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民间文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316&run=13


    民歌曹县民歌丰富多彩,内容多能反映社会现实,有较强的思想性,在形式上带
有浓重的戏曲特色,因而形成了既有“小曲子”的细腻韵味,又具泼辣豪放的风格,
在音乐节奏上也表现出明快欢畅的特点。曹县文化馆自50年代开始进行搜集、整理。
80年代,县文化局又发动各乡镇文化站干部、职工、学生等进行大规模普查,3年时
间共搜集民歌4000多首,民谣577首,民间谚语2605条。

缝衣歌
    一更鼓儿响,手拿洋火柴,点上小洋灯,端出针线筐,俺把棉衣缝。送到前线去
,慰劳众弟兄。我的好郎哥呀,你好挡寒冷。
    二更鼓儿响,东方月光明,照进西屋来,飞针并引线,累的手脖酸,为的我郎哥
,再累也应该。

(30年代)

小铁孩
    小铁孩,铁狠狠,穿着铁鞋铁布襟。
    头顶帽子三尺五,手拿钢刀六百斤。
    磨刀磨了三缸水,匕刀匕了整三春。
    杀了人头当瓜滚,血水淌它一人深。
    不是黄河隔着我,杀了朝廷坐龙墩。

(30年代)

劝夫参军
    奴的夫,奴的郎,离开咱家乡,赶快上战场。奴的郎,奴的夫,要做大丈夫。为
妻也要入队伍,前去当看护。打走鬼子还家门,咱俩好似又结婚。

(抗日战争时期)

送情郎
    天上布满星,送郎去当兵,他也不说话,俺也不吭声,月牙跟着看,星星撵着听
。

(抗日战争时期)

印子钱
    印子钱,一还三,利加利,年年翻。一年借,十年还,几辈子,还不完。

(40年代)

穷人难
    穷人难,无米又无钱,种人家二八地(按佃二、主八分成),吃碗饭,越想越是难
。哎唉哟,越想越是难!
    二八地,真不易,出尽牛马力,十粒粮食分两粒,不够一月的。哎唉哟,不够一
月的。
    借一斗,还三斗,年年都不够,吃糠咽菜喝稀粥,窝窝也没有。哎唉哟,窝窝也
没有。
    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咱们分土地。穷人有吃又有穿,从此翻身不再难。哎唉哟
,从此翻身不再难。

(解放战争时期)

穷人从此见青天
    旧社会,三座山,穷人整天没吃穿;自从有了共产党,穷人从此见青天。

只要想起共产党
    只要想起共产党,孤儿有了亲爹娘。十冬腊月不觉冷,半夜三更出太阳。

(解放战争时期)

我们和党一条心
    水仙花开根连根,人民和党一条心。海枯石烂心不变,永远跟在党后边。

(解放战争时期)

沦陷一回又一回
    沦陷一回又一回,土匪变兵兵变贼,县长领兵出城打饭围。

(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

求雨歌
    哭老天,拜老天,哭得老天可怜怜。三天要下罗面雨,地里庄稼青崭崭,三天不
下罗面雨,死了小女谁行善?

(40年代)

农民过上好日子
    吃不愁,喝不愁,腰里不断十块头。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先住瓦房后住楼
。

(50年代)

农民恋的是两亩地
    露珠恋叶瓜恋架,蚯蚓恋地蜂恋花,农民恋的是两亩地,不收就得干蹦哒。

(50年代)

政策对头
    政策对了头,农民有奔头,政策不对头,农民吃苦头。

(50年代)

叫咱毛主席也看看
    玉米棒,三尺三,粒大如枣金闪闪。社长看了拍手笑,社员看了喜心间。爷爷两
手没拿动,我和哥哥抬上肩。喊着一二进北京,叫咱毛主席也看看。

(1958年)

新娶的媳妇把粪担
    一朵牡丹红艳艳,新娶的媳妇把粪担,粪水弄脏绿裤角,热汗湿透花布衫。新郎
一旁忙劝说:“婚期就该歇一天。”新娘那里抿嘴笑:“你忘啦?跃进计划要提前。
”

(1958年)

英雄睡觉枕铁锨
    铺着地,盖着天,英雄睡觉枕铁锨,啥时醒来啥时干,一气翻地两亩半。

(50年代)

盖新房上梁歌
    一块地,四方方,盖的屋子亮堂堂。这边修的喂马槽,那边修的粮食仓。还修燕
子三滴水,还修筒子门楼两边光,栽上一棵梧桐村,好让树上落凤凰。

(50年代)

圆月歌
    小月饼,十二层,金花银花里外精。不吵架,不骂架,四个大姐跪下吧。拜拜月
,拜拜星,保俺明年好收成。

一对好鸳鸯
    新人进新房,新灯挂新墙,掀开红罗帐,一对好鸳鸯。
    民间传说黄巢的传说黄巢传说为曹县孙老家镇黄胡同人。中状元后,因貌丑被谪
贬为平民。黄巢回家后,气愤莫名,便去盘石镇(今曹县城)西边的皇官寺(今烈士陵
园)筹划起义。
    皇官寺和尚法号辩律,夜晚屡见鬼卒偷油。一日,鬼卒又去偷油,被辩律捉住,
问其名姓及偷油的原因,鬼卒答道:“黄巢造反,当杀人八百万,现在地府正日夜赶
造死者的名册,故来窃油点灯。”辩律问道:“册子上面有无我的名字?”鬼卒道:
“待我回去与你查一查。”次日晚,鬼卒告诉辩律说:“头一个便是你的名字。”辩
律一听大惊,从此便小心地侍奉黄巢,常常弄些好酒菜请黄巢吃。黄巢见此情形问辩
律道:“你这样待我,有什么事情要我作吗?”辩律便将鬼卒偷油造册之事告诉了黄
巢,并要求黄巢不杀他。黄巢道:“你待我这样好,我怎么会杀你呢?请你放心。但
有一点,我起事之日你最好躲一下,以防误伤。”
    黄巢起事的那天,辩律觉着到哪里都不严密,最后便躲进庙后东边的大枯槐树窟
里。黄巢想:“辩律和尚待我这样好,我不仅不杀他,这天祭旗牲口都不去杀,但祭
旗又必须得杀点东西,杀什么呢?”黄巢想来想去没有什么可杀,最后便决定砍庙东
侧的枯槐树祭旗。于是他提起刀用力照槐树上就是一刀,只听“喀喳”一声,辩律的
头随着枯树干滚了下来,黄巢一见大惊。故曹县有句俗话:“人死变驴,在劫难逃。
”
    (编者按:黄巢起义为人民所拥戴,统治阶级惧怕人民,歪曲历史事实,不得不
捏造黄巢当杀人八百万和在劫难逃的迷信传说。旧《曹县志·兵燹志》有“……在前
则黄巢赖李克用平之……”等语。黄巢确系在曹县一带起义的,黄巢究系何村人,现
已无据可考。)
    李秉的传说李秉,今曹县古营集乡人,明代吏部尚书,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一
年,暹罗国进贡一巨烛,高7.8尺,径1尺余。据贡使说,烛燃着后会出现很多故事。
李秉则认为烛里有暗器伤人,力谏皇帝不观烛。贡使大怒,便与李秉赌誓,如烛里隐
有凶器情愿杀头;李秉也说如无凶器也愿输掉人头。烛燃着了,观烛的人很多,皇帝
因心内生疑不敢前去观烛。至第七日烛将燃完的时候,尚未发现什么动静。李秉见事
情不妙,便吞金自杀。李秉刚死去,烛便爆炸了。
    (编者按:李秉,《明史》及《曹县志》均有传,县志载有墓志,并非吞金死,
亦无巨烛事件。民间传说巨烛事无非是歌颂李秉的智慧和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民族
矛盾尖锐化的时侯,这个故事是有一定意义的。)
    白花河的传说曹县城北的白花河,原是一条运河。北宋时,从东京开封东流,经
曹县的魏家湾、莘冢集向东北流入南四湖,注入大运河。这条白花河开凿于北宋时期
,是北方几个州郡通汴京的水路要道,后来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建国后治理白花河
时,发掘出一只满载瓷器的货船,船上有高大的桅杆,船旁有系船的铁锚。
    据传北宋皇帝,一次顺白花河乘龙舟东巡,视察沿河情况,浏览两岸景物。一天
,来到成武县城乘兴游玩,忽遇到一位美貌的姑娘,生得如花似玉,真如王嫱出塞,
西子浣纱。皇帝见到后魂思梦想,便下诏征选这位美女,册封为妃,同载而归。当船
行至滩荡连绵,白莲千顷,翠盖摇风处,皇帝便命停船夜泊。那夜晴空万里,冰轮徐
升,月光如水,清风徐来,荷香扑鼻,好一派早秋景色。皇帝便命请出娘娘共赏月色
。娘娘于管弦声中姗姗而出,真似芙蓉出水,仙子临凡。皇帝观此,不胜之喜,便起
身相迎,并命宴设船头,赏月共饮。宴间宣谕:“朕欲立你为白花娘娘,并将这条河
赐与你,卿幸匆推辞。”自此后白花娘娘每次归宁,既不乘凤舟,也不摆銮驾,都只
是驾扁舟一叶来往于河上。从此大家便叫这条河为白花河。
    马千总的传说马千总,不知何处人,清嘉庆年间,驻守曹县东南王堤圈东鸭子圈
,以防黄河决口。鸭子圈堤防,虽然坚固,毕竟是段险工。一次,上游水势迅猛,河
水暴涨,且风雨交加,眼看洪水就要漫过大堤,情况万分紧急。人虽拼命加固,仍不
济事。马千总想:堤防一旦决口,上对不起朝廷,下不能为人民解忧,何以为官?随
将其冠抛入河中,以示与防地共存亡。转瞬间,水随冠下落三尺,但冠沉没,水又暴
涨。千总随又将官服抛入河中,水又下落,但服沉没,水又暴涨。千总想,冠服投入
河中,水即降落,若以身投河,水将大落,这样险情就会解除,于是便奋身跳入河内
,浪卷人沉,不幸殉职。
    马千总投河的壮举,激励了千万民夫,万众一心,奋力抢险,鸭子圈终于脱险。
当地群众为纪念马千总抢险的业绩,在鸭子圈西地给他建了一座庙宇。
    轶事威镇回澜曹县城东南王堤圈东堤上有座张飞庙,庙的大殿上悬有“威镇回澜
”四个大字的匾额。传说,嘉庆为太子时曾与刘墉奉旨视察河务,至曹县王堤圈东险
情严重的鸭子圈,看到修堤人员如同蚁聚,堤高一层,水涨一层,十分危险,太子与
刘墉心急如焚,饭也吃不下,几天几夜连觉都没睡好。刘墉看太子已疲惫不堪,便劝
他休息,君臣至一茅庵,想稍微休息一下。这时太子想,史册上有不少双手挽狂澜的
忠臣,如今险情如此紧急,如有人能将洪水退去,那该有多好啊!想着想着,朦胧中
见河水暴涨,将漫堤而过,正在万分危急之际,从上游遥遥飞来一叶轻舟,上立一彪
形大汉,直冲太子而来,高声喊着:“太子,不必担忧,老张来也!”只见那大汉挥
舞长矛,照准浪头猛刺数下,河水便陡落数尺,汹汹之势大减。忽然惊醒,原来是南
柯一梦,再看河水,果然下落数尺,不像方才汹涌之状。太子将所梦情况告诉给刘墉
,刘墉道:“此必殿下勤劳为民,感动神圣相助,黑脸大汉,乃三国蜀将桓侯张翼德
也。”抢险民夫得知此事,个个精神振奋,人人奋勇向前,水患得以平息。后来便于
太子梦张飞处建一张飞庙,座北朝南,占地约3亩,山门悬一匾额,上书“张桓侯庙
”,乃嘉庆御笔。正殿塑有张翼德神像,像上悬一匾,上书“威镇回澜”,乃刘墉所
书。
    因张飞有威镇回澜之功,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每年古历8月23日,在这里举行庙
会,赶会者成群结队。传说谁能挤进庙院,将香投进香池,谁是有福之人。
    民国年间在庙内办一处小学,建国后仍为小学。1962年,学校扩建,张飞庙被拆
除。
    乾隆御赐“广亮门”曹县城西南5公里,有个村庄叫“广亮门”。“广亮门”原
名李庄。康熙年间,有个叫李敬的,从别处迁来建村。他一生勤劳,体魄健壮,活到
141岁。就在他临终那一年,乾隆皇帝传旨召集全国高寿老翁进京,大设“千叟宴”
以表庆贺。李敬听到这个清息,非常高兴,就对儿孙们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什
么希罕物都吃过、见过了,就没见过皇帝,这回要能见了,我这辈子就算值得了。”
于是儿孙们用小车推的推,拉的拉,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一路送他进了京城。这次
,应召前来的老寿星可真不少,一共3900人,皇帝就在乾清宫设宴招待。
    皇帝查点了年龄,龙颜大悦,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国泰民安,年岁丰稔,享
遐龄者如此之多,真乃国之祥瑞也。”应召前来的老翁,数李敬年寿最高,皇帝对他
特别优厚,问他有什么要求。李敬连忙离席,跪在地上说:“求万岁给我家写付对联
,我拿回去贴在大门上,以示皇恩浩荡,祖上荣光。”乾隆素来爱舞文弄墨,心中一
时高兴,便命磨墨抻纸,写出上联,道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他正在苦
思下联,忽见大学士纪晓岚在旁,纪晓岚才思敏捷,擅于联对,乾隆便命他对下联。
纪赶紧奏上:“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乾隆大喜,立即写就。原来这上下联都
是从李敬的年龄上做文章,说的都是141岁。李敬接了,又赶忙奏上:“万岁爷这对
联又宽又长,俺家门户窄小,如何能贴得下?”皇帝一时高兴,越发大施恩典,说:
“朕命你们知县,给你盖一座广亮大门。”并赐了李敬一个官衔,称为“登仕郎。”
    李敬到家,认为一辈子的心愿已了,再无他求了,不久便寿终正寝。从此,李庄
便改名为广亮门。
    蔡柏蒙冤蔡柏,曹县城东孙楼人。自幼笃志好学,精通经史,但因出身贫寒,文
章不合统治者要求,故屡试不中,后便绝了功名念头。蔡柏以教书维持生活。他为人
忠诚厚道,从不占人便宜,家中虽贫,但不求告富家,受人周济。一天,妻子对蔡柏
说:“我们的粮食吃光了,明日早晨你将才织的一匹布拿到城里卖了吧?”次日绝早
,蔡柏抱着妻子织的布到城里去卖。夜里露水很大,庄稼棵上满是露珠,蔡柏走的是
小道,裤子的下半部全被露水沾湿了。进城后碰见一位差人,差人见蔡柏抱着布,两
腿泥水,便问蔡柏:“先生是从小路来的吗?”谁知差人所说的小路是黑话,意即偷
人家的东西。蔡柏这位老实的读书人,怎么懂得这话呢?便随口答道:“是从小路来
的。”公差马上扭住他,将他送进牢里治罪。蔡柏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好忍辱负屈,
到牢里后才知道是公差诬以偷布之名将他押进牢里。公差捉蔡柏时为路人所见,告知
了蔡柏的学生。蔡柏的学生很多,一时聚集十几位,一拥而上到公堂找县官说理。县
官弄清是非后,心中非常胆怯,因蔡柏的学生多半是有功名的或是当地的绅士。这时
公差也知道事情闹大了,便前去与蔡柏解绑。蔡柏拒不让解,非要县令亲自解绑不可
,县官不得已,前去与蔡柏解绑道歉。事后蔡柏的学生均不让蔡柏夫妇操劳谋生活,
蔡柏始终不接受这个意见,仍然回家与其妻靠勤劳共度贫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