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概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农村普遍推行生产责任制,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总产值和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8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277.35亿 元,跃居全国第一位,比1949年的47.19亿元增长487.7%,平均每年增长4.9%。 其中种植业产值占73.8%, 林业产值占2.5%,牧业产值占15.8%,副业产值占 4.9%, 渔业产值占3.0%。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6亿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 139.8%,提高到1 58.6%。粮食产量达到325亿公斤,居全国第三位,比1949年 的87亿公斤增长2.7倍;棉花产量9.4亿公斤,居全国第一位,比1949年的8105万 公斤增长10.6倍;油料20.7 6亿公斤,居全国第一位,比1949年的5.56亿公斤增 长2.73倍;烤烟1.55亿公斤,居全国第四位,比1949年的2129万公斤增长6.3倍。 果园面积发展到794万亩, 水果产量19.81亿公斤, 居全国第二位,比1949年的 2.5亿公斤增长6.9倍。林地面积达到2734万亩,比1949年的450万亩增加5.1倍; “四旁”树木13.8亿株,比1949年的3950万株增加13.4亿株。农田林网化面积发 展到5236万亩,占适宜发展林网化面积6500万亩的81%;桐粮、枣粮间作面积发 展到1972万亩,比1978年的445万亩增长3.4倍;木材蓄积量达到4400万立方米; 全省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9%提高到11.9%。大牲畜存栏达到480.06万头, 比1949年的390.7万头增长22.9%; 猪1668.9万头,比1949年的271万头增长5.2 倍;羊985.3万只,比1949年的140.3万只增长6倍;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30.9万 吨, 居全国第四位, 比1952年的6.45万吨增长19.3倍;牛羊奶产量17万吨,比 1978年的2.06万吨增长7.3倍; 禽蛋产量69.66万吨, 比1978年的22.5万吨增长 2.1倍。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1.44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比1949年的9.9万吨增长8. 2倍。 水产养殖面积由1978年的202.3万亩发展到243.1万亩,养殖产量占水产品 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27.9%提高到30.2%。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按总 人口计算,粮、棉、油分别由1952年的497斤、7斤、34斤增加到836斤、24.2斤、 53.4斤;果品由14斤增加到51斤;肉类(猪牛羊肉) 由2.7斤增加到33.7斤;水产 品由9.1斤增加到23.5斤。 近几年乡镇企业(包括村及村以下企业) 发展很快,到1986年底已达到111万 个,从业人员777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325.8亿元,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到1986年底,全省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489座, 塘坝3.09万座, 排灌站2.62万处,机电井62.26万眼,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 513万亩增加到68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3.7%提高到65.3%。农业机械总 动力由1952年的1.2万千瓦增加到2538.4万千瓦, 居全国第一位。机耕地面积达 到68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52年的0.04%提高到66%。每亩耕地施用化 肥实物量由1952年的0.6斤增加到75斤。 农用电量达到51.3亿度, 比1978年的 14.1亿度增加2.6倍。 商品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由1952 年的10.1亿元, 提高到1986年的137.1亿元; 农副产品出口额7.07亿美元, 比 1978年的2.29亿美元增长2.09倍,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7.6% 提高到33.1%;农产品商品率由1978年的32%提高到55.7%。到1986年底,全省 已建设各类农产品商品基地139个。 1986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每个农业劳动力 创造农业总产值由627元增加到1178元,净产值由345元提高到1046元;每亩耕地 创造的种植业产值由103元增加到196元; 每百元物质消耗所得净产值由195元增 加到214元。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8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 入4 49.3元,比1949年的44.7元增长9倍,比1978年的104.6元增长3.3倍(包括物 价增长因素),生活消费支出由1952年的49.8元增加到355.7元,比1978年的83元 增长3.3倍,农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1.1亿元,比1978年的7.8亿元增长13.1倍。 建国以来,山东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7年。这阶段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取得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的胜利,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这8年中全省农业总产值(按老口径计算) 增长78.7%,平均每年增长7.5%;粮食产量增长29.4%,棉花增长1.1倍,油料 增长26%; 造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每年60万亩左右,增加到250多万亩;水产品 增长1.7倍;大牲畜和猪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62年。这阶段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和自然灾害,全 省农业生产总产值大幅度下降, 1962年比1957年下降了30.8%, 平均每年下降 7.1%;粮食下降19.2%,棉花下降77.8%,油料下降40%;林地面积减少900多 万亩;大牲畜减少40%,生猪基本没有发展;水产品下降13%。 第三阶段:1963年至1965年,经过纠正左的错误和全省人民的努力,农业生 产恢复发展较快,1965年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51.5%,平均每年增长14.9%; 粮食产量增长46.4%, 棉花增长4.2倍,油料增长58.5%。林牧副渔各业都有了 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第四阶段: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但由于干部群众的努力,农业生产仍然得到发展。197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65 年增长74.3%, 平均每年增长5.2%;粮食产量增长68.3%。因这一时期偏重于 抓粮食生产,棉花、油料分别下降了20.3%和12.8%。林牧副渔各业“文革”前 期遭到很大破坏,以后逐步得到发展。 第五阶段:1977年至1986年。头两年仍因“左”的思想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农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有效措施, 成功地调整了农业结构, 使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 198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 (按新口径计算) 比1978年增长91.5%,平均每年增长8.4%。尤其是“六五”期 间全面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保证粮食 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农业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的好形势。 198 5年与198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59.5%,平均每年 增长9.8%。其中,种植业增长56%,林业增长109.8%,牧业增长49.8%,副业 增长3.4倍, 渔业增长31.2%,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提 高到24.7%。 粮食增长31.6%,并从198 3年开始做到省内自给。棉花增长97.7 %, 花生增长86.7%, 水果增长40.5%。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 27.7%提高到35.1%。 三十多年来,山东的农业生产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 是:生产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不够稳固,抗 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近几年水利工程失修、老化现象严重,1986 年有效灌溉面积开始下降,比1985年减少28.2万亩;生产发展很不平衡。1986年, 全省还有5.76%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 够,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宜林荒山荒滩尚有1/5左右没有得到开发,草场、浅海 滩涂和内陆水面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农业结构、农村经济 体制、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都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加强,才能促 进全省农业生产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省府办公厅调研室) 【1986年山东农村工作会议】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986]1号文件,深化 农村改革,加速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 2月26日至3月4日在济南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地委的负责 人、 农村工作部长,各县、区委书记,省直各部门的负责人。与会人员共计517 人。 会议期间,省委常委周振兴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副书记、省 长李昌安作了重要讲话。李昌安总结分析了山东农村改革的形势,从战略高度讲 清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指导 思想和1986年农村工作的任务、要求和措施;强调各级领导要总揽经济全局,坚 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会议研究提出了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有关政策性问题,形成了鲁发[1986] 5号文件, 即《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一九八六年 一号文件的通知》。《通知》指出1986年农村工作的任务是,落实政策,深入改 革,改善生产条件,组织产前产后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对 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合同定购、以工补农、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科 技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流通体制、逐步完善农村合作制、切实帮助贫困 地区改变面貌等问题,作出了若干具体政策规定。 这次会议,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大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 性,有力地促进了1986年山东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986年,山东省粮食总产 在连续几年增产的情况下, 又比上年增产11.23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乡镇 企业(包括村及村以下办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0.8%,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标志着农村经济开始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农村社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4%。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连续两年徘徊的基础上,达到449.3元,比上年增收41.3元。 (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 【省政府在泰安召开农业专家座谈会】 1986年8月11日至12日,省政府在泰 安召开了由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和省农科院部分农业专家、教授以及农业 科技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昌安主持会议并讲了话。座谈会上,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种植业经过两次较大调整, 结构基本趋向合理,产量稳步增长,商品率不断提高。但是某些作物在生产上还 存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种不齐全,不适应市场需求;加工 能力薄弱,综合经济效益较低,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山东实际情况,种 植业生产应坚持相对稳定、适当调整的原则,并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牢固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合理布局,提高质 量,增加品种,增强竞争能力。(二)十分注意科学技术进步,把应用科学提到重 要位置上,并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制订种植业计划的同时,要考虑安排好与其相配套的 加工业。抓好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扩大加工层次, 提高加工深度,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四)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调节和服务工 作。工业、商业、外贸等部门要密切同农业部门的联系,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 指导种植业有计划地调整和发展。同时要运用经济杠杆,不断调整供求关系,保 证产需之间大致平衡。要疏通和建立新的流通渠道,扩大农产品销路,特别要开 拓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五)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支持种植业的发 展。要本着总揽全局、主动协调、部门负责、服务基层的要求,加强领导,通力 协作,制定支持种植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提高办事效率,为山东种植业大发展 作出贡献。 (王培泉 王岩)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山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农村改革中提出并逐 步展开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至1984年,主要是对种植业内部进行调整,突破“以粮为纲” 的束缚,扩大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到1984年,全省棉田面积扩大 到256 8.6万亩, 花生947.7万亩,分别比1978年增长173%和29%,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13.3%提高到23.7%。 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初开始,全省各地按照中共中央1985年一号文件精神, 本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要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 这次调整的重点是: 1、调减棉花面积,抓紧粮食生产,扩大其它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 19 85年全省有计划地调减了814万亩棉田,产量由1984年的172.5万吨减 少到106.2万吨。 1986年根据市场需求,又提出适当扩大棉田面积,但因种种原 因和遭受严重干旱,面积只落实了1515万亩,产量下降到94.1万吨。在调整中, 全省始终抓紧粮食生产。 1985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13.8亿公斤,比1984年增长 3.2%, 1986年又提高到32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17.9公斤。特别是发挥小麦 优势, 注意改进粮色。小麦总产在1985年149.6亿公斤的基础上,1986年又达到 156.2亿公斤,两年共增产28.40亿公斤。全省将压缩的棉田,除用于扩种粮食外, 还发展了花生、红麻、果品和瓜菜生产,把因调减棉花带来的减收因素降低到最 低限度。 2、抓好林牧副渔业,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全省各地把发展林牧副渔 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逐步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向农工商综合经营 的方向发展。1986年比1984年,全省除生猪存栏头数略有下降外,其它养殖业都 有发展,肉类产量增长25.4%,大牲畜存栏头数增长19%,生猪出栏头数增长31 %。 水果总产增长6.1%,造林面积增长65%。全省林牧副渔四业产值的增长幅 度, 连续两年超过种植业的增长幅度,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已由1 984年的 21.9%提高到1986年的26.2%。在调整中,乡镇企业发展最快,兴办了一大批投 资少、见效快的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和开矿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尽管遇到资金不 足、能源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困难,但乡(镇)村办工业产值仍保持了较高的 发展速度。全省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47.5%。 乡镇企业上交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0%, 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 25.2%, 已成为振兴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3、加强开发性生产。开发建设 山区、湖区、海岛和黄河三角州,是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从1985 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多次在沂蒙山区、南四湖和长岛县进行现场办公,从资金、 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这些地区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沂蒙山区利用 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和加工业,加快了脱贫致富的速度,1986年人均 收入达到265元, 比1984年增加40元。其他地区也都大规模地对湖区、荒地和沿 海滩涂进行开发利用,发展食草畜禽和淡、海水养殖,1986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 达到243万亩。4、发展创汇农业。青岛、烟台、潍坊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农村产 业结构调整中,按照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加强花生、果品、肉食鸡等出口商品基 地的建设,努力增加出口商品,为外贸服务。形成了花生、玉米、棉花、畜产品、 水产品等10多种拳头产品。 全省有诸城、即墨、荣成等8个县市出口商品收购额 超过1亿元。 山东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经验是:1、全省各地加强了对市场的预测, 从市场需求出发安排各种作物布局和生产,避免了盲目性,使产销基本平衡,全 省没有出现农副产品大量积压、 滞销现象。2、加强面向农村的购销服务、信息 服务、技术服务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项目,缓和了农民买难、卖难的矛 盾,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3、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1985年 以来,全省粮食作物中的小麦、谷子、水稻、小杂粮的比重有所增加,棉花更换 了良种,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重点发展了销路好的瘦肉型猪和蛋、奶生产。 各地在调整中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扩大经济田面积,走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 技术密集的路子,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4、地(市) 、县、乡三级组织了 大批干部进村到户,帮助干部群众规划生产,落实增收致富计划,保证了产业结 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李伯良) 【农村经济体制第二步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省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 从经济基础薄弱的鲁西北地区开始, 由西向东逐步展开,历时五年,将 “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以家庭承包为主、分散 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制。1985年开始,进入了以改革农产品统、派 购制度,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中心任务的第二步改革。 1986年,遵循中央确定的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省委、省政府在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经济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关于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几个问题的补充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 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把全省农村第二步改革引向深入。统派购制度的 改革, 在1985年粮棉油实行合同定购,其它农副产品自由购销的基础上,粮食 适当减少了定购数量,扩大了市场仪价收购比重。信用社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 亏和存放利率浮动后,又降低了提存准备金比例。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 联户办起大批新型商业,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到年底,全省各类集 体商业企业达1.7万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处,各类专业市场105处。县级综合 改革试点除省里抓的龙口市、昌邑县、陵县外,每个市地又搞了一个县。经营体 制的完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格局已初步显现出来。 (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 【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按照中央1986年一号文件指示精神,结合山 东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实际需要,1986年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农户 家庭生产经营的服务。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服务实力,低偿或无偿为 农户提供耕播、排灌、收脱等环节上的服务;以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大 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专业服务组织,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有条 件的地方,开展了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信息、技术系列化服务。据 粗略统计,80%的单位(村)集体向农户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服务,其中,集体有一 定经济实力,服务组织比较健全,服务内容比较充实的约占30%,家庭承包经营 的活力和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二是加强承包合同管理。以土地、果园、村办企 业三个方面为重点,调整过低的承包基数,充实完善承包合同内容,健全承包指 标,以保证产品产量、质量的稳定提高,增加保护土地、果树资源,集体企业提 取固定资产折旧,以防止承包者掠夺经营等条款。同时,加强了合同签定、实施、 兑现的检查和法律监督工作,妥善处理合同纠纷,严格制止任意撕毁和无理干扰 有效合同实施的行为,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使家庭承包经营进一步稳定、完善。 (林峰海) 【农村集体财产清理基本结束】从1985年冬开始,全省普遍开展了农村集体 财产清理工作,到1986年底,全省已有96.1%的行政村结束清理。这次清理的收 效是(一)基本摸清了农村集体财产的家底。全省农村集体实有固定资产75.1亿元, 平均每村拥有8.8万元,每个农民占有116.2元,加上集体拥有产品折款9.9亿元, 现金存款15.3亿元,集体共有资金100多亿元,人均155元。(二)处理了大量债权 债务。清财前集体各项债权总额23亿元,其中,农民欠款 (包括折价到户固定资 产欠款112.7亿元, 占欠款额的55.2%,外单位欠款10.3亿元,占44.8%。这次 清财共收回欠款10.6亿元,回收率为46%。(三)查处了部分农村干部以权谋私的 问题。 这次清财,共查出挪用公款人数14.28万人,占村干部、财会人员总数的 33.6%,查出有贪污行为的1.77万人,贪污款数817万元,人均461元。已追回挪 用款4349万元, 占54.4%,追回贪污款479.5万元,占59%。个别情节严重的已 交司法部门处理。(四)提高了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次清财工作, 全省已有7.56万个村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 占总村数的89%,有623个乡镇 对农村合作经济开展了审计工作,有70%以上的县对村专业会计进行了短期培训。 (徐东升)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了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 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扩大出口创汇能力,国家确定“七五”期间建 设一批粮食、优质棉花、花生、果品、畜禽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商品生产基 地及农副产品出口基地。从1986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分年度联合安排总投资1.82 亿元, 其中国家投资8667万元, 省配套投资3025万元, 市、地、县配套投资 6522.64万元。 粮食生产基地。包括章丘、平度、莱西、即墨、桓台、滕县、台儿庄、广饶、 掖县、文登、黄县、莱阳、诸城、安丘、昌邑、青州、鱼台、金乡、济宁市郊区、 兖州、曲阜、嘉祥、泰安市郊区、肥城、东平、高青、商河、临邑、济阳、乐陵、 莘县、东阿、阳谷、临沂市、郯城、苍山、莒县、费县、菏泽市、鄄城、梁山、 成武、 单县、定陶、东明等45个县、市、区,总投资1800万元,每县400万元, 分三年安排投资建成。1986年投资6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00万元,省配套投 资1800万元,市、地、县配套投资1800万元。优质棉花基地及项目建设。包括: 汶上、巨野、曹县、郓城、高唐、冠县、夏津、禹城、齐河、惠民、邹平、高密 等12个优质棉基地;博兴、滨县、宁津、武城、茌平、阳谷、定陶、成武、嘉祥、 广饶等10个县的推广中心;德州和聊城两个农校的棉花培训中心;山东省棉花研 究所、 聊城地区农科所承担的棉花育种、 高产栽培等农业研究课题。 总投资 5618.64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2765万元, 省配套资金760万元, 市县配套投资 2093.64万元。分两年投资建成。 优质农产品基地。 包括栖霞、平度、莒县3个优质苹果基地;肥城县优质肥 桃基地;莒南、荣成两个优质花生基地;苍山县优质大蒜基地和寿光县综合农业 商品生产基地。总投资2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50万元,省配套资金315万元, 市地县配套投资755万元,分两年投资,两年建成。 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包括花生、棉花、山羊板皮、优质蜜、活牛、貂皮、 对虾、冻猪肉和红枣出口生产基地。总投资为41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22万元, 省配套投资100万元,市地县配套投资1794万元。主要是银行贷款。 畜牧生产基地。包括:诸城、莱芜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聊城、冠县、莘县 绵羊毛生产基地。总投资2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0万元,省配套投资50万元, 市地县配套投资80万元,分两年建成。 名特优稀新农产品基地。包括鱼台、临沂、章丘和曲阜四县市的名优大米基 地;临朐、平邑的优质大金星山楂育苗基地;烟台市大樱桃(福山区和芝罘区)生 产基地;崂山县“关爷脸杏”苗木生产基地。上述基地国家补助投资为100万元。 (李兴让) 【农牧系统计算机应用】为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自198 4年开始, 全省市地以上农牧部门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农业统计,逐 步代替了工作量大、传递速度慢的报表方式。到1986年底,全省14个市地农业部 门和省农业厅畜牧局、经管处、农业广播学校、植保总站分别配备了微型电子计 算机。 1986年8月,省农业厅与济南市、泰安市、聊城地区农业局之间分别进行 了联网试验,均获成功,效果显著。传递一份1500多字的汉字文件(8576个字节), 只需1分47秒;传递9张农业生产的报表数据(约1300个数据,2688个字节),仅需 30秒。这比打长途电话要快十几倍,而且准确。同时,省农业厅还抓了计算机软 件的开发和人员培训。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完成山东省农业生产年报数据处 理系统、山东省农业财务决算软件、农业基点调查数据处理系统、通用工资管理 程序等软件的开发。其中,“农业生产年报数据处理系统”,在山东省首届浪潮 杯微机应用展览会上获三等奖。 (寥笃刚 杨炳平)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农业项目】1.山东省齐河、禹城、陵县利用世界银行 贷款的农业项目, 是1982年6月,由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签订的华北平原农业项 目的一部分,共贷款3000万美元,50年还清,10年宽限期。贷款使用部分每年付 0.75%的手续费, 未使用部分付0.5%的承诺费,省配套资金2000万元,群众集 资和劳务折顶7800万元,共投资1.82亿元人民币。这笔贷款由山东省农业厅分别 转贷给齐河、 禹城、陵县人民政府,治理包括三县41个乡镇的150万亩低产田, 自1982年6月至1987年6月, 5年建成。项目区的治理目的是:按照旱、涝、碱、 薄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水利措施为基础,农、林、牧等措施相结合,控制地下水 位,消除涝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防涝能力,培肥地力并建立良好的生态 系统。项目区的建设已取得显著效果。农田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抗旱防涝能力 大提高,粮棉产量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2.山东省齐河、禹城、陵县、平原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种子项目。这个项目 是1 985年5月由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正式签订信贷协定的中国种子项目的一部分。 同年9月, 由农牧渔业部种子项目办公室和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办公室签订转贷协 议书, 贷给山东省农业厅,共贷款120万美元,年利息3%,20年还清,5年宽限 期。贷款未用部分付承诺费0.5%。国内配套资金350万元,这笔贷款由山东省农 业厅分别转贷给齐河、 禹城、陵县、平原县农业局。用款单位是这4个县的种子 公司。目的是帮助项目区实现种子生产、加工、储运、检测、销售等方面的现代 化, 提供优良的农作物种子。项目执行期1985年10月31日至1989年10月31日,4 年建成。 到1986年底,由联邦德国引进的4套种子精选设备已安装完毕,正式投 入使用。 (李祖让) 【农村能源概况】1986年山东农村能源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 综合利用, 讲求效益” 的方针, 取得很大进展, 年内新建和扩建省柴节煤灶 219.7万户,完成国家计划的165.1%,是近几年来推广数量最多的一年。节省柴 草678万吨, 折标准煤339万吨。历年累计推广省柴灶678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 42%。荣成、肥城、汶上、沂水、滕县、桓台、历城、广饶、惠民、文登、高密、 鄄城、金乡、胶县、莒南、昌邑、滨县、邹平、东平、郓城等20个县完成普及推 广省柴节煤灶任务,并经上级验收,领到由农牧渔业部或省农业厅颁发的合格证 书。新建户用沼气池1.92万个,完成国家计划的63%,建池成功率在90%以上。 历年累计建池36.06万个, 利用率为75.8%。太阳能热水器,年内新安装的采光 面1.1万平方米, 累计达到1.85万平方米。风力发电年内新增149台、装机192千 瓦,累计达246台、装机222.99千瓦。多数是50-100千瓦微型风力发电机,有3台 从丹麦引进的55千瓦风力发电机,安装在荣成县成山头马栏湾,并网发电,运转 正常,全年发电33万度。 (刘文勇) 【227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 1986年山东农牧业获得科技成果227项, 获省 (含省) 以上科技成果奖78项,其中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省科学 技术进步奖56项, 省农业技术改进奖20项。 在获奖成果中,理论研究16项,占 20.5%,软科学研究3项,占3.8%,应用研究45项,占57.7%,技术开发推广14 项,占18%。这些科技成果有61.5%已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如潍坊市农科所选育的“丰收黄”大豆良种,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全国有18个省市引种,累计推广面积1200万亩,净 增大豆2.5亿公斤,增加产值1.86亿元。 (杨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