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8&rec=2&run=13

   一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居沂、沭河上游。地域跨北纬35°36′~36°13′,东经
118°13′~119°03′,南北最大纵距67.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2008年,全县总面积
2434.8平方公里,名列省内诸县(市、区)第二位。辖13个镇、6个乡,1063个行政村(居),
1548个自然村。全县111.85万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9.5%,回、满、蒙古、朝鲜等32个少数
民族占0.5%。县人民政府驻沂水城。沂水县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优越的自然环境、壮丽秀
美的山川、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齐鲁大地。更以光荣的革命传统、厚重的沂蒙精神、改革
开放的勃勃英姿、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享誉华夏九州。自1991年起,相继获得“全国体育
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
国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县”、“全国果品、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中国优秀旅游目
的地”等殊荣。
  沂水县为鲁东南低山丘陵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地质结构复杂。境内
最高点为北部的沂山南主峰泰薄顶,海拔916.1米。最低点在东北部的朱双村东,海拔101.1
米。根据海拔高度、切割程度和起伏大小等差异规律,全县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
形态,其类型比例是“一山六岭三分平”。300余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多坐落于县境西、
西北部,与“五镇之首”沂山颔首相望,脉系相连。在苍茫逶迤的群山中,有许多座由于流
水侵蚀而成为山顶浑圆且周身陡峭的桌状山,地貌学谓之“方山”,俗称“崮”,素有“沂
水、蒙阴七十二崮”之称。境内较有名气的有47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崮之郁崛奇
瑰。其拟人状物,惟妙惟肖,不仅点缀着沂蒙那特有的风光,而且以各自的雄奇、胜迹、人
物成为传奇故事的载体,浸透着民间文化的灵气和神韵。县境西南部山体多为石灰岩构造,
有利于大型溶洞的形成。2001年后,相继发现数座大型溶洞,纯真天然,幽深莫测;崖壁石
林,钟乳独妙;更兼碧潭暗瀑,极为壮观。在江北地区十分罕见。
  境内水系发育呈脉状分布,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和浯河。沂、沭河犹如姊妹迤逦南行,
在为县人带来渔舟、灌溉之利的同时,又联袂造就了冲积平原,坦荡如砥,沃野千顷,麦
浪起伏,杨柳凝翠,莲藕飘香,“烟水之胜轶于江南”。跋山、沙沟等151座大中小型水库,
千余座塘坝,形成了“百库千塘锁蛟龙”的格局,蓄水总量7.2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5.12
亿立方米。全县土地总面积24.35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7.54万公顷。已发现矿产资源45种。
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33种,水气矿产2种。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有
铁、钛铁、金、玄武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瓷石、页岩和矿泉水等。境内气候适
宜,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2.3℃,年均日照时数
2414.7小时,无霜期191.7天,降水量770.2毫米。野生中药材500余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31.59%。境内盛产苹果、桃、杏、梨、山楂、板栗、柿饼、核桃、樱桃等干鲜果品,素有“山
果之乡”的称誉。

   二

  沂水县历史悠久。“沂”载入史册,早见于《禹贡》和《周礼》。夏,其北、东境入青
州,南境属徐州。商,沂地属人方。西周,地属鲁国。春秋名郓,战国称盖,秦属琅琊郡。
汉袭琅琊郡置东莞、东安等县。魏升东莞为郡。晋因之。北魏为新泰、东莞等县,分属东安
郡和东莞郡。北齐废东莞郡,皆属东安郡。北周属莒州。584年(隋开皇四年),改新泰县为
东安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始称沂水县,因沂河得名。县境内发现原始社会遗址多处。
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南洼洞遗址出土了打制石器和带有砍砸痕迹的鹿角化石;新
石器时期的千顶洞遗址出土了细石器。这表明,上溯二三十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
息,创造发展了远古文明。
  灿烂的历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名士、英才先贤。有博览经史、
犯颜直谏、誓除奸臣污吏的西汉光禄大夫诸葛丰;有教书育人、公正廉洁、秉节持重的东汉
大司徒伏湛;有酷爱读书、进谏忠言的东汉侍中祭酒承宫;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
相诸葛亮;有百家数术、无不研览、10年撰成国史《晋纪》的东晋著作郎徐广;有履仕宦之
途、行政黄之道、博经史、解天文、精医术、堪称一世宏才的徐之才。自明至清,共中进士
31名。其中,不乏文人名士、朝廷重臣。历史延续至近现代,沂水更是英才辈出。既有浩然
正气、威震敌胆的抗日名将刘震东、王德林、夏云杰;又有追随孙中山革命的著名同盟会员
刘溥霖、周瑞麟、郑瑞麟、高筱山、杨宝林;有追求马列真理的早期共产党员李清漪、邵德
孚、李鸿宝;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诊治疾病,且行医不分尊卑贵贱的名
医刘惠民。还有吉林省政协主席刘云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政委、中将刘立封,
国家二机部副部长、少将李觉,化工部副部长刘子廉,黑龙江省副省长王光伟,山东省副省
长刘民生、张瑞凤,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干,省政协副主席徐眉生、张伯秋。全军唯一一
位用胸口堵枪眼的团职干部李遥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林茂成,全国战斗英雄傅永来,中国
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刘庆亮,著名“红嫂”祖秀莲等等。“英贤辈出、实钟于斯”。
  沂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沂水人民是一个勇于奉献的群体。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建
立,这是临沂市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从此沂水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1937年10月,沂水
县抗日第一游击中队成立。翌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
大队”在沂水县组建,点燃了沂水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烽火。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
区省委(12月,改称山东分局)进驻沂水县王庄。山东分局党校、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在
此创建,《大众日报》在云头峪村创刊,沂水成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心。在8年的抗日战
争中,全县有3170名青壮年参加抗日主力部队,有966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沂水人民创造了
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了一曲曲扣人心弦的乐章,绘制了一幅幅宏伟壮丽的画卷。
“战斗模范村”的壮举,“丛山密林红堡垒”的怒吼,“动参模范村”的荣耀,数以千计的
战斗英雄、支前模范、民兵英雄、“沂蒙红嫂”等典型代表,更使这块热土熠熠生辉。
  解放战争爆发后,沂水人民“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汇成支援前线、支援
战争的滚滚洪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继续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为赢得战争的胜利竭尽全力。
先后把11926名优秀儿女送往前线。全县有27万民工支前,他们组织起担架队、运输队,携
带军需粮秣,参加鲁南、孟良崮、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
山东的重点进攻,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有2474名烈士血洒疆场。为了开辟新区,
1949年春、夏,沂水有300余名区(乡镇)级以上干部南下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为当地的
革命和建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罗荣桓、陈毅、朱瑞、粟裕、黎玉、郭洪涛、王建
安、孙继先、匡亚明、钱钧、刘导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沂水战斗、工作过,他
们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

   三

  在旧中国,沂水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落后。1949年,全县粮食总
产9.33万吨,农业总产值3164万元;工业总产值为80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新中国
成立后,沂水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虽然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
命”的艰难曲折历程,但没有阻挡住前进的步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91年后,
沂水人民“团结一致,乘势前进,加快发展,争创强县”,紧紧围绕“强农、重工、活商、
兴财”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1995年,全县实现了整
体脱贫,继而叩开了小康的大门。此后,全县人民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开拓进取,推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县实现国内
生产总值19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91年的18.2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6亿元,按
现价是1991年的13.4倍。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7亿元,按现价是1991年的36.8倍。全
县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1991年的48.6∶28.9∶22.6,到2008年逐步调整到12.4∶51.2∶36.4,
其增加值分别达到24.1亿元、99.4亿元、70.7亿元。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沂水县系综合农业区,以小麦、玉米等为主的粮食生产有较大规模。
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28.6万吨,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全县农业生产走上了持续、稳
定、协调的发展轨道。1991年,全县粮食总产41.62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4.45亿元。为尽快
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自1991年起,全县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化
农业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同时,立足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农业产业化,按
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出口花生、
瓜菜、烤烟、果品、桑蚕、畜牧等支柱产业。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42.41万吨,实现农业
总产值24.94亿元,是1991年的5.6倍。林业产值1.6亿元,畜牧业产值13.5亿元,农业机械总
动力81.2万千瓦时。棉花总产3717吨,蚕茧总产800吨,烤烟9172吨。花生总产7.85万吨,水
果总产31.99万吨,蔬菜总产55万吨,瓜类总产6.5万吨,肉类总产6万吨,禽蛋总产2.38万吨,
奶类总产1.04万吨,水产品总产1.08万吨。沂水县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优质出口花生生产
基地县,果品、油料生产百强县,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县和山东省蚕茧生产重点县。沂水
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农业经济进入持续科学发展的轨道。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1978年,沂水县形成机械、化工、建材、纺织、油棉加工、裘革、
服装、食品等工业门类,工业总产值1.03亿元。1984年,推行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企业长期
吃国家大锅饭的格局。1985年,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991年后,
全县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全面实施“抓重点、搞突破、抓技改、上水平、抓管理、增效益”
的发展战略。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布局趋向合理。是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1.03亿
元。1992年起,工业企业转入机制转化、制度创新阶段,全县通过抵债返租、抵债返售、设
备租赁和破产重组等不同形式的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继而在培植骨干企业,形成规模经
济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效益也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全县完成工业
总产值24.31亿元。沂水县明确提出“沂水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全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
展的重中之重,全力落实“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招商引资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
资年”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2008年,全县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75亿元,其中国外资金2570
万美元。两大工业园区建设已具规模,为工业继续发展培植了强劲的蓄势力。
  县内布鞋、食品和油顶(液压缸)等企业的崛起,在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2008年,全县制鞋企业122家,附属制鞋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食品工业培育
出“青援”、“正航”、“鲁洲”等中国驰名品牌。鲁洲集团是国内淀粉生物糖生产规模最
大、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出口贸易额最高的企业集团。有6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
业”,沂水县食品工业实现收入127.4亿元,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油顶产量占全国同类
产品市场份额的80%,成为全国最大的油顶生产基地,实现收入7.06亿元。沂水城也成为全国
颇有名气的“布鞋城”、“食品城”、“油顶城”。所有的细节都演化为沂水工业经济变革
的生动符号,均呈现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脉络上。2006~200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销售
收入和利税始终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幅。
  1991年至2008年的18年中,全县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325个,完成投入72.82亿元。工业
企业共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564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或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63项,填补省内空白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175项。至2008年,已有200
多种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尼泊尔、日本、韩国及香
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县形成了食品、鞋业、机械、建材、纺织、烟草、化工、木材加
工、工艺美术、造纸、服装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是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33.37亿元。
242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0.18亿元,业务收入256.74亿元,利税19.75亿元,
利润11.34亿元。
  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多种形式的改革,带动了沂水县这块临沂市北部商品集散地的复苏
和兴旺,形成了多种经营成分、经营渠道、经营方式的商贸格局。2002年,建成面积97.67万
平方米的沂水商贸城。2008年,全县集贸市场发展到143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46
亿元,比1990年增长9.09倍。
  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2008年,全县民营企业12565家,从业人员26.5万人,
上交税金9.9亿元。
  金融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2008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5亿元。其中,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95亿元。

   四

  全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重要基础产业的发展和教科文卫等事业的
全面进步,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空前提高。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49年,县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万人。新中国成立后,
逐步对县城进行改造和扩建,面貌有所改观。1984年首次实施县城总体规划,到1990年城
区面积达5.29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8万人。县城商业网点3686个,从业人员8400余人。1992
年建成省级卫生城市。自1993年起,连续三年获省“齐鲁杯”创建现代化城市活动优胜县,
1998年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入21世纪后,沂水县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区主要
街道达29条,纵横交错。大、小沂河的治理,滨河公园、府前道路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
场的建成,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重点市政工程的实施,东皋、长虹、沂蒙花苑、裕丰、
东方、兴龙、雅圣苑、龙泽丽都、锦绣花苑、南湖庄园等20余个居民小区的开发,使居住环
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力大厦、新华书店综合楼、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县医院门诊大楼、人
寿保险公司营业大楼、农村信用社办公楼等10余座8层以上建筑的竣工,一批现代化商贸设施
的落成,使沂水这座有2000余年历史的县城实现了由传统城镇向现代化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流光溢彩,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到35%,为省内外所瞩目。城为民建,
随着北环、东外环等道路网的建成,架起了城市发展的框架,县城面积由1990年的5.29平方
公里扩大到2008年的2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达22.99万人。
  改革开放为沂水交通邮电等重要基础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0年,县内省、县、乡
公路通车里程603.5公里。1992年始,连续三年开展了“公路建设年”活动,改建、扩建了5
条干线公路,并且大规模地进行了县乡公路建设。1997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桥梁
建设数量居全省各县(市)第一。2008年,境内省道7条,总里程245.6公里;县乡等级以上
公路64条,总里程596.3公里。2003年12月,境内第一条铁路——胶新铁路开通运营,汽笛长
鸣,宣告了沂水无铁路的历史结束。邮电事业变化巨大。1994年,在临沂市建成第一个具有
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交换、光缆传输本地网。1997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2008年,固定
电话用户达19万户,移动电话36.16万户,互联网用户2.9万户。是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536
万元,比1991年增长11.7倍。电力事业突飞猛进。1992年12月,沂水县率先在全国贫困县
中实现了行政村通电。1995年,实现户户通电。此后,相继完成了第二期农村电网和城市电
网改造工程。2008年,全县农村用电量5.02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11.84亿千瓦时,为1990
年的9.2倍。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1991~2008
年,共组织鉴定各类科技成果665项,有474项获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17项、市级111项、
县级346项。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27848人。其中高级1675人,中级10183人,初级15990人。
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94年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城镇校舍改造达到省级
优秀标准。1996年普及义务教育。同时,中小学布局得到合理调整。2000年以来,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目标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至2007年,取
得本科进线人数、重点院校进线人数和万人比连续8年临沂市第一的好成绩(2008年始高考成
绩不作排名)。2008年,全县共有幼儿园297所,在园幼儿2.75万人;小学198所,在校学生
6.1万人;初中34所,在校学生2.5万人;高中4所,在校学生2.05万人。尚有职业学校3所,
在校学生5399人;特教学校2所,在校学生234人;民办学校2所,在校学生1060人。共有教职
工10060人。文化生活更加活跃。沂水县素有临沂市北部文化中心之称,全县有图书馆、博物
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县文化机构和设施。县图书馆藏书21.5万册。博物馆藏有3万件文物。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三级文物41件。自1991年始,有小说、报告文学、诗歌、书画、
摄影等千余件作品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出版,并多次获奖。魏树海创作的长篇小说《玉女
春秋》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
  秀丽的河山造就了沂水神奇的旖旎风光,旅游资源丰富。沂山南主峰泰薄顶巍峨壮观,
林海茫茫,松涛飒飒,岚霭轻绡,碧障遮日,灵气四溢,是省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然氧
吧”。跋山水库蓄水量达5亿立方米,碧水渔舟和四周山水相映成趣,充满诗情画意。古老的
齐长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纪念地更为这块奉献的热土增光添彩。
天然地下画廊的奇谲,山东地下大峡谷漂流闯滩之惊险,千年古刹灵泉寺的巍然,纪王崮顶
人家的神秘,穿城而过的沂河,耸立的文峰塔,彩虹幻影的雪山风景区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沂水县深度发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展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加大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让文化和旅游深度相融。“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来沂水览胜观光已成为山东旅游的
一个亮点,中外游客连年攀升,旅游收入连创新高。2008年,接待中外游客30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
  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县已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卫生网络。2008年,全
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7处,床位1704张,卫生技术人员2331人。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
保健”目标,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准。竞技体育水平空前提高。1991~2008年的省级
比赛中,沂水运动员共获金牌60枚。在第九届、十届全国运动会上获金牌1枚,银牌2枚,实
现了沂水县在全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1991年,沂水县
创立了“党政、业务、群众三线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计划生育一年一个新台阶,2008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5.34‰。是年,沂水县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先进县”称号。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县有573个村庄用上了自来水,3.6万户农民
按规划建起了新房,10余个村已统一建起了高标准的别墅式楼房,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
年的10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4.3平方米。居民收入逐年增长,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
工资22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居民存款余额91.95亿元。每百户农民有电视机99台,
摩托车55辆,洗衣机31台,电冰箱25台,有的还买了面包车和小轿车。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
了质的变化,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已从温饱型变为“小康”型。全县到处欣欣向荣,呈现出
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18年,弹指一挥间。18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
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失时机地发展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这18年,是全县人民高
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18年;是集中
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经济持续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的18年;是城乡面貌巨变,投资环境明
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18年;是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
平空前提高的18年。全县人民在铸造辉煌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不容忽视的困难
和问题,主要是受山区自然条件制约,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全县经济结构层次较低,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在改革开放的市场体系中,缺乏高等
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发展环境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就业再就
业形势严峻,城乡与县域单位之间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等。这些制约沂水经济发展的不利
因素,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能逐步得到妥善
解决。
  “蒙山呈祥瑞,沂水大有成”。沂水,与沂河为伴,注定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县域占
天时地利人和,时值国家中兴盛世,改革开放的大潮已使沂水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今天的
沂水,迅速驶入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崇礼尚义、豪爽诚信、
勤劳智慧的沂水人民在新的历史征途中,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与时
俱进,励精图治,走向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