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 礼仪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348&run=13


    婚嫁建国前,男女婚姻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联姻程序经说媒、谢恳、传启
、请媒红、讨年命、娶亲六个阶段。
    说媒子女十几岁时,即由父母选择门当户对的青年谈婚论嫁,一般是亲戚朋友保
媒,但也有个别以说媒为生的妇女(俗称“媒婆”)在男女两方间联络。媒婆往往瞒年
龄,瞒生理缺陷,瞒家庭经济状况,用种种欺骗手段撮合从中渔利。媒婆为达到渔利
的目的,相媒前往往暗中通知彼方,使其早做准备。相貌丑陋或生理有缺陷的,则请
人替相,骗对方上当。成婚后,感情不和造成悲剧的为数不少。
    谢恳男女双方家长应允提亲后,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换小条”,又名“谢恳
”,就是将男女双方家长的姓名写在红纸上,由媒人去交换(一般是先将男方的小条
送到女方,再将女方的小条带到男方)。媒人不管到男家或女家,必须先在神主前长
揖“看喜”,然后将小条交给对方的家长。男、女方均留媒人在家吃饭,通常是四个
盘子一壶酒。换小条后,如有一方提出不愿联姻,即告终止。
    传启就是男女两家交换“启帖”,也称“换大帖”。大帖每套四份,一份启帖,
一份拜帖,两份媒人帖。男方启帖和拜帖的封套及帖的正面印有“蟾宫折桂”的图案
,女方启帖、拜帖的封套及帖的正面印有“广寒宫殿”的图案,媒人帖不印图案。男
启是求婚,女启是承答。男启写“附其以通”,女启则答以“山河永固”。媒人帖写
“恭恳台允”或“敬求金诺”的请求语。帖为七个折页,俗称“七幅全柬”。换大帖
就是定终身,之后男女双方不得反悔。
    换大帖仪式非常隆重,旧俗是“羞男不羞女”,媒人先到男家,将男家的全付启
帖装进拜匣,用红包袱包上,再送到女家去。如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即作罢;如同
意,媒人便将男家的全付启帖交给女家,以作凭证,并将女家全付启帖带给男家。
    订婚,没有年龄限制,一般是十二、三岁,也有十六、七岁才订婚的,再大了,
外人则有非议。旧俗,男女联姻,多数是女大于男,有的大一两岁,有的大三四岁,
甚至大七八岁。女大于男视为吉利,故有“女大一,有饭吃;女大两,黄金长;女大
三,有衣穿”之谚。
    请媒红传启这天,女家只简单地招待酒饭,不设筵席;男家必须大摆筵席以谢媒
人,俗谓“请媒红”。这天所有媒人都到男家赴宴,俗称“请媒红席”。男家并请邻
近有声望的人来陪客,俗称“陪媒红”。陪媒红必须携带点心和酒,否则便是失礼。
媒红席一般是四大件,有的是八大件。席上最重要的是酒,媒人吃的酒越多,主家越
喜欢。未来的新郎必须出来谢媒人酒,不饮则长跪席前捧杯苦劝,直至被劝者畅饮而
止。媒婆多不吃媒红席,而令男方将摆席用的钱折算给她,俗称“折干”。
    讨年命结婚前先讨好年庚,俗称“讨年命”。即由媒人到女方家抄女方的生辰八
字,曹西北也有男家父母去的。如女方不同意近期结婚,便不抄给男方。讨来年庚后
,男方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迎娶吉日,然后将吉日通知女方,俗称“送好”
。之后,女家操备嫁妆,男家建造修缮新房,添置床帐,做新衣,操办盒酒。
    娶亲是日,男女双方宅门上悬挂彩绸,贴门对(喜联)。在这当日或前一日,女方
须将嫁妆送到男家。送嫁妆这天,男家必须将盒酒送到女家,盒酒有的是两架盒子一
个酒,有的是四架盒子两个酒,或八架盒子四个酒以至更多。娶亲车上扎上拱形车棚
,系一雄鸡,棚前口用花被或红毡遮蒙,棚后用单子蒙蔽。
    娶亲时,男家必须请一位年高富有社会经验且儿女皆全的老妇做“娶女婆”乘车
轿去迎娶新人。娶女婆带上男家准备的一匣,内装有新娘的嫁衣(俗称“催妆衣”)、
冠带及婚书,上面写有新娘梳妆的时间、地点、上下车的方向等。车夫、娶女婆胸带
红布条,牲畜头上亦系红布条。车过村、拐弯均放炮。车出入男女方村时,不走同一
条大路,取出东进西方向。
    用轿娶,有单轿、双轿之别。单轿,新郎不去迎亲,而去一男少年压轿。压轿者
至新娘家多坐轿里不下来,待女家以钱包诱之才下轿,回来时,压轿人乘车。富户、
绅商用双轿娶亲,新郎、压轿人各乘一轿。至女家,新郎必行奠雁礼(无雁以鹅代之
),迎娶回来时,压轿人乘车,新郎、新娘各乘一轿。新郎在前,新娘在后。用双轿
娶,运送嫁妆与送盒酒者常竟日不绝于路。嫁娶时,更是旗幡蔽日,鼓乐喧天,迎娶
人等塞诸道路,迎贺者村村不绝,观者如堵。迎娶归来常是星月满天,纱灯对对耀如
白日。
    迎亲车、轿出村后,新郎则着新衣,拜祖先、父母、亲邻。亲邻多来帮忙收拾喜
房,扫院子,摆桌子“忙喜”。庭院正中置天地桌,上置一斗一升,斗内装满红高粱
,并蒙上大红纸,正中插一秤,上系一黑色手帕,升里烧成把的香,前竖一面铜镜,
天地桌前还放一大铁火盆,燃着木柴。新娘在娶亲车到来之前,要做好“上头”准备
,即梳头盘纂,戴头饰,穿新衣,蒙上“蒙头红”。车来后由两人用椅子将其抬到迎
亲车后头或轿前,不能用脚踏地,当娶新娘车回到新郎家门前时,新郎必须出门迎接
,同时有两位携大红毡的青年将红毡铺在车的后头,新郎站在毡上,再由架新娘的两
位姑娘从车上将新娘迎下来,站在新郎的后面。使新郎新娘足不踏地,携毡的青年便
将红毡轮番接换,俗称“倒毡”。新娘新郎走进大门时,预先藏在大门的两位姑娘,
便将手中拿着的用红纸裹的一把麦秸点着,俗谓“点麦秸火”。曹县东南部是在新郎
、新娘进大门后,便另由两位姑娘端着事先准备好的两盘枣、谷草、麸子、青铜钱等
往新娘头上倾撒,俗谓“撒索索”。东南风俗认为幼儿佩带“索索”钱最吉利,故在
撒“索索”时,小孩争拾索索钱和枣子。迷信认为儿童争拾“索索”钱和枣子的时候
,就会将随新娘来的小鬼挤出去。
    旧俗以左为上,右为下,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新娘必须站在左边,一生同丈夫并
坐,只此一次居上。新郎、新娘在天地桌前站好后,便开始鸣放鞭炮,拜天地,同时
也将事先包好的麸子、盐和柏叶撒进火盆里,取“有福”、“贤慧”和“百无忌讳”
之意。拜过天地后,接入洞房,新郎新娘并肩坐在椅子上,由同族的嫂子或其他具有
社会经验的妇女,用秤杆将新娘的蒙头红挑去,甩在新人床上的棚箔上。同时念“蒙
头红,高高挑,一年一个大胖小;蒙头红,高高挂,一年一个胖娃娃”。曹县东南部
是新郎挑蒙头红,闹房的小孩念歌。之后,新婚夫妇喝交心酒,拜床。拜床后,坐在
床上,称“坐帐”。有人为新郎、新娘送上两碗带有红枣和半熟豆芽的面汤,旁边的
人问新郎、新娘有枣吗?又问豆芽生不生?新娘多不回答,也不喝汤。新娘不喝,则
泼在新人的床下,意要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婚后三日内,新娘必须守夜,不外出,夜间多不睡觉。旧俗有新娘坐一夜添一顷
地的说法。次日一早,新妇便去公婆处请安,正式与公婆见面,熟悉新家庭的生活。
三日内闹喜听房除男性长辈和兄长外其他人均不得闹喜、入新房;不论辈数与年龄大
小都可闹喜、听新房。旧俗认为无人听房则不吉利,所以常准备好酒菜请人听房。如
无人听房,便在新房下竖一扫帚,戴上帽子,以象征有人听房。三日内,亲邻都与新
娘送面条,俗称“送喜汤”。亲朋邻里,凡送喜对或挂帐者,男家均设宴招待。
    回门结婚三日新娘回娘家叫“回门”。是日女家备车马去请新郎、新娘;同时男
家也备车马送,俗谓“认门”。春节前结婚的多与春节拜年合而为一。这一天女家大
摆筵席,并请亲友数人作陪,俗称陪“新客”。陪客的需带糕点与酒。新郎到村后,
陪客的人迎至村头,长揖请新客下车。新客下车后作揖答谢。然后,陪客的引导新客
至客厅,每至一门,双方均作揖让进。陪客人还陪同新客参拜岳父家神主和岳父母等
长辈,接着吃酒用饭。新郎及新娘的餐具、酒具都是双份。新郎不得终席,十几个菜
后便离席,否则会被人讥笑。有的地方,新郎吃饭时,必须暗暗将一半馒头藏在袖内
带回去喂牲畜,以为吉利。饭后,陪客人陪同新郎向岳父母告辞。后由陪客人长揖送
新客上车。是日新娘必须同新郎同车回去,不得留住娘家。
    追节新婚后第一年夏天,一般在麦收后,新夫妇携带礼物到岳父家省亲,新郎当
日返回,新娘过三伏天后再回婆家。曹县俗语有“头伏凉快二伏热,过了三伏送大姐
”。此期间,新妇必须给丈夫、公婆、大伯哥、小叔、小姑等人各做一双鞋,俗称“
满家鞋”,还得给新郎买扇子一把、手巾一条,富家再给新郎做单衣一两身、床帐一
套,俗称“追节”。
    请十五婚后新媳妇需在娘家过三个正月十五,俗有“新媳妇看灯死公公,看火死
婆婆”的说法,一般是正月初十前由娘家人请走,十六回婆家。亦有不便回娘家的,
娘家便送来蜡烛,谓之不看婆家灯。
    建国后,国家公布了新婚姻法,规定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提倡喜事新办,废除
一些繁琐的封建礼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青年男女,多由人介绍谈恋爱,双方无
异议后,便登记结婚。农村真正自由恋爱姑婚的甚少,多是由父母出面,请媒人从中
说合,见面多由媒人约定,可在集上,可在某处。见面时男女并不交谈,只是互看相
貌,如无异议,再约期交谈,待双方都感满意后再订婚。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男青年,很
难找到对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便实行“换亲”。后来,部分贫困户青年也因
找不到对象而采取换亲的方式。虽是换亲,二或三家儿女必须见面,行与否必须征得
儿女的同意。也不能包办,但三家六人很难作到家家条件相当,人人满意,往往有一
二人照顾父母兄弟,不得不违心地表示同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换亲之风才
有好转。
    80年代,女家大要彩礼之风颇盛。旧婚俗虽有沿用,但娶亲改用自行车、汽车、
吉普车、轿车等。有的青年男女,领取结婚证后外出旅游结婚,有的参加集体婚礼。
    喜庆送粥米新婚夫妇生第一个孩子,谓之头生子。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婴
儿出生后,遂去岳父家报喜。岳父家择定吉日,一般选在第5天、第9天或第12天,给
女儿家送粥米。所送东西主要有小米、鸡蛋、红糖、芝麻盐和新生儿衣帽等。是日主
家设宴招待客人,客人看新生儿还要拿看钱。
    做四生曹县西北部在孩子满四周岁时,亲戚朋友为其做生日。是日亲友携带为幼
儿准备的衣服、鞋袜和其他礼物前去做生,幼儿的父母则设宴招待客人。儿童过生日
,早晨为其煮鸡蛋,从身上滚滚再吃,谓之“滚运”,喝清汤面条,以为可聪明伶俐
。
    祝寿老年人过生日吃面条,可求得长寿。人到六十,子女方为祝寿,亦叫“做生
”。在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女儿要送一块肉(重六十六两),民间有“六十六,割块
肉”的俗谚。庆六十或八十最为隆重,是日,所有亲朋都来拜寿,所携礼物一般为肉
、鱼、鸡蛋、糕点、挂面、烟、酒之类,但还要有桃子,若不是桃子成熟季节,则常
以面制假桃代替。建国前,有声望的地主、士绅过生日极为铺张,所送贺礼常有寿帐
、寿匾、屏风或如意等,主家除设宴招待宾客外,还常搭台唱“大戏”,请雅乐。建
国后,特别是近些年以来,有的改为放电影或在广播电视中点播歌曲。为老人做生日
不能间断,若间断则叫做“断头生”,不吉利。
    贺功名清代,凡考中进士、举人、秀才的,就认为取得了“功名”,亲朋均前往
庆贺。中进士、举人多是搭台唱戏、张乐设宴,考中秀才多是设酒宴。
    贺新居旧俗建房需先择吉,俗称:“看好”。上梁时鸣放鞭炮,梁上贴大红纸,
多写“上梁大吉”、“青龙攀玉柱,白虎架金梁”等吉利语,是日还要摆宴席酬谢建
筑工人,迁居新房时,还要再次庆贺。
    贺生意开张店铺开张,俗称“开门”。是日店主贴上对联,放挂鞭炮,即算开张
。亲朋好友则送对子、贺幛、匾额等以示祝贺,店主往往大摆宴席,以酬谢贺者。
    丧葬旧俗沿用木棺土葬。人过六十便为其准备棺木,俗谓“喜活”,并做好“送
老衣”。在老人断气时,迷信习俗为家人高声呼喊亡人灵魂转回谓之“喊魂”。老人
停止呼吸,家人便给亡人穿“送老衣”(男单、女双)。此时严禁哭泣,以防眼泪落在
尸体上。然后将尸体移至灵床上。灵床设在堂屋当门,尸体头向外,脚朝里,并用苘
麻系住亡人的足尖,谓之“绊脚索”,以防“炸尸”。灵床前放一束用苘麻绑扎的谷
草,俗谓“隐身草”。床后放一盏点燃的植物油灯,迷信认为可验死者灵魂转世行程
的远近。一切就绪后,全家人从停尸之屋出来,将门闭上,并用苘麻系住门鼻,然后
由嫡长子将门跺开,率领全家,烧化纸钱,放声大哭,俗谓烧“倒头纸”。如有事先
扎好的纸轿,也在这时焚烧,名为烧“倒头轿”。烧过后,死者的儿子、儿媳及女儿
按男左女右分别守在灵床两侧,俗谓“守灵”。邻人皆忙着缝孝帽、糊白鞋、做“衣
饭”、搭灵棚、报丧等。
    成殓成殓时先在棺材内铺上一层青灰,再铺上俗谓“托背”的褥子,上摆七枚铜
钱,然后将死者由灵床移进棺材内,死者头枕布缝制的雄鸡,口含“噙口钱”。“噙
口钱”为铜钱、白银或金钱,上系红线,挂在死者的耳朵上。同时将用白面羼和头发
做的七枚小饼(名为“打狗饼”)藏于死者袖内,右手握一条手巾,左手握一束香,然
后用纸蒙上死者的脸,将棺材轻轻盖上,并留一条缝隙,俗谓“留口”。当死者儿女
都在场,才能将棺材封死,俗谓“挂口”。挂口前用棉絮蘸盆内清水给死者洗脸,洗
时还得低声祝祷,要死者灵魂早升仙界。然后,再拿镜子照一照,表示让死者看看是
否干净,照后,遂将镜子摔碎,此刻举家嚎啕大哭,同时将棺材封死,再不得打开。
棺材口压一缕五彩丝线,男左女右。
    亡人家的门户均贴上白纸,大门旁挂一簇用白纸剪成的“纸骨朵”,用纸多少,
按死者年龄而定,一般是一岁一张。
    棺材前通常挂一白色布幔,中央白纸条上写着亡人姓氏,叫做“旌”。旌前灵棚
下垂一竹帘,前置方桌摆供食香烛,两侧为死者侄儿、孙子跪棚处。
    戴孝死者家除三岁以下儿童外,不论男女均着白鞋,穿白孝衫,戴白孝帽,俗谓
“持服”,服分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时间分别是三年、一年
、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死者的子女为斩衰服,俗称“重孝”,时间是三年。如
嫡长子已去世,则长孙的服色与嫡长子同。死者的侄孙晚辈与亲戚等,服色的轻重与
时间的长短均有规定。旧社会男尊女卑,丈夫死后其妻子必须服三年的斩衰服。
    吊唁亲邻闻讯均携带纸、箔前往丧家吊唁。吊唁礼仪通常是行至灵棚下长揖而跪
,伏地哀嚎。近亲吊唁通常是进死者的家门或进村便哭,直哭至死者的灵堂前。吊唁
者如是男子,男孝子则至灵棚下长跪谢孝。如是女子,由女孝子出来谢孝。孝子谢客
恳亲。送殡必须持哀杖(即哭丧棒)。
    烧纸骨朵又称“点纸”,于死者死后的第三日黄昏举行,一般是绑扎一车一马一
个司马纸俑和二或四个侍奉死者的纸俑。是日近亲都得到场,丧家将死者的衣帽纳入
冥车中,表示死者已登上车,冥车前面是吹奏哀乐的乐队,乐队后是人抬的供桌,上
摆有供食,并罩一香楼,其后便是孝子,亲戚多在孝子的两侧,孝子和亲戚送死者至
十字路口便不再送,随之将冥车、纸俑和纸骨朵一起烧化。意思是使死者乘车早登仙
界。
    数七自死者死日算起,以七日为期烧化纸钱,祭祀死者。安葬死者的日期,也多
以“七”期计算,一般是一“七”或三“七”。小康之家多在五“七”,乡绅之家有
停棺十“七”或百日的。
    冥物也称“舍火”,是给死者准备冥界用的屋宇、车轿、人马。一般是只扎一纸
罩,或附加男女两俑。豪绅地主之家,棺材罩子多用木雕成,上张锦缎,满载金花,
前后左右都插着戏剧纸俑,高约两丈余,纸扎冥物更不计期数,楼台亭榭、车马轿舆
、牛羊鹿驼,搴旗开路、执鞭追镫的纸俑等。
    殡葬死者俗称“出殡”,其时丧家常请有社会经验且富有声望的人来主持殡葬、
收礼等事宜。总负责的称为“大执事”。大执事管理库房、礼房、行礼、发丧。库房
负责酒菜;礼房负责收礼。礼有钱礼、纸礼、飨糖等。如死者为官宦之家,或在地方
上有一定权势,常是吊祭者拥塞灵前,自早至午络绎不绝,哀嚎和鼓乐之声不绝于耳
,挽联挽幛满院悬挂,纸箔飨糖满屋堆积。劣绅恶棍、贪官污吏,往往派礼、索礼,
借死去爹娘而大赚其钱。
    出殡前,棺材上撒些红高粱,然后将“旌帘”搭在棺材上。死者的嫡长子执招魂
幡领丧,诸孝子在后。孝子前有个抱斗的,斗内放有用柳棍儿、秫秸莛做的弓箭、隐
身草和备烧化的纸钱及买路钱。棺材抬出门外,置于丧架上,然后罩上纸罩。抬棺的
有16人、24人、32人之分。棺材抬起,长子摔老盆子,打纸幡,开始送葬。一人喊路
指引,抱斗的随走随撒买路钱。途中举行路祭仪式,亲友按一定关系分成几班,逐一
进行。行礼时,均有“响班”吹奏哀乐。棺材抬至墓地放入挖好的墓坑中,然后将招
魂幡、哀杖分别放在棺材的前头和两侧一起埋葬。封土时,将罩子和所有的“舍火”
一齐焚烧。坟封好后,嫡长子夫妇(有的地方是亡人所有的儿媳)必须在新坟上抓几把
土用衣襟包回家去。
    圆坟殡埋死者的第三天,由嫡长子率众孝子到新坟上去烧化纸钱,修整坟墓,俗
谓“圆坟”。圆坟后,五“七”、十“七”及百天去死者坟前烧纸。死者家中三年内
不贴红门对。
    周年是日近亲挚友均携带供品、纸箔去死者坟前摆供烧纸,哭奠死者,丧家备简
单的筵席招待亲朋。三周年时,死者子女将孝服脱去,俗谓“脱孝”。过三周年时,
比前两次隆重,死者的女儿多在三周年为死者扎阴宅,使“响”奏乐,有的大动宾客
,设宴很多。富户人家常借三周年行礼成主(木主牌位)。
    建国后,对殡葬进行改革。50年代,主要是改革殡葬礼仪,提倡节约办丧事。6
0年代,主要改变乱埋乱葬占用耕地的现象,并平掉老坟,新坟实行深埋,有的生产
队或自然村利用荒地建公墓。70年代,开始推行火化。火化日亲朋向遗体告别,致悼
词,奏哀乐,静默致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