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学校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235&run=13

教学活动:清末民初的巨野县城乡私塾教育,无体育课。民国16年以后,逐步
兴办起来的学堂、初级小学、中学里,课程表上每周一节体育课,无专职体育教师,
班主任兼课。主要内容是列队、跳绳、游戏、跑步、千米赛等。
1950年以后, 小学一、二年级设唱游课。三年级以上,每周2节体育课,都有
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小学体育课的内容是少年广播体操、60米跑、列队等。中学
体育课以田径为重点,其次是体操和球类。1956年,遵循《中学师范体育教学大纲》,
改进了体育教学课程。。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部分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体育有所忽
视。
师范体育课,除执行1956年、1978年体育《教学大纲》外,1986年,又增加了
一节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课。体育课的各项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要求严格,动作规范,
还增加了一些游戏教材、歌舞表演等。
1952年, 国家颁布了第二套广播体操。 1956年实行“劳卫制”。1975年实行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0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这些,
在当时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各类学校,都很重视课外体育活动。除早操(一般30分钟) 、课间操(15
分钟) 外,50年代、60年代,每周下午1节课外活动。70年代后,每周2节课外活动
时间。小学一般是自由活动。中学、师范则由学生会文体部制定体育活动轮流表,
各班组按照规定场地、内容,轮流活动。主要有田径 (短跑、中长跑、越野跑、跨
栏、跳高、跳远、铅球、铁饼、手榴弹、标枪等),体操(单杠、双杠、木马、跳箱、
平衡木、垫子) ,球类(篮球、排球、足球)。课外活动,是各校各类代表队的集中
训练时间,有时是友谊比赛时间。一般学校都有篮排球、田径、体操代表队。届时,
由有专长的教师或聘请有专长的人,专门指导和训练。
1938年(民国27年)10月10日,巨野教育局组织召开了全县学生体育运动会。有
1000米赛跑等,孔搂学校的学生获第一名。
1950年以后,各中小学根据季节,经常举行体育比赛。有以乡(镇)为单位举行
的,有以学校为单位举行的,也有校、班间的对抗赛,有多项目的(田径各项),也
有单项的(篮球、拔河、长跑、乒乓球等)。部分学校,每年春天或秋天举行一次运
动会。重点学校如一中、二中、试验小学、十二中学等,每年举行两次运动会,一
般在“五一”、国庆节或元旦。除“文化大革命”中有几年受冲击外,一般坚持不
断。
1984年,巨野县体委和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业余体校”,后更名为“体育中
学” 。经费有两单位支付,教师由教育局选派。共有教职工18人。学制3年。面对
全县每年招生1个班,每班45人左右。学习内容除文化课外,每天保证体育训练2—
3个小时。至1990年,已招生6届。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人才1名,“八一”队2名。山
东省队12名,青海省2名,山西省2名,湖南省和陕西省各1名,北京体院3名,上海
体院3名,山东体院8名,其它大专院校体育系60名。共计96名。在山东省田径队的
朱瑞霞,获10公里越野赛全国第一名。在山东省举重队的曹启超,创全国推举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