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城池变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372&run=13

初建 巨野县城位于县境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东经116。05’。
古城始建于汉,改建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历经两干余年.城址基本未
变。《巨野县志》记载:“汉置士城,故址周九里”,“城高一丈五尺,上宽九尺,
底宽一丈六尺”,“用上和石灰混合上筑成”。自西汉建城以来,新莽时的巨野郡,
唐朝的麟州,五代后周和宋朝的济州,元朝的济宁路、济宁府,皆以巨野汉建故城
为驻地,至今尚有古迹留存。
改建 1334年~1348年, 黄水注巨,城址淹没,县治一度迁城北邢家务。1374
年(明太祖洪武七年),黄河义决,巨野水深四丈余,塔没二级,房屋殆尽,至1376
年黄水消退,在故县城池重建县署,县驻地由邢家务迁城内。1512年 (明武宗正德
七年) ,因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等攻克许多县城,声威大振。巨野知县余守观,
惧故城过于空旷,不便防守,急调民工进行改建,拆除城西、北两隅,保留东、南
两隅, 另筑起新城。新城周长1113.1丈,约3公里多,城墙加高至2.1丈,顶宽1
.1丈, 底宽2丈,城外有护城堤,堤高和宽各1丈。环城有壕,深5尺,宽l丈,城
东、西、南、北,建有砖石结构高楼城门四座:东名“凝和门”。西名“遂昌门”,
南名“延熙门” , 北名“拱极门”。还有平楼重门四座:东为“仁厚门”,西为
“丰城门”,南为“集庆门”,北为“承恩门”,四方内外门之间,围以瓮城,瓮
城之内设有铺舍,供打更巡逻的十兵休息。
修建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因为地震,垣墙倒塌过半,再加农民起义军徐
鸿儒部率千人围攻巨野,焚西、南两关,使知县赵延庆惊慌万状,即命令守城士兵,
并调民工万余人,抢修城防、加高培厚,使城池赖以保全。1635年(明崇祯八年)、
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以及日本侵占臣野城时,因防水
患和统治者的自卫,都对县城进行了修建,但无大的变异。
1948年前的城池, 呈长方形,东西长约l公里,南北宽750米,占地0.75平方
公里,城内有南北大街一道(今永丰街中段)和大隅首(北门里)、小隅首(南门里)、
葛宅街(塔湾)、城隍庙街(薛街北)、吕家街(城隍庙西)、七狮桥街(城隍庙后)、傅
家街(文庙东)、薛家街(县署西)、衙门街(县衙门首)等主要街道。另有庙宇、祠坊
多处。城东南角有古塔一座,名永丰塔。
现状 1946年元旦,中共领导的刘伯承、邓小平部队和冀、鲁、豫野战军第七
纵队, 首次解放巨野县城,拆除了旧城墙,修起了环城路。1948年7月22日,巨野
县城彻底解放,中共巨野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县城,对城镇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到1990年底,城区占地面
积扩大为5.47平方公里, 城区人口达56098人,新建住宅5万平方米,扩建街道公
路15公里。1980年新石铁路建成通车后,相继修建了火车站、工商业转运站、物资
储备库等设施。城镇街巷整修拓宽,名称有六街:占城街、永丰街、文庙街、文化
街、王街、吕街。十五巷:七狮巷、邢家巷、宋家巷、皂君巷、姚家巷、郭家巷、
郭家北巷、周家巷、傅家巷、胡家巷、赵家巷、杨家巷、徐家巷、薛家巷、马王庙
巷。县级党政机关驻古城街;公安、法院等机关驻文庙街;商业服务、百货门市多
数在永丰街和人民路两侧;文教卫生单位大部在古城西南面;工厂多数在古城以外
的东、西、南三方,以西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