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私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253&run=13

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前,巨野县的商业都是个体经营。
民国初期,商业日趋兴起,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大集镇。当时的集市贸易和商业
中心,主要有城关、吕官屯、太平集、龙固镇、沙土集、田集、陈集、章缝、大义、
独山、 六营等20余处。占会与庙会90余处。城内和集镇较大商号120余家,主经经
营轧花、棉布、粮食、食盐、药材、京货、广货、杂货、烟、酒、香、纸等。另外,
还有一些货郎挑、货郎车,杂货摊等。较大商号资本少者千元(银币)以上,多者上
万元,如大义镪.“天聚成”一家杂货店,资本达几万元银币,雇用20多人。
集市贸易主要有轧花、布、斗、牙四大行。
布行(土布):巨野盛产土布,每到农闲季节,妇女多纺棉织布,所产土布也很
驰名。民国初年,大量外销鲁南临沂和苏北等地,就连当时商业很繁华的徐州,也
到处挂着“专收巨野土布”的招牌。仅巨野城内,每天就能收布二三百匹 (一匹28
尺)。后因日本的“洋纱”大批销往内地,土布受到排挤,逐渐减少。
轧花行:每年旺季,各轧花行能收棉花万余斤,交易金额约两干至叁千元。一
般的小集市也能收棉花两千多斤。城内的“三盛花店”以抢购、贱收贵卖、大称购
小称卖等手段,赚了大钱,成了地主。
牙行:主要买卖牲畜。民国初年最盛。县城大会每次上市牲畜五、六千头,一
个会卖出牲口约500余头。牙行的经纪,大都是游手好闲的人。他们收卖主4%的佣
钱(称“鞭钱”),还采取“割耳朵”的方法,以少报多,或以多报少,坑骗双方。
有时,一头牲口便暗中攫取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有一个经纪,乘交易牛马之机,
喊道:“牛换马,马换牛贴20块!”结果从中骗得大洋40块。
斗行:主要经营粮食。在清末民初期间,城里斗行由班里(衙役)经营。集镇上
是行里包的背负班(衙役)。这些人没有薪金,主要是“吃合子”(即丢下的粮食)和
佣钱。粮商糠贩多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靠新粮上市季节,低价收购粮食,囤
积居奇,等到青黄不接或灾荒年,再高价出售或放高利贷,大发横财。
集市贸易除上述四大行外,还有青菜、瓜果、柴草、金水等各小行业,有的是
个体贩卖,有的是农民出售自己多余的农副产品。
盐商盐店清末,山西盐商住在巨野县城,以张洪泰、张和泰二人的名义,向山
东省盐运使买得巨野4499引(每引一包350市斤) 食盐,归他们专卖。自此之后,每
年由底商(即张家子孙)缴纳很少赋税,就将全年应有的食盐完全卖出,交盐店转卖。
县内设立27个盐庄(盐店),招商承办,盐商包盐庄,向底商缴纳批发价,去盐场买
盐。包商在盐价之外还有批价津贴和贿买官府的费用,因而在卖盐时可随便加价。
1910年, 每斤食盐大钱60文。1912年涨到每斤80文。1914年涨到120文。抗日战争
前夕每斤食盐涨到现洋二角五分。群众吃盐长期处于困难状态。
京货即洋布业。 民国初年,全县有坐商20多家,资本较多;行商100多家,资
本较少。 主要分布在各大集镇。 城内有“义胜祥”、“富兴长”、“同义祥”、
“义太永”四家。经营方式靠推布车子赶会,搭布棚。店中布匹数量不多。布源多
来自周村等地,如“洋合子”、“竹布”、“花条布”、“白扣布”、“漂布”等;
少量来自汉阳,如“印花布”、绢绸布等。他们的资本约两、三千元银币。
广货主要是小百货日用品。全县各大集镇有广货20余家,每家资本六、七百元
至千元(银币)左右。城内较大的广货坐商有“恒昌”、“华昌”、“义和祥”三家,
各家资本两千元(银帚)左右。经营商品主要有毛巾、火镰、手电、面盆、镜子、肥
皂、雪花膏、帽子、儿童玩具等。另外,还有许多货朗挑子,走村串巷,贩卖日用
杂货。
杂货摊、店清末民初,全县城乡集镇有杂货店60多家。城内较大的有“太兴永”、
“协成”、“义昌”、“协和”四家,每家资本三、四千元银币,雇佣人员5至8人。
经营商品多由济南、济宁运来。主要是火纸、香、炮竹、挂面、火柴、煤油、茶叶、
花椒、茴香、糕点、针线等日用杂货。
药业民国初年, 大集镇有中药店近百处。 开始有河北省武安县人在巨野开设
“方和胜”、“德聚和”、“德和胜”三家中药店。1919年,又增加了“树德堂”、
“恒德堂”、“福寿公”、“仁寿堂”、“义也堂”、“有荣堂”等药店。他们各
家的资本约在一、两干元以上。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
批发药店:派人到外地采购,北至河北省安固县购北口货,西至卫辉县购山西
货,西南至禹州购四川、广州货,南至毫州购当地土产药品。成批购进货物之后,
在本地推销,利润一般30%以上。
零售药店:一般资本较少,药价高于批发店。
药业商贩:主要向外地采购药品,囤积居奇,高价出售。
其它行业有四类
山货场:全县只有裕茂山货场一家,主要经营煤炭、竹杆、缸、锭子材料等商
品。
盛记公司: 民国初年, 田玉贵经营,专为推销济南英美公司的洋油、香烟、
“亚细亚”洋油等。
香店:全县有百余家,分布各集镇,城内有郑、彭、周、徐四家。郑家的“元
兴香店”最大,有资本六千余元,雇佣三、四十人,产品在附近各县畅销,获利买
地10余顷,盖瓦房40多间。
烟店、酒店:民国期间全县有30多家,分布在各大集镇。烟店最大的是杨楼戴
子昂的“同泰烟店”,包收烟叶,制成烟丝出售,获利置地20余顷,建瓦房百余间。
酒店,多在麦、秋两季抢购粮食,以小麦、高粱为主做酿酒原料,有的兼设油坊、
铁货店、染坊。
饮食业县城和各集镇都有菜馆、馍店、烧饼店等。城内有魏、刘、段、李、赵、
姚等六家菜馆较为驰名,还有两家馍店、三家烧饼店和多家面条、水饺、丸子等。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巨野后,城乡物资交流中断,个体商业受到破坏。有
些小商户破产,有的大商户时开时闭或被迫停业。集市贸易也处于萧条状态。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战争频繁,个体商户时开时闭,集市贸易也时有时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经商户发展较快。1955年前,全县商摊、商户达1000多
家。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分别加入公私合营、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有
的成为经销点、代销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经济政策不断放宽,
个体商业得到恢复和大发展。到1985年,全县个体有证商业已发展到3383户,4570
人。1990年,个体有证商业机构发展到4366个,5737人。个体商店、商摊、售货亭、
售货点,遍布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