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城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373&run=13

街道老城附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古城街,东西走向、东起老城东门,
西至老城西门, 长1050米,宽9米,1949年前为士路,后改为砂石路面,1967年铺
设沥青路面,宽6米。第二条是南北大街,即永丰街中段,老城南门至北门,长800
米, 宽15米,原为土路,后改为砂石路面,1967年铺为沥青路面,宽9米。另外,
滑老城墙旧址,还有三条环城公路,东为聊商公路入城段,南为人民路中段 (菏济
公路),西为新华路北段,均为沥青路面,系交通性道路。
随着城区向西、向南不断扩展,在老城西南方新建城区内,又规划建设了新华
路、前进路、光明路、永丰南街(均为南北向)和青年路、(东西向)等五条主要街道,
总长8.7公里。1990年,整个城区已有12条街道,总长15公里,路面宽的达50~70
米,窄的9米,均为沥青路面,负筒一般8~lO吨。
桥涵l949年前,老城区内东、西、南、北四门,都有石桥与城外相通,始建于
明末清初, 分拱桥和平板桥两种。东门桥于1982年5月改为石拱桥。在北城墙下建
排水涵洞两座。1980年,在县招待所门前至济菏公路,建石墩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一鹰,桥身长28米,宽9米,全孔跨度20米,负荷13吨,总造价3万元,命名为永丰
桥。
排水供水排水:巨野县城遭受水患较多。历代统治者多以筑城墙、挖环城壕,
防_卜水患。但由于地下、地下排水不畅,加r城区地势低洼,所以每遇河决或汛期
降水,不仅客水浸城,而且城内水无出路,严重影响城区安伞。1950年后,中共巨
野县委和人民政府,着重解决排水出路和防止内涝问题,先后在城南开挖了洙水河
和洙赵新河,在城北治理了老洙水河,在城东开挖了郓巨河,杜绝了客水进入城区。
同时在城区内各街道,兴修了排水沟、地下水道、排水管道、排水涵管等。1980年
以来,又先后在城东郓巨河岸兴建了庞河口、杨河口两座大型提排站,可使城区在
百年一遇洪水的情况下确保安全。
供水:城内用水,主要靠土砖井为水源,1950年前城内用水靠四眼古井。一是
老城街北门外古砖井,深6米;二是老城西南角古砖井,名为“柿子树井”,深6米;
三是老城西北角古城墙水门庵处古井, 深7米;四是在县机关招待所北名为“小阁
子” 的古砖井,深6米。以上四眼古井均开掘于明朝,水质较好,城内屠民用水,
全靠这四眼古井。1950年后,逐年增加一些砖井、砖套管机井和水泥管机井、小型
塑料管手压真空井等。至1990年,城区共有各种机井60眼,居民户用手压井1200多
眼。 机井深度一般在20~30米左右,手压井深度一般在7~10米左右。但水质矿化
度一般在2/克升以上,适饮性较差。
1976年,正式成立自来水公司,打机井两眼,在城北门里建水塔一座,高29.
5米,容积100立方米,1976年5月1日投产供水。1978年至1981年,又在老城北关外
和县自来水公司院内打成三、 四、五号井,其中一眼井深370米。供水能力每小时
200立方米。 1982年后,又在汽车站院内、汽车二队西院和自来水公司院内,打出
六、 七、 八号井, 共8眼水井,常开6眼,供水能力每小时300立方米。供水管从
1977年元月开始铺设,1977年5月正式通水,主管管径200毫米. 到1985年底,铺设
地下供水管长1.9万米,管径增大为300毫米,供水单位155个,居民点拥有水龙头
500多个,年供水量120万立方米,年产值125万元,用水单位和居民达90%多。
1985年后,着重进行了改水工作。经反复勘测化验,将供水水源由草碾村南洙
赵新河滩外迁到县城西北老洙水河北岸, 打小口井4眼取水,通过输水管道送水到
二级泵房,再打入管网,并建水厂一处。输水管线自白果树村经西刘庄、魏荣庄、
康庄至县城,总长9802米,其中包括直径400毫米水泥管3984米,直径300毫米水泥
管3312米,直径300毫米铁管1368米、直径200毫米水泥管1144米。后因提水量少和
水质硬度、 矿化度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又从1990年3月开始,在城北老洙水河南滩
进行改水,采用浅程地下水(埋深20米左右)和经纱滤河水为水源,每日供水7000立
方米。至1990年12月,实际完成深度20米左右的桥式管井4眼(井管直径1000毫米),
深度10米混凝管井(直径500毫米)2眼,深度20~30米桥式管井(直径325毫米)6眼,
深度10米左右的真空井(直径1。O毫米) 22眼,简易滤水池2座,滤水能力每小时80
立方米和325立方米, 同时安装取水管道2000米。实际完成投资197万元。1990年5
月开始供城区用水,经化验,符合饮用水标准。
城市住宅 1948年前, 城内住宅除县衙县府机构住地外,均为私有,多是土木
结构平房。1949年后,城区土地宅基逐步变为国家和集体所有。机关干部职工住宅,
一般由单位征地,统一建筑,分配使用,少数职工干部住私房。进入80年代以来,
有的单位统一征地,分给个人建房,自建自用自管。1987年,县设立土地管理局,
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管理城区住宅。根据普查资料,1981年,县城非农
业人口1123户,住宅建筑面积48368平方米,总居住面积31439平方米,平均每户建
筑面积43.07平方米, 平均每户居住面积28平方米,每人7平方米。住房一般为砖
瓦平房,独家独院。1985年底普查,县城非农业人口2218户,住宅建筑面积175512
平方米 (其中集体宿舍21472平方米, 36套成套住宅5032平方米) ,房屋使用面积
99223平方米,总的居住面积57126平方米。1990年,住宅建筑面积为41.44万平方
米,总居住面积为21.8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8.9平方米。
在城区内有农业人口2168户,房建面积175348平方米,每户平均80.88平方米,
居住面积每人平均18.3平方米(每户按4.4人)。住房多是石基砖瓦房。
文体设施影剧院:1949年,在老城内大隅首西路北,始设露天剧院一处,占地
6亩。1950年改建为席蓬搭设,观众场内设木凳500条。1959年,改建为人民剧院,
一层砖木结构。并有属房340平方米,总占地10亩。
1956年,在古城大隅首东路北设露天影院一处,放映场地1500平方米。1962年,
县电影院迁至老城南关(现址),仍为露天场,面积1700平方米。1977年建成砖混结
构电影院,两层看台,共设排椅1264座。1982年,在现火车站北路西,新建振兴影
剧院一座, 1983年元月使用,建筑面积1924平方米,附属用房544平方米,观众厅
设排椅1288座,投资75万元,占地12亩。
体育场。1968年,县工会俱乐部为体育活动中心,县工会俱乐部改建为县机关
招待所后,城内机关、。学校院内设小型体育场多处。1974年,兴建田径运动场、
篮球运动场各一处和健身房一处,占地46亩,投资100多万元。田径运动场设有400
米标准跑道8条。球场设有灯光和四面阶梯式看台,容纳观众3000余人。
文化馆:1919年,城内设讲习所一一处,后改民众教育馆,下设阅报所和图书
馆。
1949年11月建县文化馆,原址在老城大隅首南路东,房屋三间,图书200余册。
1950年迁往大隅首西路北, 西临县剧院,建房面积380平方米。1962年增设文物陈
列室一处, 房5间,150平方米。1958年房建面积扩大到72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
阅览室、曲艺活动室等。1984年以后又在文庙设文管所一处。在文化馆院内分设图
书馆一处。1990年,县文化馆又新建1座图书楼。
俱乐部: 县职工俱乐部于1980年8月始建,在县城新区青年路南,占地36亩。
1983年10月建成综合活动楼一幢,砖混结构,三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造价20
万元。内设乒乓球室、游艺室、图书室、阅览室、展览室等。备有多种文体设备。
还有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活动场地和职工夜校。
教育卫生 教育:1949年前,城内设有小学3处,学生180余人。1949年没师范1
处、3班、180人,附初中两个班、80人。1950年至1990年,先后新建和扩建一中、
十二中、师范、城关镇中学、十三中、职工技校、劳动技校、师范附小、农业广播
学校、卫生技校、县实验小学、东关小学、北关小学、南关小学、人民路小学、县
托儿所、幼儿园等多处。仅一中就容纳学生3000多人。
卫生: 1948年前,城内只有一处私人诊胛。1949年8月开始,设立县人民卫生
院, 房19间,地址在大隅首路东。1955年5月,建立城关中、西医联合诊所,1958
年后改设城关人民医院。 1959年, 县卫生院迁往城南,改建为县人民医院,占地
3460平方米, 到1964年,增设病床100张。1970年,城关医院迁城东南现镇医院南
院,占地25亩,建房800多平方米,其中病房280平方米,病床30张。1990年,城区
共有县医院两处(中、西医院),镇医院两处,县、镇医院门诊部和街道卫生医疗所
40多处,还有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等。
商业服务1949年前,巨野城内商业只有几家个体商铺,主要经营烟酒糖荼,日
用杂货、粮油、布匹等。1949年后,先后设立了县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五金交电
公司、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燃料公司、各类门市部等。到1990年,已有国
营商业机构226个, 商业零售网点1000多个,还有遍布城区的个体商业和服务业。
商业服务设施分布在老城区内外。主要建筑有县第一百货大楼,县五金交电公司楼、
商业综合服务楼,县、镇供销社营业楼,招待所、宾馆、饭店、浴池、理发、照像
和各类营业室、门市部等。城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每年为52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