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利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555&run=13

土地面积变化 巨野县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据旧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年丁
册之数, 定为征粮地15636顷6亩,实在成熟并新垦地14753顷70亩,原额湖租成熟
地11顷6亩, 原额芦苇地72亩,原额籽粒赁基地38亩,原额籽粒二等地17顷11亩,
原额河籽粒地11顷15亩, 原额长沟籽粒地5顷95亩,原额通济闸赁基地78亩半,原
额学田地2顷62亩。 按清道光二十年民数户口册记载: 全县共30167户,男妇大小
223540人,共有土地1563636亩,人均占地为6.99的亩,
民国七年内务统计表记载:共有县地14753顷70亩,临济两卫军屯等地1267顷1
亩。总计16020顷71亩。当时全县共有70123户,354767人,人均占地4.51亩。
1949年,全县耕地164万亩,每农业人口占地3.74亩。
1959年,全县耕地141万亩,人均占地3.03亩。
1970年,耕地125万亩,人均占地2.27亩。
1980年,耕地112万亩,人均占地1.75亩。
1990年,耕地115万亩,人均占地1.41亩。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 全县土地总面积190.55万亩。普查耕地为136.3
万亩。31年减少54.25万亩。土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村庄和城镇扩大。1950年,县城占地2940亩,1982年普查时占地9985亩,扩大
2.39倍。 村镇占地2082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9%,占非可利用面积的47.1
%,人均占O.3亩。营里乡村庄占地最多,人均0.4亩。
沟、河、渠、路占地增加。全县沟、河、渠、路占地203675亩,占土地总面积
的10.7%,占非可利用面积的46.1%。
工矿占地, 共2354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4%,占非可利用土地面积的5.
33%。特别是全县87个砖瓦窑场,占地12930亩,每年浸吞土地至少2000亩。
土地利用状况 全县耕作率为71.6%。以1982年为代表年份看,在全县土地总
面积190.55万亩中,可利用面积1463437亩,占76.8%。
在耕地面积1363402亩中,水田2550亩,旱田1343859亩,菜地l6993亩。
林地21201亩,其中疏林地17679亩,苗圃3522亩。
园地18099亩,其中果园14577亩,桑园3522亩。
居民和城镇工矿用地231793亩。
交通用地60983亩,其中铁路3878亩,公路9718亩,农村道路47387亩。
水域用地149287亩, 其中河流47216亩,坑塘6595亩,苇地213亩,滩涂13439
亩,沟渠道51792亩,堤坝30032亩。
未利用土地62941亩,占总面积的3.3%,其中盐碱地56494亩,沙荒4789亩,
荒山荒地1658亩。这些未被利用的土地,都可以开发利用,发展林业、畜牧业等,
或经改良变为良田。
土壤改良 农民改良土壤,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经验。旧县志记载,早在清道
光二十年之前,就有《馆陶孙宅揆区田说》,即通过挖沟、筑畦、深翻、换土、施
肥、灌溉等,治理旱、涝薄地。还有《治碱法》,即在碱地通过种苜蓿暖地、翻地
四五尺换好土,接引地气,二、三年后变为好土。
新中国成立后,打破了小农经济的约束,为改良土壤采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有
两个方面:
一是工程措施:以旱、涝、碱综合治理为目的,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首先搞好
排、灌、畜水工程,坚持以排为主,排灌分开,深浅沟结合;搞好台田、条田;以
井灌为主,井渠结合;围堰平种,蓄淡压碱等。1950年至1990年,全县先后开挖水
沟540多条, 沟深一般能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土地碱化。同时利
用机井一万多眼。根据改碱试验区观测资料,深沟排碱和井灌井排结合,盐碱地耕
层含盐量年脱盐率一般在30%左右。治理后,两三年内一般可变为拿全苗的良田。
二是农业与生物措施:主要是整平土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深翻换土、
精耕细作、植树造林、淤沙压碱、调整用地结构、改革耕作制度等。从而提高土壤
肥力,改良土壤结构,达到保水、保土、保肥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土壤养分状况 根据1982年秋种前土壤普查取样化验和全国统一分级标准,
用加权平均法推算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全县土壤养分状况如下表: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表
┏━━━━━━━┳━━━━━━━┳━━━━━━━━━┳━━━━━━━━━┳━━━━━━┓
┃ 全国级别 ┃ 丰缺程度 ┃ 含量% ┃ 可利用面积(亩) ┃ 占% ┃
┣━━━━━━━╋━━━━━━━╋━━━━━━━━━╋━━━━━━━━━╋━━━━━━┫
┃ 4 ┃ 较高 ┃ 1—2 ┃ 41132 ┃ 2.31 ┃
┃ 5A ┃ 较缺 ┃ 0.8—1 ┃ 309423 ┃ 21.14 ┃
┃ 5B ┃ 缺 ┃ 0.6—0.8 ┃ 650377 ┃ 44.99 ┃
┃ 6A ┃ 极缺 ┃ 0. 4一0.6 ┃ 411031 ┃ 28.32 ┃
┃ 6B ┃ 极缺 ┃ <0.4 ┃ 42694 ┃ 2.93 ┃
┗━━━━━━━┻━━━━━━━┻━━━━━━━━━┻━━━━━━━━━┻━━━━━━┛
二、土壤全氮含量表
┏━━━━━━━┳━━━━━━━┳━━━━━━━━━┳━━━━━━━━━┳━━━━━━┓
┃ 全国级别 ┃ 丰缺程度 ┃ 含量% ┃ 可利用面积(亩) ┃ 占% ┃
┣━━━━━━━╋━━━━━━━╋━━━━━━━━━╋━━━━━━━━━╋━━━━━━┫
┃ 4 ┃ 不缺 ┃ 0.875一0.1 ┃ 45370 ┃ 3.1 ┃
┃ 5 ┃ 缺 ┃ 0.05一0.075 ┃ 826659 ┃ 56.28 ┃
┃ 6 ┃ 极缺 ┃ <0.05 ┃ 591408 ┃ 40.42 ┃
┗━━━━━━━┻━━━━━━━┻━━━━━━━━━┻━━━━━━━━━┻━━━━━━┛
三、土壤碱解氮含量表

┏━━━━━━━┳━━━━━━━┳━━━━━━━┳━━━━━━━━━┳━━━━━┓
┃ 全国级别 ┃ 丰缺程度 ┃ 含量(PPM) ┃ 可利用面积(亩) ┃ 占% ┃
┣━━━━━━━╋━━━━━━━╋━━━━━━━╋━━━━━━━━━╋━━━━━┫
┃ 3 ┃ 主 ┃ 90—120 ┃ 21475 ┃ 1.5 ┃
┃ 4 ┃ 不缺 ┃ 60—90 ┃ 249190 ┃ 17 ┃
┃ 5A ┃ 较缺 ┃ 40—60 ┃ 796745 ┃ 54.4 ┃
┃ 5B ┃ 缺 ┃ 30—40 ┃ 283107 ┃ 19.3 ┃
┃ 6 ┃ 极缺 ┃ <30 ┃ 112920 ┃ 7.8 ┃
┗━━━━━━━┻━━━━━━━┻━━━━━━━┻━━━━━━━━━┻━━━━━┛
四、土壤速效磷含量表
┏━━━━━━━┳━━━━━━━┳━━━━━━━┳━━━━━━━━━┳━━━━━━┓
┃ 全国级别 ┃ 丰缺程度 ┃ 含量(PPM) ┃ 可利用面积(亩) ┃ 占% ┃
┣━━━━━━━╋━━━━━━━╋━━━━━━━╋━━━━━━━━━╋━━━━━━┫
┃ 3 ┃ 不缺 ┃ 10—20 ┃ 39081 ┃ 2.67 ┃
┃ 4 ┃ 较缺 ┃ 5—10 ┃ 353552 ┃ 24.16 ┃
┃ 5 ┃ 缺 ┃ 3—5 ┃ 848397 ┃ 57.97 ┃
┃ 6 ┃ 极缺 ┃ <3 ┃ 222407 ┃ 15.2 ┃
┗━━━━━━━┻━━━━━━━┻━━━━━━━┻━━━━━━━━━┻━━━━━━┛
五、土壤速效钾含量表
┏━━━━━━━┳━━━━━━━┳━━━━━━━━━━┓
┃ 全国级别 ┃ 丰缺程度 ┃ 占可利用面积% ┃
┣━━━━━━━╋━━━━━━━╋━━━━━━━━━━┫
┃ 1 ┃ 丰 ┃ 12.51 ┃
┃ 2 ┃ 较丰 ┃ 16.93 ┃
┃ 3 ┃ 不缺 ┃ 37.06 ┃
┃ 4 ┃ 缺 ┃ 22.53 ┃
┃ 5 ┃ 极缺 ┃ 10.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