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地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6&A=1&rec=18&run=13

巨野县境的大地构造位置, 属中朝陆台山东台背斜的西南边沿凹陷带, 处于
“鲁西断块”华北新断块区(一级)鲁西隆起(二级)地区。地质构造形态为,第四系
与上第三系基本呈水平状态覆盖。 地质构造发展,距今约24.5亿年前的太古代,
便有原始物质堆积,经过泰山运动、五台山和吕梁山等一系列剧烈地壳运动,形成
一套深度变质的岩系,并褶皱隆起成山,长期遭受剥蚀。约在5.7亿年前的蓬莱运
动之后,地壳相对稳定。在加里东旋迥早期,又下沉接受海浸,沉积了以石灰岩为
主的寒武、 奥陶系。至3亿年前的中石炭世,海西旋迥,地壳再次平稳下沉,在奥
陶系的古风化面上接受新的沉积。形成假整合。此后约在O.4亿年中,有频繁地、
小幅度地震荡升降,海陆多次变迁,植物茂密,沉积了含有多个煤层的石炭——二
选系海陆交互地层。 在距今约1.3亿年至2亿年前的海西运动中,巨野地壳由于垂
直升降的差异,出现断裂和极度不平,完全进入剥蚀状态。直到燕山构造旋迥和侏
罗纪晚世之后,地壳垂直运动强烈,再次形成大规模断裂。今县境南部,位于曹县
至金乡、滕县等地一狭长的断层盆地。县境内有从曹县经成武至营里、章缝到巨野
县城的大断裂,将巨野分为西属菏泽、郓城地垒,东属成武、巨野地堑。这种构造
形态,控制了基底轮廓,决定了新生代地层的形成和近代地貌形态的发育,全县属
剥蚀堆积类型,也是河湖沉积堆积成因。根据电测和实际钻孔资料分析,县境内埋
深110米以下, 大部分为淋沥性泥灰岩,其上部为冲积屡。近代地层的形成比较特
殊。大约在中生代时期,巨野可能是一个“海穴”,此与曹——巨大断裂有关,经
过地质构造运动,海渐东移,形成一个内陆咸水湖。该湖东至县境山根,西至龙固,
南至营里,北至郓城、梁山等地,湖底深度低于现废黄河口基面400—900米左右。
由于历代地质构造运动,东部古生代岩石崩塌,剥蚀向西湖底推进填补,形成东部
底高的淋沥性石灰岩,而西南部的伏牛山和西部的太行山剥蚀,在流水作用下的冲
击物,逐渐沉积填补了湖底。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调查资料和勘探出土
化石文物分析推断,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菏泽、成武、巨野一带,已形成浅水
湖积沼泽地区,当时的地面高程为今废黄河口的20—40米,巨野泽大致就是这样形
成的。后经黄河多次泛滥淤积,逐渐形成现今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