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伊斯兰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600&run=13

“伊斯兰教”,亦称回教,是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
神教,因于唐代回纥人传入中国,故称回教,信仰回教的为回族人。
巨野县的回族,按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2075人。主要分布在
巨野镇(449人) 、陶庙乡(1586人),田庄、田桥、董官屯、大谢集、独山、夏官屯
等乡镇,也有少数分布。伊斯兰教的传入:一部分来自1877年(清光绪三年),开始
有12家,以姓氏金、赵、夏、张、马、左为先,分别来自河北、河南、山西、济宁、
德州等地,都是因为生活贫困逃荒来巨野的,散居在巨野城东关三条街巷。据石碑
记载,居住在陶庙乡夏庄的回民,来自清雍正年间,自夏伦行医从德州到巨野,已
历十三代、千多人口,为全县最大的穆斯林驻地。
巨野县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没有教派之分。 巨野县的穆斯林,为“顺民派”-
也叫“艾卜哈民族”,有信真主、信经典、信天使、信先知、信前定、信后世六大
信仰。
回民活动有四个教节:一是穆罕默德的生日,俗称诞辰节,在农历十月初至十
三日;二是法土麦节,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土麦的生日和逝世日,在每年的正月初
至十四日;三是开斋节,男过十二岁,女过九岁,每年一次,三天出节;四是古尔
巴尼节,每年过开斋节,一百天一次,各家杀牛羊。此外,每年还有一个斋月.白
天不饮食,夜间饮食。他们的活动中心是清真寺。
清真寺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该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
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所崇奉的
真主,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寺称清真寺。
夏庄清真寺,占地2.4亩,设礼拜大殿六间,讲堂四间,水房四间,及仓库,
卷棚等, 大殿可容500人礼拜,院内清洁幽静。该寺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原寺碑文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大殿西梁刻有字样,可证明清朝所建,除大殿保存外,
其余被拆除,1984年5月重建。
东关街清真寺,占地0.8亩,设大殿三间,讲堂三间,水房二间,仓库一间,
门楼一间。该寺始建于辛亥革命前夕,门楼一侧有碑文可证,“文革”中大部被拆,
1982年重建。
巨野两寺均为男寺,寺内组成人员有阿訇、乡老。四师傅、五师傅、海里凡。
阿訇意即教师,由清真寺内协商聘任,三年为一任,期满时。阿訇主动提出辞
职,各乡老及本坊穆斯林认为他能尽职尽责可留用,就再下聘书。否则辞退。也有
不满期被辞退的,所下聘书,上面要写明阿訇每年应得的束修。乡老:是由群众推
举的穆斯林中德高望重者,每寺约四、五名,他们是联系师傅阿訇和一般穆斯林群
众的关键,又是地方官府的联系者,负责聘请阿訇,募捐修善清真寺,为海里凡派
饭,向阿訇反映寺外群众意见等一般事务,他们的工作纯属尽义务,无报酬。
四师傅:负责寺内宰杀牛羊。
五师傅:负责寺内礼拜用水,打扫寺院卫生。
海里凡:寺内继承人,学生。有跟随阿訇参加宗教礼仪的资格。学成者由开学
阿訇主持学业期满的挂幛仪式,被挂幛者在大的聚礼时,穿无领绿色夹衣上殿领拜,
下殿时拜谢老师,众穆斯林向老师道喜,悬挂贺幛,然后开宴庆贺,宴会由本寺出
资。
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是穆斯林社会活动中心。回民的婚姻风俗,要经
阿訇办理手续,填写“卡宾”,结婚时先到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仪式,然后举行
婚礼。1949年前,回汉禁止通婚,一旦发现有通婚的,回民认为是反族。1949年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号召下,通过移风易俗,回汉亲如兄弟,回汉可以通婚,
一般是汉女嫁给回男,嫁后“清肠”随回俗生活。回民的丧葬由阿訇主持葬礼,先
由四师傅或五师傅为死者用净水洗身,然后用42尺白布裹身,放入活底棺中,埋葬
时将活底抽出,尸体落入坑内,以土埋之。
各清真寺的阿訇束修,教长地产,四师傅、五师傅的报酬、海里凡的助学伙食
金、寺内烧柴和灯火钱,建筑修缮费,均由租子地(寺田)和写钱粮(向外募捐)解决。
各寺都拥有土地,除被教长占用外,可租给较贫困的穆斯林耕种,按一定比例交粮
食,来维持寺内生活。寺田来源有两种:一是由寺内出资购买,二是无后者生前立
嘱死后将地捐赠给清真寺。租子地来源无后者,地租收入全部归阿訇、阿訇在纪念
日为捐地人诵经,接都哇(求主赐福)或刻碑记以示缅怀。如果是入不敷出,该寺每
年在麦、秋两季,向穆斯林敛麦敛秋,支付寺内费用。写钱粮一般在修缮清真寺时
才进行。城关镇清真寺,在民国八年扩建时,曾“远募临清地方”,得钱“15千钱”。
1948年,寺内进行土地改革时,每寺留用少量外,其余地产分给穆斯林群众使用。
1957年,地产都归村民所有,寺内费用开支改由集体承担和穆斯林捐款。
经堂教育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了神教,提出了信仰的宗旨,为回民尊敬的天
使、阿訇是经堂传教的主持人。阿訇来自波斯文akhund的译音,原意为“教师”,
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伊斯兰教教师的尊称。阿訇的学生为“海里凡”,
伊斯兰的宗旨“讲天道”、“人道”。天道:相信天主,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天仙所
定。人道: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徒弟,孝敬父母,团结兄弟,不偷不摸,不吸烟、
不酗酒、 不赌博, 讲做人的道理,以“念、礼、斋、课、朝”五字为伊斯兰教的
“功课”。念:指念清真言。礼:过礼拜。斋;过斋月,过饥饿生活,了解穷人的
苦处,是“寡俗回过”的意思。课:纳天课。朝:朝拜,向往本教的发源地,如条
件允许,一生应朝觐麦加一次,麦加是穆罕默德的埋葬地。
清真寺课本静.“古兰经” 。 《古兰经》——译“可兰经”,_是伊斯兰教
的根本经典。“古兰”系阿拉伯文kuvan或Guvan的音译,意为“诵读”。它有55种
名称,其中以“读本”、“光”、“真理”、“智慧”、“训戒”、“启示”等为
穆斯林所常用。在中国旧称“天经”、“天方国经”、“宝命真经”等,共30卷、
114章、 6200余节。分“麦加篇章”,“麦地那篇章”两大部分。起初,城关镇清
真寺的阿訇沙洪章,夏庄清真寺的阿訇米万仓,积极传播伊斯兰教。由于全国处于
战乱时期。生活贫困,收海里凡不超过20人,没分班级,初学者先学28个单字,学
成需用10—15年。海里凡毕业后,后来大部分成为阿訇或乡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巨野伊斯兰教派,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支持人民战
争。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据羊山。中共金巨县联合办事处迁住在夏庄清真寺,利
用清真寺做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指挥作战。当时清真寺在教长沙锡瑞,乡老夏高
台的领导下,发动穆斯林组织救护队、服务队,为联合办事处烧水、做饭,救护伤
员。在“羊山战斗”中,夏高台为人民解放军引路,为羊山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同年秋,在巨南田集战斗中,指挥作战的金巨县公安局长肖俊哲,身负重伤,被夏
庄穆斯林隐藏在清真寺内,敌军追赶到寺里搜查。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乡老夏高
台脱下教服,让肖局长穿上教服,戴上礼帽,装作念经,躲过敌人的搜捕。在清真
寺还掩护了金巨县委书记王然玉, 组织部长高登台等7位领导人。解放后,他们先
后到夏庄清真寺看望,并风趣地说:“这清真寺的‘安拉’保佑过我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阿族穆斯林也得到解放。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少
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纠正了过去的大汉族主义,使回民再不受
欺侮歧视,保护了回民的利益。以后每届县政协吸收阿訇为政协委员,县、乡人大
都有回民代表,参加并管理国家大事。各级政府在生活上给回民多方照顾,办丧事
供应给布证,按习惯准许土葬深埋,清真寺也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通过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伊斯兰教活动也有所改革,
象婚事不填“卡宾”,到政府办理结婚手续。丧事不穿孝,回汉可通婚等等。回汉
出现了亲如一家的局面。经堂教育基本上纳入了正轨,阿訇除节日礼拜时,向穆斯
林群众讲经外,还在清真寺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海里凡,由于这些阿訇乡老多次参加
省举办的伊斯兰教会议,以及受社会主义的教育,他们思想进步,在经堂教育上,
加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课题。广大穆斯林群众都能按时接受经堂教育,按教规教义
办事。
“文化大革命”初期,以“破四旧立四新”为由,把清真寺内的财物一劫而空,
把阿訇、乡老赶跑,清真寺内成了饲养场、皮革厂;有的成了戏园子。城关镇的清
真寺挖成大坑积肥。一些文物、石碑被毁坏。夏庄清真寺内的四座模碑,记载着清
初、民国时期建寺历史,被生产队扒出当了垫基石、大殿、讲堂、水房被扒掉。直
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两处清真寺只剩六间大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伊斯兰教的风俗习
惯得到尊重。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1982年上级拨款2万元,帮助夏
庄回民村,建水利配套工程。l984年县政府拨款4000元,帮助东关回民建起了“回
民饭店”,配备了寺内用具。两个清真寺均请了阿訇,选举了乡老。广大穆斯林群
众都能过正常的宗教生活。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号召下,回民积极发展生产,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道路。办
起了回民饭店、皮革厂、食品厂、屠宰场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大部分家庭有电
视机、录音机、电风扇、自行车、缝纫机及中高档家具。1985年夏庄村回民人均收
入已达820多元,超过全县人均年收入1倍多。
清真寺的自养,是依靠当地穆斯林群众集资解决。1984年,夏庄、陶庙、孟庄、
苗庄集资2万余元,翻修了讲堂与水房。该寺费用由每个穆斯林每年拿出2斤小麦和
5角钱。 东关清真寺,1982年集资万余元,修建了大殿、讲堂、水房。因该寺主持
马思钦阿訇是国家退休职工,费用较少,一般费用是按回民户丁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