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乡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586&run=13

巨野镇巨野镇位于巨野县城, 地理坐标北纬35°05′,东经115°47′。东邻
夏官屯乡,以郓巨河为界,南邻薛扶集乡、新城乡,西与吕官屯乡接壤,北连丁官
屯乡、田庄乡。1990年,共有耕地16595亩。镇辖46个自然村,32个村(居) 民委员
会,11726户,560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349人。
镇周围有新洙水河、老洙水河、郓巨河和杨庙水沟。聊城至商丘公路贯穿南北,
兖州至兰考公路横贯东西,石臼所至新乡的铁路从镇南经过。交通十分方便。
巨野镇所辖村庄,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蔬菜等。历史
上由于盐碱地多,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1990年农业总产值
6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元。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1990
年工业总产值3488万元。主要有农机具修配,制造,综合加工,建筑业,工艺美术,
纺织,条编,刺绣,砖瓦窑,运输,服务行业等。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除
县办学校、医院外,镇办中学、小学和街道、村办小学及卫生医疗单位,已普及全
镇各村,基本上解决了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
全镇已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27人, 中学毕业文化程度的23088人,小学毕业文
化程度的12242人。
田庄乡 田庄乡位于巨野县东北部, 距县城9公里,地处北纬35°21′,东经
116°07′。 西邻丁官屯乡,南与夏官屯乡接壤,东部和北部与嘉祥县孟姑集乡毗
邻。1990年,全乡包括32个自然村,23个村民委员会,6177户,26917人,耕地4.
23万亩。乡党政机关驻在田庄,.以乡驻地命名为田庄乡。
田庄村,是1852年(精咸丰二年)末武状元田在田的生葬之地。田庄乡的宋楼村,
是明朝礼部侍郎、都御史宋沧的家乡。田庄乡的栾官屯、官厂、小屯村,是共产党
在巨野县建立党支部较早的村庄。
田庄乡在1949年后属第二区,即沙土区。1958年撤区并乡时,成立田庄公社,
辖67个大队,78个自然村。1962年,恢复嘉祥县时,划归嘉祥县24个大队,24个自
然村。1979年公社体制改革时,又划出20个大队,归新建立的丁官屯公社。1983年
改社建乡,正式建立田庄乡。
田庄乡的自然面貌,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西有郓巨河,北有老赵王河,
南有反帝河(尚村水沟),排水灌溉条件较好。地下水可开采利用,是全县粮棉生产
基地中比较高产稳产的地方。主要生产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棉花等农作物。
工副业生产发展较快,已有条编总厂、砖瓦窑厂、农机修配、造纸厂、拖拉机厂、
面粉厂、配种厂、建筑队等。1990年农业总产值977万元,工业总产值680万元,农
民人均收入402元。
1950年全乡只有一处小学, 学生百余人, 1950年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到
1990年, 有高中一处,学生300余人; 初中三处,学生1100余人;小学23处,学生
3500人。1990年全乡已有大学毕业生27人,中学毕业生6149人,小学毕业生9585人。
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1950年前全乡只有私人药铺4处。1990年有乡医
院一处, 病床30张,并有村医疗卫生室27个,医务人员156名。医疗设备基本上能
适应农村诊断需要,过去那种缺医少药的状况已基本改变。
丁官屯多 丁官屯乡位于巨野县西北部, 距县城6公里。东邻田庄乡,南接巨
野镇, 西部、 北部与郓城县毗连。所辖36个自然村,34个村民委员会,6607户,
27225人。耕地面积3.69万亩。
丁官屯乡是1978年调整公社体制时建立的,所辖村庄包括原田庄公社的26个自
然村, 原城关公社的9个自然村。现以乡驻地命名为丁官屯乡,地理坐标在北纬35
°26′, 东经116°02′,郓巨公路通过乡境。东有郓巨河,北有赵庄河,南有老
洙水河,水利条件较好。境内全是黄河冲积平原,古属大野泽南边沿地带,经历代
黄河淤积,厚度20米左右。土壤肥沃适耕,是巨野县粮棉重点产区之一。1990年农
业总产值7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元。因建乡时间较晚,集体工副业项目较少,
只有乡办洒厂,拖拉机站,面粉加工等。丁官电陈酿白酒,在1949年前,就已出名,
今普销鲁西南和河南、河北等地,1990年工业总产值一430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在1950年后逐步发展,1990年有初中6处,在校学生950人;小
学30处,学生3000人。医疗卫生室34处、医务人员40人。经1990年人口普查,全乡
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35名,中学毕业的5433名,小学毕业的8954名。
吕官屯乡 吕官屯乡位于巨野城西6公里处,北纬35°22′,东经166°01′。
1978年,正式建乡,东靠巨野镇,西南临田桥乡,西北与郓城县汉石桥乡接壤。耕
地面积3.76万亩,所辖自然村34个,村民委员会29个,6585户,28174人。兖 (州)
兰(考)沥青公路栅石(臼港)新(乡)铁路在乡驻地吕官屯村南穿过。
吕官屯乡的特点是:一在历史上盐碱地较多。1949年前盐碱地占总耕地的65%,
经过治理,到1980年仍占50%多。从1979年开始,省地县水利部门帮助勘测设计并
投资扶助,以吕官屯乡为基点,建立了以改碱为重点的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区,
采取“大河、深沟加机井和排、灌、平、肥、林、种、改、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措施,到1990年,使这个乡的盐碱地大部改为良田。
建乡之前,工副业生产基础很差。建乡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85年,已
发展有铁木工厂、农机修配、建筑、运输、砖瓦窑、石灰窑、皮革加工等,年产值
50万元左右。 199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576万元,工业总产值1540万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25l元。
文教卫生事业, 在1949年前,有高小学校1处,学生100人,初小学校6处,学
生170人。1950年到1990年,发展到初中6处,小学31处,共有学生1937人,其中初
中学生324人。 1949年前,有私人药铺5处,1950年到1990年,发展到乡医院1处,
联合诊所l处,村办医疗卫生室25个,医务人员86名。
田桥乡 田桥乡位于巨野县西南, 距县城12公里。 地处北纬35°20′,东经
115°58′。 东靠吕官屯乡,南接董官屯乡,西邻龙固镇和太平乡,北与郓城县南
赵楼乡和汉石桥乡接壤。 全乡所辖30个自然村,29个村民委员会,7897户,36101
人。耕地5.64万亩,全是黄河冲积平原。境内有老洙水河、新洙水河和洙赵新河、
龙江水沟、毕海水沟、邬官屯水沟等,排涝和灌溉条件较好。并有石——新铁路、
充--兰公路、巨野至太平公路东西横穿全境,交通方便。
田桥乡适宜农业生产,盛产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地瓜、棉花等。
工副业生产有砖瓦窑,拖拉机站,面粉加工,铁木器厂,农机修配等,年产值51万
多元。1990年,农业总产值994万元,工业总产值2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0元。
1949年前境内有高小学校3处, 初小5处,学生500人。1950年到1990年,发展
到高中1处,初中5处,学生600人;小学33处,学生3824人。还有乡医院l处,医务
人员40人,病床25张,村医疗卫生室32个,医务人员57名。
太平乡太平乡地处北纬35°21′, 东经115°50′,在巨野县西北部,距县城
22公里。东邻田桥乡,南靠龙固镇和大李集乡,西与菏泽市、北与郓城县接壤。包
括50个自然村,35个村民委员会,10019户,40363人。耕地6.19万亩。
太平乡机关驻地在太平集。东西沥青公路直通巨野县城,南北公路直通龙固镇。
太平乡多是沙碱薄地。1949年前,只有一条太平溜,别无排水出路,也无引水
灌溉条件。太平溜的两岸全是飞沙薄地,素有“无风三尺土,见风沙打脸,听见风
声黄满天”之说。农业生产主要是一年春种一季大豆、高梁、花生、地瓜和秋种半
季小麦,常年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群众生活年年麦后就缺粮,秋后靠粗粮也不足。
1950年后,通过治理太平溜,开挖新赵王河、赵王河二支、鲍庄水沟、毕庄水沟、
兴修小集子扬水站和排灌配套工程,同时进行造林封沙,不仅解决了排涝、灌溉的
困难,而且控制了风沙灾害、改良了土壤,全乡沙碱薄地一般都变成i高产稳产田。
1985年粮食亩产206.5公斤,皮棉亩产59公斤。群众吃穿自给有余,生活条件逐步
改善。一般农户有新瓦房、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地排车等。到1990年,全乡
教育事业发展到联中6处,学生1150人,小学35处,学生4700人。还有乡医院1处,
村医疗卫生室47个,医务人员73名。199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442万元,工业总产
值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元。
龙固镇龙固镇位于巨野城西南22公里, 地处北纬35°17′,东经115°53′。
东邻田桥乡和董官屯乡,南接张表乡和王平坊乡,西靠大李集乡,北与太平乡接壤。
包括34个自然村,26个村民委员会,6369户,26296人。耕地3.8万亩。
龙固镇,自古以来就处于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据有关史志资料记载,从
唐宋到明清,历代统治阶级,曾多次在此驻军防守。西汉和隋唐时期,龙固曾一度
是乘氏县和乘丘县的辖区。龙固西南的甘泉寺一带,是西汉乘氏和隋唐乘丘县的城
池,至今地下尚有建筑遗迹。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菏泽的徐传
忠、阳谷的韩姑娘,以龙固为中心,发展“大刀会”,掀起了鲁西南的“反洋教”
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多次在龙固一带驻军,设碉堡,残害人民。中国共产党
也在龙固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抗日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给日伪军以
沉重打击。 1946年9月27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
在龙固、章缝一带,与国民党蒋介石精锐部队交战,粉碎了美械装备的第五军、十
八军的进犯,歼敌数千人,获得辉煌战果,受到全军通令嘉奖。1949年后,龙固镇
一直是全县政治、文化和经济建设中心区之一,石新铁路、兖兰公路和龙固至独山
沥青公路,都从龙固镇穿过,并设有火车站、汽车站。
龙固镇的自然特点是:北部多沙碱地,南部全是大淤洼。在历史上,农业多因
春旱秋涝,产量低而不稳。1950年后,境内有新开挖的洙水河、毕海水沟,并设有
机电排灌站和机井,大部耕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一麦变成了一年
两收和多种经济全面发展。1985年,粮食亩产267.5公斤,皮棉亩产49公斤。群众
吃穿由缺变余,镇办和户联办工副业也有发展。已有玛钢厂、绝缘、轮窑、砂轮、
造纸、印刷、面粉加工、粮油加工、棉花加工等多种行业,还有建筑队常年在省内
外承包工程。199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580万元。农业总产值850万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381元。
全镇境内,有县办高中学校一处,初中4处,小学26处,常年在校学生3950人。
还有县医院龙固分院,医务人员60名,病床40张,医疗器械一般齐全,各村都有医
疗卫生室,医务人员160人。
大李集乡大李集乡位于巨野西部, 距县城28公里, 地处北纬35°16′,东经
115°50′。 东接龙固镇,南邻张表乡,北靠太平乡,西与菏泽市沙土集接壤。耕
地3.67万亩,所辖34个自然村,26个村民委员会,5455、户,26178人。
大李集乡机关驻大李集村,原名李集,1980年改名为大李集。兖兰公路从大李
集村内东西穿过,新洙水河在乡境南沿,赵王河二支从北向南梳过乡境,排水、灌
溉均可利用。全乡以农业为主,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棉
花等作物生产。 1985年,粮食亩产225公斤,皮棉亩产50公斤。因是新建乡,工业
生产基础较差, 只有一处工厂。另外有初中学校9处,小学25处,乡医院一处、村
医疗卫生室23处。199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827万元,工业总产值410万元,农民人
均收入401元。
张表多张表乡位于巨野县西南, 距县城30公里。地处北纬35°13′,东经115
°49′。东邻王平坊乡,北靠龙固镇和大李集乡,南接柳林乡,西与定陶县接壤,
总耕地4.18万亩。所辖46个自然村,34个村民委员会,5240户,23956人。乡境内
东部系淤洼地,其余多是盐碱地。境内有新洙水河、巨龙河、马海水沟、焦顺屯水
沟,灌溉条件较差,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状态。1980年以后,由于实行联产
承包责任制, 改变了耕作条件,到1990年,粮食亩产增加到300公斤,皮棉亩产44
公斤。1949年前全乡只有一处学校,1949后到1990年,发展到初中6处,小学40处,
学生2500人。 同时建立乡医院1处, 村办医疗卫生室31处, 医务工作人员70人。
1990年,全乡有大学毕业生24人,中学毕业生4262人,小学毕业生6885人。全乡工
业总产值330万元,农业总产值8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元。
柳林乡 柳林乡位于巨野县西南,距县城38公里,地处北纬35°11′,东经115
°50′。东邻陈集乡,北靠张表乡,南与成武县、西与定陶县接壤。所辖26个自然
村,27个村民委员会,6312户,30290人。耕地4.19万亩。南有新、老万福河、北
有柳丰河。沥青公路从巨野县城经柳林集通往定陶县。
柳林乡土壤质地较好,历年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1985年粮食
亩产265.5公斤, 皮棉亩产57.5公斤。乡办工副业有砖瓦窑厂、农机修配、面粉
加工等, 年产值50万元。1990年,农业总产值1287万元,工业总产值465万元,农
民人均收入44l元。
柳林乡是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多次在柳林一带大扫荡,国
民党行辕主任孙良诚和专员孙秉贤也常在柳林盘踞,鱼肉乡里。当时,这个乡的马
海、李楼、葛集、徐堂、蒋海五个大村,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地下活动的中心地
点。1940年古历正月初8至8月15日,日伪反动军队数千人,向“五大村”发起多次
围攻。“五大村”的群众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抗日救国自卫队,利用
大刀、红缨枪、土枪、土炮等武器,坚持村自为战,英勇杀敌,击退敌人多次围攻,
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迫使日伪军再也不敢到此扫荡。从此“五大村”成了鲁西南抗
日自卫出名的“红五村”。
陈集多陈集乡位于巨野县西南, 北纬35°09′,东经115°54′,距县城33公
里,东接万丰乡,北靠王平坊乡,西邻柳林乡,南与成武县接壤。所辖38个自然村,
37个村民委员会, 6698户,30934人。耕地3.6万亩。北有沥青公路直通巨野县城
和定陶县,南靠万福河。全乡多是沙壤土地,主要生产小麦、大豆、谷子、棉花等
作物。 1985年粮食亩产181.5公斤,皮棉亩产48.5公斤。陈集乡是1 1983年新建
乡,工副业基础比较薄弱。1990年型乡农业总产值914万元,工业总产值470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463元,村村有小学,村医疗卫生室39处,医务人员54名。
王平坊乡 王平坊乡位于巨野县西南, 北纬35°13′,东经115°14′,距县
城33公里,东邻万丰乡、章缝镇,北靠董官屯乡、龙固镇,西与张表乡接壤,南与
陈集乡毗连。全乡2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委员会,3157户,13986人。耕地2.76万
亩,多是盐碱和涝洼地,农业产量历年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为改变这个
地方的贫困面貌,于1983年建立王平坊乡党委和政府,采取加强领导,重点扶持等
措施,促使农业和多种经营发展。1985年粮食亩产165.5公斤,皮棉亩产40公斤。
1990年,农业总产值677万元,工业总产值2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4元。
万丰乡 万丰乡位于巨野县南, 距县城25公里,北纬35°10′,东经115°57
′。东邻营里乡,北靠章缝镇,西接陈集乡,南与成武县接壤。包括41个自然村,
34个村民委员会,5843户,28399人。耕地4.19万亩。乡机关驻地在苏集西南。巨
野至商丘公路和巨野至柳林、定陶公路,从乡驻地经过。境内南北有丰收河,东西
有万福河从乡南边流过, 彭河从乡北部起源。1985年粮食亩产212公斤,皮棉亩产
57公斤,全乡除生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外,还有许百庄的桑蚕,每年
收入2万多元, 桑苗远销山东省各地。 万丰乡建于1983年, 乡办工业起步较晚。
199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055万元,工业总产值3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54元。有
乡医院1处,各村都有小学和医疗卫生室。
营里乡 营里乡位于巨野县南,距县城29公里,北纬35°09′,东经116°02′。
东靠昌邑乡、大谢集镇,北邻章缝镇,西接万丰乡,南与成武县接壤。所辖54个自
然村, 48个村民委员会,7491户,33076人。耕地5.4万亩。沥青公路直通巨野县
城。南靠万福河,北有彭河。全乡土壤比较肥沃,盛产小麦、大豆、玉米、谷子、
棉花。1985年粮食亩产236.5公斤,皮棉57公斤。199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359万
元,工业总产值zi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3元。乡办工副业有砖瓦窑、拖拉机站、
面粉厂等。还有乡办中学,村办小学,乡医疗卫生院,村医疗卫生室等。
章缝镇 章缝镇位于巨野城南20公里处,北纬35°13′,东经116°00′。东邻
大谢集镇和葛店乡,南邻营里乡和万丰乡,西靠王平坊乡,北与董官屯接壤。所辖
56个自然村,50个村民委员会,9498户,37639人。耕地5.38万亩。巨商公路贯通
南北, 彭河、吴河东西穿境。全镇农业以粮、棉、花生为主。1985年粮食亩产212
.5公斤,皮棉亩产45公斤。1990年农业总产值12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3元。镇
办工副业有农机修配、 砖瓦窑、面粉加工、建筑队等,1990年,产值500万元。镇
内有县办高中1处,小学29处,初中7处,在校学生.4000多人,还有县属医院分院
1处,医务人员70多人,病床100张,各村都有卫生室。
董官屯乡 董官屯乡位于巨野西南, 距县城18公里,北纬35°16′,东经115
°57′。东邻大义镇,南邻章缝镇和王平坊乡,西靠龙固镇,北与田桥乡接壤。所
辖41个自然村,43个村民委员会,9285户,一40971人。耕地面积7.05万亩:
董官屯乡的特点是淤洼地多。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业生产主要是小麦、高粱、
大豆,一年一收或二年三收。1949年后,境内开挖了巨龙河、丰收河等排灌工程,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变,耕作制度多数变为一年两收,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
为主要作物。1985年,粮食亩产218公斤,皮棉亩产47.5公斤。1990年农业总产值
1378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410元。乡办工副业有砖瓦窑、拖拉机站、综合工厂、制
革、 制镜、建筑等。1990年工业总产值一485万元。1949年前,全乡境内只高小学
校4处,初小5处,学生310人。1949年后至1990年,发展到初中9处,学生1300人,
小学150班,学生4500人。并且办起了乡医院,各村都有医疗卫生室,医务人员100
多名。
大义镇大义镇位于巨野县城南12公里, 北纬35°17′,东经116°03′。东邻
双庙乡、葛店乡,南接章缝镇,西靠董官屯乡、田桥乡,北连新城乡。包括52个自
然村, 34个村民委员会,7871户,36690人。耕地4.8万亩。境内有巨龙河、五连
河和史王卞排灌站等水利设施。巨野至商丘公路南北通过全境,龙固至金乡公路,
横穿东西。交通方便。
大义镇以农业为主,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为主要作物。1985年,粮食亩产
248公斤,皮棉亩产57公斤。1990年农业总产值11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4元。镇
办工副业基础较好。有综合工厂、水泥杆厂、砖瓦厂、面粉厂、粮油加工、副食品
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产值660万元。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到1990年,初中3处,
小学村村皆有,镇医院1处,病床40张,村队医疗卫生室34处,医疗卫生人员140名。
葛店乡 葛店乡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0公里,北纬36°05′,东经116°05′。东
靠独山乡、陶庙乡,南邻大谢集镇,西接大义镇,北连双庙乡。包括38个自然村,
z8个村民委员会,7100户,28015人。耕地4.98万亩。境内有邱公岔、吴河两条河
流东西穿过,农田灌溉以机井为主。1985年,粮食亩产242.5公斤,皮棉亩产59公
斤。 1990年农业总产值17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19元。这个乡从1978年开始建立
公社, 1983年改建为乡,乡办工副业基础较差。1990年工业总产值340万元。村办
医疗卫生室29处, 医疗卫生人员80名, 还有初中、 农中各1处,小学35处,学生
3000多人。
大谢集镇 大谢集镇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6公里, 北纬35°10′,东经116°07
′。东邻陶庙乡,南邻昌邑乡和营里乡,西靠章缝镇,北接葛店乡。1990年,所辖
40个自然村,37个村民委员会,6188户,27526人。耕地3.97万亩。彭河从镇南边
境东西通过,主要用于排涝,农田灌溉全靠机井,地下水质较好。1990年底,有农
用机械12915千瓦,拖拉机311台。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为主。1985年,粮食亩产278.5公斤,皮棉亩产65公斤,是巨野县生产较好的乡镇
之一。 1990年虽然遇到旱涝灾害,粮食亩产仍在229公斤,皮棉亩产74公斤,农业
总产值13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66元。镇内工副业有综合工厂、砖瓦厂、石灰厂、
粮棉油加工、 农机修配等。1990年工业总产值930万元。还有高中学校n处r村办小
学村村都有。医院1处,病床70多张,村队医疗卫生室37处,医疗卫生人员44名。
昌邑乡 昌邑乡位于巨野县东南,距县城30公里。汉朝以前,这里曾一度设有
昌邑国、昌邑县,巨野县志记载的八大景之一《昌城烟雨》,即古昌邑城旧址。现
北邻大谢集镇,西靠营里乡,南和东部与成武县、金乡县接壤。1983年新建乡,包
括41个自然村,36个村民委员会,5069户,22722人。耕地3.46万亩,处在彭河和
万福河三角地带之中。历年农业多灾低产。自1979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
于精耕细作,加工施肥,科学种田,增强排灌设施,提高了抗灾能力。1985年粮食
亩产256公斤,皮棉亩产54公斤。1990年农业总产值11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71元。
多种经营和文教卫生也有发展。1990年工业总产值290万元。
陶庙乡 陶庙乡位于巨野县东南32公里, 北纬35°10′,东经116°11′。南
邻昌邑乡,北邻独山乡,西靠大谢集镇和葛店乡,东与金乡县接壤。友谊河在乡境
中部南北流过。这个乡是1979年新建公社,1983年改建为乡,包括45个自然村,42
个村民委员会, 7350户,32448人,其中回族800多人。耕地5.47万亩,适宜种值
小麦、 大豆、 玉米、 棉花等作物。1985年粮食亩产252公斤,皮棉亩产59公斤。
1990年农业总产值1780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550元。工副业有半机械化石灰厂、砖
瓦厂各一座,还有制革、修配等。1990年工业产值410万元。
独山乡 独山乡位于巨野县东南, 距县城15公里,北纬35°16′,东经116°
11′。北邻薛扶集乡,西邻双庙乡和葛店乡,南靠陶庙乡,东与嘉祥县接壤。所辖
31个自然村,30个村民委员会,7423户,32021人。耕地4.66万亩。土壤比较肥沃,
有粘土、沙壤土,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谷子等作物。1985年粮食亩
产228公斤,皮棉亩产51公斤。1990年农业总产值127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0元。
乡办工副业有砖瓦厂、 石料厂、制革、建筑队等。1990年工业产值460万元。有初
中1处,小学28处。医疗卫生院1处,村办医疗卫生室40处。
双庙乡 双庙乡位于巨野县城东南10公里, 北纬35°17′,东经116°06′。
东邻独山乡,南邻葛店乡,西靠大义镇,北连新城乡和薛扶集乡。包括51个自然村,
35个村民委员会,5485户,22911人。耕地3.65万亩。
双庙乡建于1983年,农、副业生产基础较差。在1979年前,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粮食亩产100公斤左右, 部分群众吃粮靠国家统销。自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
神以来,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过去的低洼、盐碱地进行了改良,加之精耕
细作,科学种田等措施,粮棉产量有所增加。1985年粮食亩产186.5公斤,皮棉亩
产48公斤,一般年成基本达到吃、穿自给。1990年农业总产值1081万元,农民人均
收入503元,工业总产值225万元。
新城乡 新城乡位于巨野县城南5公里,北纬35°20′,东经116°04′,东邻
薛扶集乡,南邻双庙乡和大义镇,西与田桥乡接壤,北靠巨野镇和吕官屯乡。
新城乡是1983年建立的, 包括42个自然村,26个村民委员会,4218户,18816
人。 耕地2.2l万亩知抹赵新河在乡境内东西流过,排水、灌溉条件较好,土壤较
为肥沃。1985年粮食亩产234.5公斤,皮棉亩产48公斤,也是蔬菜生产基地。1990
年因涝灾, 农业减产,农业产值35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0元。工业总产值720万
元:
薛扶集乡 薛扶集乡位于巨野县城东南6公里,北纬35°21′,东经116°07′。
南邻独山乡和双庙乡,西靠新城乡,北接巨野镇和夏官屯乡,东与嘉祥县毗连。所
辖41个自然村,32个村民委员会,6413户,25544人。耕地2.21万亩
薛扶集乡处在洙赵新河和郫巨河三角地带,有于楼水闸和六营机电排灌站各一
座,水利条件较好。过去因淤洼、盐碱地多,农业产量较低。
1985年粮食亩产增加到207.5公斤, 皮棉亩产51.5公斤,特别盛产莲藕,年
产130万公斤左右。 还有红枣树56万余株,年产鲜枣50万公斤左右,多为元红枣品
种。其特点是:肉多味甜,营养丰富,食药皆优,适宜沙碱地种值,不用嫁接。这
个乡的元红枣是巨野县土特产品之一,畅销鲁西南各地及国内部分省市。薛扶集乡
工副业发展较快。从1979年以来,新建铁木厂、砖瓦厂、农机修配、建筑业、纺织
业等, 还有乡医院、 村卫生室,中小学校等。巨野县至金乡县的公路通过该乡。
199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59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3元。工业总产值515万元。
夏官屯乡 夏官屯乡位于巨野县城东8公里,北纬35°23′,东经116°10′。
东邻嘉祥县境,西靠巨野镇,南邻薛扶集乡,北与田庄乡接壤。所辖46个自然村,
45个村民委员会,8415户,35113人。耕地4.76万亩。石(臼所) 新(乡) 铁路和兖
(州)兰(考)公路从乡境内东西穿过。
夏官屯乡多是淤洼地,是巨野县小麦、大豆重点产区和良种试验基地。近几年,
小麦一事亩产200公斤左右, 大豆亩产100公斤左右。 1985年粮食亩产224
.5公斤,皮棉亩产58.5公斤。1990年农业总产值9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5元。
乡办工副业有农机修配厂、石灰厂、砖瓦厂、面粉加工厂、拖拉机站、建筑队等。
1990年工业产值470万元。全乡中学6处,学生1400人,村村都有小学,还有乡医院
1处,病床20张,村办医疗卫生室49个,医务人员49人。
核桃园乡核桃园乡,1989年12月,从嘉祥县划归巨野县,地理坐标北纬35°14
′, 东经116°15′。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1公里。北靠嘉祥县仲山乡,南邻金乡县
羊山镇,西与独山乡接壤。所辖27个自然村,27个村民委员会,6583户,24728人。
核桃园乡在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属巨野县独山区,东部属嘉祥县第三区 (即纸
坊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全部归嘉祥县第三区,分为10个行政村,有前王庄、
张街、 范店、乐土村、高庄、黄桥、核桃园、马山、前山王、尹口。1948年7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解放核桃园,进行了土地改革。1952年划为核桃园、马山、
齐山、 尹口、前王庄、范店、沤山等7个乡政府。1953年初,开始组织农业生产互
助组,下半年开始创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5年发展到38个。1956年合并为
1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撤区并乡,取消第三区政府,境内7个乡合并为
一个核桃园乡;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核桃园乡划入高峰人民公社,同年
11月撤消嘉祥县,原核桃园乡所辖27个自然村划归金乡县羊山公社。1961年恢复嘉
祥县,划归金乡县的27个自然村同时复归嘉祥县,成为核桃园公社。1984年政社体
制改革后,改称核桃园乡。
该乡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境内有金山、青龙山、沤山、红土山、孙山、
鲜白山、 齐山等7座小山。最高的海拔133.2米,四周地势平坦,多是粘沙土质,
耕地3.9万亩。一条蔡河从本乡尹口起源向东流入微山湖,沿河两岸有排灌站6座,
可灌溉土地24050亩。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新中国建立初期,年均亩产粮
食150公斤左右,1979年后,年均亩产粮食250公斤以上。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经
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年均亩产皮棉50公斤左右,还有大葱、大蒜、大白菜等蔬菜,
供应当地市场。1990年,农业总产值13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2元。
新中国建立后,乡村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主要有石灰厂、石
料厂、建筑队等,1990年,全乡工业总产值1770万元。
新中国建立前, 乡境内只有3处私塾学校。新中国建立后至1990年,全乡有高
中学校1处, 初中4处,小学22处,在校学生4192人。同时建有医院1处,农村卫生
医疗站27个,医务人员7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