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民间娱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328&run=13


    曹县民间娱乐活动历史久远,以传统民间舞蹈为主,种类较多。如《狮子舞》、
《龙灯舞》、《竹马舞》、《花伞舞》、《放蝴蝶》等,都较有地方特色,其中《竹
马舞》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县城内向有“北关的狮子,南关的叉,大石桥的好
竹马”之说。建国后,县文化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舞蹈工作者对失传的民间舞蹈
进行了发掘、整理,并在吸收古老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1955年,曹
县文化馆挖掘整理的《花伞舞》、《放蝴蝶》参加山东省青年艺术会演后,又晋京演
出,受到好评。1979年改编的高跷舞《走娘家》参加山东省音乐舞蹈曲艺会演,获演
出奖。
    狮子舞俗称“玩狮子”,以曹城镇北关村最为有名。狮子头是用纸浆糊成的硬壳
,狮身用苘麻结成,染成绿色。舞时1人顶头,1人披狮皮、架尾,1人持绣球。绣球
一晃,雄雌二狮先后出洞,做伸腰、理毛、洗脸、观望、偎依、亲吻、磨鬓、擦肩等
动作。民国期间,北关村梁妞子(绰号)演技绝佳,曾用48张方桌,搭成高山岩穴,狮
子在高山岩穴间相互追逐,蹿纵跳跃,如履平地,疾若闪电,雌狮又如变魔术般瞬间
生下小狮子,并对小狮子抚摩舔毛,挠痒哺乳,继之教以下山跳涧,蹿跃扑食等技能
。
    龙灯舞龙灯是用竹扎制,为圆筒形,上蒙绘有彩色鳞片的布,首尾连结共18节,
9硬9软。每节下有木柄,1人控制1节。此外还配有绘制的朵朵祥云。舞者须有一定武
功,行动敏捷,方能与巨龙相辉映。龙灯舞须在夜晚举行,因龙身每节内都点燃蜡烛
,舞时再配以飘渺行云,使人看去,恰如真龙在云中翻滚。特别是在森林中表演,忽
明忽灭,忽隐忽现,忽上忽下,更为奇观。“文化大革命”中,龙舞被视为封建迷信
而禁止。
    竹马舞竹马是用竹子扎制而成,马身四周结以苘麻,染成各种颜色。舞时,人跳
进马身的圆孔中,将马揽起,用带系在腰间,一手擎头,一手执鞭,马颈缠系响铃,
人摇马头,丁当有声。内容多为王公显宦合围射猎场面。表演人数视服装、道具而定
。人物有老帅、马童擎幡者、驾鹰者、持炮者以及男、女骑士等若干人。驾鹰人开路
,老帅压尾,舞跑穿插有序,队形多变。队形有剪子股、铁锁扣、二马分鬃等。
    花船舞花船是用竹竿扎成,上有顶棚,下用布围作船身,并结有彩绸,缀纸花。
船前、船后各有莲花灯一盏。船数不定,但不得少于2只,多者可达6只。内容多以《
白蛇传》为主。舞时,青、白蛇似坐于船中,艄公舞棹引导,船随艄公转移,进、退
,队形变化与竹马大同小异。此外,还有些人化装成鱼、龟、虾、蟹、蚌等水族动物
伴舞。

花船舞
大头舞即“明月和尚度柳翠”,故事出于冯梦龙《喻世明言》,写的是轮回报应。大
头舞为哑剧,男为明月和尚,女为柳翠,均戴用纸浆糊成的大头壳。舞时,明月和尚
身穿僧衣,手执拂尘,起伏跪拜,启迪柳翠皈依佛法。柳翠身着丽服,按鼓点扭动上
场。明月、柳翠左舞右转相互示意,以期明心见性。建国后曹县北街群众改“度柳翠
”为“柳翠动员明月和尚还俗”,寓意更进一筹。
    二鬼摔又名二王争太极,是单人表演的傀儡舞。道具是一个木架,上绑两个木偶
,一是刘邦,一是项羽,2人争抢一个太极图(代表天地,即江山)。舞时,将傀儡绑
扎于腰间,手脚都穿上靴子,成为刘邦、项羽的脚,带架人起伏转动,看去像似两个
人扭在一起摔跤。这个节目主要是讥讽刘邦和项羽争夺江山的情景。
    高跷舞为大型集体舞。道具是木制的直拐,高4尺,有的高达6尺左右。表演时用
麻绳将拐子系于膝下,演出人数多少不等。其技巧有叉腿、跌倒、扑、爬、跪等,节
目内容主要有“拍蝴蝶”、“扭秧歌”、“王小拉驴”等。
    伞舞又称为蹦伞。道具是用纸扎成的花伞,柄长8~9尺。一人持伞在手中旋转,
随着音乐节奏起舞(建国前持伞者为一穿毛朝外皮袄的老鞑靼,后改为一青年)。接着
,4位姑娘出来作抢伞传情之戏,抒发爱情。建国前除4位姑娘外,还有一个妖婆,后
除去。
    放蝴蝶与蹦伞一样,演员除有跪、跳、跌、滚、仆、翻等技巧外,还要能歌善舞
。其道具是用平滑的竹篾和白鹅绒扎制的蝴蝶,少则五十余根,多则一百余根,排放
于男演员衣服内。演员四女一男,内容为一青年仆人领4位姑娘在园中扑蝶观花,闻
山大王下山抢亲,便作鸟兽散。表演时先唱对花歌十余首,接着男演员抖出蝴蝶,四
位姑娘争相扑捉,蝴蝶越来越多,姑娘们扑蝶,舞蹈亦越来越紧张。在灯光配合下,
蝴蝶翻飞,人影飘拂,蔚为奇观。正值扑蝴蝶酣舞之时,忽报山大王下山,男演员一
个滚身,将蝴蝶全部收尽,这是蝴蝶舞的一种特技。
    马叉舞道具即三股马叉,中间一股稍长,两面有刃,叉柄端有两个活动圆片,柄
为五尺长的光滑木杆。舞叉可单人或多人表演。其技巧很多,如滚身、背剑、担山、
望月、缠丝、卷帘、腾空等,相互连贯,变化无穷。以曹县南关的叉舞最负盛名。每
当马叉舞起来,即哗哗啦啦作响,再配以鼓铙等打击乐器,使观者有置身战场之感。
60年代,县有舞火叉者,每当夜晚即如火把一般,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
    花车舞与拉驴舞相似,花车上坐一年轻妇女,一老汉推车,一丑青年拉车。车行
在狭窄崎岖、泥泞的小道上,推拉车者涉水、爬坡、左旋右转,极力表演推车之难,
终于度过难关,登上坦途。建国后,又改为老汉推车,姑娘拉车给军属送光荣匾。
    江头背婆与二鬼摔一样,都是单人表演的傀儡舞。其内容是一瞎一跛的一对老夫
妻遇到了火灾,你帮我助共同从烈火中跌跌撞撞地逃了出来。
    抬阁是近于汉代剑鼓舞形式的一种舞蹈。道具是长宽各三尺三寸的一特别方桌,
桌子正中凿有碗口大的洞,洞中树木桩,木桩上装有许多铁支架,选8岁儿童多人,
化装后系悬在铁架上,再穿上外衣将铁架罩住。铁架分4层,高达一丈五尺以上。选
轿夫十余人,分为3组或4组,每组四人,轮流抬阁。表演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如《白
蛇传》、《赵匡胤送京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最上一层为《
孙悟空大闹天宫》。清末民初,曹县佛堂街的抬阁最负盛名,每出动常为十余架,灯
下表演最为壮观。
    肘阁与抬阁基本相同。肘阁是将铁支架系于一壮汉身上,架2层,高七八尺,上
系化装小童,内容与抬阁同。肘阁常是30~40架一齐出动,十分诱人。
    独杆轿2人抬1根粗木杠,上坐一戴高梁秸扎制眼镜的丑官,手拿大纸扇,上写“
升官发财”四字。抬木杠者左右摆动,使坐在木杠上的官吏摇摇欲坠。
    辇为一种木制轿式的神龛,上系五色彩绸。辇有文、武两种。文辇将神龛系于轿
杆上,4人抬舞,动作、步法与抬轿相同。武辇神龛底层有4个长尺许的把手,表演时
,2人作骑马式将辇架起,以抬轿的步式绕场走动,一面走一面将辇抛向天空,高可
盈丈,抬辇者再准确无误地接在手中。辇舞内容多为求雨时举行,建国后已不再表演
。
    灯会、焰火明代,曹县盛行纸扎灯笼,每逢佳节,户户悬灯。至嘉靖年间,黄河
决口毁城,此俗稍改。建国后,每当春节至元宵节则于公共场所、大街悬挂灯笼,供
人观赏。70年代后期,又改为由单位出资扎制,在县职工俱乐部举行灯展,观者如云
,摩肩接踵。
    建国前,曹县城乡盛行放烟火,燃放日期一般在元宵节和农历二月二日(即龙抬
头之日)。曹县的烟火制作以苏集乡的柳窑村最负盛名,不仅花样多,形式新颖,且
能连环成套,比如文武大花、炮打滑县、老杆、四门斗、火羊、火伞、火船、葡萄架
、绒花树、火牌坊等均著名。一般燃放时间在煞过戏之后,因此曹县有“煞罢灯戏放
烟火”之歇后语流传。80年代后,因场地所限和耗资颇费,放烟火者日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