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华侨状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241&run=13

全县居住在国外的华侨都有复杂的出走历史背景和本人原因。
第一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部分人为养
家糊口,漂洋过海定居异国。这部分所占比例较少。抗日战争时期,国内部分学校
南迁,不少教员、学生流亡到香港及东南亚地区,随后在那里学习工作、定居。
全国解放前夕,一部分蒋介石部队的官兵,部分当地富户和在当地有不良影响
的人,也随之逃往台湾。有些去台人员先后侨居在其它国家和地区,这部分人占全
县华侨总数的90%。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少数侨眷因海外亲属的要求,侨居在海
外。
全县定居在海外的华侨、 外籍华人和定居在香港的共73户,460人,分布在11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4户,苏联8户,马来西亚3户,巴西3户,加拿大2户,
英国4户,日本6户,新加坡1户,印度2户,泰国1户,香港19户。
海外侨胞为谋取生活出路,经历了艰苦的创业阶段。起初,大部分侨胞靠做买
卖、开餐馆、修鞋、理发、副食品加工、当家庭教师等谋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
斗,海外侨胞的从业情况有较大转变。在经济上有实力的3人,政治上有影响的3人,
学术上有造诣的34人。其中教授7人,研究员4人,工程师4人,博士矿人,硕士8人。
其余侨胞在职业性质、经济收入等方面,也都较好。
国内眷属: 全县共有华侨眷属73户,377人。其中,国家干部职工占30%;农
民占70%。分布在全县的27个乡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认真贯彻党的“根据特点,适当照顾”,“便
于侨胞,服务侨胞”’的侨务政策,激发了广大侨眷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他
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富民兴鲁、振兴巨野,都做出了一定
贡献。
县染织厂女工周素娥,是巨野县唯一的归国华侨。前几年,县染织厂经济不景
气,周素娥家比较困难。县侨务办公室每年都给予经济补助。1986年11月,给她提
供无息贷款800元发展经济, 使其脱贫致富,家庭收入增多,生活条件逐步好转,
1987年全家人均收入500元。
华侨通信通汇,“文化大革命”前较为正常。“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
的影响,海外通信被视为“里通外国”,侨胞通信通汇几乎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肃清了“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干扰,
党和政府从维护华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出发,落实了各项侨务政策,通信通汇逐年
增多。到1990年底,全县73户侨眷基本上都与海外侨眷沟通了联系,侨胞汇款额也
逐步增加。 1982年为1.33万元;1983年为1.85万元;1984年为2.52万元;1985
年为3.2万元;1986年为3.51万元;1987年为3.7万元;1990年为5766万元。
1978年以来,侨胞回乡探亲和侨眷出国会亲逐年增多。1983年1月至1990年底,
回乡探亲的11人次;出国会亲的6人次。
国外侨胞都在盼望祖国富强,家乡繁荣。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报效祖国,
造福乡梓。原田庄乡加拿大籍华人王鲁教授,在水利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面造诣
较深,曾获水电博士,是国际水电界知名人士。他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两次回国
讲学, 对我国水电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吕官屯乡美籍企业家孙健,3次回
乡探亲,曾为山东省电脑公司“浪潮牌”微电脑打入国际市场作了不少努力,并为
家乡产品外销,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四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