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 干部来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1&rec=284&run=13

吸收录用干部建国初期,曹县开始有计划地吸收干部,充实到各部门。1960年,
从农村生产队和老工人中分别吸收143名和26名,充实到县直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
和公社基层。1963年为适应形势发展,再次充实干部队伍,从农村和老工人中提拔干
部185名,其中从农村生产队一级的干部中吸收144名。1966年,为加强教育事业,壮
大教师队伍,从在职职工、农村知识青年和代课教师中吸收干部341名。1979年后,
一般不再直接从文化较低的农民、工人中吸收干部,多以招干形式,即实行组织推荐
与自愿报名相结合,并进行文化考试的方法录用干部。1980年,银行、财税、教育、
政法等系统先后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表现好的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科技人员及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在职职工中选拔、录用了132名干部。其中录用社会闲散科技人员
55人,招收农业经营管理干部20人,录用社来社去学生57人。1983~1984年,对行政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以工代干”人员进行了整顿,全县有1700余名职工转为干部。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建国初期,分配到县内的大中专毕业生不仅数量少,且专业单
一。1950~1959年,全县仅接收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17名。1960~1966年,
全县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78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实行推
荐,毕业生明显减少。恢复高考后,分配到曹县的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1980年,
全县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89人,其中大专41人。从1950~1985年,国家统一分配到
曹县的大专毕业生共计912人,中专毕业生3862人。
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强调知识分子到生
产第一线锻炼,毕业生大部分分到工厂、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据1966年统计,分
到曹县的大专毕业生共有278名,其中分配到党政机关29人,分配到工交系统的18人
,分配到财贸系统的13人,分配到农林水系统的27人,分配到文教卫生系统的191人
。“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生改行者甚多,70年代后期,毕业生的分配强调专业对口
,学用一致,面向基层,除选留一部分充实到行政机关外,大部分分配到基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1948年,军队转业干部来曹县的数量较少。1949~1959年,军
队干部转业到曹县的共有289名,主要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1962~1964年的转业干
部,按照国务院关于选调转业军官到商业部门服务的指示精神,大部分安排到财贸系
统。1969~1975年,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这期间的军队转业干部都做复员处
理。1975年后,军转干部逐年增多,营、团级比例上升,接收安置的原则是充实加强
基层。具体安排上,一是将团级干部安排到政府及委、办、局,继续担任领导工作;
二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营级,年龄偏大,身体较差的,安排到县直各委、办、局任
职;三是技术干部尽量安排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四是连级以下干部主要分配到区、乡
、镇等基层工作。1977~1981年,县接收4批转业干部680人,其中团级19人,营级6
7人。1983年接收军转干部40人,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主要分配充实到劳教、劳改、
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银行、物价等部门的基层单位工作。从1949~1985年,全县共
接收军转干部1941人。
1980年,根据中央指示,曹县对1969年作复员安置的190名军队干部改办转业手
续,恢复其干部身份和工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