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70&run=13


    【渔业发展概况(1949~1986)】建国以来,山东渔业得到较快发展,大体可
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49~1957年。水产品总产量由9.86万吨增至27.08万吨,增长1.7倍。
其中海洋捕捞产品占总产量的90.4%, 以非机动渔船捕捞为主。 渔业产值 (以
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由0.65亿元增至1.74亿元,增长1.68倍。
    二、1958~1969年。此间捕捞生产发展缓慢,水产品总产量在27~31万吨之
间徘徊,其中1961~1962年产量降为24万吨左右。海洋捕捞产品所占的比重为80
~88%。海、淡水养殖生产发展较快,其中海水养殖产量由2502吨增至4.32万吨,
增长16.3倍; 淡水养殖产量由127吨增至3800吨,增长28.9倍。渔业产值由1.98
亿元增至2.77亿元,年均增长3.1%。
    三、1970~1978年。渔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由33.69万吨增至74.03万吨,
增长1.2倍,其中“四五”(1971~1975年) 期间由39.86万吨增至55.87万吨,平
均年增8.8%, 创前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速度的最高纪录。此间的海洋捕捞产
量由27.04万吨增至50.15万吨,  增长85.5%。  海水养殖产量由4.67万吨增至
18.99万吨,增长3倍多,所占总产量的比重由13.9%上升为25.7%。淡水渔业产
量由1.98万吨增至4.88万吨,增长1.5倍。机动渔船由1932艘、10.32万马力,增
至9356艘、 35.37万马力, 分别增加3.8倍和2.4倍。 渔业产值由3.01亿元增至
5.64亿元, 年均增长8.2%。此间由于捕捞能力的急剧增加,使近海经济鱼类资
源遭到了破坏,有的鱼类已经形不成渔汛,平均马力产量逐年下降,海洋捕捞业
处于不稳定状态。
    四、1979~1986年。山东对渔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近海作业适当减少了
底拖网,发展了围、流、钓多种作业;发展了对虾、扇贝等海水养殖。1982年以
来,捕捞、养殖生产的结构趋于合理,各项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保证了产量稳步
增长。198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81.4万吨,比1980年增长31.4%,渔业产值
达7.23亿元,比1 980年增长30.98%。1986年,渔业生产又获得较大幅度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达91.4万吨,比上年增长12.3%,渔业产值为8.32亿元,比上年增
长15%。

                                                              (陈介生)
    【市地水产局长会议】 1986年12月22-28日,山东省市地水产局长会议在济
南召开。全省市地水产局长、部分县(区)水产局长、省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等
76人出席了会议,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山东省水利厅和新闻单位也派代表出席了
会议。会议决定,今后两年山东省水产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改革为动力,以
效益为中心,主攻养殖和增殖业,突破保鲜加工业,继续调整捕捞结构,积极发
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努力增强生产后劲,保证水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根据山东
实际情况,提出198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万吨,其中海洋捕捞56万吨,海
水养殖27万吨,淡水渔业15万吨。1 988年,提前两年完成“七五”104万吨的计
划。设想到199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5万吨,比1980年翻一番。
    会议对改革资金物资管理体制、科技教育体制、渔区经济体制、流通体制等,
都作了认真研究和部署。

                                                              (陈介生)
    【海洋捕捞】海洋捕捞是山东渔业的主体,年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比
例,最高曾达90.9%(1956年)。随着渔业内部生产结构调整,及山东水产养殖业
发展较快,海洋拥捞在渔业总产量中的比例却逐步下降。
    一、渔业劳力。全省从事海洋捕捞的专业劳动力,1986年为12.5万人,比上
年增加1.8万人;兼业劳动力为2.3万人,比上年增加3704人。
    二、 渔船。 1986年全省海洋捕捞共有机动渔船1.9万艘、  32.19万总吨、
69.93万马力, 分别比上年增加4050艘、7.5万总吨、13.63万马力。其中有私人
渔船9696艘、13.31万总吨、16.66万马力,比上年分别增加4943艘、3.5万总吨、
8.69万马力。 全省海洋捕捞有非机动渔船9276只、 2.13万载重吨,比上年减少
3623只、4421载重吨。
    三、 捕捞产量。1986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为59.94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
产量的65.5%, 比上年增产6.74万吨,增长12.7%。其中优质产品19.55万吨,
比上年增产9822吨。虽然海洋捕捞产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近海鱼类资源衰退和
捕捞强度增大,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海洋捕捞的优质品率由上年的37.3%下降到
32.6%,降低4.7%。在海产品中,鱼类产量达到41.4万吨,比上年增产4.9万吨,
增产的品种有大黄鱼、小黄鱼、墨鱼、鳓鱼、鲐鱼、比目鱼等。
    四、开发生产。为了扩大捕捞生产领域,开发新的品种资源,1986年山东省
组织群众渔业流网船,扩大对远东拟沙丁鱼的试捕生产,共捕鱼1500吨,初步探
索了渔场, 取得了经验。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东海、黄海外海资源的开发,
1986年全省外海捕捞产量达到11.95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40%。

                                                              (陈介生)
    【海水养殖】近几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86年,全省海
水养殖面积达到56.7万亩, 比上年增加7.1万亩,增长14.4%,其中浅海养殖面
积8.3万亩, 港湾养殖34.77万亩,滩涂养殖12.55万亩,其它1.07万亩。养殖总
产量20.67万吨,比上年增加9119吨,增长4.6%。
    一、对虾。对虾是近几年新兴的养殖品种,由于经济效益高,群众发展养虾
形成热潮。1986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达35.1万亩,比上年增加9.27万亩,居全
国第一位;产量17379吨,比上年增加8299吨,超过海捕对虾1.1倍,居全国第二
位;平均亩产49.5公斤,比上年增加14.5公斤。其面积、产量、平均亩产量均创
历史最高水平。全省人工培育对虾苗83亿尾,比上年增加32亿尾,不仅满足了养
殖生产的需要,还为增殖提供了苗种来源。
    二、海带。海带是山东省养殖的大宗品种,产量居全国首位。但由于海带食
品加工、运销与生产不协调,近几年产量呈下降趋势。1986年遭受自然灾害,全
省海带养殖面积降为6万亩,比上年减少2.1万亩,减25.8%;产量10.8万吨,占
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2.2%,比上年减少2.66万吨,减19.7%。
    三、贻贝。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对虾饵料蛋白源的贻贝也正在
恢复发展,并逐步实现以贝养虾,以虾促贝,贝藻间养,带动海带养殖生产稳步
发展。1 986年,全省养殖贻贝1.1万亩,产量达4.88万吨,比上年增长28.1%,
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四、扇贝。扇贝养殖生产始于70年代末,进入80年代后逐步发展起来。由于
养殖扇贝产量高, 销路好, 经济效益显著,近几年发展很快。1985年全省养殖
4617亩, 为1980年的14.5倍。1986年达到10331亩,比1985年翻了一番多;产量
2.18万吨,比上年增长1.63倍。

                                                              (陈介生)
    【扇贝养殖面积居全国之首】山东沿海盛产栉孔扇贝,主要分布在长岛、烟
台、荣成、青岛、日照等县市的海域。1979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11.2立方米
水体中, 育出300微米以上的稚贝1107.46万粒,平均每立方米水体98.88万粒,
为实行人工养殖提供了育苗经验。 1983年,全省养殖扇贝1690亩,收获772亩,
总产量1560吨,平均亩产2021公斤。1984年,全省养殖扇贝6550亩,收获1232亩,
总产量3197吨,平均亩产2595公斤。1985年,养殖面积减为4617亩,总产量8290
吨。1986年,全省养殖扇贝1 0331亩,比上年增加1.2倍多,产量21828吨,比上
年增加1.6倍。均居全国之首。
    扇贝养殖生产以烟台市为主。 1986年烟台市12个县 (市、 区) 共养殖扇贝
10196亩, 收获7000多亩,总产量2.16万吨,其中长岛县养殖7000亩,收获5000
亩,产量1.6万吨,占全市的74%。

                                                              (陈介生)
    【新资源开发】近几年,随着海洋捕捞能力的不断增加,山东沿海渔场的经
济鱼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发展渔业经济,1986年山东把加快海岛和浅海开
发、搞好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沿岸鱼虾养殖开发、加快南四湖、东平湖综合开发、
发展水库渔业生产、贯彻以养为主作为主攻方向,仅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一带,
一年就发展养虾8万多亩。 沿黄路区很多地方挖塘抬田,采取“上粮下鱼”的办
法,改造盐碱涝洼地,为发展渔业和改造涝洼地找到了新路子。
    海洋捕捞生产也在扩大新领域,开发新的品种资源。远东拟沙丁鱼,近几年
资源旺发, 据调查估计,黄、渤海资源量约有十多万吨。1986年,全省投产123
只流网船, 捕获沙丁鱼1500吨,最高单船产量29.1吨,产值2.5万元。通过试生
产,为今后大规模开发探索了渔场和捕捞经验。近几年还发展了鲳鱼流网、河豚
鱼底延绳钓、黄鲫鱼流网、蟹子流网、鲨鱼流网、马卜鱼浮拖网及钓钩等小型渔
具,加强了对地方性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近海资源起到了重
要作用。 外海渔业有了新发展,1986年全省外海渔业产量达11.95万吨,比上年
增产3.4万吨。

                                                              (陈介生)
    【海水增殖】在近海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采取加强保护、改造
水域环境和人工放流措施,是增殖水产资源,促进渔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近
几年,除加强禁渔区、禁渔期的管理,严格控制损害水产资源的渔具作业,确保
自然资源正常繁衍外,山东省实行了投石、投放鱼礁和人工放流增殖资源的办法,
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 投石、 投礁。人工造礁改造海洋环境,是我国海洋渔业的新兴事业。
1981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首先开始设计,选点调查和投礁。1982年、1983年在胶南
县的胡家山、 灵山岛,蓬莱县的刘家旺,先后投放水泥框架式鱼礁712个,3537
立方米, 覆盖面积130亩。投礁之后黄鱼、黑鲤等鱼类以及海参明显增多。1982
年,威海市田村渔业大队作投石对比试验,1983年观察,投石区每平方米有7.67
个海参, 生物量为688.6克; 不投石区每平方米3.33个海参,生物量275.6克。
1983年, 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乳山腰岛海区投放体长1厘米的海参苗17.8万头,
1984年检查, 海参的栖息密度由原来的0.01头/米2,增加到1.8头/米2。黄
海水产研究所1984年在蓬莱县马龙庄海区投礁20亩, 共投放体长2厘米的海参苗
50万头,1985年检查,其密度由原来的1.5头/米2,增加到16.8头/米2。
    山东半岛濒临渤海、黄海,增殖海参的条件十分优越。从掖县往东,绕过成
山头,向南到日照,濒海各县、市、区均有天然海参的良好产地。通过试验发现,
投石海域的海参数量多,质量好。蓬莱、荣成、牟平、崂山等县市,都有投石增
殖海参的水域。自1980年至1984年底,全省共投放人工鱼礁2312个,总体积1.62
万立方米,投石21.56万立方米,合计达23.18万立方米。至1985年,烟台、青岛、
日照市增殖海参投石25万多立方米,增殖面积达5000多亩。1986年山东省又投放
300多立方米人工鱼礁,进行海珍品人工放流试验。
    二、人工放流。将人工培育的鱼、虾、蟹、贝及海珍品的苗种,放入海湾,
利用水域中的天然饵料,达到增殖资源的目的,其特点是投资少,成本低,效益
高,是当今发展渔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山东省先后进行了海参、鲍鱼、扇贝、对
虾的人工放流增殖。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对虾。1983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在乳山湾进行对虾放流试验,共放流3厘米以上大规格虾苗279.5万尾,当年回捕
对虾6000多公斤, 回捕率为8%,此后,连年在山东南部沿海和胶州湾放流对虾
苗均获得收成。
    1984~1986年,省财政安排资金以及从受益渔民中征收的对虾增殖资金1242
万元,全部用于对虾增殖和资源管理,三年共投放3厘米以上对虾苗20.58亿尾,
回捕纯增殖对虾4600吨,收入可达7360万元,为三年投资的6倍。

                                                              (陈介生)
    【淡水捕捞】山东省的淡水捕捞业以南四湖、东平湖为主,最高年产量曾达
40142吨(1952年) 。60年代以后,由于在湖区兴建闸、坝等大型水利工程,水质
污染,酷渔滥捕,以及水位不稳定等原因,湖区鱼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至今捕
捞产量尚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一、产量。1986年全省淡水捕捞产量3.86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的96.3%,
占淡水渔业总产量的35.7%,比上年增长3.4%。
    二、渔船。1986年,全省淡水捕捞有各种机动渔船1741艘,6万总吨,3.6万
马力, 比上年分别增加2.1%、22.1%和21.1%,有非机动渔船3.5万只,5.4万
载重吨,分别比上年减少7.6%和28%。
    三、渔具。1986年全省共有各种淡水渔具130432件,比上年减少7347件。其
中拉网8811件,比上年增加3636件;刺挂网81376件,比上年减少12123件;竹箔
6195件,比上年增加54件;网箔4393件,比上年减少47件。

                                                              (陈介生)
    【淡水养殖与增殖】一、淡水养殖。60年代初,草鱼、鲢鱼、鳙鱼的人工繁
殖相继试验成功,逐步解决了淡水苗种来源问题。70年代后,淡水养殖技术不断
提高,商品鱼基地开始建设,养殖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1986年全省养殖面积
186.4万亩, 为19 70年的2.6倍,比上年增加20.9万亩,其中本年新挖池塘7.86
万亩;产量达6.97万吨,比上年增加2.26万吨,增长47.9%,平均亩产量为37.4
公斤。
    1.苗种生产。1986年全省水产系统46个淡水鱼种场,共生产鱼苗22.67亿尾,
比上年增加6.58亿尾,增长40.9%;全省共有鱼种池3.19万亩,培育鱼种5.03亿
尾,比上年增加8331万尾,其中三寸以上大规模鱼种2.49亿尾,比上年增加2488
万尾。
    2.池塘养鱼。利用池塘养鱼是山东淡水养鱼的主要方式,1986年养殖面积为
63.22万亩,产量5.41万吨,平均亩产86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21.4%、48.3%、
22.9%。池塘养鱼面积占淡水养鱼总面积的33.9%,产量占77.6%。
    3.水库养鱼。1986年全省水库养鱼面积为110.05万亩,是山东面积最大的养
殖方式, 比上年增加6.5万亩;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加2162吨;平均亩产量
为9.3公斤,比上年增加1.3公斤。
    4.湖泊养鱼。1986年全省养殖面积为5.56万亩,总产1579吨,平均亩产量28
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1.47万亩、800吨、9公斤。其中济宁市养殖4.54万亩,产
量1060吨,平均亩产量23公斤。
    5.水产养殖基地。自1978年起,国家水产总局开始在山东建设商品鱼基地,
省内也在投资建设商品鱼基地,当年共投产7646亩。1986年国家扶持的淡水水产
养殖基地有227个单位,累计建成面积7.6万亩,其中放养面积6.85万亩,总产量
1.03万吨。 地方水产养殖基地共有885个单位,累计建成面积6.84万亩,其中放
养面积5.97万亩,产量5196吨。
    二、淡水增殖。自1974年以来,山东淡水增殖主要是在南四湖和东平湖,以
中华绒螯蟹为主。1974~1981年,累计向南四湖和东平湖投放蟹苗2636.5公斤,
回捕河蟹3450.8吨,平均每投放1公斤蟹苗,产成蟹1.3吨。此间用于增殖的蟹苗
是产自长江口的天然蟹苗。1982年以后,长江口的蟹苗资源发生变化,无苗供应,
人工增殖河蟹一度中断。1983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与日照县水产研究所利
用自然海水人工繁育河蟹苗获得成功,尔后在日照、胶南进行批量生产。1984年
全省人工繁育蟹苗123.5公斤,1985年261公斤,1986年801.5公斤,3年累计向东
平湖和南四湖投放蟹苗673.25公斤, 其中1986年投放593.25公斤,回捕成蟹320
吨。

                                                              (陈介生)
    【省委、省政府南四湖现场办公会议】1986年11月1日至4日,省委、省政府
在微山县召开了开发建设南四湖第二次现场办公会议。省委副书记姜春云、副省
长马连礼、省政府顾问朱奇民参加会议并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省直32个部门和
济宁市、微山县的负责人。菏泽地区、枣庄市、沿湖有关县、区和部分企业的负
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去年以来,南四湖区的开发建设,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农村
经济工作中,由以农为主转移到以湖为主、渔农兼顾;在渔业生产中,由以捕为
主转移到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在生产经营中,由重生产轻加工转移到生产、加
工、运销一条龙。1986年全县养鱼面积已经发展到3.4万亩,比上年增长1倍,产
量增长2倍;各种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38万亩,增加3万亩。以湖为主的多种经营
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23.5%。
    会议认为,要保持南四湖水位的相对稳定,尽快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并决定,
成立南四湖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拟定南四湖水源保护条例、法规。组织检查有
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治理计划、方案的落实。对有关污染纠纷问题进行协调
处理。 会议强调,今后在沿湖5公里范围内禁止新建污染水源的项目;对现有的
工矿、企业单位,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订治理方案,明确责任,
抓紧进行治理,限期达到规定排放标准,凡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不得评为先进单
位和精神文明单位;对个别污染严重、逾期治理不了的,要坚决实行停产、转产
或搬迁。

                                                              (陈介生)
    【水产资源保护与管理】为了加强对水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986年省水产
局作出了有关规定。
    一、 1986年1月17日,省水产局在关于加强莱州湾毛蚶资源管理的补充通知
中规定: 1. 凡取得莱州湾毛蚶生产准捕证的渔船,其耙子的囊网目,不得小于
1.5寸;2. 从1986年开始,在垦利、广饶、寿光、昌邑、寒亭、掖县、黄县等县
(区)的港口,设立毛蚶流动检查站,对生产和收购毛蚶的船只、单位和个人进行
检查;3.根据幼蚶相对集中的特点,责成莱州湾毛蚶资源管理委员会,划定毛蚶
保护区、增殖区;4.外省、市和省内莱州湾以外市、县来莱州湾各港口销售毛蚶
的船只,必须向当地渔政管理部门出示有效证明,否则,一律按莱州湾毛蚶资源
管理的规定处理。
    二.1986年1月29日,省水产局在关于严格实行渔业许可证检查验证的通知中
强调:1.凡到渔场、渔港、码头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对生产或卸港渔船,首先
要检查是否持有渔业许可证。船、证是否相符,有证渔船是否从事核准内容作业;
凡不随船携带渔业许可证,船证不符,或从事与核准内容不符的作业者,一律按
无证或违章处理。
    三、 1986年1月31日,省水产局发出关于对春汛捕捞亲虾加强管理的通知,
指出:1.为保护进入渤海产卵的亲虾,山东渤海和北纬37°30′以北的黄河区,
禁止专捕亲虾生产,兼捕的网具必须避开亲虾密集区,其兼捕数量不得超过航次
产量的2%;2. 当前增殖需用的亲虾,应尽量从北纬37°30′以南黄海区兼捕中
解决。必须专捕解决的,要经省水产局批准,持发给的《准捕证》进行生产;持
《准捕证》捕捞亲虾的单位,要按批准海区、时间作业。对擅自专捕亲虾或虽持
《准捕证》,但未按批准要求作业者,一经查获,除没收其全部渔获物外,并处
罚1000至5000元的资源损失费。
    四、1986年12月31日,省水产局发出关于加强山东沿海魁蚶资源管理保护的
通知,决定将魁蚶资源作为重点保护品种,主要保护措施:1.北纬36°30'以北,
北纬3 7°30'以南的机动渔船拖网禁渔区线以内海域, 为魁蚶资源保护区;2.
自1987年开始,凡到上述海域从事魁蚶生产的船只,必须事先向县、市渔政部门
提出申请,以县为单位汇总,逐级上报,由省局发给“准捕证”和“标志旗”后,
方可进行生产;3.凡参加魁蚶生产的船只,要交纳资源保护管理费,按每马力15
元收取。

                                                              (陈介生)
    【水产品保鲜加工】水产品保鲜加工,是增加商品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
渔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增加保鲜加工设施。1986年,全省建有冷库249座(含烟台海洋渔业公司,
下同),冷藏能力90231吨/次,比上年增加117座,30045吨/次,分别增加88.6%
和49.9%;速冻能力达到5253吨/日,比上年增加3077吨/日,增14倍;冰库达到
43座, 储冰45846吨/次,比上年增加9座,8615吨/次,制冰能力为2282吨/日,
比上年增加92 9吨/日,增68.7%。建成干品、罐头、鱼粉加工厂100多座。1986
年生产冷冻品16.6 7万吨。
    二、增加水产品加工品种。各地根据市场和原料特点,充分利用国营企业加
工技术、设备等优势,发展多层次加工,创出了不少名特优产品。“双鲸牌”乳
白鱼肝油、“晶岩牌”褐藻酸钠、“海星牌”甘露醇、“明月牌”精碘四种产品
先后获国家银质奖。1985年,在全国水产加工品展销会上,山东有40个产品获部
名优产品奖,其中海带丝、贻贝汁、龙须海米,以及冻制品中的刀鱼段、乌鱼片、
魔爪虾肉深受欢迎。日照市生产的高级海味品“金扇牌”乌鱼蛋,于1984、1985
年连续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良产品。乳山县生产的龙宫珍珠,为国内首创,是饭
店、 宾馆的高级美味佳肴。1 986年,在全省水产加工品交流交易会上,有80个
产品获奖,其中省水产局优良品种51种,省水产加工品交易交流会优良产品29种,
约占展销品总数的1/3。

                                                              (陈介生)
    【水产品销售和出口】一、水产品销售。自1985年水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以来,
全省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等多渠道经营的新局面。1.水产品收购。据水产供
销系统统计,1986年全省收购水产品10.65万吨,比上年增长9%;企业经营额达
5.2亿元,比上年增加33%;获利润1702万元,比上年增加8%;纳税1445万元,
比上年增加26%。2.水产品销售。据城乡集市贸易统计,1986年城乡综合集市贸
易成交量为12.78万吨,其中城市1.9万吨,农村10.87万吨;成交金额3.1亿元,
占各类商品总成交额的5.1%。
    二、水产品出口。1980年山东出口水产品1.8万多吨,换汇额8962.9万美元,
按1.34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折算, 换汇率高于其它商品。据不完全统计,1980~
1985年(缺1982年资料)全省共出口水产品6.2万多吨,换汇2.5亿美元,其中冻对
虾出口挽汇额占全国冻对虾出口换汇总额的14.6%,是山东出口水产品的拳头商
品,冻鱼、冻贝肉、鲜活贝、鲱鱼籽、梭子蟹以及淡水的名特优产品,也是很有
发展前途的出口创汇产品。

                                                              (陈介生)
    【渔业科技成果】“六五”期间,山东水产科技工作者共承担了农牧渔业部、
省科委、省水产局的科研项目144项,完成了112项,有39项、46项次获奖。其中
荣获国家级奖3项、 部级奖17项,省级奖26项。还有7项标准化项目获部级奖,6
项渔业区划成果获省区划委员会奖。另外还有一批优秀成果获得了地(市)、县有
关部门的奖励。
    1986年12月28日,山东省水产科技成果授奖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代农牧渔
业部颁发技术改进二等奖5项, 代山东省科委颁发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
项,同时颁发1978~1984年山东省水产局技术改进奖39项。
    一、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河豚鱼底延绳钓技术改革及推广;2.鱼
香肠防腐保藏研究试验;3. 虾拖1号网;4.UB-1型复合沉子;5.腹洞式毛虾挂子
网。
    二、山东省科委技术进步二等奖:1.鹰虾1号拖网;2.万亩池塘单产250斤,
商品率占80%试验。三等奖:1.用化肥肥水养鱼的研究;2.JRJ-1型挤绞饵料机;
3.新鲜海带食用加工方法的研究;4.模拟海区泥蚶育苗及蓄水越冬保苗试验。
    三、省局级技术改进一等奖3项:1.YDV876型185马力钢质渔船设计和推广;
2.H C814型185马力钢质拖网渔船;3.对虾工厂化育苗工程。二等奖6项:1.导管
螺旋桨在渔船上的应用;2.湿法鱼粉三台主要设备的研制;3.鲳鱼流网生产试验;
4.板式青虾划兜网的研制;5.有翼海蜇张网;6.池塘培育大规格鱼种高产试验。
三等奖30项(略)。
    四、1986年水产获奖成果。1.栉孔扇贝自然海区采苗技术研究,1986年获农
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三等奖。
    2.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关于1986年表彰奖励我省重要科技
成果的决定》,公布水产科技成果有11项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二等奖
4项: ①“海杂一号”海带品种培育和大面积推广;②牙鲆苗种大规模培育;③
栉孔扇贝人工育苗研究; ④“84-3”对虾配合饵料研究。三等奖7项:①海参人
工育苗增殖技术的研究;②港养对虾大面积高产技术研究;③海滩鱼池尼罗罗非
鱼养殖技术开发研究;④对虾营养和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⑤流水养鱼系统设施的研究;⑥甲醛、碱预处理海带低碱消化提取褐藻胶工艺;
⑦兜流网。

                                                              (陈介生)
    【名优产品选介】
    一、扇贝。扇贝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我国黄、渤海多产栉孔扇贝。扇贝
的表面色彩艳丽,用其制作贝雕画,别具一番风韵。扇贝的闭壳肌肥大,加工后
叫“干贝”,其味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63.7%、脂肪3%,还含有核黄素、
尼克酸等,其中的肝糖、琥珀酸等被视为天下珍品。干贝能治疗多种炎症,具有
平肝化痰、补肾清热等功用。山东长岛县北部海域产栉孔扇贝,历史悠久。建国
前,山东沿海产量很少,从50年代开始,得到了充分开发,70年代初,扇贝资源
遭到严重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80年代初,长岛、荣成两县的捕捞年产量不足
10吨。1974年前后,开始对扇贝进行采苗和人工养成试验,近几年已成为我省海
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1986年全省养殖扇贝10331亩,产量达2.18万吨。二、
海参。海参品种很多,有刺参、茄参、梅花参等。山东沿海主要产刺参,是海参
中最好的一个品种。早在数百年前,海参就被视为滋补健身、功效相当于人参的
海产珍品,一直被列为宴席上的佳肴名菜。刺参喜栖于波流静稳、无淡水流入、
海藻繁茂的岩礁底或海韭菜丛生的细沙底,在黄海、渤海均有分布,尤以长岛县
的诸岛和荣成县的石岛一带为主要产地。建国前,山东省海参年产量一般在1.5-
2吨。建国后,最高年产量为133吨(1951年),从1952年至1975年,徘徊在50吨上
下,其中烟台地区占全省产量的80%以上。自1978年以来,先后在崂山、威海、
牟平、蓬莱、长岛等县市投石、投礁,进行人工增殖,收到明显效果。
    三、鲍鱼。属贝类,以八珍海味之冠扬名于世,自古就被列为佳肴,是海产
贝类中的珍品。鲍鱼产于温带或热带,多栖息于潮下带的浅海。我国沿海产的鲍
鱼,除皱纹盘鲍以外,还有杂色鲍、耳鲍、半纹鲍等。皱纹盘鲍是国产鲍鱼中个
体最大者。山东长岛县是皱纹盘鲍的主要产地,分布在十几个岛屿的周围,面积
约2000亩。胶南县胡家山及青岛外海亦有分布,但数量较少。建国前,全省鲍鱼
年产量在3吨左右。建国后,50年代全省鲍鱼产量约100吨;到70年代,下降到二、
三十吨。
    四、泰山赤鳞鱼。泰山赤鳞鱼是我国五大名贵鱼之一,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香而不腥,营养丰富,在清代曾把它定为专供皇室的贡品。赤鳞鱼是一种野生鱼
种,主要生活在海拔300~800米的山涧泉水溪流中,能抗寒耐低温,喜欢在含氧
高的中性水中生活。泰山由主峰倾泻而下的几条溪流,径流弯曲,水质甘甜洁净,
含氧较高,适宜赤鳞鱼生活。但由于保护不力,野生赤鳞鱼已濒临灭种。为了保
护这一资源,在泰安成立了以山东农大副教授李达为首的泰山赤鳞鱼研究组,人
工驯养和孵化成功,使这一野生鱼种得到保护和发展。

    (陈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