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地方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182&run=13

巨野县历史悠久,剧种较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有: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枣梆、
红笛梆子、大平调、四平调、柳子戏、两夹弦等。新中国建立前,常有外地剧团来
县城、乡村演出。喜庆节日、庙会、集会,有的剧团去卖艺,有的是会首邀请剧团
演出。新中国建立后至1990年,全县举行会演、调演10次,创作节目79个,参加地
区会演节目44个, 参加省会演节目6个,获奖节目61个,比较流行的地方戏有以下
几种:
山东梆子是由山陕梆子传入后,受方言影响,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梆子剧种。
清朝初期就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巨野县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均系古
老戏班,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前,县内有山东梆子班(社) 15个,较
出名的有:“大姚班”、“二姚班”、“田班”、“孙班”、“龙灯社”等。特别
是大姚班,建班后经久不衰。1950年,以梆子戏班社为主,成立了“巨野县大众剧
社”,1954年改为“大众一团”。1960年,“大众一团”、复城青年剧团合为“巨
野县山东梆子剧团” 。 “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巨野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4年后,改为“巨野县梆子剧团”。原来有演员60余人,1990年,剧团编制为30
人左右。许多颇负盛名的老艺人,如张学为(黑脸)、岳登鹏(红脸)、宋玉山(青衣)、
窦朝荣(红脸)、刘云亭(青衣)等,在鲁西南享有很高的声誉。新中国成立后,巨野
县梆子剧团的于衍寅(红脸)、时维先(红脸)、刘桂松(刀马旦),都是常为人们称颂
的著名演员。1979年秋,刘桂松主演的《老羊山》,在菏泽剧院连演半个月,场场
暴满e柳林乡玉和集村的刘玉鹏,是山东省梆子剧团的名丑,他主演的《墙头记》,
名动全国。
山东梆子具有粗犷雄健的艺术风格。音乐高亢激昂,慷慨悲壮,曲牌丰富多彩,
优美动听。唱腔属于板腔体,基本板式分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等。原来男
角采用“大本腔”(真嗓音)演唱,声音宏亮,尤其是黑脸、红脸,讲究大腔大韵;
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音)或真假嗓结合演唱。女角唱腔明快俏丽,
悦耳动听。表演细腻传神、朴实逼真,而且多用夸张的形体动作,刻划人物的性格。
该剧种传统剧目丰富, 过去经常上演的有300多个。其内容广泛,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伦理世情、男女爱情等无所不包。主要是历史题材剧目,其中保存了许
多带有反抗强暴势力的剧目,如《反徐州》、《反潼关》、《薛刚反唐》、《黑打
朝》、《红打朝》、《花打朝》等。还有许多“清官”剧,如《铡美案》、《铡郭
槐》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演了一些现代生活题材的剧目,如《白毛女》、
《前沿人家》、《焦裕禄》等。
两夹弦又名四根弦,前身为“花鼓戏”,清代同治年间流行巨野,后逐渐改增
化妆、鼓乐伴奏,由地摊到登台,唱腔由单纯花鼓小调演变为花脸、红脸、生、旦、
丑等多种角色的唱自、武打结合表演。1949年前,全县有不固定自由结合式两夹弦
班社3个, 每班20人左右。没有固定团长、演员,多是在农闲季节临时邀集一些热
爱艺术的玩友学习、演出。1949年后,在龙固、田庄一带,以老艺人为中心,自约
组成农村业余两夹弦剧团两班,共80多人。1954年,成立巨野县两夹弦剧团,名为
大众二团。1960年,下放为田庄公社剧团,至1963年取消。两夹弦剧种的特点是:
装备简便,用人精练,节目短小,演出方便,听之迷人,看之易懂,易于普及。
枣梆是山西梆子的一个旁支,1960年定名为“枣梆”,清代光绪初年流入巨野。
1949年前,龙固、张楼、丁官屯等,常有枣梆剧社演出。1949年后,在独山、章缝、
姜村、龙固一带,有三个枣梆业余剧班,在附近村庄不断演出。枣梆的传统剧目,
大都来源于山西上党梆子,经常上演的有40多出。其中《蝴蝶杯》、《天波楼》、
《访四川》、《彩仙桥》、《八仙关》、《红石关》、《代州缘》、《金玉锁》等
基本剧目,称为“老八本”。菏泽地区枣梆剧团常来县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