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植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562&run=13

病虫害种类 巨野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危害也较重。据农业
区划调查统计, 新中国建立以来至1990年,共发生病害50种,虫害137种,常年发
生面积300多万亩次,损失粮食200万公斤左右。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和耕作制度的
改革,病虫害也有很大变化。变化趋势为: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加,范围扩大,有的
次要害虫逐渐变为主要害虫,有的主要害虫逐渐变为次要害虫。发生动态可分五类:
常发严重类型:每年都有,是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也是防治重点。主要有:
棉铃虫、粟秽螟、粟灰螟、玉米螟、棉蚜、麦蚜、蝼蛄、麦蜘蛛、小麦白粉病等。
常发减退类型:每年都有发生,但比过去减轻。基本上达不到防虫指标。主要
有:棉红铃虫、棉盲春象、地瓜黑斑病、玉米红蜘蛛、小麦杆黑粉病、蝗虫等。
偶发暴发类型:一般年份发生较轻或基本上不发生。由于外因影响,个别年份
暴发成灾。如小麦锈病(条锈、叶锈、杆锈)、三代粘虫、大豆造桥虫、豆天蛾等。
新增扩展类型:70年代后期开始传入,有不同程度危害,越来越重。主要有棉
黄萎病、棉枯萎病、大豆包囊线虫等。
逐年加重类型:主要有麦叶蜂等。这类病虫80年代以前分布较广,但危害期短,
80年代后逐渐加重,
防治措施 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各级党组织、政府和广大群众,不断加强
植物保护工作。不仅建立了各级植保站、植保组等机构,培养了大批植保技术人员,
而且广泛发动群众,坚持予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了许多措施。
一是大力普及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1952年6月,全县发生10万多亩蝗蝻,当时
还没有农药, 地、县两级派80名干部下乡,发动517个村庄、13万多人,进行人工
捕打。1953年9月开始,县政府无尝发放“六六六”农药2000公斤。
1957年7月大水灾后, 蝗蝻等多种虫害大量发生,为确保晚秋作物丰收和秋种
小麦正常生长,政府多次派飞机喷撒化学农药。以后随着化学农药品种增多和供应
使用量逐年增加,县委、政府和农业部门,一面大力宣传使用农药和防治病虫害技
术,一面培养使用化学农药技术人材,加强技术指导。在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前,
使用化学农药技术基本上普及到各户和男女劳力。同时通过采购、制造等方法,供
应了使用化学农药的各种机械和器具。
二是建立病虫害测报网,县、乡、村各级都有测报员,及时掌握作物病虫害发
生、发展动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工作。
三是生物防治:益虫、益鸟。群众视它们为害虫的天敌。如蛇、青蛙、燕子、
啄木鸟、蜻蜓、猫头鹰、黄鼠狼等,它们多以害虫为食。但在大量施用农药、特别
是用灭老鼠药以后,杀死益虫、益鸟不少,加之捕杀益鸟、益虫,使生态失调,助
长了害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