度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到1987年底,全省已有182个企业、19.2万职工参加了试
点。这些试点企业搞活固定工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劳动组合、择优上岗、合同化管理等。
基本做法是,在搞好定员定额的基础上,打破企业内部原有建制和人员组织结构,按
照生产、管理层次的实际需要,采取择优上岗或层层组合等办法组成新的劳动组织或
管理组织,同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责、权、利。在搞活固定工制度工作中,试点企
业重视搞好配套改革,较为普遍的作法是搞好“四个结合”,即同改革干部制度、落
实定员定额、完善经济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相结合。每一项改革措施,既同搞活固
定工制度的目标一致,又各自具有独特的效能。从试点情况看,搞活固定工制度取得
了明显效果:一是触动了现行劳动人事制度的弊端。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择优
用人,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打破了工人的“铁饭碗”,使劳动力在企业内部根据
生产经营的需要合理流动。二是改善了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
落实定员定额,改变了过去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使劳动组织得到优化,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趋于合理。三是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全省试
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工业产值和上缴税利平均增长都在20%以上。
〔劳务市场〕1987年与1986年相比,全省各地的劳务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劳务
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搞活企业的重要外部条件,愈来愈
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他们把开办和培育好劳务市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作搞活企
业,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至1987年底,全省有7个市、地和43个县(市、区)
开办了劳务市场。二是各地劳务市场工作机构逐步建立健全,有关的管理办法和政策
规定正在不断完善。如潍坊市、枣庄市、威海市、惠民地区,淄博市的各县、区都设
立了劳务市场办公室;济南、青岛、潍坊、济宁、烟台等市相继制定了劳务市场的管
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三是由单一型逐步向包括招工、就业培训、介绍临时工等多种形
式的综合型发展。截至1987年末,全省经过劳务市场招收的城镇合同制工人5.25万人,
交流技术工人2117人, 就业培训7607人,介绍临时工7467人,介绍家庭服务人员318
人,为乡镇企业介绍退休、退职技工95人。四是经济贫困地区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劳
务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987年全省经劳务市场输出劳动力达1.2万多人次。乐
陵县向天津港和胜利油田输出劳力1500余人, 全年劳务收入384万余元,为本县的经
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临朐县把劳务输出作为对外经济联系的纽带和窗口,积极吸收外
地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发展外向型联合经济。他们利用同上海港的劳务协作关系,
吸收其剩余资金,同上海港签订了大理石联合开发协议。为适应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
济发展的需要,全省劳务市场正在向纵深发展。
(张国鹏)
〔职工工资和工资制度改革〕1987年山东省职工工资总额为91.26亿元(不含肉类等价
格补贴,下同) ,比1986年增加11.64亿元,增长14.6%。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69.77
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21.31亿元,增长11.4%。为控制职
工工资总额的不合理增长,山东省计委、财政厅、劳动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超计划
和私抬乱拉劳动力的工资列支问题的通知》,规定超计划人数和私抬乱拉劳动力的工
资,以及超规定发放的岗位津贴,在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全部自给的事业单位,
不得进入成本,从留利中列支;其他事业单位和机关由财政部门按其实际支付的数额
如数扣减下年度财政拨款。
1987年全省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不包括肉类等价格补贴,下同)1379元,比上年增
加113.6元,增长9%,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升因素,实际工资比上年降低0.2%。
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465元,比上年增加115.2元,增长8.5%,扣
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升因素, 实际工资下降0.6%;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
货币工资1158元,比上年增加100.9元,增长9.5%,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升因素,
实际工资提高0.3%。
职工平均货币工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部门和市地是: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
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工业、金融保险业,东营、
青岛、淄博、泰安、济南和枣庄市。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部门和市地是:工业、房地产公用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
和仓储业、建筑业;青岛、威海、烟台和济南市。
全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市地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与增长情况如表:
1987年继续进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试点。为调动企业试点积极性,对
工资基数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挂钩办法,并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
择挂钩指标。 到年底,全省参加试点的地方全民所有制企业有173户,比上年增加54
户, 占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半数以上, 职工达29.19万人, 占地方属全民企业总数的
12.4%。按行业分:工业企业130户,职工人数20.03万人;建筑施工企业22户,职工
7.9万人;商业物资供销企业16户,职工0.48万人;公用事业企业5户,职工0.82万人。
按挂钩指标分:与上缴税利挂钩的99户,与实现税利挂钩的42户,实行百元产值工资
含量包干的22户, 实行吨水泥销量工资含量包干的3户,千吨水工资含量包干、百元
票款收入工资含量包干的各2户, 件火柴销量工资含量包干、百元营运收入工资含量
包干、 吨碱销量工资含量包干的各1户。企业实行挂钩后,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经济
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挂钩企业(不包括青岛市33户和建筑业22户) 实现税利77.79亿
元,比上年增长12.86%;上缴税利44.64万元,比上年增长8.12%,较面上未实行挂
钩企业高2.49%;劳动生产率提高10.72%,高于面上预算内企业8.5%的速度。
1987年企业进一步改革了内部分配办法,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确定分配形式。
主要有浮动工资、 计件工资制、定额工资制、浮动升级、计时工资加奖励等。198 7
年末全省全民企业实行计件工资的人数达44万人, 占全民企业职工总数的13.3%。
1987年全省国营企业职工人均每月1.80元的增资指标由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
主安排,合理使用,省里未作统一规定,这是建国以来职工调资升级办法的重大改革。
这一改革,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自主分配的主动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宫志军 攸花菊)

1987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情况

┌─────────────────────┬──────┬────┐
│行业系统 │职工平均 │比1986年│
│ │货币工资(元)│提高% │
├─────────────────────┼──────┼────┤
│1379 │9.0 │ │
├─────────────────────┼──────┼────┤
│农、林、牧、渔、水利业 │1206 │5.4 │
├─────────────────────┼──────┼────┤
│工业 │1407 │10.9 │
├─────────────────────┼──────┼────┤
│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2066 │3.6 │
├─────────────────────┼──────┼────┤
│建筑业 │1667 │9.1 │
├─────────────────────┼──────┼────┤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1597 │10.3 │
├─────────────────────┼──────┼────┤
│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1135 │9.1 │
├─────────────────────┼──────┼────┤
│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1270 │10.8 │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1336 │5.8 │
├─────────────────────┼──────┼────┤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 │1327 │3.2 │
├─────────────────────┼──────┼────┤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1510 │7.9 │
├─────────────────────┼──────┼────┤
│金融、保险业 │1374 │6.4 │
├─────────────────────┼──────┼────┤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337 │6.3 │
└─────────────────────┴──────┴────┘

1987年各市地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情况

┌────┬─────┬──────┐
│市地 │职工平均货│比1986年提高│
│ │币工资(元)│% │
├────┼─────┼──────┤
│济南市 │1404 │9.4 │
├────┼─────┼──────┤
│青岛市 │1519 │15.9 │
├────┼─────┼──────┤
│淄博市 │1449 │8.7 │
├────┼─────┼──────┤
│枣庄市 │1395 │6.1 │
├────┼─────┼──────┤
│东营市 │1818 │7.3 │
├────┼─────┼──────┤
│烟台市 │1368 │10.4 │
├────┼─────┼──────┤
│潍坊市 │1286 │7.8 │
├────┼─────┼──────┤
│济宁市 │1376 │7.4 │
├────┼─────┼──────┤
│泰安市 │1433 │6.4 │
├────┼─────┼──────┤
│威海市 │1273 │11.4 │
├────┼─────┼──────┤
│惠民地区│1268 │7.6 │
├────┼─────┼──────┤
│德州地区│1189 │6.0 │
├────┼─────┼──────┤
│聊城地区│1142 │7.6 │
├────┼─────┼──────┤
│临沂地区│1217 │4.8 │
├────┼─────┼──────┤
│菏泽地区│1184 │6.0 │
└────┴─────┴──────┘

〔职工津贴与奖励基金〕1987年山东省对医药、二轻、化肥、水产系统的船舶修造、
供销社系统的废旧物资回收、 物资系统的废金属回收等6个行业建立和调整了艰苦生
产岗位津贴。实行这项津贴标准的工人有12万多人,占这些行业职工总数的22%,津
贴标准人均每天0.40元左右。
1987年全省国营企业 (不包括实行工资包干的铁路系统和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
益挂钩企业)占有奖励基金9.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3%。其中当年提取6.44亿元,
比上年增长37.78%; 结转3.24亿元。人均占有419.4元,比上年增长14.83%,其中
人均当年提取279.2元,增长30.83%。奖励基金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营工业企业
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4.45%, 提取的奖励基金相应增加。二是全省70%以上的企业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超收部分企业多留,增加了奖励基金来源。由于奖励基金增加,
人均提取300元以下的企业由上年占全部企业的77.2%降低到66.4%,人均300元以上
的企业由上年的22.8%增长到33.6%。
1987年全年实际使用奖励基金6.52亿元, 比上年增长24.79%,占全部奖励基金
的67.36%, 年底尚结余3.16亿元, 比上年增长13.65%。 全年人均使用奖励基金
282.6元,比上年增长18.54%,其中工资性使用257.2元,相当于3.4个月的标准工资,
增长14.98%。当年奖励基金使用额,工资性支出5.94亿元,占91.03%,比上年降低
2.81%。 非工资性支出0.58亿元,占8.97%,比上年增长81.49%。主要是一些企业
发给职工的实物增多。工资性支出中,同上年相比,升级和提高计时计件工资标准占
9.71%, 比上年降低4.16%,奖金和计件超额工资占82.92%,比上年增长6.05%,
津贴占5.3%,比上年增长1.63%。
(攸花菊 丛克春)
〔固定职工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长期以来,职工退休费用由企业自行支付,造成
企业之间退休费负担畸轻畸重,部分企业退休费支付困难,退休职工生活难以保障,
也影响了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退休费用统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
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固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工作,1984年在粮
食、商业、供销系统试点,1986年底青岛市开始在5个区实行。
为使这项工作在全省推开, 1987年6月省政府发出通知,发布了《山东省国营企
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行办法》。《办法》规定:凡国营企业的固定职工,不分
企业隶属关系,均应参加所在地退休费用统筹;职工退休费用以市、县(市)为单位实
行统筹,并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省统筹;统筹项目暂定职工离退休、退职费和按
规定发放的粮价、副食品价格、肉价以及生活补贴费;统筹基金的筹集,本着“以支
定筹、略有节余”的原则,以统筹范围内所有企业的全部固定职工工资总额加离、退
休费总额或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提取,提取比例由当地政府确定,可一定
一年,也可一定几年;统筹基金由企业在税前提取,营业外列支,按月向当地社会劳
动保险机构缴纳,劳动保险机构委托企业开户银行以“托收无承付”结算方式划转;
职工退休费用由企业按月发放;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这一办法执行。1987年
底,全省有60个市、县实行了退休费用统筹,占市、县总数的54%。其中青岛、烟台、
淄博、济宁、东营市实行了全民和县以上集体企业的市县统筹,济南市、聊城地区实
行了全民企业的市县统筹。
(仇振华 王玉德)
〔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保险及待业职工保险〕根据国家对合同制工人实行退休养老保
险制度的有关规定,1987年山东省积极开展了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基金的收缴、管理
工作。省劳动局与银行共同制定了基金的筹集、储存办法,建立了会计制度和帐、册、
表、证、卡。到年底,全省全民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缴纳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基
金的有55万人,累计收缴退休养老基金1.5亿元,收缴率达90%以上。
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待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 国家规定建立待业保险基金。198
7年全省共筹集待业保险基金4435.9万元, 其中全民企业3058.8万元,县以上集体企
业1377.1万元。年内为69名待业职工发放待业救济金1.02万元,为23名待业职工重新
安置了工作。 1987年底,全省建立职工待业保险管理机构72个,其中市地级9个,县
级63个,共配备工作人员335人,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仇振华 张德忠)
〔劳动保护与安全监察〕1987年全省全民及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起数
比1986年降低12.1%,重伤人数降低26.5%,重大伤亡事故死亡人数降低47.4%。统
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减少到1.83人,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职业中毒人数降低10.1
%。但因工死亡人数上升3.4%,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起数上升20%。
1987年末全省劳动部门的劳动保护监察干部达到385人, 新任命劳动保护监察员
347人,监察员人数共783人,其中劳动部门198人,从有关部门和企业选聘585人。年
末全省共有专职矿山安全监察员69人,兼职10人。
1987年继续进行劳动保护、 安全监察的立法和检查整顿工作。5月省政府颁布了
《山东省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办法》,11月省劳动局制定了实施意见。惠民、菏泽、
东营、潍坊等地市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了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各地认
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紧急通知》,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检查活
动。 省劳动局分别于7、9、11月组织了3次安全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提出了限期
整改的措施。各地还对地方煤矿进行了整顿。据济南、潍坊、淄博、泰安、临沂、枣
庄6个市地统计, 共查出私开煤井366处。通过整顿,重新申请待批的159处,填平夯
实的207处。 31处超层越界的矿井,需重新申请批准的12处,退回原划定边界开采的
19处。
按照山东省《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各级劳动安全监察
部门对全省408项新建、 扩建、改建项目实行了“三同时”审查验收,其中设计审查
273项,竣工验收135项。凡是达不到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施工、投产,
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劳动条件。同时,各地还根据国家制定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
度分级》标准,开展了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试点工作,为全面开展尘毒治理摸索了
经验。
在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中,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年举办各类劳动
安全卫生监察干部、厂长(经理) 、安全科长和安全技术检验人员培训班208期,培训
7693人次。 全省共培训特种作业人员17.45万人,占应培训人数的79.3%。省劳动局
和青岛市劳动局分别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了12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技术开发展览会, 有99个企事业单位的141个项目参加了展览。在参加全国
安全生产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工业生产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中,全省有10个单位被评
为优胜集体。
继续做好锅炉、 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工作。年内共检验在用锅炉12326台,固定
压力容器1966台, 大型球罐33台,火车和汽车槽车371辆,气瓶123356只。经审查,
年内又有6个企业获取E级锅炉制造许可证, 2个企业获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28
个企业获一、二类压力容器许可证。至此,全省取得制造许可证的工业锅炉厂15个,
E级锅炉厂37个, 含三类压力容器制造厂8个,一、二类压力容器制造厂69个。另有2
8个散装锅炉安装单位和90个整装锅炉安装单位通过了安装资格审定。 为进一步做好
这项工作,10月份省政府办公厅针对连续发生几起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情况发
出通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做好锅炉、压力容器设计、制
造、安装、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
乡镇企业的劳动安全开始引起重视。近几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安全问题是个突
出的薄弱环节。许多乡镇企业生产条件简陋,人员素质差,事故隐患多,尘毒危害严
重。例如1987年乡镇矿山和联户办矿山企业因事故死亡、重伤的人数,分别占全省地
方矿山企业死亡、 重伤人数的84.6%和66.6%,其中3人以上重大伤亡事故起数、死
亡人数分别占地方矿山企业的60%和66.2%。对此,各地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全省对
乡镇煤矿进行了整顿。潍坊、淄博市举办了乡镇企业局长、企业厂长(经理)劳动安全
卫生学习班。潍坊市291个乡镇中已有286个设立了安全管理机构,乡镇企业安全工作
无人管理的状况开始改变。
(王洪国 陈依华 谷庆贵)
〔几起重大伤亡事故及处理〕 1987年7月27日,博兴县曹王镇前唐村骨胶厂发生锅炉
爆炸重大恶性事故,造成5人死亡,13人受伤(其中重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
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锅炉质量低劣,不按规定安装。制造这台立式蒸汽锅炉的是济
南市历下区东华机械厂。这家街办工厂不具备生产蒸汽锅炉的技术力量,没有应有的
工装设备和产品检测手段,也无合法的设计图纸,属于无证非法制造。前唐村骨胶厂
购到锅炉后无证私自安装,安装时又没有对安全阀进行调整和核验,特别是在不做水
压试验的情况下就点火升压。当压力升至10公斤/ 〔厘米〕2时,炉门圈与
炉胆接合处上侧撕裂,炉胆压瘪,炉体倾倒而爆炸。事故主要责任者,原济南市历下
东华机械厂厂长张茂田于1987年11月16日被依法逮捕,博兴县检察院对张已提起公诉,
县法院已受理此案。
1987年10月4日, 枣庄矿务局枣庄煤矿东井矸石山因暴雨导致爆喷,造成矸石山
脚下的枣庄市矸石砖厂职工死亡8人,重伤3人,轻伤11人。
1987年10月7日,青州市庙子镇朱崖铁矿(镇办矿) 井下采空区冒落,波及地表下
陷,面积达4056平方米,使8户村民中的24人陷入坑内,造成12人死亡,2人重伤,毁
坏房屋65间,直接经济损失17.5万元。
1987年11月28日,新泰市汶南镇吴山村私开煤井,在掘开石门时透水,造成井淹,
死亡6人,其中3具尸体未打捞上井。这是山东省建国以来第二例遇难人员尸体未被抢
救上井事故(第一次是1985年蓬莱县里集镇氟石矿泥石流淹井事故,有6名遇难人员尸
体埋于井下)。事故直接责任者,村党支部书记李宗发已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1986年11月24日,山家林煤矿井下皮带机巷着火事故,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
12月8日批复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 同意该局提出的处理意见,山家林煤矿矿长、总
工程师、 副矿长、矿党委书记等6名事故责任者分别给予撤职、行政记大过、党内严
重警告、警告处分,并建议煤炭部给予枣庄矿务局局长行政记过处分。
(陈依华 谷庆贵 王玉德)
〔职业技术培训〕技工学校教育。1987年山东省技工学校有了较大发展,年内新建技
工学校43所, 年底共有206所, 比上年增长26.4%。 当年毕业学生1.13万人,招生
2.81万人,年底在校生达到6.38万人。当年招生和在校生分别比1986年增长27.2%和
3 5.5%。 教职员工达到2.2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53万人。为适应乡镇企业发展对
技术工人的需要,威海市建立了全省第一所乡镇技工学校,招生23人。1987年技工学
校扩大了培训范围,招收不包分配的学生749人,培训在职工人17813人。为了检查评
估技校教学质量,省劳动局组织了31所学校,13个工种(专业)的2901名毕业生统考,
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达到的技术水平, 结果有66.6%的学生达到4级工技术水平。技工
学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工作,在1986年试点基础上,1987年在全部行政事业单位办
的学校中推开, 年底基本结束,共评出文化理论课高级讲师134人,占这类教师总数
的7%。
在职工人培训。 1987年全省参加各种技术业务培训的职工有182万余人,占应培
训职工总数的57%。 其中高级技工培训0.4万人,中级技术业务培训22万人,各种岗
位职务培训58.2万人,生产班组长培训11万人。同时,工人技师的评聘工作进一步扩
大试点范围,在53个企业中共评出工人技师679人。
就业训练, 1987年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就业前训练,共培训待业青年11.61万人,
比1986年增长15%, 超过年度计划16%,其中当年结业的9.45万人。全省有1/3的县
基本上实现了“先培训, 后就业”。9月山东省劳动局在淄博市博山区召开了就业训
练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博山区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的经验。为推动这项工作
的开展, 各级劳动、财政部门拨款387.9万元予以支持,占劳动就业经费的30%,比
上年增长19.1%。

(刘延春 张德忠 胡聿封)
〔技工学校简介〕山东省劳动局技工学校。建于1956年,主要培养铸工、锻工、车工、
铣工、磨工、钳工、电工等工种的中级技术工人。建校以来,已为各条战线输送技术
工人5296人, 现有在校学生858人。该校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为此,致力办好
实习工厂,不断完善教学设施。现有专任教师115名,其中高级讲师8名,讲师23名,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50名。实习工厂有高级工程师8名,工程师25名,生产实习设备362
台。主要产品为工具系列磨床,主导产品ZM9120多用磨床1985年获机械工业部、山东
省优质产品称号, 产品畅销全国,出口13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工业产值为522.4万
元。
烟台市劳动局烟台技工学校。建于1958年。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任务,
设有车工、钳工、铣工、磨工、电工、铸造、热处理、汽车修理、烹饪等工种(专业)。
占地12.95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7.16万平方米。建校30年来,培养技术工人5700
余人。 1987年底在校学生15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81人。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技能,办好实习工厂,变消耗性教学为生产性教学。主要产品为万能铣头、各种
汽车和拖拉机变速箱, 除供国内需要外, 还远销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国家。
1987年完成工业产值1674万元,创汇310万美元。
威海市技工学校。建于1958年。主要是培养机械类通用工种中级技术工人。开设
铸工、车工、铣工、钳工、电工、微机和烹饪等工种(专业)。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
各类技术工人2584人。自1983年起,学校挖掘潜力,为乡镇企业培养技术工人434人,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160人。现有在校学生665人。该校重视教学质量,坚持教学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实习工厂主要产品是台钻、纸盒成型机、万能锉头、快换刀架等4类,
畅销全国, 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工业产值638万元,创汇40万美元。学
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1985年起已连续3年被评为威海市“文明学
校”。
(刘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