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储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277&run=13

粮仓1840年 (清道光二十年) , 巨野县有粮仓7座,即在文庙东“仁”字仓、
“义”字仓。仓基各宽19步,东西各92步(每步约2米) ;县署大堂西翼的“宇”字
仓,东侧的“洪”字仓,还有常平仓、义仓、社仓。仓储额谷1.9万石(每石l00斤)。
民国期间,各政治力量所收粮食,用民房、祠堂、庙宇等临时存放,有时集中
在县、区乡军政人员驻地,临时存放。
1950年,在城关建造砖木结构粮仓1座,容量20万公斤。y灾年又建同样容量粮
仓1座。1953年,在大义镇建造的高质量仓库、容量为500万公斤。1954年,全县建
土坯简易仓, 容量为350万公斤,分布在赐固寺、张表、陈集、营里、谢集、独山
六个点。 1958年自行设计,就地取材,建造各种形式的仓库,容量4OO万公斤。止
1960年, 全县共建仓容17752.35万公斤,其中有苏式仓、房式仓、简易仓、土坯
圆仓等,总建筑面积为10531.9平方米。1961年至1970年,全县先后建造房式仓、
简易仓、 砖拱仓等,容量621.2万公斤,建筑面积为4027.5平方米。l972年,推
广黑龙江土圆仓的经验,全县共建34座,容量150万公斤。由于土圆仓使用时间短,
统算成本高,性能差,刮1979年,均已报废拆除。1980年以后,粮食逐年增多,仓
容出现较大缺口。从珀81年至1985年,先后建仓库容量3200万公斤。民代国储仓容
量200万公斤, 露天垛存粮食1000万公斤。1985年粮食财务体制下放地方后,国家
投资大量减少,地方财政国难,全县仓库容量基本没有新的增加。42年来,全县建
仓容量6400万公斤,已报废仓容1200万公斤。1990年底,全县实际仓容量5200万公
斤。
储存储存形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方党委和政府征收的粮食,
主要委托农民代存。1945年秋征收的公粮,分户囤存。1946年,用民房整仓散存。
1948年由于形势不稳,实行埋藏,或伪装,以防敌人破坏。新中国建立初期,多用
公房和民房散存,或建草圆仓和露天垛存,用摺子存粮,席囤存粮,仓房铺沙垫坯,
包装垛存。对高水粮采用工字形、井字形、半非字形垛存。70年代,运用塑料薄膜
压盖粮面,仓内储存由原来散装压盖变为封气密闭。
在储粮中,发现虫害30多种。从1950年起,先后采取麦糠覆盖、硫磺熏蒸、清
仓消毒、磷化氢熏蒸、缺氧、低温、气流熏蒸、仓房变白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至
1990年,全县无虫害、无霉变、无雀鼠、无事故“四无”仓库达到98%。同时,粮
仓的新机械、 新设备逐步向现代化发展。l990年,全县粮仓共有各种机械120台,
另外还有防治检验器材、消防器材、机电设备、计量设备、清理机具、保粮用具、
苫盖品、 包装劳动用品及基建维修材料等,各种粮油器械777848台件,价值190万
元。
调运新中国建立后,调运粮食主要用于支援城市、工矿区、灾区,保证军需民
食,同时进行品种调剂、余缺调剂等。
1960年1969年, 共调入粮食7735万公斤,调出4351.5万公斤,调入多于调出
3383.5万公斤,平均每年调入粮338.35万公斤。
1370年1979年,共调入粮食9806.5万公斤,调出1070.5万公斤。调入多于调
出8736万公斤,平均每年调入粮873.6万公斤。
1980年1990年共调出粮食15607万公斤, 调入粮食14152.5万公斤,调出多于
调入1454.5万公斤,平均每年净调出132.2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至1990年,共调出粮食32137万公斤,调入粮食38035万公斤,纯凋
入5898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