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643&run=13

丝虫病 该病是境内重点地方病之一。1957年抽样调查,微丝幼阳性率为2.9%,
属本省低度流行区。1958年,组织丝防队对434643人进行普查,阳性率为2.22%,对
患者用海群生进行普治。经多年防蚊灭蚊,治疗血检微丝幼阳性患者,消灭传染源和
反复查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微丝幼阳性率由1957年的2.9%下降到1984年的0.25%,
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以行政村为单位,阳性率在1%以下)。19
84年,在地区医科所帮助下,对247个村的12种动物丝虫进行调查,制订并实施了综
合防治措施,效果良好。1984年在全省基本消灭丝虫病表彰大会上,县地方病领导小
组、县卫生防疫站、县地方病科被授予先进单位。
疟疾 新中国成立前,疟疾在境内普遍流行。1961年又一次大流行,县成立疟疾防
治指挥部,培训医务人员1799人,分片包干开展普查普治。1962至1965年采用氯化喹
啉和伯氨喹啉治疗现症病人,用乙胺嘧啶和伯氨喹啉抗复发治疗。1966至1974年,主
要采用消灭传染源和全民免费预防服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综合性预防措施。197
1年疟疾再次流行时,县防疫站对发病较高的5个公社和驻城部队、工厂、学校等单位
进行全民预防服药187081人,使疟疾发病率明显下降。1975至1985年主要采用1人发
病,全家和周围人群服药预防,以村为单位,发病率在2%以上的,实行全民服药预
防。1976年县防疫站在十里、姚店子、院东头、沙沟、杨庄等公社建立疟原虫镜检站
,对“四热”(感冒、不明热、疟疾、疑似病人)病人检索疟原虫,使疟疾诊断由症状
确诊过渡到原虫确诊。1983年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指标((以县为单位,
疟疾发病率连续3年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1986年以来,县成立了19处疟原虫镜检站
,每年对“四热”病人采血检索疟原虫,对阳性病人实行服药治疗,对病人家庭和周
围人群实行服药预防,并采取药物灭蚊等综合防治措施,至1990年,疟疾在县内基本
被消灭。
地甲病 新中国成立前,地甲病为境内高发病。县卫生科于1958年组织医务人员以
三型五度标准查出地甲病患者26187人,限于条件未能进行大规模防治。1978年11月
,地、县防疫站开展全民普查,实查866173人,查出三型四度病人109066人,患病率
为12.59%,属重缺碘性地甲病区。采取国家投资,食盐加碘,全民预防和对患者实
行治后效果考核等综合防治措施。1979年9月开始,实行全民供应加碘食盐和对二度
以上7622名地甲病患者加服碘化钾片,免费治疗,效果明显。自1981年开始,县防疫
站每年进行一次防治效果考核。1983年10月15日,县政府颁布《关于搞好碘盐供应和
对经营无碘食盐者进行经济制裁》的布告,保证了碘盐正常供应。1984年8月,地区
防疫站对本县进行地甲病抽查考核,共查11569人,发病116人,患病率为1.003%,
比防治前降低了11.58%。1985年7月18日,国家卫生部、商业部、轻工业部联合组成
地甲病考核调查组,对本县历年普查普治工作考核验收,抽查高桥、黄山两个区120
人,查出患者4人,患病率为3.3%,查中小学生150人,生理肿大13人,肿大率为8.
7%。结论是:沂水县已达到地甲病基本控制标准。现仍继续供应两万分之一碘盐,
以巩固防治效果。1986年后,先后在部分乡镇建立地甲病观测点,同时加强碘盐监测
工作,至1990年,全县发病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 该病是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79年10月在
沙沟九岭坡发现首例病人,经沂水中心医院抢救治疗无效而死亡。后由于鼠类增多,
疫区逐渐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因死亡率高,且无特效疗法,成为当时危及人民
生命安全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县人民医院、县防疫站不断派人赴省、地进修学习,诊
疗技术明显提高。县卫生局也多次举办培训班,并向群众广泛宣传防治知识,要求做
到“三早一就地”(早发现、早确诊、早隔离,就地抢救治疗),使治愈率不断提高,
死亡率逐年下降。1983年县成立灭鼠指挥部,各乡镇、村分别成立灭鼠领导小组和灭
鼠专业队,家家户户投放毒饵灭鼠。每次灭鼠后进行鼠类密度调查和灭鼠效果考核。
至1985年,该病得到一定控制。1986年以来,继续抓了每年冬春两季全县大规模灭鼠
活动。1987年协助省、地对动物出血热带毒情况进行调查。1989年经省、地两级考核
验收,沂水县基本达到灭鼠害县标准。1990年,全县发病人数仅150例,发病率为13
.54/10万,此病得到有效控制。
地方性氟中毒 1980年前,本县未开展防氟病工作。根据中央和省、地防治地方病
办公室指示精神,为摸清本县氟病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县卫生防疫站于1980年6
月组织力量对四十里堡、院东头两处公社的1025人进行氟斑牙病调查,查出阳性患者
638人,患病率为62.24%。确认地方性氟中毒在本县部分村庄发病率较高,属中等病
区标准,急待普查防治。遂组织水利局、电业局、卫生局等部门先后于1982年和198
4年在病区较重社队建立改水防氟工程,使病区2454人基本解除了氟中毒危害。1989
年对改好的4处低氟水井进行含氟量检验,水量在枯、平、丰三期含氟量均符合规定
标准(饮用水含氟标准为0.5~1.0毫克/升)。到1990年,地方性氟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黑热病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有部分医生从事黑热病治疗。1949年沂水大众诊疗所
对流行严重的区村进行调查治疗。1952年华东黑热病防治所在沂水县调查,有患者千
余人。1954年8月,全县进行第二次普查普治,发病率为8‰,治愈383例。1957年查
出可疑患者622名,确诊并治疗129人。1958年4月,临沂专署召开“黑防”会议,会
后本县对313627人进行了普查,发现可疑患者513人,全部免费治疗。1964年进行第
五次普查治疗,并对患者家庭实行药物喷洒灭蛉预防。1977年仅发生1例病人,经省
寄防所确诊治愈,为本县最后1例黑热病人。此后,黑热病在境内绝迹。
克山病 1970年以来,不明原因的心肌炎病人逐年增多,病死率很高。沂水中心医
院诊为疑似克山病。1973年冬,发现部分典型病人。1974年呈流行趋势,蔓延138个
村。初因缺乏经验,防治措施不力,病死率很高。1975年3月,成立县克山病防治领
导小组。县卫生局举办防治克山病学习班,在省、地业务部门帮助下,进行全县克山
病普查。县人民医院开设克山病房,对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并由粮食部门对现症病人
供应大豆,饮用豆汁辅助治疗。1977至1980年,在病区对15岁以下儿童口服亚硒酸钠
预防,使发病率逐年下降,到1985年,病死率由1974年的63%降为零。1987年以来,
对建立家庭病床的病人每季度随访一次,指导治疗。1989年,对多发病的大暖峪村和
未发病的常庄村进行粮食、土壤、水和头发、尿、血采样调查,报送省地方病防治研
究所进行全面分析,以掌握克山病的科学资料。
钩虫病 1958年开展全民普查,粪检阳性者43856人,因药物紧缺,仅用四氯乙烯
治疗6948人。1959年6月,开始试用中药贯众丸治疗。1964年6月进行抽查,粪检224
8人,阳性171人,感染率7.61%,对病人全部使用四氯乙烯驱虫,效果良好。70年代
开始广泛应用广谱驱虫药物,钩虫病得到有效治疗,发病率明显下降。1965年后此病
得到有效控制,未进行大规模普查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 1964年7月,姚店子公社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264名,起病急骤
,当地医务人员多用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治疗有良效,轻者有不治自愈病
例,未发生死亡。经省卫生防疫站鉴定为396型钩端螺旋体病。1976年8月,夏蔚公社
发生钩体病局部流行,经采用人厕猪圈分开、消灭传染源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后未发
生此病。
布鲁氏杆菌 布鲁氏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主要菌型是羊型。病羊是人畜共
患的传染源。1972年7月泉庄公社发现首例病人。1977年7月县成立防治布病领导小组
。同年7至9月,省、地、县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县内开展布病普查,查职工易感者和羊
群较集中的村庄共10159人,阳性反应108人,感染率1.07%,确诊11人,免费治疗并
全部治愈。1985年10月经临沂地区防疫站在县内抽样调查,未发现此病。
肝吸虫病 1964年6月首次在四十里堡公社前岔河村和城关公社武家洼村开展粪检
普查2248人,发现肝吸虫病人18例,对患者以磷酸氯化喹啉治疗。1978至1983年沂水
医专、县卫生防疫站先后在城关公社7个村进行粪检,查出患者35人。1984年11月,
在省寄研所帮助下,对高桥、四十里堡、城关3区15个村和4处学校共10071人进行粪
检,对查出的13名患者均采用血防-846治疗,并得出本病在县内呈散在发生的结论。
1989年10月,对连续5年有积水池塘的5个乡镇10个村的2027人进行大便氢氧化钠消化
法镜检,仅发现肝吸虫感染1人,经血防-846全程足量免费治疗后痊愈。1990年未发
现此病。
狂犬病 新中国成立前,被疯狗咬伤发病死亡者屡有发生。一旦发病,死亡率100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号召全民灭犬。至1958年,被狗咬伤人数大大减少。1
978年各公社陆续出现狂犬咬伤人的报告,当年咬伤43人,发病1人,死亡1人。1978
至1981年全县被可疑狂犬咬伤者达1474人,发病21人,死亡21人。县委、县政府十分
重视,于1978年12月成立灭犬指挥部,共灭犬126800只。1981年2月21日县人民政府
发布灭犬布告,并对家犬进行狂犬疫苗免疫注射9605只,同时采用及时清理被狂犬所
咬伤口和注射人用狂犬疫苗等措施,使被狂犬咬伤人数和发病人数逐年减少。1982至
1985年被可疑狂犬咬伤者252人,由于及时注射疫苗,无1人发病死亡。1986年以来,
养犬数量不断增加,被犬咬伤人数又呈上升趋势。县卫生防疫部门加强对人用狂犬疫
苗的供应和预防注射,并开展疫情监测和宣传工作,至1988年未发现狂犬病人。198
9至1990年共注射狂犬疫苗5899人,但仍有6人因未注射狂犬疫苗而发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