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8&rec=626&run=13


  饮食 县内居民家常饭食,是以玉米、地瓜干、小米、小麦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煎饼,
辅以豆沫(小豆腐)、咸菜下饭,人们常以“煎饼、糊粥、豆沫子”为理想饭食。国家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上由传统的解决温饱向营养均衡转变。主食有馒头、面条、锅饼、蒸包、水饺等。但
对传统的煎饼,尤其是“马站煎饼”、四十里堡的“八姐妹煎饼”尤为喜爱。食用油以花生
油为主。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羊肉、牛肉等。水产品有各种鱼、虾、海带等。蛋类消费
以鸡蛋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牛奶、豆奶粉和各类糕点进入家庭食品行列。常食蔬菜
有白菜、萝卜、菠菜、芹菜、韭菜、芸豆、芫荽、西红柿、辣椒、茄子、土豆及豆腐等,随
着冬暖大棚的普及,即使在冬季,也能有黄瓜、西红柿、韭菜等时鲜蔬菜上市。常食瓜果主
要是苹果、桃、杏、柿子、软枣、西瓜、桔子、香蕉、山楂、核桃、板栗、葡萄等。饮料品
种不断增多,档次逐渐提高。酒类由原来的一年四季饮用白酒改为冬春以饮白酒为主,夏秋
以饮啤酒为主。饮茶已很普遍,茶叶趋向中、高档次。
  附:沂水名吃
  煎饼,为沂水民间家常饭食。原料以玉米、小米、地瓜干、小麦为主,可单料,可数料
合一。料破碎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细糊,稍作发酵。点燃木草将铁鏊加热,用勺取糊,放在
鏊子上,随后用小巧的木耙均匀地刮之,用力轻者,煎饼厚,却软;用力重者,煎饼薄而脆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做煎饼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创新,即在选料上
打破传统,增加大豆、荞麦、大米等原料,且配以香蕉、苹果、梨等水果,胡萝卜、荠菜、
芹菜等蔬菜及花生、芝麻等,使品种繁多,风味多样。沂水四十里堡镇的“八姐妹煎饼”、
“马站煎饼”最为出名,商品率不断提高。大葱抹酱卷煎饼的习惯经久不衰。
  豆沫,主要原料为黄豆和青菜,青菜主要用小白菜、萝卜、大白菜、菠菜或田野里的苦
菜、荠菜等。将黄豆用水泡至饱涨,用石磨磨成细糊。将青菜先用热水烫,或用盐沥其水,
剁为细末。豆糊入锅后,用文火烧开,放入菜末,再烧开,依各人口味放入适量的盐,即可
。将干辣椒用木炭火烤,烤到干黄并呛人时略晾,用石臼把辣椒、盐、葱、姜、花椒和炒熟
晾干的花生米放在一起捣细,倒入碟中再调以香油。热豆沫原汁原味,辣椒酱香而开胃。食
之满头大汗,别有一番风味。豆沫虽是百姓的家常菜,但亦是登堂之菜,如今沂水的大酒店
宴席上常摆上豆沫,尤得食客喜爱。
  丰糕,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沂水人发明了丰糕,专在中秋节期间制作出售,
取欢庆丰年、祝福吉祥之意。其原料为江南糯米和上等白糖、红糖、花生油,并以蜂蜜、精
制青红丝作辅料。做法是,糯米淘洗干净,温水浸泡,使之发酵,待嗅之略有臭味时捞出,
再淘洗,然后晾干,加工成粉,入锅制成浓稠的糊,再加干米粉揉成如做大饼用的面团,擀
成一指厚的皮,再切成筷子样的条儿;锅内放花生油,烧至八成热,将糯米条放入炸,炸至
略黄,捞出晾凉,切成一厘米长的段儿;以每5公斤炸好的糯米条拌3.5公斤糖稀的比例,1.
5公斤白糖、0.5公斤红糖、1.5公斤水汇在锅中加火熬,熬至用勺一挑即见丝时停火,将切好
的糯米条放入糖稀中拌匀,再放入模具中压实,取出以所需大小切成块,在正面淋些蜂蜜,
放一层绵白糖,撒适量青红丝,包装起来,即成丰糕。丰糕香、甜、酥、脆,沂水人对丰糕
情有独钟。每到中秋节,在买月饼的同时也要买些丰糕。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
月一边吃丰糕、月饼,便觉得异常美满惬意。
  沂蒙全羊,俗称全羊汤或大锅全羊,是沂蒙山区的一道名菜。以沂蒙山区养殖的红、黑
色山羊,而且要阉过的雄性羊,即民间所说的结羊(结扎过的羊)为原料加工而成。这种山
羊因在山林、荒坡的草场牧养,生长期有一定规律,具有皮下脂肪少,以瘦肉为主,含水分
少,蛋白质高,膻味少,肉鲜味美,成为最佳肉食羊种。将羊宰后放净血,扒皮,按其不同
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洗涤加工方法。然后,把羊头、躯干(切成大块),四肢、内脏全部下入
冷水锅(加水量为全羊的两倍),旺火烧开后撇净浮沫,放入鲜花椒、砂仁、姜、葱等佐料
,改用文火加热,根据原料的部位不同、耐火成熟程度不同,先后将羊肝、心、肚等取出,
羊肉在熟烂时取出,剔去羊骨后连同脏、血,切成适口小块,再放入原锅原汤中,加少量的
盐烧开,盛大盆或分盛入汤碗内食用。精盐、香菜段、胡椒粉、食醋、辣椒面等分别放入器
皿中一同上桌,食者可按其嗜好品味自行调理食用。全羊肉味鲜美,不膻腥,味香而不腻口
,营养丰富,是上等的滋补佳品,能大补、补血、补肾、开胃等。
  白鳞鱼煎鸡蛋,是沂水人的一种独特吃法。制作方法简单,先把咸的白鳞鱼用温水略洗
,去掉表面的盐卤晾干。锅内放入适量的油,烧至冒烟时将鱼放入,中火煎至两面发黄并闻
得香气扑鼻时,再将三五个搅好的鸡蛋倒入锅内,用锅铲掀鱼,使鸡蛋将鱼包裹起来只露头
和尾,文火煎,见鸡蛋与鱼成为一体后,出锅装盘,即可食用。旧时,因为人们生活困难,
白鳞鱼是稀罕物,所以白鳞鱼煎鸡蛋主要用于比较重要的宴席。
  泉庄豆腐皮,是泉庄当地的传统食品。当地人将黄豆经过浸泡、磨浆、过滤、结膜、捞
膜、晾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薄如纸张,色泽金黄,质地细密均匀,味道鲜美,是当地
人招待宾客的必备之品。泉庄豆腐皮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纤维素及钾、钙、铁等矿物质
,营养丰富,是男女老幼皆宜的高蛋白保健食品。
  服饰 境内居民衣着观念受地理环境影响,其款式、色泽、质料等有所差异。县城和周围
村庄的人们较为追求时髦,讲究新颖美观;西南、东北及西北部山区居民则注重耐磨耐穿,
讲究实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的眼界不断开阔,服饰观念不断更新,变讲究实用耐穿
为追求美观时髦,,因而服饰的质料、款式和花色日趋新颖繁盛,向高中档发展。90年代中
后期,人们的服饰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穿西装、羊毛衫、皮鞋、纯天然制品的越来越多,
档次越来越高。且服饰有礼服和休闲服之分,礼服主要是西服,质地考究、剪裁合体;休闲
服主要有休闲西服、夹克、牛仔装等,讲究穿着舒适、自然大方、具有个性。其面料以毛料
、真皮为贵,纯棉、丝绸倍受人们欢迎。女子裙装款式更为丰富,且穿裙装已不再局限于夏
秋季节,冬春着裙装者不为鲜见。使用化妆品和首饰者越来越多。女子化妆品名目繁多,除
使用各种润肤、增白、防晒品和香水、摩丝外,还有描眉、涂眼影、涂口红、做面膜等。化
妆品日趋多样化、高档化,喜用名牌产品。染发已普遍流行,尤其是年轻女子,除黑色外,
黄、红、紫逐渐成为流行色。首饰多为金、银、玉、水晶石、珍珠等制品,以纯金饰物、宝
石、钻石类最为珍贵。女子佩戴的饰品主要有发卡、耳坠、项链、戒指、手链、手镯、胸针
等,城镇女子佩戴者比较普遍,农村以青年女子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年人为主。
  器具 20世纪90年代,农村使用蜂窝煤炉者比较普遍,部分富裕者逐渐开始使用液化气灶
、电饭锅、高压锅、自动电烧水壶、抽油烟机等。城乡居民使用不锈钢炊具者渐多,城镇居
民切菜用的案板多为两块,分别用于切生食和熟食。传统的瓷制碗、碟、盘、盆、汤勺等餐
具,日益精致。茶具主要是瓷茶壶、瓷茶碗、搪瓷茶盘等,部分城镇居民家庭已使用瓷茶杯
、一次性水杯(多数为纸制品)。酒壶、酒盅沿用瓷制品,有的改用高脚玻璃杯。
  城乡新婚家庭中,橱柜、木箱、木床等旧式家具已被淘汰。流行组合橱、写字台、组合
沙发和配套餐桌等。城乡居民家用电器向高档次发展。彩电由开始的14寸、18寸、21寸,更
新为25寸、29寸、34寸,并配有影碟机、组合音响等。进入21世纪,多功能冰箱、空调、全
自动洗衣机、电脑、摄像机、放像机、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已开始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旧式
家具和旧式木床等,仅农村老年人还继续使用。农村居民户中安装电话已很普遍,不少家庭
有多部移动电话。家庭床上用品被罩、丝绸被面、毛巾被、毛毯、床帷、床罩等日渐普及,
比较富裕的家庭还用上了鸭绒被,蚊帐也多改用透气性强的化纤制品。
  居住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8年,农村住房多为砖木水泥结构的瓦房,前出厦者居多,注
重宽敞、美观、实用。屋内为水泥面或瓷砖铺地,房檐多用瓷瓦装饰。院墙为石基砖砌,沙
灰抹皮,迎门墙多用陶瓷壁画装饰,多绘有松、竹、鹤和山水等图案。院门门楣镶有“幸福
之家”、“前程似锦”、“安居乐业”、“清贤雅居”、“家和万事兴”等吉祥字样。随着
房地产开发业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城镇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建起一批环境优美、功能
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部分居民陆续购置迁入新居。进入21世纪,城镇住宅楼建设质
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电、暖设施配套齐全,宽敞明亮,多为“三室一厅”或“三室二厅
”,有的建有双卫生间,且装饰装修高档豪华,居住使用面积一般都在90~130平方米之间。
乡村居民住房统一规划,住房结构更为合理,居住讲究舒适方便,装修日趋高档美观。
  出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行车基本普及,成为人们出行代步和轻量运输工具,远途则
乘汽车。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遍
及城乡。进入21世纪,柏油路四通八达,公交线路日趋完善,出租车穿行于城镇大街小巷,
村头路口。电动车相当普及,私家汽车陆续进入居民家庭,骑自行车和步行多作为锻炼身体
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