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岁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85&run=13

春节
春节,古称元旦,堤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夏历十二月称腊月。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
中谓之“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
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元朔”。中国
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方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汉武帝时才恢复夏历,以正月
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至今。
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
法”,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
巨野县的习俗,春节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又有人称“年关”。春节前一天,也
就是腊月三十日(或二十九),要把过春节用的东西准备好,包括吃的、喝的、穿的、
戴的、用的、玩的等。腊月三十日的下午至晚上,人们叫“除夕”,一般先在堂屋
当门挂起神主,张贴门神、对联,然后上祖林墓地烧纸,表示给去世的人送过节钱,
同庆春节。同时把庭院胡佩、街道打扫干净,在家里再撒上芝麻秸,称为“撒岁”,
门旁插上柏枝,门前放一条挡门棍,防“妖魔邪气”。晚饭吃饺子(俗称“扁食”),
在饺子下锅时,为“神主”点香,放鞭炮。晚饭后,给孩子分“压岁钱”,表示全
年不空腰,有钱花。有的举行“辞岁酒”、“庆丰酒…祝福酒”、“团圆酒”,有
的青少年通夜不睡,熬“囫囵年”。夜12点整,开始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初一五更,除当年家遇丧事的外,都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院内、各屋都
点灯,"神主"前摆上供,烧上香,孩子放鞭炮,妇女进厨房下饺子。一一般吃素馅
饺,示意六畜兴旺,同时要吃鸡蛋,祝愿吉祥。吃完饺子后先给本家长辈、大人拜
年,再到院外给本族、近邻拜年。天明之后,集体一起,给外族长辈拜年。正月初
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送礼,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日才停止拜年。正月十五为小年,
十六早饭吃一顿饺子, 整个春节便过去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
在春节前,都进行拥军拥属和慰问活动。机关城镇在春节这天,举行团拜会、文艺
晚会等。农村搞团拜的也逐年增多,磕头的越来越少。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俗标“火神”生日,家家户户送“火神”。这天晚上,村人持火把
送至村外路口,忌向北、东北和西北方向送,因为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东方属木,
西方属金,正中属土。“送火神”的意旨是坦“火神爷”送出去,免生火灾。
这天晚上,女孩扎“七姑娘”,占卜一年之吉凶。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俗称“石头神”生日。这天禁止用石磨磨面。男子抬“石头神”,
先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石头上,抬着走,如果石头不落地,则认为是丰收年。
正月十三
俗称“正月十三杨公忌,做啥啥不利。”这天,啥活也不干。相传因嘉靖进士
杨继盛得罪严嵩,遂将其下狱,28天过‘堂,正月十三为头一个审日。杨继盛临刑
赋诗,天下传诵,穆宗立位,追谥忠愍。所以世以正月十三为忌日,以纪念杨公。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俗称“小年”,也称“元宵节”和“灯节”。多数村民早晨吃饺子,
中午吃花糕,晚上喝元宵。姑娘们在这天扎“花树”,用枣枝,粘以彩色纸花,再
扎一个花姑娘,挎上花篮,内装棉花一团,挂在花树上,再将花树插在粪堆上,以
望棉花丰收。晚上,张灯结彩,燃烛烧香,竞放。“烟花”。如手花、座花、摇花
篮,拉武鞭、二龙戏珠、火烧葡萄架等。彩灯各式各样,如马灯、四角灯、六角灯、
八角灯、鱼灯、羊灯、圆纱灯等。还有各种游艺节目,如高跷、花船、狮子、龙灯、
武术等。男女老少到街上观灯看花,热闹非凡。这天,出嫁第一年的妇女,一定要
回娘家过,有的也请新女婿去,正月十六返回。观灯后,将年关所敬诸神送走,把
神主取下放好,表示过年结束。
正月十六
俗称“正月十六跑百岭,一年四季不生病”。这天,村民一般在太阳出来之前
起床。有的年轻人骑牲畜到大路上跑;儿童、老年牵引羊到地里走;妇女到地里拾
个谷疙瘩扫锅台,以示一年不生蚂蚁;绕井转三圈,叩个头,往井里投一坷垃,说
是一年不害眼。这些活动虽有迷信色彩,但它表现了人们希望身体健康。
二月二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意思是说进入二月,开始有雷雨。民间在二
月初一晚上,将刻有龙形的石磨撑起,二月二不准用磨。早晨,要在日出前“围仓”,
也有的在二月初一下午围仓,即用青灰在场院中,围画个粮囤图案,于仓中央埋上
一把粮食,表示“五谷丰登粮满仓”。在二月二的头一天,还要炒黄豆,有的炒花
生、瓜子,俗称“炒蝎子爪”,在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都互相串着吃蝎子爪,意
在使蝎子出来不蛰人。还有部分村庄,早晨起来用青灰围屋子、围香台,口里念着:
“二月二,围屋子,蝎子出来没屎子”,“二月二,围香台,蝎子出来不蛰小孩。”
有的村庄,在二月二煎糕吃,意思是犁地不坏犁铧头,锄地不粘锄板,使农具坚固。
清明 寒食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在立春后60天,乡俗称为三月节,旧有踏青扫
墓的习俗。这天,家家户户上坟祭祖,烧纸添坟,门旁屋内插柳条。新中国建立后,
党政军民都在这天到烈士墓前扫墓,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当了国君之后,隐
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之推抱树而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
生火煮饭,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一说寒食禁火为周朝旧制,晋朝以后始附会
为介之推事。宋朝巨野诗人王禹僻《清明》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
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则古代巨野民间于此日亦不举火,而
1949年以前,巨野已无此习俗。此日早饭,巨野乡俗吃高梁米煮鸡蛋,孩子往往将
鸡蛋染成红色,以互相碰击为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心忧国家,被贬于江南,
五月初五投泪罗江而死。人们为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保护屈原尸
体。至今人们到这一天,就用小米和红枣做粽子,还在门旁插上艾,表示除邪祛毒。
五月十三
相传五月十三是关公东吴单刀赴会的日期,俗称“关老爷磨刀”,是下雨的日
子。农民多在这天,到关公庙烧香、求雨。
六月初一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过六月初一,燃香拜佛,在神位面前摆瓜果供,祈求风调
雨顺。新中国成立后,多数乡村不再举行迷信活动,只在这天改善生活。吃韭菜鸡
蛋饺子,喜庆麦季丰收,祝愿秋季更好。
七月初七
七月七, 俗称“乞巧节” ,也称“牛郎织女鹊桥会”。据《天宝遗事》载:
“唐宫中每遇七夕,宫女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乡俗七
月七日,以七个姑娘为一组,在一起包饺子,其中有一个饺子放入一枚绣花针,半
夜时,一同吃饺子,谁吃到带针的饺子谁为最巧。另外还要分吃西瓜、枣、梨等,
但忌吃桃。姑娘们的俗语是:“吃个西瓜,插朵菊花; 吃个枣,插得好,吃个梨,
插得齐”;而“吃个桃”,则是“插得毛”。还有一首歌,姑娘们在乞巧时都要喁: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您的针和线,光学您七十二样巧手段。”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民间流传已久:牛郎是人间一个孤儿,靠哥嫂生活。嫂
不贤,牛郎分家独过,靠一条老牛自耕自食。一天,织女和诸仙下凡游戏,在河里
洗澡,老牛劝牛郎去拿织女的衣服,织女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一男
一女,过得美满幸福。不料天帝知道后,派王母娘娘押问织女,牛郎悲痛万分。老
牛为使他们夫妻团聚,触断头上的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登上牛角
船,腾空追去。刚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划出一条天河。牛郎与织女
在两岸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无数喜鹊飞来,用羽毛化成一座跨过天河的彩
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
由喜鹊架桥,在天河上会面一次。这个故事与天上的星星联系起来,王母娘娘划的
天河就是银河。河东岸的一颗星,两边各有一暗星,俗称是牛郎挑的一男一女,叫
做“牛郎星”;河西岸有一颗星与“牛郎星”相望,人们叫它为“织女星”。这两
颗星星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距最近,人易看到。有人说,这天晚上在葡萄架下, 可
看到两星聚会,听到两人说话声。有时赶割这天下雨,人们说这是苍天可怜,为牛
郎织女流泪。
七月十五 “
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
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
以救其母。”因此民间把这天当成鬼节,家家上坟烧纸钱,为死者送钱花。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之中,故称“中秋节”。此夜,户户在院中摆上月饼、
苹果、西瓜、酒菜等,全家团聚,俗称“圆月”。有的老太太焚香烧纸,长跪拜月,
祝祷说:“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节前亲戚朋友互相送礼很盛,礼品主要是月饼、苹果、酒、肉、鸡等,贫者只送月
饼。
据传,月饼在唐代就有,宋代更盛。《逸史》载:“罗公远有道术,中秋夜侍
唐明皇玩月,取拐杖掷之,化为大桥,至一大城阙,远日:…此月宫也。”’《燕
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
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近代,月饼已成为传统糕点。
九月九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巨野西部有些村庄称这天为“财神爷”生日。魏文帝
《与钟繇书》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故日重阳。”
旧俗有此日登高饮酒,可以免灾之说。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
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说:“待到重阳日,还来
就菊花。”因而,重阳节也是赏菊节。这时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谓为“财神爷”
生日的村庄,民俗多是烙焦饼祭神。染坊、糖坊、酱园、酒店,在这天祭缸神杜康。
十为初一
俗称:“十月一,鬼开门。”迷信传说“清明节鬼入门,十月一鬼出来”。这
天人们到坟前烧纸祭悼死去的亲人,也到亲戚家为死去的亲近人烧纸。随着科学知
识的普及,人们逐渐不信鬼神。当代烧纸祭死人的现象越来越少。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这天夜最
长,白天最短,也是进入“一九”和最冷季节的开始。乡俗冬至吃水饺。农谚云:
“冬至不畦肉水饺,天冷就冻掉耳朵."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从周代起,岁终祭神日“腊”,所以至今
以十二月为腊月。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戌腊祭
百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并说人击细腰鼓作金
刚力士以逐疫。又据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目腊八粥。”相传十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道日,故寺院
造粥以供佛,后亦通行于民间。相沿至今的腊八节和腊八粥抑或由此而来。新中国
成立后,腊日祭神渐废。民俗只在这天吃“腊八粥”,是用枣、米等做成的,有些
村庄叫“枣米饭”。
腊月二十三
乡俗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君”。这天早饭后打扫厨房} 洗刷锅台,戗锅灰。
同时用秫秸扎一匹小马拥碗或盘子翻过来,饲以草、料,以备灶君骑马上天。晚上
于灶前供糖、焚香,并用“祭灶糖”粘在灶君爷嘴上,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
平安”,与纸马一起焚烧。一般由管做饭的妇女或老太太念道:“又有草又有料,
喂得小马咴咴叫,灶君上天言好事,一年比着一年好。”民谚云:“灶君二十三日
去,过年初一五更来”;“老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
“灶君糖”是特制专为祭灶用的,饼状、半圆或圆形,用黍子糖加面粉等做成。
民间一般过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过春节用的一切食物,如馒头、花糕、
菜馍、豆馅馍、黄面糕、炸丸子、酥菜、杀猪羊、煮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