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86&run=13

一、饮 食
据有关史志资料记载:原始人食野生物、植物,饮用天然水“后稷播百谷,粒
食攸颗;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食初兴”,后伏糕、蚩尤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沿至
今世,人们吃熟食,饮热水,逐渐形成一日三餐之习。
餐次习俗一般早饭吃馍、面卷、锅饼、窝窝头、喝稀饭(俗称糊涂),就小菜;
午饭蒸新馍、面卷、窝窝等,吃熟莱,晚饭俗称喝汤、吃剩馍,喝面条、疙瘩、糊
涂、米汤等稀饭。
主食习以粮食作物制成,多种多样。如白面馍,杂面窝窝、白面卷、花卷、菜
卷、包子、花糕、糖糕、粘糕、单饼、菜饼、焦饼、烧饼、煎饼、火烧、面包、面
泡、油条、面条、面叶、疙瘩、水饼、米饭、糊涂汤、面水等。新中国建立前,农
民多吃高粱、谷子、大豆等粗粮,常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小麦面粉多用于改善
生活、过节、接待客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吃小麦面逐渐增多。1980年到1990年,
吃食普遍以小麦为主,以玉米、大米、高粱、豆面、地瓜调剂生活。
副食主要有菜、瓜、肉、鱼、蛋类等。地产菜有白菜、菠菜、芹菜、韭菜、苔
菜、蒜苔、茄子、西红柿、藕、土豆、笋、生菜、洋姜、甜瓜、菜瓜、艮瓜、笋瓜、
黄瓜、冬瓜、京瓜、丝瓜等。肉类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狗、兔、鸡、鸭、
鹅、鸽等。鱼类水产主要有鲤鱼、草鱼、鲇鱼、火头鱼、鲂鱼、白鲢鱼、大头鱼、
团鱼、黄花鱼、鳖条鱼、鲤谷鱼、鳝鱼、泥鳅、河蚌、螺狮、蛤蟆、虾米等。蛋类
有鸡蛋、鸭蛋、鹅蛋、鸳鸯蛋等。另外还有用糖、面、花生、豆、果、油炸等制成
的许多副食品,如糖块、糖卷、饼干、糕点、花生粘、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
腐乳、粉条、枣泥、各种水果罐头,水果凉调热烹等。今世,也从外地购进一些山、
海产品作为副食,如山芋、海带、海水鱼等。
调味主要用芝麻油(香油)、花生油、豆油、棉油、菜籽油、猪油、羊油、海产
大盐、土产小盐、酱、酱油、花椒、茴香、葱、姜、蒜、辣椒、胡椒等,少数人家
使用味精、肉桂、陈皮、白芷、丁香等。其中大盐、胡椒、味精、肉桂、陈皮、丁
香等,均来自外地。
酒席,巨野人民热情好客,亲友临门或喜庆、节日、请匙、办事,均摆酒席,
其摆法,因地、因人、目事而异。
简单酒席:一桌四令菜、六个菜、八个菜、最多十个菜或者加一汤。摆酒有的
用瓶或酒壶不一。多在一般亲友和人员较少时摆设。
中等酒席:一桌至少有八至十个菜,二斤酒以上。这种酒席适用比较亲密的客
友。
特殊酒席:如请新客、贵客、远方稀客、特殊关系人、婚丧、小孩生日、老人
祝寿、求人解难、向恩人还愿等,要根据人员多少设桌,每桌一般七人,最多十人,
其中必有一人当陪客的。每桌至少十个菜,加汤不等,菜的花样多,质量好。每桌
菜数量有十个、十二个、十六个、二十四个不等。送菜程序必是头碗鸡、二碗鱼,
最后上大猪肉片和甜菜,中间菜先后不限。也有先上凉菜、小炒、中间上鸡、鱼的。
酒的上法:冷天用酒具轮换热酒,热天用成瓶酒放在桌上,由陪客人负责斟酒,喝
酒程序一般是先让、再带、后敬、再回敬,杯数1至3杯。有个别场合酒场划拳猜数,
易造成酗酒。
巨野县的菜肴,除招待外宾和少数民族外,主要有爆炒肉丝、肉片、红烧鱼、
青炖肉、清蒸肉、烧牛肉、烧羊肉、腊肉、甜猪肉、米粉肉、凉拌肉、香肚、香肠、
粉肠、火腿、炒腰花、烧鸡、生炒鸡、红烧鱼、大炖鱼、清蒸鱼、炸鱼、酥鱼、糖
醋鱼、鲤鱼卧青云、霸王别鸡、炸虾、对虾、凉拌虾、凉拌藕、凉拌鸡丝、凉拌豆
腐皮、凉拌心肝、凉拌黄瓜、凉拌粉丝、凉拌白菜丝、凉调西红柿、炒鸡蛋、烹鸡
蛋、炸鸡蛋、虎皮鸡蛋、咸鸡蛋、蛋卷、豆腐卷、肉卷、菜卷、干炸丸子、水汆丸
子、肉丸子、素丸子、炒藕丝、醋里白、蘑菇肉。三鲜汤、鱿鱼汤、海米汤、乌鱼
汤、羊肉汤、牛肉汤、鸡丝汤、素菜汤、八仙汤、人参汤、海参、燕窝、鱼肚、肉
罐头、鱼罐头、水果罐头等。
饮酒习惯用白酒、甜酒、葡萄酒、果子汁、啤酒、汽酒等。外地来酒以贵州酒、
川酒、汾酒为名贵酒。县产酒主要是用麦曲、玉米、地瓜干、甜菜等酿制的白干酒。
县酒厂酿制的“花冠…新星”酒、丁官屯酒厂酿制的“陈酿”为县内较好的名酒,
也是山东省优质酒。“花冠”、“凯勒”两种酒曾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县境内习饮井水, 多用砖砌井, 个别村户用土井,金山附近有的用石砌井。
1980年以来,农村各户都在院内打手压真空井,用塑料管插在含水层,用铁制井头
接上,压水自用,每眼水井造价40元左右,简便易行,比砌井卫生。县城居民饮用
自来水。饮水习惯于早晨不喝水,上午工休时间少喝水,农村饮用茶叶的人较少,
多数喝白开水,城镇饮用茶叶的较多。农村有的五月端五节,日出之前,采些簸箕
柳叶、苹果叶、甜子叶等,晒干后做为茶叶饮用。招待客人多用糖水、鸡蛋茶。
县内传统瓜果主要有西瓜(黑、清、黄、花白等色)、甜瓜、面瓜、脆瓜、菜瓜、
艮瓜、黄瓜、笋瓜、京瓜、南瓜、丝瓜等,大多数可以在长熟后生吃,笋瓜、京瓜、
南瓜、丝瓜等,需加工加热加料熟吃。生吃的以西瓜、甜瓜、菜瓜最为普遍,村村
皆种,人人皆食。因在夏秋季节成熟,食用有降温解渴防暑之效。黄瓜普遍用于调
菜、炒、喝汤之用,村村有种植食用传统。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进入80年代
以来,有的采用温室々塑料薄膜复盖、恒温保存等技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瓜果,
改变了那种只在夏季成熟期才能吃到鲜瓜果的状况。
水果类:县产有红枣、苹果、桃、梨、李子、杏、山楂、石榴、葡萄、核桃、
柿子等。其中以苹果数量最多,收入较高,用量最大,男女老少都爱吃,走亲串友
也拿苹果当礼品,枣是最出名的传统土特产品,食药皆需,肉多核小,味美质优,
营养价值高,鲜、干、生、熟都好吃。
二、服 饰
人的穿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生活水平的高低,不断变革。清末
以来,一直沿习男耕女织的传统习惯,自己种棉,自己纺织,自己做穿,直到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村很少有缝纫机,买“洋布”成衣的人也很少。新中国成立后,
缝纫机逐渐增多,同时增加了花色品种,制做成品样式也多种多样。
清末至民国期间的礼服习用于举人、秀才等有功名人物,穿礼服,要佩戴礼帽、
红缨顶子帽。办理婚丧大事,礼相也穿礼服,戴红缨顶子帽。礼服一般有以下几种:
1.长袍:偏大襟,下与脚脖齐,毛蓝色。
2.大褂:比长袍短,对襟,黑色。
3.马褂:对襟,穿在大褂外面。
4.裤子:至脚脖。配洋线黑带扎腿,带长三市尺,宽三寸。
5.靴子:白色高底,深筒,黑缎子布制成。
6.妇女出嫁: 俗戴凤冠,穿红袄、红裤、水底布筒靴或红绣花鞋,上身外穿
扇肩,下穿裙子,绣以龙凤、牡丹等图样,附有合珠、彩带、铜铃等。
平民便服男服:冬穿长袍、马褂、大袄(偏襟) 、棉裤等;夏穿单褂(对襟、布
扣)、坎夹(对襟)、宽裆大腰裤;春秋穿夹袄:夹裤。
男帽:冬戴毡帽头、“火车头”皮帽、老年风帽;春天戴帽垫;夏天戴草帽,
雨天披蓑衣。
男鞋:冬穿两块瓦棉鞋、草鞋,春夏秋三季穿布夹鞋,有圆口鞋、尖口鞋、一
道门鞋、_道脸鞋、前带钩的鞋等。
女服:冬穿偏襟袄、肥腰裤、扎裤腿;夏穿布衫,青年妇女布衫多压花边,用
布扣、铜扣、玻璃扣、核桃扣,扎腿单裤;春秋季节穿两层布的夹袄、夹裤衣服色;
老年多穿蓝色、黑色;中年多穿浅蓝色、黑色;青年多穿花色。
女帽:冬季,老年人戴风帽,绒帽,年轻人戴缎帽、勒子。夏天不戴帽。
女鞋:冬穿棉、夏穿夹。老年、中年妇女穿靴子、套靴、棉底靴、木底鞋;青
年妇女穿绣花棉鞋、绣花夹鞋、深口花靴、浅口花靴等。多数妇女用布缠足,很少
穿袜子,只有在冬天穿棉袜。
童装:两、三岁以下的小孩冬季戴风帽、老虎头,都有绣花、压花辫子、飘带、
铃铛;穿连脚蹬棉裤,有的叫蛤蟆皮,有前开门、后开门、加带、加扣等样式,上
穿小棉袄,下穿猫头鞋;热天穿单衣、夹衣、夹鞋等。
上述穿戴在民国时期也有改变。如富人戴礼帽、呢子帽。政府工作人员穿蓝色
中山制服;军人穿灰军装、黄军装;警察、宪兵穿蓝军装、黑军装;地方绅士、地
主穿大衫,戴礼帽;平民百姓穿家庭妇女自做的便衣;城镇学生有的穿制服、旗袍、
洋袜、皮底鞋等。
新中国成立后,旧式礼服多已淘汰。带遮盖的单帽、呢子帽和带耳巴的棉皮帽、
皮帽逐渐盛行。60年代,大袄、风帽、产鞋等,只有个别老人穿。
70年代至1990年,头上戴的逐渐变成干部帽、工人帽、军人帽、学生帽。用料
有棉布、呢子、毛线、皮子等。
妇女在新中国成立后,已停止带勒子,多数不带帽子,逐步由顶方头巾,变成
长围巾、纱巾、毛围巾、毛毡帽、绒帽等,老年妇女在冬天多戴绒帽,包深色头巾。
70年代至80年代,男穿制服越来越普遍。青年妇女穿制服的越来越多,偏大襟的单
棉衣逐渐消失,变成了对襟服。老年人仍有少数穿自己做的中式对襟,带布扣或塑
料扣等上身。穿鞋有布底、布帮、皮底、塑料底,布鞋、皮鞋、塑料凉鞋等。衣帽
鞋布料,由土织布遂渐变成机织布、斜纹布、哔叽布、涤卡布、呢绒布、猪皮料、
羊皮料、牛皮料等。80年代后,穿毛衣、毛料服,皮茄克的人逐渐增多。
巨野县的土织土纺,有悠久的传统.在鲁西南颇为著名。种棉纺织种桑养蚕、
男耕女织的社会风俗历史悠久。清末以来,贫苦农民很多靠纺花、织布、卖布维持
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仍有一些农村妇女把自己纺织的土布或成衣,到市场上
去卖,或到国家收购站去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
村妇女纺织的要求、技术、质量,也不断提高。进入80年代以来,户户以棉花作为
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棉产量大增,更为妇女纺织创造了物质基础。因而逐渐以机器
代替手工轧花、弹花、纺线。农村的织布机,也由单织平板粗布,改为织起花、四
批缯、半自动等。织成的布,花色品种多样,图案美观,如俗花布、条花布、方块
花布、平板布、起花布、包装布、壁花布、地毯布、毛巾布、带子条、罗纹布、纹
帐布、花纱布、“孙猴打灯笼”花布、“罗成摸媳妇”花布等。青年妇女以织布花
样美比巧;以织布品种多、数量多,比出嫁赔送好。有些巧妇织的花布,在市场上
成了热销货。有些外商看到鲁西南妇女的纺织品,赞不绝口,甚至买了带回国,当
珍贵物品。80年代末,农村群众穿衣、穿鞋、铺的、盖的、用的,多数是自织的各
种土布。这种纺织活动,不仅是巨野县的优良传统,而且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遍习俗,
而且随时代发展,日益提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装饰用品也各有不同和
不断改革。清末至民国时期,男人由留头发辫逐渐改为剃光头,县城内极少数人留
“洋头”;妇女留满发,结婚之前辫辫子,扎耳朵眼带坠子;结婚时盘网子、涂脂、
搽粉,珠玉满头。富家新婚女带金、银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壮年妇女开始去
网子改为戴簪子,富人用金银簪子;贫人用铁、铜、木制簪子等。新中国成立后,
戴首饰品的风俗逐渐消失,男留“洋头”、女“烫发”逐渐形成习惯。进入80年代
以来,妇女烫发的日益增多,带耳坠、耳环、手镯的又开始兴起。
三、住 宿
巨野住宿风俗,以堂屋(北屋)为主房,东西两边设配房,南屋也常有,南、东、
西设大门成院。僻称“三合院”或“四合院。贫民建不起此院的,就建两三间单房,
用土筑墙,夹篱笆门。罐房结构习惯用砖碱、石头碱、砖墙或土坯墙,屋顶用梁椽、
箔草、苇扒、条扒、椽子、八砖、大瓦、小瓦、或石灰土垂顶、盖板平顶等。新中
国成立前,少数官僚、地主、豪绅家院有厅房、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富裕户有的
建成石台、砖灰结构的走廊瓦房,有的一排“明三暗五”。土墙房习惯用三行台子
五行碱、七行碱、九行碱、砖台窗、砖包门脸等。房脊上有的习惯两头安鸽子、狮
子、海马,中间安“兽头”、风旗、红星等。成院的房屋安排;长辈老人住堂屋,
结婚的儿妻住配房,靠大门的配房当厨房,有的在配房内或南屋内当牲畜房。进入
80年代以来,由于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住房多是砖瓦房,少数富裕农民盖起了
小楼房。新婚的青年夫妇,单独住新院。
四、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
巨野县城乡居民,通常在家宅大门边外墙处,或街衢巷口,桥道要冲,立一小
石碑、长条石或小石人,上边写或刻“石敢当”三字或“泰山石敢当”五字,以禁
压不祥之物,祓禳灾祸,保佑人间太平安定。
“石敢当”三字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
龙未央。”唐代颜师古注云:“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
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
石头镇邪一说早在汉魏六朝之际就已出现。汉刘安《淮南万毕术》上说:“丸
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庾信《小园赋》云:“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南
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云:“十月暮日掘宅角,各埋大石,为镇宅。”
垛代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载:“兴化军有石敢当碑。注云:庆历中,张纬宰
蒲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日: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
风教盛,礼乐张。唐代宗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书日‘石敢当’
三字镇于门,亦此风也。”
到了五代时,石敢当衍化成一有名有姓,英勇善战的壮士。明代杨信民《姓源
珠玑》载:“五代刘知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憨帝出奔,遇于卫州。知远遣
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愍帝议事,知选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知远尽杀
帝左右,因烧传国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
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名,以捍居民。或赠以诗日:‘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
护居民,捍冲道路三叉口,埋没泥涂百战身。铜柱承陪间紫塞,玉关守御老红尘。
英雄来往休相问,见尽英雄来往人。”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上说:“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
石敢当’ 五字, 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光绪三十二年刊刻的《集说诠真》说:
“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又绘
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日‘石将军’。”
由上述记载可知,“石敢当”三字刻石之俗,至少在唐大历年间已出现;石敢
当前加“泰山”二字之俗至少在清代已开始流行。
五、用 品
耕作用具:有绠、套。犁、耙、锄、镰、锨、铲、石滚、砘子、杈、笆、扫帚、
单铧犁、双铧犁、多铧犁、四铧犁、三腿耧、二腿耧、独腿耧、拖拉机、播种机、
喷雾器、排灌机、脱粒机、运输车辆等。
交通运输工具:先后有木制四轮畜拉“太平车”,木制独轮人推“平头车”,
木制独轮中央突起的“红车”,木制独轮带棚“轿车”,木制两轮畜拉“辕车”,
木制两胶胎畜拉“马车”,木棚两轮胶胎地排车,铁制双轮胶胎脚蹬自行车,还有
各种样式型号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推土机、起重机、轧路机、木船、铁皮船
等。
炊事用具有:铁锅、风箱、锅盖、筚子、柯权、蒸笼、火棍、碗、盘、碟、瓢、
勺、筷、抢锅刀、菜刀、餐桌、饭橱、小椅、小板凳、水缸、面缸、菜缸、面盆、
菜盆、洗盆、案板等。有铁制品、铝制品、陶瓷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竹制品
等。烧柴旧习多用农作物秸杆、树枝叶根、野草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仍以柴草
为主,逐渐用煤、油、气、炉子。城市多用煤、煤气。
睡床有木制、竹制、钢丝制、四腿式,单人床、双人床、大床、小床、顶子床
等多种多样。还有箔、席、板、被子、褥子、单子、毯子、枕等。80年代,又增添
折叠式木制、铁制单人床、钢丝床、沙发床等。少数青年添置了“席梦思”床。
住室内家具有:桌、椅、柜、橱、皮箱、盆架、洗脸盆、梳头盒、针线筐、粮
食囤等。新中成立后,特别进入80年代以来,大量增加沙发、躺椅、五斗橱、连桌
橱、大立橱、高低橱、写字台、茶桌、餐桌、条机、风扇、火炉、电冰箱、洗衣机、
缝纫机等。
照明用品:1日时用铁制棉油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用煤油灯、汽灯、提灯、
腊烛、手电简、农村从70年代开始有电灯,至1990年,全县27个乡镇和90%以上的
村庄用电灯。
六、娱 乐
民间娱乐,传统悠久,形式多样。清代以来,习以戏剧、曲艺、武术、杂技、
游艺、棋艺、音乐、舞蹈、球艺等为娱乐之需。
戏剧:习听山东梆子、吕剧、豫剧、大平调、四平调、柳子戏、两夹弦、花鼓
戏、黄梅戏、京戏、枣梆、大弦子戏等。剧种有山东梆子、两夹弦、豫剧、枣梆、
大平调、四平调、花鼓戏等。
曲艺:有坠子、琴书、相声、快书、快板、单人唱、二人唱、落子等。
武术杂技:孔搂村素称鲁西南武术之乡。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杂技活动普及全
县。硬功、软功、气功演员,巡回演出于全国各地。男女老幼爱看、爱学,形成健
康、娱乐之习。其中拳术、马技、刀、枪、剑、棍、鞭术、魔术等为主要项目。
游艺:主要有狮子舞、龙灯舞、高跷、花船等。
棋艺:习有四棋、五棋、憋死老牛、鸡毛蒜皮、围棋、象棋、军棋、跳棋等。
音乐:习有唱歌和吹、弹、拉、打等器乐。乐器有:口琴、坠琴、扬琴、笙、
箫、笛子、喇叭、筒子、号、提琴、筝、二胡、单弦、双弦、三弦、四弦、五弦、
锣、鼓、钗、梆子、算子等。
舞蹈:有集体舞、单人舞、双人舞、交际舞、快乐舞、喜庆舞、歌舞、迪斯科
舞等,但在本县还没有流行。
球艺:有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手球、康乐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