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救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394&run=13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的108年间,巨野先后遭受水、
旱、 风、 雹、虫等自然灾害49次,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仅于1847年、1849年、
1867年、1869年、1908年、1917年,进行了6次救济。其中,两次“缓征新旧额赋”,
两次“民欠概予豁免”,一次“发赈捐银三千元”,一次“发赈捐银二千元,修刘
家长潭堤,以工代赈。”
新中国建立以来,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重视生产救灾,从1950年至1990年,
全县共发放农村救济款323.6万元;自然灾害救济款823万元.
1951年7月,汛期降雨集中,雨量达740.8毫米,全县水涝成灾面积76.3万亩,
占总耕地的46.5%。 党和政府全力抓生产救灾工作,从县到村,层层建立生产救
灾组织,一面组织人民群众抢种养麦,大种秋菜、储藏干菜,开展编席打篓、织土
布、 熬小盐等多种副业生产;一面发救济款33万元,救济粮212.25万公斤,麦种
15万公斤,胜利地度过了灾荒。
1964年8月下旬, 连降暴雨成灾,全县成灾面积117万亩,占总耕的83.6%。
如城关公社东南部、 夏官屯公社南部,平地积水深1米以上,洪庙、周庄、杨堂、
魏海、三官庙、东欢口、西欢口、任曹庄、吕庄等20余村被水围困,有的打了围村
堰。县委常委、县长王福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昌之,副县长仪洪模等,分别
住夏官屯公社和城关公社的杨堂村,指挥抗洪救灾。县委、县政府和县直部门的全
体青壮年干部,分别组成一、二、三梯队,到灾区和群众吃住在一起,抢险救灾。
县城西关小学、师范和师范附小等安上大伙房,把城关重灾区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
童,用船、大瓮运来,一天三餐,专人照料。这一年,由于大涝和晚秋大旱,国家
发放救济款16.3万元,救济粮1806.5万公斤,同时发放了衣、被等大批物品。
1979年至1990年,连年偏旱多虫。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广泛发动群众,集资
兴办水利,开展打井抗旱,发放水利机械和农药器械,促进了连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