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216&run=13

常见地方病,主要有疟疾、丝虫病、黑热病、氟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疟疾 又称“打摆子” ,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造成的传染疾病,疟疾蚊为
传播媒介。常见的有间日疟,其次为三日疟。恶性疟常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间
日疟、三日疟多复发,易形成慢性。
疟疾发病比较普遍。每年秋季,城乡各村都有疟疾流行,有的村患病人数高达
十分之三、四。新中国建立后,多方面采取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逐渐降低。1949
年至1959年, 全县疟疾发病率, 年平均20%。1960年,全县疟疾发病者ll万人。
1960年至1979年, 疟疾发病率降至平均8%。1970年后,因“文化大革命”,疟疾
发病率略有回升。1980年后,由于采取综合措施,全县基本七消灭了疟疾流行。
丝虫病是靠蚊虫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多发生在沿河地区或地势低洼、常年积
水、气候温湿的村庄。1971年以来,全县先后进行10多次丝虫病普查和防治。结果
如下表:
丝虫病普查防治表
┏━━━━━━┳━━━━━━┳━━━━━━━━━━━┳━━━━━━┳━━━━━━┳━━━━━━┓
┃ 年 份 ┃ 血检人数 ┃ 微丝虫幼阳性人数 ┃阳性率(%) ┃ 治疗人数 ┃治疗率(%) ┃
┣━━━━━━╋━━━━━━╋━━━━━━━━━━━╋━━━━━━╋━━━━━━╋━━━━━━┫
┃ 1971 ┃ 166946 ┃ 5999 ┃ 1.28 ┃ 5705 ┃ 95.1 ┃
┣━━━━━━╋━━━━━━╋━━━━━━━━━━━╋━━━━━━╋━━━━━━╋━━━━━━┫
┃ 1972 ┃ 153396 ┃ 2331 ┃ 1.52 ┃ 2221 ┃ 95.3 ┃
┣━━━━━━╋━━━━━━╋━━━━━━━━━━━╋━━━━━━╋━━━━━━╋━━━━━━┫
┃ 1973 ┃ 27890 ┃ 106 ┃ 0.38 ┃ 101 ┃ 95.7 ┃
┣━━━━━━╋━━━━━━╋━━━━━━━━━━━╋━━━━━━╋━━━━━━╋━━━━━━┫
┃ 1974 ┃ 11594 ┃ 21 ┃ 0.18 ┃ 21 ┃ 100 ┃
┣━━━━━━╋━━━━━━╋━━━━━━━━━━━╋━━━━━━╋━━━━━━╋━━━━━━┫
┃ 1975 ┃ 1131 ┃ 12 ┃ 0.92 ┃ 12 ┃ 100 ┃
┣━━━━━━╋━━━━━━╋━━━━━━━━━━━╋━━━━━━╋━━━━━━╋━━━━━━┫
┃ ┃ ┃ ┃ ┃ ┃ ┃
┃ 1977 ┃ 5305 ┃ 1 ┃ 0.018 ┃ 1 ┃ 100 ┃
┣━━━━━━╋━━━━━━╋━━━━━━━━━━━╋━━━━━━╋━━━━━━╋━━━━━━┫
┃ 1978 ┃ 10312 ┃ 30 ┃ 0.29 ┃ 30 ┃ 100 ┃
┣━━━━━━╋━━━━━━╋━━━━━━━━━━━╋━━━━━━╋━━━━━━╋━━━━━━┫
┃ 1979 ┃ 9587 ┃ 17 ┃ 0.18 ┃ 17 ┃ 100 ┃
┣━━━━━━╋━━━━━━╋━━━━━━━━━━━╋━━━━━━╋━━━━━━╋━━━━━━┫
┃ ┃ ┃ ┃ ┃ ┃ ┃
┃ 1981 ┃ 2966 ┃ 10 ┃ 0.04 ┃ 10 ┃ 1 00 ┃
┣━━━━━━╋━━━━━━╋━━━━━━━━━━━╋━━━━━━╋━━━━━━╋━━━━━━┫
┃ ┃ ┃ ┃ ┃ ┃ ┃
┃ 1982 ┃ 2620 ┃ 6 ┃ 0.07 ┃ 6 ┃ 100 ┃
┣━━━━━━╋━━━━━━╋━━━━━━━━━━━╋━━━━━━╋━━━━━━╋━━━━━━┫
┃ 累计次数 ┃ 691747 ┃ 8533 ┃ 0.12 ┃ 8124 ┃ 95.2 ┃
┗━━━━━━┻━━━━━━┻━━━━━━━━━━━┻━━━━━━┻━━━━━━┻━━━━━━┛
为了净化病区,消灭丝虫病,县、乡镇级卫生医疗单位,采取全民预防服药和
重点治疗相结合等措施,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县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
黑热病又称“大肚子癖”,是由白蛉子传播的慢性地方传染病。新中国建立前,
患者遍布城乡各地,有的村庄发病率高达十之一、二,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旎,组织大批医务人员,深入农村,逐村
逐户进行调查登记,发现病人,给予免费治疗,对重点疫区喷洒“二二三”或“六
六六”,消灭传播媒介。从195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防治,全县已消灭黑热病。
氟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是由长期饮用含氟较高的水,
使氟在体内蓄积中毒所致。得了这种病,轻者牙齿损坏,腰腿疼痛,重者骨质增生、
钙化(或疏松),严重者腰弯背驼,肢体变形、瘫痪,痛苦难忍。据有关部门普查和
典型取样化验分析, 全县饮用高氟水的有69个村庄,53501人。主要分布在大义、
双庙、大谢集、夏官屯、葛店、大李集等18个乡镇。为了防治氟病,县专设了除氟
改水办公室,采取卫生、水利、乡镇、村民共同集资的办法,从1981年至1987年,
国家用于除氟改水投资20.75万元,群众集资18.8万元,兴办除氟改水工程24处,
新打淡水机井24眼,安装配套水塔和提水机具24套,使31个自然村,2.2万多人,
饮上了低氟卫生水,减少了氟病发生。
狂犬病叉名“恐水病”,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狗、
狼、猫等动物带有此种病原体,人可因为病兽抓咬至伤而患病。新中国建立前,常
有狂犬病发生,因为缺医少药,患者多数死亡。新中国建立后,全县多次开展灭狗
运动,养狗量减少,狂犬病很少发生。1958年秋,全县开展灭狗痰击周两次,打死
狗2.3万余只,至1966年,、狂犬和狂犬病基本绝迹。“文化大革命”舰间,养狗
数量有所增加,特别进入80年代以来,有些人为看家防盗,有的为玩狗、吃肉或制
作皮革,养狗数量剧增,狂犬与狂犬病有所回升。据调查统计,1985年全县养狗数
量3万多只, 发现狂犬38只次, 咬伤21人,发生狂犬病12人,死亡3人。1986年至
1990年,县委、政府多次动员部署,开展打狗突击活动,因偷盗案件时有发生,靠
养狗护家的人依然不少。因而狂犬不断出现。但由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注射疫苗,
县内基本上消灭了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是属于动物源性伴有肾脏综合病的出血热。鼠类是传染源,野鼠
中的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1960年国家确定为传染病。1980年前几无发现。1981年
后, 东部乡村开始发现此病。 1984年,全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774人,死亡7人;
1985年发生924人,死亡2人;1986年发生1012人,死亡7人;1987年发生501人,死
亡1人。 此病早期症状易误诊为流感,以致延误治疗,病情危重。典型病例常具备
三大主要症状,即发热、出血、肾损害,病程经过五个阶段;发热期、低血压休克
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此病的死亡率与地区性、病情轻重、治疗迟早有密
切关系。死亡多发生在少尿期至多尿期。此病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针对各期
的病情,及时给予正确处理,注意早期预防性治疗,设法阻止病情发展,防止并发
症发生。此病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预防此病的措施,主要是
灭鼠,防蛾灭蛾,讲究卫生,搞好个人防护;土地精耕细作,消灭疫源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