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21&run=13

〔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及执法管理〕
1987年北海分局飞机巡航监视,共飞行26架次,48.7航时;船舶巡航监视,全年
共425天,采集水样67份,编制报表212份,通报材料16份。6~7月对流入胶州湾的海
泊河、 李村河、墨水河及大沽河进行采样监测。8月份对胶州湾花蛤资源滥捕情况进
行了现场调查,并发布了紧急通报。这些工作对胶州湾的环境治理和水产资源的保护,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月、 7月、10月份分别对黄海进行了监测。共出海81天,735人次,采集水样18
89份,获取各种观测分析数据6332个,编制报表410份,完成了枯水期和丰水期通报,
并帮助其它单位完成了部分工作。对大连、秦皇岛、烟台3地区近岸水域的污染监测,
全年各进行3次, 测站42个,共出海45天,对秦皇岛陆源测站17个。对24个项目进行
分析,获取各种数据约5000个。
海洋倾废管理。青岛市扩建发电厂,年倾倒粉煤灰达62万吨。为此,北海分局进
行了海上倾倒区初步可行性方案的调查研究工作。此外,先后给烟台港务局、龙口港
务局、牟平县港务局和烟台渔业公司批办了港口疏浚物倾倒许可证。10月份进行了检
查,各单位基本上能遵纪守法,但也发现个别港口对疏浚物倾倒不申请,且有倾倒不
到位的情况发生,对此已进行了处理。
海洋石油平台管理。5月份对渤海石油公司的A、B、渤4号、5号、6号、7外、8号、
10号8个平台进行了执法监察,发现并指出了B平台违章作业。11~12月对浅海石油勘
探工程公司的胜利4号和渤海石油公司的渤4号、6号、8号、10号及A、B等平台进行了
监察。 8月18日派出飞机和中国海监船对胜利油田所属的孤东油田污染海洋的事件进
行了现场海、空调查,监视、取证,并写出了报告。国家环保局据此报告对孤东油田
落地原油造成的海洋污染一事进行了罚款处理。
〔海洋公益服务〕1987年,北海分局向沿海8个省、市,300多个国防、生产、科研单
位提供水文气象预报13997份, 满足了使用单位的需要。其24小时海浪天气预报准确
率达90.9%, 比去年提高5.9%;48~72小时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0%和88.4%,均提
高13%,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90.7%,提高10%;黄渤海表面旬平均水温预报总体均
绝差为0.44℃,平均误差在±1.0℃范围内的站数为94%;风暴潮预报准确率达75%,
海冰年预报误差小于半级。石臼所海洋站在资料十分缺乏的条件下,预报准确率也达
到84%以上。年终调访用户,普遍反映较好。在灾害性天气预报过程中,北海分局认
真做好对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服务工作,受到了好评和表彰。
1987年在小区域环境预报服务方面有较大的突破。秦皇岛海洋站除开展海冰预报
服务外,还于4月1日开展了北戴河暑期水文观测和预报服务,6月1日通过电视和电视
台广播。 整个工作受到了中央、地方领导和群众的称赞。大连中心海洋站于6月初对
大连市的4大海水浴场提供海浪、 水温、潮汐预报,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为此,大连
广播电台进行了专访和报道,并被中央台《祖国各地》节目录用。该项工作也引起了
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关注。大连海运公司、渔业公司主动联系要求做气象预报的协助与
指导。烟台中心海洋站经过积极努力,也于8月1日正式发布了水温、潮汐预报。开展
了长年不间断预报服务,每天通过电台发布,烟台日报刊登。青岛海洋环境预报区台
主动扩大预报服务范围,把通过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日报每天发布的预报服务列
入正常业务,从1月1日起,由青岛广播电台广播。
气象导航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项目。青岛气象导航联合体决定成立导航业务部
后,青岛地区能承担此项任务的几个单位争相投标,青岛海洋环境预报区台具有较强
的实力和较高的信誉,从而中标。气象导航业务部设在区台后,经共同努力,“气导
业务部”筹建完毕并投入气象导航业务服务。这项业务的开展,使海洋预报服务的发
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海洋资料情报咨询服务工作。 1987年,北海分局为局外系统服务53人次,295卷
册;为局内系统服务127人次,614卷册;及时发送“海况速报”服务7期。
标准计量检定服务。1987年初,北海分局安装了6000米颠倒温度表检定设备,拆
装整修了“BT”检定设备。做了检定人员考证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标准计量检测
能力。 该局全年共检定开、闭端颠倒温度表600余支;最高、最低等气象用温度表30
0余支;风速仪、气压表、湿度计等100余台(支),并为山东海洋学院进行了“气象梯
度仪”的湿度、温度定标,“系缆式海流计”的高低温及水密环境试验;为科学院海
洋研究所进行了“浮标测温探头”定标。对分局Mark-Ⅲ进行了温、盐、深的定标,
对分局所属7个单位的实验室盐度计进行了比测、 检修。参加了青岛市计量工作大检
查,受到了青岛市计量局的表扬。
(海洋调查与科研〕 南极考察。为了加速发展我国的极地科学事业,为人类和平利用
南极做出应有的贡献,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批准,决定进行第三次南
极考察。第三次南极考察编队由我国第一艘极地考察船--“极地”号和第三次南极考
察队组成, 共127人。编队总指挥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副
局长钱志宏担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
马荣典担任副总指挥。此次考察的主要任务是:扩建、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进行我
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 进行南极洲和南大洋科学考察并试捕磷虾。“极地”船于198
6年10月31日从青岛启航, 1987年5月17日返回青岛。这次考察活动历时199天,总航
程57284公里。 运送扩建长城站的物资4000吨,补给长城站油料440吨,主、副食品5
0吨。 完成了南大洋综合性科学考察和横渡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穿越德雷克海
峡和马六甲海峡的环球科学考察任务。获取了极地和大洋的大量宝贵资料,为今后实
施极地考察和大洋航行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日合作进行黑潮调查。黑潮源自菲律宾以东,流经我国台湾东侧、东海和日本
东南部海域,然后汇入北太平洋海流。素以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窄、流程长和高温、
高盐而著称。其存在和变异,对我国东部近海及日本南部、东部海域的海况、沿海气
候、海洋环境、农业、渔业至舰船航行等有重要影响。为此,中国和日本决定合作进
行黑潮调查,1985年7月1日中国海洋代表团和日本海洋代表团就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
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日黑潮调查研究方案(草案) ”。1987年6月28日,
国家海洋局和日本科学技术厅在北京举行了中日合作黑潮调查实施协议签字仪式。国
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日本科技厅长官三林弥太郎出席了签字仪式。这项合作
调查为期7年, 即从1986年至1993年。在此期间,双方均将派海洋调查船,并互派科
学家到对方船上共同工作。中方派出两艘海洋调查船,即东海分局的“实践”号和北
海分局的“向阳红09”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东海分局的科技人员共同承
担“实践”号的中日合作黑潮调查任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分局的科
技人员共同承担“向阳红09” 号的中日合作黑潮调查工作。1987年7月21日~9月3 1
日,“向阳红09”号船圆满完成了第三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历时42天,航行5580.6海
里, 完成14条断面的97个测站,3个浮标测流站,一个船舶连续观测站的观测任务。
获取了温、盐、流场、海水混合、黑潮锋面、海面气象、生物化学分布等大量科学数
据。对黑潮大弯曲现象,三支暖流的来龙去脉及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
深入探索。这将有助于掌握渔场变迁和发现新渔场;有助于对东海环境水质、海水自
净能力等做出科学判断;也为我国东部气候的长期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第四航次的
调查于12月2日出航,预计在1988年2月17日完成。
渤、 黄海断面调查。是指在北纬34°以北,东经124°30′以西渤黄海海域设置
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断面,进行经常性的观测,能直接或间接地阐明调查海区主要海洋
现象的时空分布状况、长周期(季、年、多年)变化规律。它与海洋台站观测、海上浮
标系统、航空遥感、污染监测等形成海洋监测网。通过长期观测,积累资料,为海洋
水产、养殖、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水文气象预报、渔场预报、环境保护、
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实况资料。其断面调查始于1960年。1987年按计划于2月、
4月、 5月、6月、8月、9月、11月共7个月份进行了调查,完成了78条断面、618个测
站的观测任务。获取了海洋水文、气象、化学要素等大量数据。
海冰调查。始于1974年。1987年1月15日至2月12日进行两个航次,历时17天,航
行1500余海里,对黄海北部、渤海海区的30多个站位进行了观测。冰情调查除继续进
行气象、水文和冰的边缘线、冰量、冰型、冰状等观测项目,以及海冰密度、盐度、
抗压强度、 海冰漂流调查外, 还增加了海冰含沙量和录相工作。 并于5月份完成了
《1986年度渤海及黄海北部的海冰调查报告》。
中砂礁调查。1987年4月30日至5月15日,对青岛市治理胶州湾的中砂礁进行了专
题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水深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观测。提交的成果是:1:
2000的水深地形图; 中砂礁海域流场图;泥沙覆盖层厚度图和调查报告。在1987年5
月19日市科协和城建开发公司主持召开的“中砂礁治理立题研讨会”上作了调查成果
报告,并提出了中砂礁治理方案。得到市科协的赞扬。海洋测绘。国家海洋局根据有
计划、统筹兼顾和区别轻重缓急的原则,为全面系统地开展全国海洋测绘工作,决定
1987年由北海分局和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担海洋测绘试点工作,并确定在青岛市胶
南县灵山卫一带的毗邻海区,按全国1:10万地形图统一分幅,在9-51-1(灵山卫) 图
福内进行。按照“海洋测绘试点工作实施计划”的要求,北海分局承担了测区内的地
质取样工作。 从6月11日始,海洋调查队先后3次随船出海,共完成表层取样219个,
柱状取样17个, 底质化学分析52个,粒度分析309个,岩矿分析24个,微体古生物样
品分析14个,孢粉样品分析14个,C14测年3个。获取了2000多个数据,提交了
调查报告、1:10万的底质类型图、沉积物化学要素图和资料汇编3项成果。为今后全
面开展全国海洋测绘提供了经验。
海洋浮标网建设。海洋遥测浮标,是一个全自动无人海洋观测站,它能在任何气
象条件下长期、连续收集和传递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海洋浮标网的建设,是国家海
洋局“七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北海分局较好地完成了MAREX5号浮标的鉴定、验
收和收放工作。5号浮标自1月16日布放到4月20日遭到破坏期间,接收数据496时次,
向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传输数据360时次。 “Ⅱ”型海洋浮标的研制是国家“七
五”期间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北海分局负责组织实施,山东海洋仪器仪表研
究所、 原电子工业部54所等7个科研、生产单位共同参加研制,北海分局综合修理所
承担浮标体的生产、组装任务。浮标体直径10米,高10米,重50吨,是我国目前最大
的海洋遥测浮标。此项研制工作从1986年开始,1987年完成两套。经过海上试用,各
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1938年可正式投入海洋浮标网
使用。
联合开发斋堂岛、琅琊湾。根据国家海洋局实行“海洋联合计划”的要求,在青
岛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海分局首先抓紧组织实施了“斋堂岛及琅琊湾的综合
调查与开发利用实验” 。8月29日与胶南县政府签署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胶南
县人民政府联合调查开发斋堂岛及琅琊湾协议书”,并与胶南县琅琊湾海水育苗场签
署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琅琊湾海水育苗场实行技术联营合同”。拟向育苗场投
资10万元, 于1988年第一季度拨款。用以扩建育苗池500立方米水体,并扩建和完善
实验室。这项联合调查开发工作分为3个阶段,一是首先对斋堂岛及琅琊湾进行环境、
资源调查,为确立开发项目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斋堂岛避风港和
杨家洼湾港选址,以及鸭岛水域,陈家湾的海珍品增养殖诸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并确立开发项目。三是北海分局组织科技力量与胶南县政府围绕开发项目共同投资、
共同攻关、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斋堂岛避风港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杨家洼
湾浮码头选址调查和琅琊清水产增养殖环境调查均已完成外业调查工作, 并将于1
988年第一季度提交成果。
《中国海洋自然环境图集》整编工作。北海分局完成了海洋化学分册中海水PH值
10年资料的统计、 图件绘制、文字说明等整编工作,1987年4月份通过审定验收,达
到了总体方案的要求,同时还完成了海洋气候分册资料的预处理工作,并已录入计算
机磁盘。
“黄、 渤海表面旬平均水温实况分析方法与预报方法研究”。这项研究课题从1
978年开始, 经过试验研究和实况分析速报、预报实践,1985年完成了研究任务。北
海分局从1982年开始对外提供服务,迄今已为我国沿海5省3市的海洋渔业、海洋气象
预报和科研部门等100多家用户提供了“黄、渤海表面旬平均水温预报图”(含预报距
平图) 2.5万份,“黄、渤海表面旬平均水温实况图”(含实况距平图)2.2万份。先后
收到用户的表扬信300余封。经预报应用表明,方法可靠,效益明显,深受用户欢迎。
1987年3月12日在青岛召开了“黄、 渤海表面旬平均水温实况分析方法与预报方法研
究”成果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赵殿琦)
〔遥感技术在渔业上的应用〕黄海水产研究所,于80年代初开始研究遥感技术在渔业
上的应用。1983年对陆地卫星多波段图象经计算机处理分析研究,获得了渤海莱州湾
潮间带清楚的滩涂分布图。 测出了莱州湾淄脉沟至虎头崖之间滩涂面积为505平方公
里,其中高潮滩涂面积为307平方公里,中潮滩涂面积为198平方公里。经地面测量验
证,所得数据准确可靠。此外,对诺阿(NOAA)气象卫星红外和可见光图象经计算机处
理,提取水温、水系等因子和准同期鲅鱼渔场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研究,从中找到了相
关关系和变动规律,并于1986、1987两年春汛,适时发布了黄海区鲅鱼鱼情预报,经
50条生产船应用证明,可增产10~30%。应用卫星资料,调查滩涂面积,探测鱼情,
发布预报,在国内尚属首次。
应用遥感技术,比常规方法调查能同时观测辽阔的海域,直观性强,能在照片上
清晰、详细地显示出其环境特征,速度快,准确率高,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
“利用陆地卫星图象调查莱州湾滩涂面积”的研究成果、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
进步奖三等奖。撰写的“春汛兰点马鲛(鲅鱼)渔场与卫星信息相关性的研究”论文,
在1986年国际遥感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并被编入会议文集(英文版)。
〔浅海地震勘探石油对水产生物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外石油勘探都以炸药为
震源。由于炸药在水中或海底瞬间爆炸产生冲击波,对水产生物产生危害甚至致死,
目前已引起普遍重视。黄海水产研究所与胜利油田等单位合作,于1982年根据赵紫阳
总理对海上石油勘探与渔业生产发生矛盾后的批示: “找出二者兼顾的办法”,于1
982~1983年分别以炸药和空气枪为震源进行了石油地震勘探对水产生物危害的实验。
这在国内是第一次进行。由于实验设计严密,模拟性强,取得了生物受损程度与声环
境方面的宝贵资料。
以炸药为震源实验结果证明:(1) 水中爆炸(5公斤TNT成型炸药)对生物损害最为
严重;(2)坑井爆炸中,浅并炮对生物危害仍较严重,深井炮则危害减轻很多;(3)井
深不变, 炸药量增减不大时损害差异不大,当炸药量减少到1公斤时损害程度才明显
减轻;(4)实验获得不同鱼虾的致死声强级数据;(5)不同种类生物对声波的忍受能力
亦不同,幼体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是石首科鱼类,再次是贝类和蟹类;(6) 取得了声
强对鱼类生理变化影响资料;(7)深井炮对浮游生物仍有一定危害。
以空气枪为震源实验结果证明:不同激发方式的空气枪震源(容量为500立方英寸,
压力为200磅/英寸2),对鱼、蟹、贝类没有影响,但对对虾幼体及浮游生物仍有一
定程度的危害。为此,根据对虾生物学的特点,提出了禁爆区和禁爆期。
上述实验结果,得到了石油部门的承认,并从维护水产利益出发,决定从1984年
开始,正式停止使用炸药震源爆炸方式勘探浅海石油,拟改用空气枪为震源进行勘探。
但在极浅海区无法使用空气枪时,使用危害鱼虾较轻的深井炮爆炸方式进行,达到了
既有利于石油勘探,又保护了水产资源的目的。
1984年《浅海地震勘探炸药震源对水产资源的影响》,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
二等奖。
1986年《浅海地震勘探空气枪震源对水产资源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获中国水产
科学研究院科技改进奖二等奖。
〔对虾生物学和养殖技术研究的成就〕50年代末,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对中国对虾进
行实验生态研究。先后研究了亲虾蓄养、性腺发育、幼体变态发育条件、人工孵化、
开口饵料的选择和培养。 与此同时,进行了人工池养试验,并先后取得亩产303、83
7和1102斤的好成绩。 在此基础上,1982年进行了千亩连片的中型水面高产养殖技术
试验, 获得平均亩产208斤的国内最高纪录;同年又获得对虾工厂化育苗生产大面积
推广的成功。至此,我国人工研究对虾的科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推动人
工养虾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给养虾生产储备新的技术,该所研究成功潮间带网围养虾技术;进行了对虾
消化吸收和营养生理的研究;研制出多种饵料配方、生产工艺及加工设备;研究了对
虾越冬所需的生态条件及其成活、产卵、孵化的机制;还对对虾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和
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对虾细胞株,为对虾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条件;还
成功地进行了对虾精荚移殖技术、精子保存技术及多倍体诱导实验和染色体组型等研
究工作。
1978年“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对虾人工育苗技术”获国家农委、科委推广奖;
1983年“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改进奖一等奖;
1985年“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5年“对虾配合饵料”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
1986年“对虾弧菌病防治技术”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对虾配合饵料”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潮间带网围养虾技术”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海带养殖研究的成就〕海带是一种大型褐藻,解放前,仅在黄海北部局部海区有野
生种。1951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首次将海带由烟台移到青岛富营养海区试养获得成功。
翌年在贫区与肥区进行了对比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肯定了海区营养盐含量对海带生长
的决定性影响。为此,于1955年完成了贫区海带施肥养殖的研究。为了扩大海带养殖
面积,1956年将海带南移到浙江近海试养,因温度偏高海带生长期较短,但水质肥沃,
生长速度快,养殖海带达到了商品标准。从此,由北到南可养海带的局面已定,养殖
生产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随着海带养殖面积的扩大,苗种不足,成为突出矛盾。黄海水产研究所于1958年
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海带自然光育苗法”,并立即推广到全国。至今仍为唯一的海
带育苗形式。 为了提高品种质量,自1959年开始,先后培育出591、860、1170、243
等高产、高碘、抗高温性状的海带新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可提高10~40%。
总之,上述科研成果,卓有成效地促进了海带养殖事业的发展。
“海带自然光育苗”、“海带人工养殖”、“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1978年分别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860、1170) ”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
奖;“海带施肥养殖”、“海带南移”1978年分别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
(李基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