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98&run=13

彭越
彭越(?一前197年),字仲,西汉初诸侯王。秦汉之际昌邑(今巨野昌邑)人。渔
民出身,曾聚众百余人在巨野泽中渔猎。为人深沉有谋略,善于审时度势。公元前
209年(秦二世胡亥元年)七月,陈胜起义反秦,天下纷纷响应.众人劝彭越模仿陈胜。
他说:“二龙方斗,且待之。”一年后,众人推举他为长,他严明军纪,扩大地盘,
收编诸侯散兵,组织起干余人的反秦队伍。
刘邦从砀山北击昌邑,彭越率兵助战。没有攻下,刘邦引兵西去,鼓越又将兵
居巨野泽中,继续收容魏国的散卒,发展到万余人。汉元年秋天,刘邦授彭越将军
印,命他攻楚。彭越大破楚将肖公角。汉二年春,彭越率三万兵将归附刘邦,拜为
魏相国,占领梁地。
刘邦从彭城败走西去,彭越并不占领他所攻下的城池,而是独将其兵北居黄河
岸上。汉三年,彭越率兵往来击楚,绝其粮道。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刘邦失利。
彭越遂攻下睢阳、外黄等17个城池,迫使项羽回兵。彭越兵北走谷城。项羽南走阳
夏,彭越复攻下昌邑附近的20多个城池,得楚粮十多万斛(一斛相当于十斗),供应
刘邦的军需。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兵败于固陵,派人召彭越合兵击楚。他以“魏地初定,
尚畏楚”为理由,拒不出兵。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派人许封其为魏王,彭越方
带兵与刘邦会师于垓下,击灭项羽。刘邦立彭越为梁王,定都定陶。
汉十年秋,陈稀在代郡起兵叛汉,刘邦亲征。向彭越征兵,他称病,只派部将
前往,刘邦大怒。彭越的一个太仆趁机告他谋反,被捕在洛阳下狱,判发配四川。
途中遇到吕后,同回洛阳。吕后与刘邦密谋,罗织其罪名,把彭越剁成肉酱,宗族
也被杀害。
李典
李典(174--209) ,字曼成,三国魏捕虏将军,都亭侯。山阳巨野(今巨野龙固
附近)人。
李典从堂叔李乾的儿予李整手中接过兵权,为曹操的中郎将,升离狐太守。曹
操与袁绍相拒官渡,他率全族及手下人马运输谷帛,以供军需。战败袁绍后,任裨
将军。曹操在黎阳进攻谭尚,李典与程昱等用船运军粮。适逢谭尚派遣的魏郡太守
高蕃,屯兵于黄河岸上,拦住水道。曹操令他们:若船不能过河改为陆运。李典与
诸将商议说:“高蕃军队装备不足,只恃水,有懈怠之心,攻打肯定能胜。行军作
战可以不受朝廷制约,只要利于国家,我们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程昱也以为是,
遂打败了高蓍,水路得以通达。刘表指挥刘备北上,李典与夏侯悖抗击。一天,刘
备烧屯佯退。夏侯悖要追击,李典劝他说:“刘备无故败走,我怀疑他必有埋伏,
南边道路窄狭,草木从深,不可追击。”夏侯悖不听,追击中果中伏兵,战事失利,
李典赶去救助,才打了胜仗. 李典与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进攻管承,都获
胜利,升为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后李典又效法东汉耿纯,将乘氏老家的一万二千
余口迁到魏郡邺,充实城郊,保护城池.受到曹操的嘉奖,升破虏将军,与张辽、
乐进屯兵合肥。吴国孙权率兵围合肥,张辽打算出战。因他们三人原不和睦,张辽
恐怕李典不同意。李典慷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看你如何打算吧。我怎能以自
己的不满意而不顾国家大局呢! ”于是率兵与张辽一起打退了孙权的围攻,增加俸
禄百户。
李典爱好学问,讲究儒雅风度,不与别人争功,敬重贤能,谦恭谨慎,军中称
他为有德行的人。死年36岁,谥号为“愍侯”。其子李祯嗣爵,增俸禄百户;另一
子为关内侯。
王禹傅
王禹僻(954—1001),字元之,进士出身,北宋文学家,济州巨野(今巨野县城
内王街) 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成武县主簿,长洲知县,迁大理评事,右拾
遗、左司谏、知制诰。
王禹傅刚正不阿,“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有守正不
屈的斗争精神。端拱初年,太宗下诏纳言,时任右拾遗的王禹傅,立即献上《端拱
箴》一文。文章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做了深刻的揭露“一裘之费,百家衣
裳”、“一食之用,千人口腹”。他斥责统治者“聚民膏血”;而对于“室无环堵、
地无立锥”的广大贫苦人民,则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劝告太宗选贤任能,做一个勤
政爱民的君主。端拱二年,京师大旱。王禹傅上疏说:“一谷不收谓之馑,五谷不
收谓之饥。今旱云未霈,宿麦未茁,国无积蓄,民饥可忧。”建议:“除宿卫军士、
边庭将帅外,从君到臣,依次减少俸禄,放赈救灾,待丰年后再恢复如常。吾虽家
贫俸薄,甘愿首先捐献,以济苍生。”由于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未能实行。至道
三年五月,真宗下诏纳言,他又上疏言五事:提出加强边防、减少冗兵冗吏、沙汰
僧尼、严格官员选拔、谨防小人得势等主张。咸平初,修《太祖实录》,直书“杯
酒释兵权”事,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从太宗淳化元年到真宗咸平元年的八年间,
因他刚直敢言,三遭贬官,作《三黜赋》,有“屈于身不屈于道兮,任百谪而何亏”
之句。
王禹傅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奠基者:他反对宋初的浮华之风,首先提出改革
文体的主张,倡导写作通俗畅达的诗文。于诗,他推崇杜甫、自居易,于文,推崇
韩愈、柳宗元。提倡写诗文要象韩愈那样“传道而明心”,“句易懂、义晓畅”,
“文从字顺”,并以“韩柳文章李杜诗”的口号号召同道,从理沦和创作实践上独
自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文多是抒情达意、托讽寄怀的言意之作,语言自然
流畅,风格简朴淡雅,对时政多有规谏,对民间疾苦多有深厚的同情。其散文代表
作有《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唐河店妪传》、《录海人书》等。王禹傅
的诗, 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如《感流亡》、
《畲田词》、《春日杂兴》、《黑云裘》、《寒食》等。他以自己具有人民性的现
实主义的诗文创作实践,奠定了诗文尊杜、尊韩、尊白的基本倾向,成为宋初诗文
革新运动的中流砥柱。《宋诗钞》里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宋代文人林和靖
说:“纵横吾宋是黄州。”
苏轼称赞王禹傅“以其雄文直道,独立当世”。
真宗咸平四年,王禹傅卒于蕲州任所,年48岁。朝廷闻讣追悼,厚葬于巨野龙
泉寺东酒庄(今属嘉祥县),立墓碑,建乌头门,旌表天下。其著作有:《小畜集》
20卷、《小畜外集》13卷、《承明集》10卷、《集议》10卷、《别集》3卷、诗3卷。
长子嘉言,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次子嘉会,进士,官大理评事。
晁补之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文学家,“赤门四学
士”之一。济州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后除北京国
子监教授。元佑年间,除授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后又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哲宗绍圣年间,因受党争株连,屡遭贬斥。先被派知齐州,接着贬应天府通判,亳
州通判。元符二年贬监信州盐酒税。徽宗立,应召还朝,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未几,又以党争贬至地方。从1103年(崇宁二年)至1110
年(大观四年),竟被免官,闲居八年。大观末,起用为泗州(今江苏盱胎北)知州,
不久即卒於任所,终年58岁。
他善文章,工诗词,政论文注重事功。初,他随其父晁端友住杭州新城。1073
年(熙宁六年),杭州通判苏轼巡视新城,两人从此结识。受苏轼启迪,面对钱塘山
川风物之秀,作《钱塘七述》赋。苏轼倍加赞扬:“博学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
世。”后来,宋神宗看过他的应试文章,说:“这是个经术造诣很深的人,可改变
浮薄的文风。”他的文章常论政、论史,注莺事功,主张以军事力量收复石敬瑭献
给辽政权的幽蓟十六州。其散文流畅,嘲讽“不切实用”之论。其诗词神态高秀,
接近苏轼跌荡磊落、壮丽开阔的风格。
他的主要著作有: 《鸡肋集》 70卷,《重编楚词》16卷、《续楚词》20卷、
《变离骚》20卷、《春秋左氏杂论》1卷、词集《晁氏琴趣外篇》(6卷)等。
郭英
郭英(1335年——1403年)明初将领。其先人是巨野县城内郭街人,后迁到濠州
(今安徽凤阳东北)。他与兄郭兴从朱元璋起兵,甚见亲信,令值宿帐中,呼为郭四。
跟随朱元璋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
遂进指挥佥事。从大将军徐达定中原,又从常遇春定山西,取关中,克定西,晋河
南都指挥使。1380年(洪武十三年),升前军都督府佥事,又以从傅友德征云南有功,
1384年(洪武十七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
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倍受太祖恩宠,诸功臣莫敢望。建文时,从耿炳文、李景
隆伐燕师,无功,战事结束后罢官归第。1403年(永乐元年)卒,葬于巨野城北郭家
茔地。
徐鸿儒
徐鸿儒 (? ——1622年) ,明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巨野县城内徐街人。早在
1601年 (明万历二十九年) 前后,他与王森、王好贤父壬联手。利用“闻香教” (
“白莲教”的支派) 组织农民,秘密活动20余年。1622年(天启二年),联合景州的
于弘志、曹州张世佩、艾山刘永明等,率众在巨野西部、郓城南部和范县、濮阳起
义。用红巾为标志,称“中兴福烈帝”,。建元“大成兴胜”,设有丞相、总督、
总兵等,义军10多万人。先后攻战郓城、邹县、滕县,掠运河漕船,袭击曲阜。明
王朝惊恐万状。山东总兵杨肇基等领兵镇压。义军分散作战,被各个击破。徐鸿儒
被迫率万余人转战回到郓城南飞集一带,陷入重围。义军宁死不屈,全部壮烈牺牲。
徐鸿儒及家人被俘后全部遇害。飞集的“万人坑”即是义军埋骨地。
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名著《聊斋志异》中,曾有关于徐鸿儒事迹的片断描写可
见其影响之大。
刘藻
刘藻(1701——1766年),初名玉麟,字麟兆,清朝大臣,巨野县苏集村人。雍
正丙午举人,任观城教谕。乾隆元年,经山东巡抚岳浚推荐,诏试博学鸿词,定::
等第三名,授翰林检讨,时年36岁。乾隆三年春,奉特旨改名为刘藻,字赢海,号
苏村,记名以御史用。四年,为右中允侍读,上书房行走。五年,授太常寺少卿转
右通政,升左佥都御史。六年,升为内阁学士,任顺天乡试正考官。同年十二月,
提督江苏学政。八年,因淮安高邮生员闹赈降二级,特授宗人府府丞。他降级后,
在扬州等待选任,运判吴家龙之孙之黼以文章请教于他。刘藻调离时,吴家馈送了
笔墨及糟好的鲥鱼,在途中发现,内藏黄金四百两。他通过淮运使牛卓退还。朝廷
闻后赞扬说:“方不愧四知也。”乾隆十二年六月,他请求回家奉母,皇帝赏人参
二斤,带内阁学士衔回家。乾隆十三年二月,乾隆索巡时,他迎驾至德州,皇帝赠
诗一旨:“乞归非独往,教孝有常经。沂水风犹昔,齐山不断青。栖迟安梓里,俯
仰乐萱庭。灾后民何苦,详陈疾苦形。”乾隆十九年正月十三日,其生母病故,在
家守孝期间,主编了《曹州府志》。乾隆二十一年,授陕西布政使。二十二年,调
湖北布政使,升云南巡抚。二十六年,暂署云南总督。二十八年六月,任贵州巡抚,
十月,加太子少保。三十一年正月,调湖广总督。其间办理地方事务,素来妥当,
但不诸军旅,因谎报军情降补湖北巡抚,于三月三日夜自刎身亡。朝廷定为革除一
切职务。
他著有《笃庆堂文集》、《曹州府志》,以文章受到皇帝的知遇。他的文章浑
厚隽永,有韩、柳之风。流传下来的有《临濮亭记》、《曹州创建试院记》等。后
葬於苏集村北。其嫡孙存有刘藻与乾隆皇帝对奕、嘉庆皇帝持书求教的画像,“文
革”中毁于火。
唐守忠
唐守忠(?---1865年),字尧臣,清朝五品顶戴州同知衔,巨野县夏官屯乡获麟
集村人。原在家乡是团练乡兵的屯官。1855年(清咸丰五年) 6月,黄河于铜瓦厢决
口,清水漫溢巨野、郓城等县境,造成严重水灾。这一年,唐守忠与王孚等带领巨
野、郓城、嘉祥三县难民数千人,开往微山、昭阳两湖西岸,在南迄铜山、北跨鱼
台、绵亘二百余里、宽三四十里或二三十里不等的地方々占领湖田八百余顷 (此地
在咸丰元年黄河决口时被淹,群众逃亡,后干涸成为良田),逐步建起村、屯、集、
镇,安家立业。所建村镇名称,如龙固集、鹿湾、逯官屯等等,多与巨野、郓城的
村名相同。唐守忠为平阳屯屯官,忠于清王朝,因纳税助饷,被保为五品顶戴州同
知衔。1865年9月,捻军邀他起义反清,他反而与捻军为敌,带领团练与捻军对抗,
在战斗中失败,与其子唐锡彤、叔唐振海同时被俘。不听劝降,且诬骂义军,均被
处死。清朝廷根据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奏章,念他“忠君”,加道台衔,世袭两云骑
尉职务,并在当地建立了专祠。
在唐守忠开占湖田的过程中,常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互有伤亡,因此筑堤为
边,为“边里”、“边外”,不相往来,不通婚姻。新中国建立后,两“边”逐步
和好,融洽相处了。
张宗本
张宗本(1838—1911年),字修卿,乳名大恩,清末将领,巨野县丁官屯乡老张
庄人。幼年家贫,成人后倜傥不羁,阔越货事发,离开家乡。1868年(清同治七年)
投靠陕甘总督左宗棠,随军营去陕西,因多有功劳保举守备,赏戴蓝翎,奉命统领
西征马队。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军纪严明,训练有方,勇而有谋,攻城夺堡,屡立
战功。1872年进军肃州,连破城堡百余座,被补为都司,赏戴花翎。第二年,攻克
肃州,镇压西北回民军,补为游击,加参将衔。1875年(光绪元年)随桂总兵出关,
讨伐阿古柏叛乱,收复乌鲁木齐、和阗等地,阻遏了俄、英帝国主义对新疆的侵略。
1876年,被用作参将,加副将衔,并赏他“坚勇巴图鲁”名号 (“巴图鲁”即英雄
好汉) 。1877年,攻克达坂、托土各城,升为总兵,交军机处记名等候选任。接着
他又攻克了咯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四城,赏换“奇臣巴图鲁”名号。1878
年,交军机处记名为提督。1879年,朝廷赏穿“黄马褂”。1891年,补为于阗参将。
1893年补乌什副将。1894年为阿克苏总兵。1898年为喀什噶尔提督。1902年正月加
阿克苏任镇总兵。1903年,交卸总兵职务回籍。1904年,奉命仍回阿克苏本任。不
久,奉电补山东兖州镇总兵。1911年(宣统三年)4月,卸职回家,同年7月病故。
现嘉祥县孟姑集有张宗本德政碑一座,上有“奇臣巴图鲁张军门”字样。
田在田
田在田(1830--1912年),字象乾,清末武状元,官至都统,巨野城北田庄人。
1852年(清咸丰二年)武状元,及第后,皇帝亲定为头等侍卫、乾清门行走。两年后
回家探亲时,领乡团练镇压太平军取胜,受到钦差胜保的赏识,保举为副将。在军
营又攻破义军守地高唐。1856年(咸丰六年),朝廷接见,补授直隶大明府镇开州协
副将。1858年(咸丰八年)在通州僧亲王军营,统领督标五营官兵,不久,补为太原
镇总兵。其间,朝廷在宫内接见五次。10月,被派赴江南,继续镇压起义军。1860
年(咸丰十年)冬,督办徐卅『、宿县镇压起义军。次年,分授清淮加提督衔。1862
年(同治元年),因军纪不好,屡打败仗,被弹劾落职。1867年(同治六年),疏通湖
广总督李某,方调至军营,以总兵尽先补用,赏戴花翎。1870年(同治九年),调赴
金陵办营务。1894年(光绪二十年) 4月,奉皇帝手谕,补授甘肃肃州镇总兵。8月7
日入京,后回山东招兵组成“乾”字六营,驻在通州。不久回肃州本任。光绪二十
三年八月交卸回籍修墓。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赏加太子少保。1909年(宣统元
年) ,恩赏都统。都统是八旗的领袖,向来由亲王贝勒担任,汉人赏都统职衔,前
所未有。1912年8月卒于济宁田家公馆。
王中祥
王中祥(1896——1947年),革命烈士,巨野县丁官屯乡白果树村人。幼年就读
私塾,壮年当教师。1934年春天,王忠祥奔走于汶、郓、巨、嘉四县边区,宣传鼓
动群众,为保家防匪,成立了“联庄会”,被推选为总会长。1937年“七七”事变
后,在联庄会管辖的区域里,开展抗日救国工作。1938年春,根据中共郓城中心县
委的指示,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夏天,在巨北联庄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汶
上、 郓城、巨野、嘉祥四县边区联庄总会,王中祥任会长。7至10月,他带领联庄
会的会员,多次与日伪军作战。汉奸伪军司令刘伯功多次派人找王忠祥,以“委任
自卫团长”为诱饵,以“抗日必败”相威胁,企图劝降。但王忠祥大义凛然,坚定
地表示:“以身许国,身家安危无所计! " 1939年初,王中祥参加了鲁西抗日军政
干校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根据杨勇、张国华等领导的指示,在四县边区联庄会的
基础上,建立了汶、郓、巨、嘉四县人民抗日救国会,王中祥任会长。1940年春,
巨野抗日县政府成立,王中祥任参议长。同年夏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
根据县委指示,他回巨北协助地下党负责人张其义,开展抗日工作,以其素有威望,
很快打开了局面,发展了党组织,建立了区委会,控制了巨北区域内的乡、村政权。
1942年春,王中祥被选为菏泽、巨野、金乡、嘉祥、成武五县联办参议长,同时,
主持巨野县参议会工作。1946年春,被选为冀鲁豫参议员。10月间,王忠祥奉命带
领革命家属百余人,转移到黄河以北,安排好以后,又返回巨北工作岗位,坚持腹
地斗争。1947年秋,与敌人遭遇,不幸牺牲,时年51岁。
刘升
刘升(1920—1948年) ,巨野县田庄乡官厂村人。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7岁入
学读书。1938年,他满怀救国救民的激情,参加了汶上、郓城、巨野、嘉祥四县联
合抗日救国会,不久便成为骨干分子。1939年,去鲁西军政干校学习以后,思想觉
悟进一步提高,革命斗志更加旺盛,不分白天黑夜,深入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
动员组织群众, 开展抗日斗争。1941年2月,根据党的指示,刘升随王绍一去成武
县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很快打开了局面,6月初建立成武抗日县政府。
1948年5月, 刘升代理成武县县长,带领部分同志与敌人周旋,被敌人围困在苟村
集东的王庙。为了掩护战友突围,不幸腿部受伤被俘。敌人对他一边利诱,一边严
刑拷打,软硬兼施,刘升始终不屈,并且昂首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中
国共产党万岁l”敌人无计可施,将其活埋在成武县东关大台脚下,时年28岁。
谢庆云
谢庆云(1900—1949年),又名谢天祥、谢卿云,大谢集人。中共党员,国民党
107军副军长、驻南京办事处少将处长。
幼年就读私塾, 聪明强记。1921年1月,在军阀混战中投笔从戎,和同学郭楚
才一起,随谷良友到河南信阳,投奔冯玉祥,在孙良诚营当兵。后任团部上士文书、
旅部上尉军需、 第二师师部少校军械。1926年9月,冯玉祥由苏联回国,宣誓参加
北伐革命军。翌年春,部队进驻潼关,孙良诚任第三军军长,谢庆云任该军上校军
务处长。此间,他与中共党员宣侠父有些接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同年夏,他任
巩县孝义兵工厂厂长,旋任河南省烟酒税务局局长。1928年秋,调任山东省烟酒局
局长,后任山东省公路局局长。1929年春,蒋冯大战,谢庆云在孙良诚部下任汽车
管理局局长。1933年,他在西北军梁冠英军任参议,因年轻有为,思想进步,倍受
冯玉祥和吉鸿昌的赏识,分别赠给他毛毯和象牙筷子。
1936年冬,谢庆云到宋哲元开办的天津造币厂任厂长,又任热(河)、察(哈尔)、
绥(远)、冀统税局石家庄分局局长。1938年任宋哲元部参议。1940年10月,在山东
濮县任孙良诚总部参议。1942年春,孙良诚投降日伪,谢庆云任该部第四军副军长
兼该方面军驻南京办事处少将处长。
1944年,谢庆云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孙良诚部做“策反”及情报工作. 11
月,孙良诫部移驻苏北盐城一带,任驻扬州绥靖公署主任兼苏北十六县政务厅长;
谢庆云任副厅长兼贸易总公司总经理,并仍任第四军副军长、驻南京办事处处长。
此时,中共党员(原国民党将级军统特务)周镐到扬州绥靖公署任总参议。其间,他
二人交往甚密。
1945年7月,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 秘书长申伯纯和八路军中原军区情报处
主任余义,持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劝孙良诚起义的亲笔信到扬州,谢庆云负责接待。
他与郭楚才一起做孙良诚和第四军军长赵云祥、第五军军长王清翰等人的起义工作。
赵云祥接受规劝,于秋末在苏北盐城起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 孙良诚部被国民党收编为第一绥靖区第107军,孙任绥靖区
副司令兼107军军长。 谢庆云任副军长兼驻南京办事处少将处长。此后,他在中共
华中局联络部的领导下, 于1946年7月、12月和1947年10月,与周镐、郭楚才一起
做孙良诚的起义工作,未果。
1948年, 谢庆云根据第260师师长王清翰的表现,请示党组织,把他接收为中
共特别党员。11月中旬,淮海大战第一阶段即将结束、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之际,他
根据中共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的指示,与周镐、王清翰、郭楚才等加紧做孙良诚的
起义工作,促使孙在江苏睢宁县境率107军军部和260师就地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
军投降。此行动,毛泽东主席在《敦促杜聿明投降书》中予以肯定。同年底,谢庆
云等偕同孙良诚做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刘汝明的起义工作。由于孙良诚临阵背信
弃义,周镐、王清翰等在刘汝明部被捕押送南京,谢庆云于12月25日也在南京下狱。
中共党组织及亲属多方营救未果,于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
谢庆云为中国山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南京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有其事迹陈列室。
孔昭廪
孔昭廪(1870——1954年),大义镇孔楼村人。自幼家贫,热心办学,当了学董,
在全县百姓中传为美谈。
民国初年,孔楼是个有近千户人家的大村,有私塾五、六处,富家子弟都可上
学,贫苦农民子弟却上不起学。孔昭廪为了让贫苦的孩子们上学读书,想尽一切办
法,请求首事人设立学校,终未办成。
1919年(民国8年)3月,劝学所大量发展学校。孔昭廪以学董的名义,到劝学所
请求批准,在孔楼设立了初级小学。同时,将孔氏家族中的一处空房作为校舍,借
了民间的桌椅板凳。自己推着小车,到距孔楼30多里的万堂村去请教师魏鸿奎。贫
苦农民家的子弟纷纷报名入学。开学之后,孔昭廪还为教师籴米、买菜、挑水、送
柴、准备灯油;就连学生的课本、教师的教具,也是他自己推车进城去买,不耗教
师的半分精力。因此,形成了学生勤学、教师专心教课的良好空气。
1923年(民国12年),教育局取缔私塾,中等人家和富家子弟也逐渐到学堂学习。
次年春, 孔楼学校增添初级学生一班。 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孔昭廪的努力,1927年
(民国16年),又扩充高级学生一班,以曲阜师范毕业生胡遵之为校长。第二年“双
十节”,教育局举办全县学生运动会。孔昭廪同胡遵之率领学生参加,该校高级小
学的学生,获得了千米长跑第一名锦标。县长赖执中素知孔昭廪办学热心,又见该
校学生取得好成绩,乃奖给亲笔书写的“义高武训”的匾额,悬挂校门。
1931年(民国20年),省督学张郁光来县视察学校,见孔楼两级小学门上悬有这
样的懂额,乃召见孔昭廪,大加称颂,并嘉勉学生,勤学好问,尊师敬长等。以后,
该校办学成绩卓著,出了不少人才。
卜昭信
卜昭信(1881——1960年),巨野知名人士,巨野县独山乡卜庄村人。出身于书
香门第,自幼读书习字,曾上私塾20余年。后在家教书2年;在关外教书2年;在绥
化当县录事7年,并代理过县长;又在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部当书写4年。1950
年被选为巨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1958年被选为巨野县第一、二
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善书,尤以魏碑正楷见长,字体雄强
浑厚,饱满丰腴,有恢宏博大的气势。其亲朋好友及嘉祥、济宁乃至关外他经历的
地方,仍存有他不少作品。在鲁西南,他是一位闻名遐迩的书法家。
张其义
张其义(1910--1963年)。革命老干部,巨野县田庄乡官厂村人。家里垄地皆无,
祖辈以打锡壶为生。他从七、八岁起,就随父亲走乡串户叫卖,饱尝了人间的艰辛。
十几岁起,趁打锡壶的空闲,央求跟本村的私塾先生刘惕才学习文化。1937年“七
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号召影响下,逐步懂得了抗日救亡的道理,
毅然放弃小手工业, 于1938年5月,参加了汶上、郓城、巨野、嘉祥四县边区“青
年抗日救国会”。他添入各村,写标语、散传单,检查战备,开展抗日的宣传鼓动
工作。这一年,他勇敢地参加了两次反顽、两次打土匪的战斗。1939年正月,受领
导委托, 带领10余人,在梁山“鲁西军政干校”学习。5月份结业后,回巨北参加
四县边区人民抗日救国会,任动员宣传干事。l94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
5月,张其义根据党的指示,负责组建巨北地下党组织。同年6月,先后在官厂村建
立了党小组、 党支部,张其义任支部书记,发展党员6人。不久,他被任命为巨北
二区党委书记。1941年初,张其义先后在小屯、村庄、栾官屯、常张营、白果树、
大姚庄、老张庄等村,发展党员,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这时,二区地下党员已
发展到20余人,到1943年,党员发展到40余人。1945年12月,张其义受上级党的指
派,挑着锡壶挑子,顶风冒雪,进了巨野县城。他巧妙地躲过敌人一次次盘查,冒
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敌人阵地,绘制了敌人布防图,及时送到冀鲁豫军分区。12月
28日,带领分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向盘踞在县城的蒋伪军发动进攻。张其义在
枪林弹雨中带路,引导袭击敌人的火力点。经过三天的激战,终于第一次毹放了巨
野县城,俘虏敌人官兵2700余名。县城解放后,张其义任巨北彭泽区党委副书记兼
联合会主任。1946年10月间,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地主“还乡团”反攻倒算。张
其义查清敌人设防情况后,在县武装大队的配合下,带领区中队和民兵,拔除了佃
户屯“还乡团”据点,歼敌60余人。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受到了领
导和群众的赞扬。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和群众一起,坚持腹地斗争,从未脱离
岗位。1949年后,他历任中共巨野县委统战部部长、巨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和文化
馆馆长等职。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1963年病故。县委和广大群众对张其义的
评价是:一生忠于共产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道路,忠诚、正直,实事求是,
能上能下,勤勤恳恳,克己奉公,密切联系群众,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管松涛
管松涛(1902——1966年),原名管之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副校长、
少将。巨野县田桥乡邬官屯村人,中共党员。
他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七、八岁就给地主放猪。1921年,因生活所迫,吃粮
当兵,参加了东北军(奉军)。从战士到班长、排长,1927年升为连长。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员刘山材从济宁投奔到管松涛连队当文书。从
此,他在和刘山材的交往中接受了党的教育,阶级觉悟逐步提高。他积极支持刘山
材开展地下活动,并为其提供经费。“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军入关,一路看
到人民群众灾难深重,他义愤填膺。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理了
抗日救国的主张,管松涛很受鼓舞。1931年冬,在天津经石又新介绍,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
1933年春,他在武昌被保送到国民党南京炮校进修。其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
团结校友,开展思想政治丁作,扩大共产党的影响。毕业后,任东北军第四十九军
炮兵营连长。1936年12月,他积极参加了“西安事变”,在渭南一线,协同步兵,
严阵以待。张学良在南京被扣,管松涛被解职。后来,他投奔五十七军军长缪微流
部,任少校副团长。随军转入江苏,参加了徐州、扬州一带的对日战斗。1937年冬,
五十七军转入山东滨海地区抗战。 1938年6月,在沂水县,经黄如刚介绍,他又重
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9月22日,管松涛参加了万毅等组织的
敦促军长缪微流抗日的行动,由于组织不严,缪微流逃走,万毅被捕,管松涛被监
视。12月,他被强行送往国民党苏鲁战区,在途中逃脱,转入八路军滨海军区,被
任命为独立旅参谋长。 l943年6月,任山东军区滨海支队参谋长。他参与开辟海陵
县抗日根据地, 并参加了甲子山战役及海凌地区反“蚕食”战斗。1945年8月,抗
日战争胜利后, 管松涛参加了山东军区大反攻,解放胶县等战斗。9月,奉命进军
东北, 10月抵辽东半岛,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二十旅旅长。1946年5月,任辽
宁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其间,他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以及配合主力三下江南。
曾率领八团和独立团在开源、西丰一带开展游击战,牵制国民党三个师、两个交警
总队, 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正面作战,受到军区通令嘉奖。1947年4月以后,
他参加了围长春、打沈阳战役。1948年10月入关时,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153师师
长,并率师参加了平津战役。
1950年10月,管松涛抱病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参谋
长,参加了多次大战役。1951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副校长,主持
学校日常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
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5月1日病逝,终年64岁。
陶然
陶然(1914——1966年),原名陶志尧,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副教授。巨野
县陶庙乡陶楼村人。七岁起在家读私塾,后在金乡县启阳小学和济宁省立第七中学
读书。1935年,从北平弘达中学毕业后,赴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文学系学习。其
间曾加入进步文学团体“质文社”、“东流社”。1936年起,发表小说《攫尸》和
散文《东游散记》等作品,翻译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长篇小说《不在
地主》 。1937年3月回到北平,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北平分会。“七·七”事变爆发
后,到济南任山东省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总务部副部长,编《东声》杂志,从事抗
日救亡运动。 1938年2月,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授,陕西《阵中日报》编辑、第
二战区文化站负责人。其间写了大量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章和评论,均已散失。1940
年2月到延安, 历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编译员,文学理沦研究室研究员,延安
部队艺术干部学校教员、“鲁艺”文学系教员、秘书等职,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
抗战胜利后,在张家口参加华北文联,任华北联合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家口市立图
书馆馆长。1947年后,任哈尔滨市政府文化处长、文联主席、东北文联委员、沈阳
东北鲁艺教务处主任。 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后,任吉林大学中文系
代主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吉林省分会副主席、吉林省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在3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发表了百余篇小说、散文和评论。
在吉林大学期间,除写了《鲁迅是怎样培养青每作家的》、《略谈抗日战争时期的
文艺思想斗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论公式化概念化的根
源》等学术论文外,还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导工作,主持编写了《文艺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等专著,编辑了《文艺方针政策学习资料》,对宣传马列主义
文艺理论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
人帮”迫害致死。
于兆登
于兆登(1876——1967年),整骨名医,巨野县龙固镇龙固集人。他的幼年,家
中仅有祖上留下来的七、八亩薄地,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其父干衍泗,早
年学习整骨,渐渐闻名乡里。年幼的兆登由于父亲的耳提面命,也开始学习整骨的
技艺。
于兆登没有进过学校门,但他学习刻苦、认真,为了详细了解人体的骨骼构造,
只要听说哪里有“起爨”迁葬的,哪怕是十里八乡,都千方百计亲自到现场观察。
多次考察钻研,结合整骨实践,使他对人体各部位的骨骼结构,了如指掌,整骨技
术目益精湛,“手到病除”。到1920年前后,在鲁西南一带已闻名遐迩。
于兆登虽身怀绝技,名声远扬,但他始终保持一位贫苦农民的本色,以解救平
民百姓的苦难为先。当时登门求医的,有的骑马,有的坐轿,有的坐轿车,有的坐
推车,有的抬担架。面对豪绅权贵和一般平民,他总是先给那些远道而来的穷苦人
医治,他说:“穷人须养家糊口,耕地种田,应该先给他们治好。”由于他医德高
尚,众多乡亲和远近群众均赞不绝口。为了褒扬其美德,于1930年(民国19年),大
家恭赠功德蜢一面,上书四个镏金大字:“济世活人。”而今一个“甲子”过去,
那金字匾仍熠熠生辉。
于兆登以“济世”为己任,从不贪图财物。在他一生行医60多年中,每天登门
求医者少则十余人,多则四、五十人不等,但他从不向患者索取任何财物。对于穷
苦兄弟,常常待以茶,供以饭,烧自已的柴禾给以取暖。其间,许多人曾经酝酿自
愿捐钱,给他修盖新瓦房。兆登闻信,一一婉言谢绝。直到去世,仍然住着祖上留
给的破土屋。
舍己为人,是于兆登的又一美德。在挥汗如雨的夏季,经常是治过几名伤患者
之后,他的粗布小褂被汗水浸湿,只有衣角是干的。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他常吃热
了一次又一次的饭菜。求医者于心不忍,但他却劝解说:“我晚吃一会饭不当紧,
你们就早一会解除疼痛。看着你们痛苦,我心里不忍,再好的饭菜也吃不下去! ”
家中几亩薄地也需要他亲自经营。就是在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只要有
求医的,他立即停下来,或到家中,或在田间地头,马上动手医治。“还是治病要
紧” , 这是于兆登常说的一句话。清贫的生活,行医的艰辛,使他早患眼疾,到
1952年,眼疾加重,但他仍坚持行医。
1954年,于兆登双目失明。他一面行医,一面教授孙子玉玲。直到1964年躺在
病床上,才由玉玲代替。1967年11月病故,享年91岁。
于兆登的医德和精湛高超的技艺,惠及过千百万人;他的子孙,以于玉玲为代
表,正在继承祖传医德医术,为人无私的奉献着。
于际佩
于际佩(1901--1971年),山东省劳模。田桥乡于官屯村人,农民,无文化。旧
社会他给地主当过长工,受尽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农
业合作化以后,他被选为第四生产队的饲养员。从此,他更加热爱集体,以生产队
为家,对工作兢兢业业,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饲养牲畜的经验:“老、幼、弱,要分
开,牛、马、公、母不合槽;冬喂千、夏喂湿,春秋二八(二分水,八分草)最合适。
夏季热,轻使役,防止中暑是第一;冬季冷,吃热食,墙壁门窗堵严实。”他当饲
养员的9年里,3头母畜下了19头幼畜,其中一头驴相传了六代。因此,他25次被菏
泽地区、巨野县和田桥公社评为“模范饲养员”。1963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
予“劳动模范”称号。
逯钦立
逯钦立(1910——1973年),字卓亭,笔名祝本,曾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巨野县大义镇大义集人。
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旧诗文,12岁便可写春联,有“神童”之誉。1929年考
入山东省立六中(菏泽),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哲学系,曾以班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北
大学生会筹委会和“一二·一六”的示威游行。翌年,转入中文系学习,任校刊主
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步行南下抵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39
年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专题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1942年毕业,进入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文研究所第一’组,任助理研究员。其间,同陈寅恪先生经常接触,
撰写了《四声考》、《说文笔》、《洛神赋与闲情赋》等,因见解精辟,得到学术
界权威人士重视。
1946年,史语所迁回南京,他潜心于学术研究。曾代《学原》杂志审阅稿件,
并向朱自清先生约稿。1948年初,中央研究院迁往台湾,他毅然决定离开“史语所”,
傅斯年几次挽留不住,终去国立广西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此时,他参加了中国共
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文艺社”。1949年11月,桂林解放,他协助军管会接管全校
工作,负责中文系。1951年,被选为桂林市人民代表。同年10月,被聘为东北师范
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1953年参加民盟。1956年起被选为长
春市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1951年至1973年间,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
除教学外,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973年8月6日,突发心肌梗塞逝世。其专
著有《陶渊明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后者135卷,200多万字,引书近三
百种,历时24年编成,有取材博洽、资料信实、异文详备、考订精审、编次得宜五
大特点,为古典文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惕才
刘惕才(1897——1972年),字冠三,曾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巨野
县田庄乡官厂村人。早年曾在家乡教书26年。对学生十分注意品德教育。自选有关
屈原、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爱国民族英雄事迹为补充教材,教导学生向他们学
习。他的学生张其义、刘升等12人,在“七·七”事变后相继参加革命工作。后来
刘升等6人为革命事业献身, 成为烈士。同时,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与王忠祥、王
绍一等爱国青年,在巨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家就是联络站。1938年春,巨北联
庄会抗击日军侵略,他大力支持,串亲访友,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一次联庄会
会员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抗日救国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天职,为保卫
祖国战斗,死了也是光荣的!…”。大大鼓舞了联庄会的士气。1940年1月,日军扫
荡巨北抗日根据地,抗日救国会奋起抗击,伤亡20余人。刘惕才在悼念烈士的大会
上说:“日寇杀我同胞,罪恶滔天! 烈士为抗日救国战死在沙场,虽死犹生。我们
要化悲痛为力量,誓死把日寇赶出中国去J”
他积极支持并热心于革命工作。1940年,巨北建立了共产党地下组织,区委书
记兼官厂村党支部书记张其义,召开区委会、支部会,都是在刘惕才的家里。每次
开会,他一定在门外站岗放哨,以防意外。县委书记王尊先、宣传部长姚紫垣到巨
北检查工作,也都是住在他家。他除照顾食宿外,还常夜间陪同领导到各支部去。
其妻有时一夜做三、四次饭,招待同志,视如亲人。1946年10月龙缝战役后,他协
助王中祥带领革命家属转移到黄河北,一路照顾得无微不至。返县后,仍积极帮助
县、区情报站工作。他把家属送到亲戚家居住,自己日夜奔忙,家中的财物被国民
党、“还乡团”抢走,他也无所顾惜。
1950年,他被选为巨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任县文化馆文史馆员。
自1954年起,连续被选为巨野县第一至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i973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张西田
张西田(1 920--1976年) ,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共党员,巨野县夏官屯乡江孙
庄人。幼年家贫,成人后跟地主做过长工。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农会。1951年
成立互助组任组长,初级农业社和高级农业社时任社长。他带领群众深翻平整土地,
努力改变生产条件。1958年后,三年打井50眼。打井中,他干累活、抢脏活,处处
带头实干。 有一次,一天一夜连打6眼井,他一直坚持在工地上。在他的带领下,
全村的土地基本达到了旱能浇, 涝能排,粮食连年取得丰收。小麦亩产170公斤,
地瓜亩产1700公斤,大豆85公斤。同时,还开发了空闲地,种藕种荸荠,每亩产藕
2500公斤, 产荸荠150公斤,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教育群众热爱集体,热爱
祖国, 每年向国家交售爱国粮1--1.5万公斤,同时积累了5000公斤豆子作为储备
粮。由于他在农业战线上成绩突出,1961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
他从1958年起担任村(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6年病故。群众赞扬他:“心里
只有党和大伙,就是没有他自己。”他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自己没盖一问新房,
仍住着两间破土房。他患胃癌期间,有一年为了群众浇好地,他坚持10天lO夜吃住
在窝棚里。胃癌手术后刚能下床,就到大队石灰窑上去研究卫作。他一辈子坚持粪
筐不离身。冬天,他早起去嘉祥大山头路上检粪,回来倒在集体的粪堆上,不计报
酬,也不误早晨打钟催群众上工。
王延元
王延元(1899——1980年),又名王延愿,山东省劳动模范,巨野县独山乡金山
店子人,无文化,贫农出身。
王延元自幼爱好树木。金山店子村紧靠着东边的“红土山”、“东小山”两座
小山,全是光秃秃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劳动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他高兴地说:
“山是咱大伙的山啦!我要好好地打扮打扮它。今天栽上树,好叫子孙后代享福!”
他从1949年冬天开始,自己天天上山挖坑,天天用扁担挑水上山。冬天栽柏树,春
天栽桃、杏、杨、柳、核桃,四年如一日,挖坑不止,挑水不止,栽树不止。群众
给他送了外号:“树迷”。到1952年冬成立互助组时,整个东小山上都栽上了树,
共10多个品种,1000多棵。他第一个报名加入互助组,而且把1000多棵树木无代价
地交给互助组。1955年,他加入了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他任“集新高级农业
合作社”的林业队长。在他的带动下,全社1500多口人,从老人到七八岁的娃娃,
都热心栽树,仍然是挖坑不止,挑水不止,栽树不止。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上山下
凡能植树的地方都栽满了树, 面积达1000多亩,总计20多万棵,人均150多棵。由
于他植树造林成绩显著, 1957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58年以后,他一直担任金山店子大队的林业队长,带领40人的林业小组,学管理,
学技术,订制度,更新树木,扩大果园,继续为绿化祖国,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地工
作着。
舒长存
舒长存(1920—1982年),华东劳模,巨野县董官屯乡舒王庄人。由于幼年家贫,
他从8岁起就参加农业生产。 1938年至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经常参加
保存和护送解放军的军需品、抬担架、支前等活动。1952年组织起农业互助组,任
组长。1954年任农业初级社社长,1955年至l958年任高级农业社社长。他带头参加
农业生产,积极推广良种和应用科学技术,农业产量逐年提高。1957年,全村粮食
亩产达165公斤, 棉花亩产30公斤,在全县产量是比较高的。1957年10月,巨野县
人民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1月,出席了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
分子代表会,省人委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58年至1966年,舒长
存任本村生产大队长。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1月,出席华东区农
业劳动模范会议,被授予“华东劳模”称号。1963年,他作为先进单位的代表,出
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 1973年至1982年3月,在本村任大队长。1978
年9月菏泽行署授予“劳模”称号;同年12月,省革委授予“劳模”称号。1982年3
月20日,中毒去世,时年62岁。
徐明林
徐明林(1920--1982年),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共党员,巨野县董官屯乡前徐街
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初级
和高级农业社时期,他担任会计。由于他有工作能力、事业心强,处处起带头作用,
自然成为班子里的核心。他和其他主要干部一起,从1958年开始规划,大搞农田基
本建设。一是将全村土地基本平整一遍;二是打砖井50多眼;三是大积大造土杂肥,
使每亩合土杂肥3方多; 四是建设小农场一处,注重科学实验,使农业生产连年丰
收,虽在三年自然灾害严重时期,小麦亩产仍达100公斤以上,地瓜亩产2250公斤,
大豆亩产50公斤, 水稻亩产400公斤。他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仅1961年,该队向国家交售粮食5.4万公斤,受到了中共巨野县委、巨野县人委的
表彰。1962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他从1955年至1982年的27
年间,一直担任会计工作。群众说:“他的账目清如水,明如镜,大家一百个放心!”
于胜春
于胜春(1903——1982年),曾用名于钦立,红军老战士,巨野县田桥乡朱烟墩
利人。12岁前,跟着父母亲讨饭。后在本村晒小盐谋生。1925年10月,被国民党军
队抓去,在一O四师某团二连当兵。1935年9月,在甘肃省河水县被中国工农红军俘
获,在陕西省永平县参加了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红军里,先当驭手,后在军委
三局通讯部当机手(摇发电机),最后在军委三局政治处当炊事员,转战于陕北各地。
1949年9月进京,仍在军委三局当炊事员。1950年9月20日,经批准复员回家。在家
乡继续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979年12月,省民政局正式批准为“退伍红军老战士”。
王冠君
王冠君(1901——1984年),曾用名德功,红军老战士,巨野县田桥乡邬官屯村
人,幼年在家跟父母亲以晒小盐谋生。12岁跟父母逃荒要饭到山西、陕西。后来,
父母回到原籍, 他在陕西省夹义县以编席打篓为生,生活十分困难。1936年6月,
在陕西省安定县瓦窖铺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后编入黄山岭部队三连三排当
战士。“西安事变”后,编入三五八旅六团团部,给首长喂马,当驭手。后在一二。
师八旅六团三营六连任排l炙。 1937年,在兰县被敌炸弹炸伤右膝,便在延安抗日
军政大学给首长喂马。 由于身体不好,经“抗大”领导批准,于1948年4月复员回
家。回乡后,带头参加农业互助组、合作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做出积极贡献,得到乡邻的好评。1979年12月,省民政局正式批准为“退伍红军老
战士”。
刘殿成
刘殿成(1908—1 984年) ,山东省劳动模范,巨野县新城乡常堂刘庄村人,贫
农出身,无文化。
1952年春,刘殿成带领10多户贫下中农成立互助组。他和大家不失时机地掌握
生产环节,苦干加巧干,增种高产作物,全年粮食获得大丰收。6卣春谷子亩产500
公斤,中共巨野县委副书记颜景泉在该组召开城关区现场会,代表县委表彰了他。
这年,他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5年,带头成立了初级农业
合作社,1956年3月地又合并6个初级农业合作社,成立‘个高级农业合作社,他任
社长。全社220户,9钾人,耕地1958亩。他带领广大社员大搞平整土地,打井和高
温积肥。共积高温肥料4000多方。秋种小麦1045亩。由于底肥足,耕作细,播种适
期, 及时浇水,1957年小麦亩产60.6公斤,超过本村历史上最高水平,在巨野县
名列前茅。 是年3月,再一次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
以后,他先后担任刘庄村生产队长,大队贫协主任。被群众誉为“走社会主义道路
的带头人”。1984年6月病故。
李小峰
李小峰(1966——1985年),巨野县双庙乡华营村人。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
家庭,初中毕业后,于1983年冬应征入伍,分到曾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中,
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七连。1985年9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壮烈牺牲,荣立一等功。
1985年1月,李小峰所在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地区。他逢人就说:“我是幸运儿,
当兵三年就捞上打仗,当英雄的愿望快要实现了。”他在日记中写道:“头可断,
血可流,军人使命不可丢。我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甘愿奉献
自己的一切! ”在临战训练期间,他手脚磨破,鲜血直淌,自己毫不顾及。由于表
现好,被任命为副班长。实弹演习时,李小峰发高烧,坚持不下“火线”,连长命
令同志们“抬下去!”他苦苦恳求说:“让我留下吧,胜利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点苦都吃不了,将来上了战场怎么行? ”在现场的战友激动地说:“七班副真是
一块好钢啊! ”部队开进战区后,李小峰第一个向连党支部递交了决心书。他在请
战书里说:“我家有兄弟四个,即使我‘光荣’了,也有人为父母养老送终。为了
胜利,如果连里需要一个去牺牲,也应该首先轮到我! ”同时,他还给父母写了遗
书:“敬爱的父亲、母亲:
我将要奔赴战场,在生与死的面前,请父母和家乡人民放心,您的儿子绝不会
给你们丢脸,我要在这次战斗中杀敌立功,当英雄,早日把立功喜报寄给你们……”
1985年9月12日凌晨,七连奉命接替了A高地的防御任务。下午七点多钟,前沿
一号哨位需派人增援。李小峰蓦地站了起来,对连长郭本峰说:“我去! ”连长信
任地点了点头,问他有什么要求。李小峰说:“请连长放心,有我们在,哨位决不
会落到敌人手里。要说要求,只有一条——我牺牲了,请组织上追认我为中国共产
党党员。 ”李小峰进行了简单的准备,便带着战友莫荣亮向一号哨位冲去。8点多
钟,闯过雷区,冲过道道封锁线,到达一号哨位,打退了敌人一个班的进攻后,下
起蒙蒙细雨。 9点多钟,敌人凭借着雨障,偷偷向一号位摸来。激战中,莫荣亮双
腿被炸断,李小峰一个箭步冲出洞外,端起冲锋枪紧追猛扫,打得敌人狼狈溃逃。
回洞后, 给莫荣亮包扎好伤口,准备向连长报告。电台已被炸成碎片,洞内只剩3
枚手榴弹,2颗手雷,5发子弹。他异常镇静,轻声地安慰莫荣亮:“我们已经打死
了那么多敌人,就是死了,也够本了。”夜深了,冷风嗖嗖,他把大衣脱下来披在
莫荣亮身上,然后默默地把一枚“光荣弹”(紧急情况时与敌人同归于尽用)放在战
友手里,低声说到:“好兄弟,你咬咬牙坚持住,我到外边去打,你守住洞口,咱
俩一定不能给七连丢脸。另外,我的上衣口袋里有两元钱,如果我牺牲了,上级党
委批准我为党员,这就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党费,请你转交给党组织。”他
俩紧紧拥抱着, 泪水象断线的珠子。凌晨3点多钟,李小峰发现五条黑影分两路鬼
鬼祟祟向哨位摸来。 战斗又打响了,李小峰的肩和腿多处中弹。在打死了4个敌人
后,他只剩下了一颗手雷,他和敌人扭打在一起,奋战了一夜的李小峰,无力挣脱
敌人的魔爪,最后拉响了腰间的手雷……。李小峰倒在了祖国的南疆老山,时年19
岁。
部队党委追认李小峰为中共党员,记一等功。
郭兆凤
郭兆凤(1923——1987年),山东省劳动模范,巨野县巨野镇郭庄村人,小学文
化程度。在解放战争中,他任本村自卫队长,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送军粮,
抬担架,支援前线。1953年,他带头成立互助组,任组长。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1956年转高级农业社,名为“钢铁农业合作社”。他作为社长,带头参
加集体生产劳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积造土杂肥,选用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
夺取了1956年粮食大丰收。小麦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地瓜亩产1750公斤,全年
人均口粮200公斤。 因此,这一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命名为劳动模范,巨野县人
民委员会也给予了物质奖励。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他在三营任连长,带头深翻
土地,成绩突出j城关公社一年奖励8次。1965年任北关大队治安主任。1981年任郭
庄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退休。退休后,他主动当好村干部的参谋和助手,受到了
干部群众的好评。1987年病故。
吴天霭
吴天霭(1931--1988年) ,特级教师,江苏省沛县鹿楼乡刘庄村人。1953年9月
由单县师范毕业分配到巨野中学(巨野一中前身) 。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
在巨野县从事教育工作35年,其中33年在一中工作。从1956年起,先后任教导主任、
副校长、 调研员。1981年1月起任巨野县第九届、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
员。1987年7月患膀胱瘸,医治无效,于1988年3月15日去世,享年57岁。
吴天霭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深受师生和广大干部、群众敬佩。他在巨野一中,
先后教授体育、地理、语文等课程,每门课程都深受学生的欢迎。1956年初,他被
评为优秀教师,出席了山东省第一届优秀教师代表会。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后,他先
后记了800多万字的工作日记。 党的教育方针,师生的思想动态,工作中的问题,
解决的方案,先进的教学方法,都精心研究,用以指导工作。1958年,一中始招高
中班,师资多是中师毕业。为了搞好教学,他一面组织教师到单县、郓城、荣成等
地学习,一面精心研究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绘制了学生一学期从入校到期终的
思想动态曲线图。根据学生的思想情绪,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取得了显著成
绩。 1961年高一级毕业学生130多人,考取本科的达47%。地区教育局在一币召开
了两次现场会,推广这个经验。从这时起,为一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的
教学成绩一直处于全区领先地位。 l963年9月,吴天霭32岁时,又考进了曲阜师范
学院中文系函授班,继续深造。“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曾被
下放到城关“燎源”联中、第四中任教师。但他始终如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1980年,他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也是巨野县第一位特级教师。
吴天霭在长达30年之久的学校领导工作中,关心教师,热爱学生,表现出崇高
的道德风尚。青年女教师李华,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在一中工作,思想上压力
很大。吴天霭经常找她谈心,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李老师放下了思想包袱,踏踏实
实地工作,一直任高三语文课,教学成绩优秀,赢得了党和同学们的信任。在1958
年以后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吴天霭十分关心教师身体健康,在晚上批改作业和备
课时,常煮地瓜干、萝卜或弄点炒面给教师吃。对教师的婚姻家庭等问题,他也都
热诚给予帮助。他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一贯重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时刻关注
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1980年,他在《山东教育》12期上发
表了题为《注意研究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的文章,分析学生在各种情况下情绪变
化的规律,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如何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搞好学习的经验。他经常到班
咀走走看看,问问学生的寒热冷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的学生过于劳累,就
安排他们早休息;有的学生没带钱来,入伙有困难,就想办法帮助解决。他有时住
在学生集体宿舍里,了解情况,有时到学生家中,到有关单位,帮助学生解决各种
困难。1962年7月初,他带领高二级的160余名学生,在郓城师范考场参加高考。在
郓城的三天三夜,他白天给学生谈话、指导,夜里一遍又一遍地到学生宿舍巡回检
查,为学生掖被子,自己总共休息不到10个小时,考试结束回校病了三天多。他以
自己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实践,在巨野县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的形
象。
王绍一
王绍一(1906——1989年)又名王继新,巨野县田庄乡小屯村人。历任巨北抗日
救国会会长、巨野县人民抗日政府秘书兼第十一独立营营长、成武县县长、中共成
武县委委员、巨野抗日政府县长、平原县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处长、山东省人民监
察委员会处长、山东省农业厅农政处处长和互助合作局局长、农场处处长等。
王绍一幼年丧父,学习刻苦。受新文化的影响,弃《四书》、《五经》,考入
江苏沛县师范。毕业后为母亲分担家务。30年代初,他在本村创办了小学。在他的
影响下,官厂、佃户屯等村废除了村塾,也办起了学堂。
“七.七”事变时,他在沛县王庄料理湖出50余亩。因受中共抗日宣传的启发,
于9月间返回故里, 创办了本村抗日夜校,学员逐步发展到50余人。同时,他与爱
国人士、巨北联庄会会长王中祥,进步教师刘惕才、吕复祥等,经常探求抗日救国
的道路。 1938年5月,在官厂小学召开“巨北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他被选
为会长。 6月,建立了以抗日保家为宗旨的汶、郓、巨、嘉四县边区联庄总会,王
中祥任会长,王绍一任董事。7月9日,日军进攻大姚庄,王绍一等跑趟联庄会四个
分会部,动员援军,会员以标枪、大刀为主的落后武器,激战彻夜,毙伤日军60多
人。
1939年4月,王绍一带领40多人,赴东进支队办的鲁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结业后,根据杨勇、张国华等领导的指示,以受训学员为骨干,以青年救国会为基
础,建立了汶、郓、巨、嘉四县人民抗日救国会和游击基干大队,王绍一任救国会
秘书长兼基干大队队长。 基干队下属两个连,200余人,活动在巨北、汶南一带。
同年底,巨野县人民抗日政府成立,王绍一任县政府秘书兼第十一独立营营长。
1940年夏, 王绍一在巨西加入中国共严党。8月,巨野抗日政府由巨西随军到
达巨南田集一带,12月21日,他在大刘庄战斗中负伤。1941年春,任成武县县长,
在党化区展开工作。他一面深入群众,广泛宣传抗日救国,一面做上层人士的团结
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6月4日,在合集村顺利地召开了成武抗日县政府成立大会,
并相继建立了长胜、顺河两个区政府,建立了200余人的独立营,他兼任营长。
1942年7月,中共成武县委成立,王绍一任县委委员。8月,调任巨野县县长。
1944年夏, 去太行学习;l945年夏,学习结束,仍任巨野县县长。1946年9月章缝
战役时,汶上县坡南、响水口及嘉祥县五里八庄一带,原伪区长李建德为首的会道
门暴动。王绍一率县大队两个连,向响水口进发,路遇南旺县大队从响水口撤出,
便在响水口西南六里的王庄驻扎,与敌对峙。为了瓦解敌人,他分别召开当地乡长
会,收缴了各村的大刀长予,并在巨北30多个村庄,封存了红缨枪。从而孤立了响
水口,为章缝战役的胜利和主力部队扑灭会道门暴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7年8月的一天, 王绍一带领小部队行至巨北杨庄村南,发现一便衣骑兵,
肩背冲锋枪勒马村头,王绍一和通讯员申廷玉在与此人对答中,逐步接近,认定是
敌人后, 相距两米,他纵身向前,抓住冲锋枪把敌人拉下马,缴枪2支,获战马一
匹。
1947年冬整党时,因所谓“阶级立场不稳”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后复议撤销。
1949年调任聊城专署民政科科长,在寿张县抗旱斗争中,与群众同甘共苦,受到通
报表扬。1958年,因如实反映农村情况,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留党察看
二年处分,1962年甄别。1966年离休,1989年因心脏病复发,病逝于菏泽离休所。
姚西峰
姚西峰(1893——1989年)又名玉瑄,巨野县万堂村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为
巨野县教育界一代师表。
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率先发起“五四”爱国运动。当时,姚西峰正在曲阜师范
专修科学习,听到这个消息,即与全校同学一起,响应北京青年学生的号召,进行
罢课,走街串村,游行示威,高呼爱国反帝口号,同时宣传鼓动群众,抵制日货。
不久,接受济南青年学生的邀请,又作为曲阜师范36名代表之一,去济南参加了青
年学生的各项反帝爱国活动,在一次与军警搏斗中,被打伤右臂。
姚西峰特别厌恶旧社会的官场,把钻营拍马,阿谀奉承视为人间最丑恶之事。
1925年,巨野选举国民代表,各乡镇的里长、乡长,假造选民名单,取得选票,
待机高价出售;而各竞选人又都四处奔走,八方串联,谋取并高价贿买选票,一时
闹得全城乌烟瘴气。姚西峰愤然与同事相约,坚决予以抵制,当众表明:决不参与
这种选举。
1937年,同学李金义是河北省主席宋哲元的秘书处长,推荐他任秘书处中校秘
书,他却不为所动,婉言谢绝。
1948年,他的学生、济南市长张金铭,请他出山做济南市税务局长,姚西峰也
婉言辞却。
1939年,驻巨野城日本小队长,为笼络人心,便宴请城内外部分小学教师。姚
西峰先生深知敌人阴谋,托词拒绝,随即离开县城,去城北大姚庄任私塾塾师。当
时巨北大姚庄一带,已组织起青年抗日救国会,姚西峰也积极参加了抗日救国斗争。
并捐银币五元,支援抗日救国活动。
1924年,姚西峰先生由定陶回到巨野,任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即与赵在祥、孙
干之、刘保敏、魏昌祜、魏逊斋等多次商量如何开办新式教育问题。他们一方面促
使县长和教育方面的负责人取缔私塾,兴办学校;一面与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侵
吞教育经费的行为进行斗争。从l928年至1930年,县政府曾三次挪用教育经费,身
为县督学的姚西峰,全力支持教师,三次联合起来罢课,向当局进行说理斗争,直
到取得胜利。 罢课斗争中,1928年9月,他直接向省教育厅控告县党部的漆信鲁,
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以“妄行干涉教育行政”的罪名,给漆以警告处分。
姚西峰热爱学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论是任教师或学校领导,课余饭后,经常
同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夜晚时常到学生宿舍巡视,为学生拾衣盖被。
有的学生病了,不仅为其延医诊病,而且为其煎药。有的学生家境困难,他常以微
薄的工资接济。有的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他就想方设法帮助就业。个别学生家
庭有纠纷,他也尽力帮助解决。
在思想教育方面,他总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30年前后,
他曾多次带领学生去商店检查和查封日货。在个人品德方面,他经常教导学生要正
直善良,大公无私;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教学上,他更有独特风格。他的语言精炼、准确。旧社会里,多数教师采用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他却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还注意直观性和形象化。
如讲数学,总是用线段、图形、模型来说明问题。所以,他传授的知识,学生容易
理解。他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按时收发作业,批改细致明确,不厌其烦。对程
度较差或缺课学生,都及时予以补课。每天晚自习时间,总是到教室巡视辅导。所
以,学生对他的教学深为满意,对他的人品更为崇敬。1932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
督学张郁光来臣视察,听姚西峰讲教育学,回省后在视察报告中写道:“言约词达,
机征而臧,罕譬而喻,卓冠西鲁,传谕嘉奖,以资鼓励。”
姚西峰晚年勤于笔耕。先后为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县地方
志办公室、县教育局、公安局等部门,撰写史料185篇,40多万字。1988年5至10月
间,就撰写文史资料17篇,3.5万余字。
姚西峰从事教育40多个寒暑,学生众多,桃李争艳。他95岁寿辰之日,所作四
首诗,概括了他的一生:
(一)
不吸纸烟不喝酒,蔬菜淡食方可口。
衣服只求适时令,奢华糜费从未有。
(二)
专业教职四十秋,受尽艰苦争上游。
时人不知余心乐,反为教师担隐忧。
(三)
教师志愿何所求,硕果累累喜心头。
粉笔生活虽清苦,血汗洒成乐春秋。
(四)
老骥犹能干程走,人老岂可固步守。
时变须有新观念,余热生辉是我求。
杨立品
杨立品(1933——1989年),巨野县夏官屯乡江孙庄人,高小文化程度。1952年
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巨野县夏官屯乡秘书,县人民法
院书记员,县委政法部副科长,县人民法院秘书、副院长,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
章缝公社党委副书记,巨野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县革委常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
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中共巨野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巨野县人民政府
县长、巨野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杨立品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地工作,认
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兢
兢业业,踏踏实实,以身作则,埋头苦干,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
众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洁身自爱,严守党的纪律,
光明磊落,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待人诚恳;对人民满腔热情,对不正之风深恶痛
绝。菏泽地区党、政领导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称赞他是人民的公仆、优秀共产
党员和廉洁奉公的好干部。
王尹阁
王尹阁(1919——1990年),山东省劳动模范,巨野县田桥乡邬官屯村人,无文
化。幼年家贫,成人后跟地主抗过活,也曾南跑北奔,以做小生意、当建筑工谋生。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他担任了本村村长。1953年建乡时被选为邬官屯乡乡长。同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带领群众大搞农业生产,组织互助合作,大大调动
了群众的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全年人均口粮150公斤以
上。 踊跃交售爱国粮,超额完成任务。1954年8月17日出席了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并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1954年——1958年,在邬官屯乡任乡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他被任命为
田桥人民公社水利助理员。1964年底,因患病经领导批准退职回村,接着又担任了
本大队党支部书记。1986年因年老退居到二线,仍起着参谋作用。1990年12月病故。
孔宪练
孔宪练(1923——1990年),全国劳模,巨野县大义镇孔楼村人,贫农出身,中
共党员。 少年时曾读过4年小学,十三岁起给本村地主种地。1949年土改时任本村
农会委员,1952年后任本村民兵连长、互助组组长,1955年后任初级农业合作社社
长、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60年任本村第五生产大队长。1966年任本村第五队党
支部书记。1974年至1986年,任大义镇水泥制品厂党支部书记。
1953年,孔宪练在本村带头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他带领组员大搞积肥,平整
土地,接受新事物采取“立体种植”,1954年、1955年,玉米地里间种南瓜(木瓜),
玉米实行双行种植,亩产400公斤,间作的南瓜亩产1000公斤以上。因此,1956年7
月被国务院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之后,在人民公社里,先后担任本村营长、生
产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1965年春,参加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他学习
大寨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全县第一个打
了62米深的机井, 平整土地千余亩,建起稳产高产田450亩。同时,大积大造土杂
肥, 全队达到每亩施土杂肥4立方。因此使农业产量稳步上升。他所在的大队,小
麦亩产1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325公斤以上,地瓜亩产1750公斤,跃居全县上游。
他教育群众丰收不忘国家,踊跃交售爱国粮。从1958年至1965年,尽管遇到严重自
然灾害,仍向国家交售爱国粮1.05万公斤。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974年,大义公社革命委员会党
的核心领导小组重新安排他的工作,任命为大义水泥制品厂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广
大职工为发展乡村企业做出了贡献。1990年12月30日因病去世。
薛乃斌
薛乃斌(1913——1 947年) 字文亭,乳名四化,吕官屯乡佃户屯村人。读过几
年私塾, 上过洋学堂。他家当时有120亩地,开醋店。十六、七岁时,曾担醋挑子
串乡。
1933年,薛乃斌在王楼乡公所里当乡兵。经常下乡村催粮征税,欺压百姓。他
在当乡兵期间,常在洙水河以东大洼里拦路抢劫。后和林屯村赵家秀、郓城娘娘庙
的张花头等,组成了土匪帮。
1937年“七·七”事变后,薛乃斌在巨野西部,带领同伙截路、绑架,闹得许
多村庄不安宁。1942年秋后的一天,把贾官屯村的骆木匠绑架到小黄岗,用铁丝拧
住手脚,用膏药糊住眼睛和耳朵,塞在地窖里一个多月。结果从这位穷木匠家榨取
了50元储备票(日寇纸币)。1942年冬的一个夜晚,又抢劫了王楼村小商贩鞠红祥的
家,并开抢打伤了鞠红祥的右臂。
1943年春,薛乃斌投靠巨野日伪,任汉奸兵大队中队长,常带领他手下的百余
个兵, 到处抢劫。1946年6月,薛乃斌领着十几个人,住在邬官屯地主家里,密谋
策划,采取收买拉拢、威胁利诱、封官许愿等手段,把邬官屯村两个青年武装班拉
了过去。农历8月3日夜,杀害了中共领导的郓巨县三区联防主任孙正。之后,薛乃
斌一伙经常与革命的人民武装发生摩擦。
1946年农历9月初, 国民党的军队又来巨野。薛乃斌与地主还乡团相勾结,大
肆反攻倒算,杀害贫下中农干部,侯楼村农会干部徐大用,被薛乃斌一伙活埋在肖
官屯村东。10月间,薛乃斌的兵马有100多人,盘踞在王楼、肖官屯一带。1947年6
月,他又杀害了田挢村村长田振山。
1947年8月, 薛乃斌被任命为国民党巨野县特务大队长。他在巨野西部,白天
在村里敲诈勒索, 夜间入户抢劫。8月下旬,因国民党巨野县长任念觉与薛乃斌一
伙争权夺利,薛被任派爪牙杀死在后赵官屯,后拉到南关暴尸。
刘洪勋
刘洪勋(1889—1952年)大义镇东营村人。1949年前,家有土地千亩,豢养乡丁
三百余人。历任国民党四区联庄会长、里长、旅长等职。他又是鲁西南有名的“三
番子”头。他依靠地租、高利贷,采取强占、勒索等手段,残酷地剥削佃户和周围
的农民。仅东营村,被他逼得家破人亡的就有30多户。他以国民党伪政府为后台,
把持村政大权。他的“三番子”门徒有四千多人,南到河南省的商邱,北到梁山,
东到济宁,西到菏泽,方圆九百余里,处处有他的爪牙,象汉奸县长杨庚廷,警备
队长杨德明,土匪头子薛乃斌、李念春、姜来修、葛老六等都是他的心腹。他们狼
狈为奸,为非作歹,危害群众。1941年,他的一只鹌鹑被猫咬死了,刘洪勋命令其
爪牙,手持枪棒挨户打猫,并扬言:“谁再敢喂猫,就叫他的人喂我的狗! ”他专
门从日本买来了一条狼狗,纵其到处咬人,仅东营村就有30多人被咬伤。狗咬伤了
人,刘洪勋却哈哈大笑,说:“咬死一个穷鬼,少一个祸害。”他人面兽心,荒淫
无耻。许多良家妇女被他糟踏。他娶的第四房小婆只有14岁。刘洪勋自己有造枪厂,
以此巩固霸权,与人民为敌。1947年,他指使并协同“还乡团”在东营一带烧杀、
倒算,屠杀共产党的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群众达一百多人。东营村村长刘洪露父子,
被他抓住押往济宁,在新挑河枪杀。
1949年10月以后,刘洪勋潜伏在天津。1952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人民政
府处以死刑。
魏大可
魏大可(1878--1959年),字汉卿,号奇叟,民国山东省议员,青帮“华北安青
道义会”总会长、“家里教会”总会长。巨野县田庄乡大碾王村人,天主教徒。他
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读私塾,聪悟善舌辩。1890年在济宁学习德文。1892年考入
青岛铁路学校,三年后毕业,在青岛市铁路材料供应处任办事员。1899年回巨野,
先后任县女子学校校长、 县商会会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去法国当劳工。
1916年当选为民国山东省议员。 1926年前, 魏大可拜徐州人王春斗为师,入门为
“青帮”“大”字班,为21世弟子。从此,他执“义气千秋”的门本,游荡于社会
各阶层,国民党将领孙桐萱等拜其为师。1937年上半年,他先后在青岛、济南摆香
堂“开门” 收徒, 官僚、买办、商杂大批人拜其为师。l938年秋,他住在北平。
1939年春住在天津。后由门徒迎回北平,接任“华北安青道义会”总会长、“家里
教会”总会长。从此,他成为“青帮”在华北的领袖,并公开投降日军。他与北平
日本宪兵司令佐佐木工雄交往甚密,收日本军官14人为徒,收日特务机关要员首野
为义子。1941年,他为日军筹办“华北铁路保卫部”,被委任为总办(部长)。1940
年到1941年,他又收国民党军统、中统分子多人为徒。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上海
与黄金荣、杜月笙、马汉三等筹建了“新中国社会事业建设协会”,任会长,国民
党要员戴笠招待了他。
1954年5月他回到巨野。1955年因辱骂领袖罪,被巨野人民法院判刑5年,1956
年上半年保释,1959年春天病故。
附:
张春桥
张春桥(1917—) ,原名张善宝,汉族,巨野县巨野镇城隍庙街(文化街) 人。
1938年1月参加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是江青反
党集团主要成员之一。
张春桥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 幼年就读私塾, 后在城隍庙小学读书。
1932年入济南正谊中学(现济南十七中学)读书。1933年春,伙同国民党复兴社分子
李树慈和马吉峰等人发起成立法西斯蒂组织《华蒂社》,充当国民党特务。1935年
5月到上海,曾发表攻击鲁迅的文章。1937年9月从上海回济南,翌年1月去延安,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1947年任石家庄市政府秘书
长兼《石家庄日报》社社长。1949年调往上海,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1951年
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195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常委和书记处书记。
1958年9月在半月刊《解放》 上发表《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和思想》一文,引起较
大反响。1966年至1976年,先后任“中央文革”副组长,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市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
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其间,张春桥与江青、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反
党集团。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党集团,张春桥被捕。1981年1月,中华
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张春桥死刑, 缓期二年执行,1983年1月减
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