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婚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87&run=13

清末至民国期间,婚俗与历代大同小异,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婚姻
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婚年龄一般十七八岁,有的定“娃娃亲”。官富
人家一夫多妻。有的还有“童养妻”。旧俗一般女大于男。农村有“女大一,百事
吉;女大两,福寿长;女大三,有吃穿”之说。
旧俗定婚、结婚的方法:首先要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先由男家下“恳
帖”,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回以“允帖”。贫苦之家只换“恳帖”、“允帖”就
算定婚。 富裕之家还要商定吉日“换书”,也叫“传书换柬”。“书柬”用一块j
受方红纸叠成四折。第一折上写“喜”字;’第二折上写“未修秦晋名姓先传、谨
凭媒仪,愿结良缘”;第三折上写“恭恳(允)老亲家×××。正亲家×××拜”;
第四折上写“××x年×月×日” 。写后用红纸封装上“柬帖”。男家将“柬帖”
装入婚盒, 婚盒内还要装上柏枝、 艾枝、麦麸子、食盐等,希望“百年和好”,
“长命富贵” 。 送时要先定双日,先女家后男家,并且互带礼品。男家一般要摆
“三八酒席”,24个菜,招待媒人和女方送帖客人(一般4人),男方用两个人陪客。
到女家送帖酒席较简便一些,一般lO个盘。“换书”之后,定婚完毕。结婚前,要
按男女生辰属象,看好日子,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是:正月七月迎鸡兔} 二月八月
迎虎猴;三月九月蛇与猪;四月十月龙和狗;五月十月鼠和羊;牛、马喜在六、腊
月。看好日子后,再由媒人“送时书”,写明本年×月×日全吉,禁忌××属相,
上下车(轿)面向×方,坐帐宜用×屋×间,路逢井、石、庙,用红遮盖等。男向女
家送“时书”时,用红包袱,包红衫、被面、戒指、坠子、带子、柏枝等,女家押
回绸子腰巾、帘子、钱等。
结婚这天,男女家都先贴对联。男娶亲车(轿)出门前,新郎着新衣,拜祖先、
父母、亲邻。亲邻帮助扫院子,摆桌子,备酒席。娶车(轿)出门,要带“响器”班、
“亮家”,车上扎棚,前头用红布蒙上,装一只红黄公鸡,后头用被单遮上。当亮
家的人有待客的,有打旗的,有拿红灯的,有放鞭炮的,还有娶女婆一人,有的去
两个未婚青年妇女接新媳妇。女家则去一个车送客,另有两个送新媳妇的青年未婚
妇女,还有一班人抬盒子,送嫁妆。新娘在上车(轿)前要打扮,“改头”、顶“蒙
头红”等。到男家后,有两个小孩持火把绕车三圈,再下车(轿),到院内拜天地,
入新房,坐帐,喝“交心酒”,入洞房后去“蒙头红”,喝面条。洞房床上,要撒
红枣和花生,以望“早生贵子”。晚七,亲邻朋友喝喜酒,小孩闹喜听房。婚后娘
家亲戚请新媳妇吃饭。女家在第二、三天请新女婿。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登记
结婚,并提倡新事新办。旧的婚俗已逐渐被淘汰,新的婚俗一般由介绍人介绍,经
过自由恋爱,互相了解,有了共同感情,争取家长意见,双方自己当家作主,先定
婚,后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再举行结婚仪式。在农村结婚,多是男去娶女。70年代
开始,女娶男,为数不多。进入80年代以后,女方要彩礼之风颇盛。如订婚见面礼、
买衣服,要新院子,要新家具,要手表、录音机、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等。一
般需要两千元左右,有的四、五千元以上。男家办婚事,大摆阔气,用汽车,请客
大吃大喝等,也成风气。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提倡新事新办,移风易俗,社会主义
新风尚正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