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2&rec=7&run=13

[地理环境]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北部。东与诸城、莒县为邻,西与沂
源、蒙阴接壤,南与沂南毗连,北与临朐、安丘交界。地跨北纬35°36′~36°13′
,东经118°13′~119°30′,南北最大纵距67.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总面
积2434.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名列省内各县(市)第二位。
1999年全县辖15个镇、16个乡,1219个行政村,1559个自然村。总人口1115927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58人。其中汉族1110447人,占总人口的99.51%;回、蒙
古、满、壮、白、傣、苗、黎、彝、僳僳、佤、朝鲜、布依、怒、侗、畲、拉祜、景
颇、维吾尔、瑶、哈尼、水、高山、纳西、仫佬、布朗、藏等27个少数民族共5480人
,占总人口的0.49%。
沂水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一般在200~50
0米之间。地形复杂,差异明显。山区重峦迭嶂,千峰凝翠;丘陵逶迤蜿蜒,连绵起
伏;平原坦荡如砥,一望无际;河道纵横交错,碧水如练。“一山六岭三分平”。山
地、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2.5%,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37.5%。山地主要集中在
西、西北部,一般海拔高度400米以上。山地植被比较茂密,是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
的主要基地。丘陵多分布东、东北部,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丘陵土壤砂性大
,适耕性能较好,适宜发展经济林,也是全县花生、黄烟、地瓜的集中产区。平原有
沂、沭河冲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沂、沭河冲积平原呈带状分布,海拔高度在115
~200米之间,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全县粮食和蔬菜的主要产区。
县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从太古代至第四系,前震旦系、震旦
系、寒武系、奥陶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各期地层均有发育。沂水--汤头、鄌
郚--葛沟两大断裂带纵贯全境。
全境山脉按其主要特征基本分为泰薄顶、狼坑子、高板场和长虹岭四大山脉。有
较大山峰1900余座。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有318座,秀出云表,风光壮丽。由于大自
然的神奇造化,使境内有不少山峰成为山顶浑圆且周身陡峭之状,地貌学称之“方山
”,俗称崮。其郁崛奇瑰,这不仅在中国是一大奇观,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素有“
沂水、蒙阴七十二崮”之称。著名的有天桥崮、姜家崮、透明崮、双墙崮、无儿崮、
歪头崮、东汉崮、盘龙崮、晏婴崮、岚崮、纪王崮、连崮、石崇崮等,都以各自的雄
奇、胜迹、人物、传说等显著特点遐迩闻名。五镇之首沂山屏障着县境北面门户,其
南主峰泰薄顶,海拔916.1米,为县内最高峰,山峦清秀,风景幽奇。
境内水系发展呈脉状分布,有沂河、沭河两大水系,属淮河流域。有大小河流6
22条,其中大于20公里的20条,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和浯河。沂河为山东省第一大
河,也是县内过境的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在下河村东南入沂水县境,
流向东南,在县城西北入跋山水库。出库后折向南流,在邵家宅村南入沂南县境。境
内流程56公里,河床最宽处1200米,平均宽670米,流域面积1437.7平方公里。较大
支流有马连河、崔家峪河、朱陈河、梓河、暖阳河、顺天河和小沂河等。沭河源于泰
薄顶,东源头始于泰薄顶东的寺峪村北;西源头始于泰薄顶西的石槽峪村北。两源之
水于东于沟乡霹雳石村东南汇合,东南流入沙沟水库,出库后流向东南,在下村东南
入莒县境。境内流程51.3公里,流域面积747.6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马站河、秀珍
河、住龙河、道托河和四十里堡河等。浯河系潍河支流,发源于圈里乡太平山,县境
内长23.1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均系山洪河道,雨季易洪水暴涨
,峰高量大,而枯水季节则多易断流。境内建有跋山、沙沟两座大型水库,一座中型
水库,147座小型水库,1200余座塘坝,尚有较大型拦河坝两处,总蓄拦能力7亿余立
方米。兴利除害,在抗旱防洪中发挥着较好的作用。
县境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度62.4%。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
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步,雨量充沛,秋高气爽,无霜期长,冬季严寒少雨雪。累年
平均气温12.3℃,全年气温7月份最高,平均25.5℃;1月份最低,平均为-2.8℃。极
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24℃。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盛行风向多为西
北、北、东北北、东南和西西南风。年日照时数为2414.7小时,年均日照率55~58%
。年无霜期191.7天。干旱、洪涝、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尤以
干旱、冰雹最为严重。春旱平均2年一遇,夏旱平均2~3年一遇,往往会出现春夏连
旱,对农业危害严重,特别是山区、丘陵有“三日无雨小旱,五日无雨大旱”之说。
秋旱一般3年一遇,有“秋旱如刀刮”之农谚。冰雹多发生在西北、北部山区丘陵地
带,出现时间,多在午后到傍晚。

[自然资源]全县土地面积24.35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91万公顷。土壤有棕壤、
褐土、潮土3大土类,分为11个亚类、17个土属、67个土种、145个变种。以棕壤、褐
土为主,分别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7.7%和43%,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潮土
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3%,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境内天然植被逐步被人
工植被所替代。山丘坡地有旱生类型植物松、柏、刺槐、棉槐、果树、酸枣、胡枝子
等。河岸阶地植被主要有杨、柳、枰柳、棉槐、腊条等。农田植被主要是小麦、玉米
、地瓜、花生、黄烟等农作物。
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沂水县降水量较为充沛,年均产水量19.42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总储量5.12亿立方米,总储量模数0.0021亿立方米/平方公里,静储量4.
21亿立方米,动储量0.0079亿立方米,调节储量0.9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采量1.
14亿立方米,年均开采量0.74亿立方米,占可采量的64.9%。全县地下水属重碳酸盐
钙型水,PH值在7.1~8.1之间,属弱碱性。个别在6.6~7.0之间,呈弱酸性。总硬度
多数在8.5~15.9德国度之间,属适度硬水。总矿化度除个别大于1克升外,其余全县
大部分地区,均小于0.5克升,属于淡水,符合人畜饮用及工农业用水。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分布较为广泛。至1999年,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43种。其
中金属矿产7种,非金属矿产34种,水、气矿产2种。全县黄金储量约1945公斤,主要
分布在许家湖镇南小尧、大尧、严家官庄和北起许家湖镇陈家庄子、南至四十里堡镇
薛家马庄长约16公里的小河流域。沂水镇的三山官庄、长家沟村一带亦有分布。铁矿
总储量2.2亿吨,主要分布在高庄镇中峪、上峪,杨庄镇汞丹山,崔家峪镇西虎崖,
沂水镇前、后晏家铺,武家洼镇跋山店子,道托乡横岭,东、西曹河和院东头乡上岩
峪一带。铜、铅、铝和黄铁矿也有分布。非金属矿产具有种类繁多、分布集中、质地
优良、易于开采等特点。其中玄武岩储量44.6亿吨,是生产优质岩棉、铸石的原料,
其储量和质量均居山东省首位。石灰岩分布于全县29个乡镇,储量达100亿吨。其中
氧化钙含量在50%~51%的储量50亿吨,是良好的水泥原料。白云岩储量6亿吨,是
特级熔剂,耐火材料及提炼金属镁的原料。花岗岩主要分布于院东头、沂水、东于沟
、崔家峪、夏蔚等乡镇,地质储量3804万立方米。有10余个品种,均属稀有品种。其
中“紫青花”以花色稀奇、质地细腻,而属国内罕见品种。“沂水红”已分别被亚洲
第一大桥--襄樊大桥和北京亚运村建设选用。
全县木本植物有56科、118属、213种。主要有刺槐、松、杨、柳、榆、楸、梧桐
、国槐等。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枣、柿子、山楂、香椿、桃、杏、梨、李子、葡
萄和花椒。草本植物有100多种,水生植物主要是芦苇、蒲、莲、藕和浮萍等。野生
中药材有500多种,主要是酸枣仁、桔梗、远志、丹参、玄参、金银花、柴胡等。其
中药用价值较高的酸枣仁产量居全省各县(市)第二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
瓜、花生、大豆、棉花、黄烟等。稀有作物有香稻、小蜿豆、绿豆等。鱼类有6目、
11科、35种。鸟类有12目、19科、35种,主要有麻雀、喜鹊、家燕、猫头鹰等。兽类
有野兔、黄鼠狼、狐狸和狼等。爬行动物有蛇、蜥蜴、壁虎等。昆虫类有螳螂、蝉、
蝗虫、蝴蝶和蜻蜓等。
人文与自然遗产数量多,品位较高。著名的名胜有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小沂河水
上公园、东皋公园,跋山水库风景区和雪山风景区。尚有齐长城、圣水坊、上岩寺、
四门洞等景点。革命纪念地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孟良崮
战役指挥所旧址和沂水革命烈士陵园等。发展旅游事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历史沿革] 沂水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证明,早在2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
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文明。“沂”载入史册,早见于《禹贡》、《周礼》。夏朝,
其北、东境入青州,南境属徐州。西周,地属鲁国。春秋名郓(鲁邑·东郓),战国称
盖。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汉置东莞、东安、盖邑、阳
都等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隋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
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至今,因沂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唐朝
,沂地属莒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莒州废,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五代十国时期
,沂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均属沂州辖。北宋,属京东东路沂
州琅琊郡。金、元属莒州,明属青州府,清属沂州府。民国初先后属岱南、济宁、琅
琊道。1928年裁道,直属山东省。1936年属省第三区。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
政府成立,沂水直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941年2月,属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
区沂蒙专署。1950年5月,属沂水专署。1953年8月,沂水专署并入临沂专署,沂水县
属临沂专署。1994年12月,临沂地区撤销,建立地级临沂市,县仍属之。
此外,1939年10月之后,沂水地域内相继建立过7个县级政权机构。一般称为抗
日民主政府,也称办事处或行署,都独立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1945年10月之后,又
对区划作了某些调整,到1949年8月,境内有沂水、莒沂两个县级政权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沂水、莒沂两县所属区时有划入或划
出。1953年8月,莒沂县撤销,9个区归属沂水县。1958年11月,沂南县撤销,其481
个村庄归属沂水县,县内官庄公社划入安丘。1961年4月,沂南县建制恢复,481个村
庄划归沂南。10月官庄公社自安丘划入沂水。自此形成沂水现在的版图。
勤劳、智慧、纯朴、勇敢、善良的沂水人民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为中
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史上曾涌现出诸葛亮、徐熙、徐之才、翟溥福、
刘应宾等一批国内外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沂水人民一直站在时
代前列,写下了光照千秋的篇章。沂水大地上曾呼啸着捻军的呐喊声。鸦片战争后,
沂水人民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洪流。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沂水留日学
生,同盟会会员周瑞麟在县城创办“第一公学”,通过办学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他和
郑瑞麟、杨宝林、高筱山等人动员起一批知识分子向清朝政府腐败统治宣战,向地方
封建势力宣战,鼓舞了县内广大知识分子,启迪了一代人。1923年9月23日,沂水县
民众1000多人在县城召开全县公民大会,讨论对付食盐加价办法,慷慨激昂,群情振
奋。1925年冬,沂水县早期的共产党员李清漪从上海回到家乡,带来了革命火种。1
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成立。自此,沂水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1928年12月,中
共沂水县委建立。随后,党的一批地方组织相继成立。沂水县委通过宣传、组织,成
立了县农民协会、工人联合会和妇女协会等。工农联合抗捐抗税,给地方封建势力以
沉重打击。1933年5月,党组织领导的沂水暴动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水人民大无
畏的革命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初期,“沂水抗日救亡协会”、“沂水抗敌后援会”、“沂水抗日游击
第一中队”等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2
月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移驻沂水县王庄。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也在这里成立。
翌年1月,《大众日报》在云头峪村创刊。从此,沂水县成为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
的重心县。罗荣桓、徐向前、黎玉、张经武、朱瑞、王建安、孙继先、钱钧、刘导生
、匡亚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均在这里留下了工作、战斗的足迹。8年抗战期间
,沂水人民“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一起打东洋”。全县相继有3170名青壮年参加抗
日主力部队,有1032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并涌现出王步荣、曾超、马香莲、李强德
、赵传春、张志桂、董廷会、张奎秀、陈秀成、祖秀莲等大批抗日模范人物和“战斗
模范村”李家峪、“丛山密林红堡垒”南墙峪、桃花坪等典型代表。
1947年5月,陈毅、粟裕在沂水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沂水人民“有粮出粮
、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汇成支援前线、支援战争的滚滚洪流,以高度政治觉悟和
奉献精神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竭尽全力,先后把11926名优秀子弟送往前线;有23
59名烈士血洒疆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深深地印下了沂水27万民工支前车轮
的辙印。沂水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水人民以战争年代的那股劲,那股拼命精神,战天斗地
、改造河山、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涌现出夏蔚、红石官庄、牛场子、张家荣仁、小
梨行等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先进典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沂水大地。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
乡繁荣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沂水镇、尧崖头、凤落院、前
小河、回民街等先进乡镇、村(街)和沂水卷烟厂、青援集团等明星企业令人瞩目。

[经济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抓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沂水一贯坚
持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近9年来,沂水以此统领全局,把握工作重点,“不管东南西
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全县一条心,上下一股劲,以超强的力度和措施推进现代
化建设,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1999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是1991年的4.4倍。其中第一产业
增加值11.7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7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亿元。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1991年以来,沂水县始终坚持“
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出发点,从全县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稳粮,扩大经济田。粮经作物面积比例由1991年
的7.5:2.5调整到1999年的5:5。全县轮作面积占85%,复种指数为160%。同时,不
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县各级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常年干、不断线”的
要求,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在规模、标准质量、综合效益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自1991年以来,累计完成投入5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大口井2395眼、
深井71眼、建扬水站93处,配套动力机械1194千瓦,发展小型喷灌机械1.1万余台套
。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0平方公里。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物质装备水平
明显提高。1999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1.4万千瓦,比1991年增长141%。并且加
强信息引导,依靠科技进步。相继组织实施了种子工程、科技示范工程。“白色(农
膜)”工程、“绿色”工程、沃土工程,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9年中推广各类农
业新技术40余项。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产中贡献率达45%。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
的路子,粮食生产“夏增、秋增、全年增”。1999年粮食平均单产417公斤,总产5.
51亿公斤。比1991年的平均单产293公斤,总产4.16亿公斤,分别增加124公斤、1.3
5亿公斤。199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亿元,比1991年增长2.4倍。
全县有宜林地面积7.3万公顷。县委、县政府立足沂水县是山区农业大县的实际
,坚定不移地把林业作为振兴山区经济,加快发展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来抓。1991年1
2月,作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沂水”的决定。提出了“调整优化结构,大力
发展‘三高’林业”,确定了“四路、两线、五大片的高效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1994年,全县完成了造林灭荒工作。1995年3月,沂水县被省委
、省政府授予“荒山荒滩绿化先进县”称号。到1999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7.16万
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35.1%,比1991年提高16.2个百分点。果品生产发展迅速。沂
水县1994年进入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行列。全县果树良种率为80%,84%的果园采取
了保护地栽培技术,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到1999年,全县干鲜果园面积2.75万公顷,
其中大樱桃、雪枣、板栗等名优特果树面积0.13万公顷。果品总产17万吨。林果业总
产值6亿元。
沂水桑蚕生产,源远流长。桑园面积自1991年始,年均增长13.86%。1997年,
被定为全省桑蚕生产重点县。1999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672公顷。1991年产蚕茧
38.2万公斤,1999年的达到126.5万公斤,是1991年的3.3倍。蚕茧单产、总产、质量
均列临沂市第二位,山东省第10位。
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县以饲养猪、牛、羊、鸡、鸭、兔为主。199
9年末生猪存栏42.35万头,大牲畜存栏8.74万头,羊存栏45.64万只,家禽478.74万
只,兔165.8万只。分别比1991年增长40%、74.8%、145%、19%、58%。畜牧业总
产值5.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9%。全年肉类总产量5.88万吨,禽蛋总
产2.08万吨。
沂水县可养殖水面4593公顷,居临沂市第一位。1996年,县委、县政府把淡水养
殖列入农村“六抓”工程之一。淡水养殖业有了较快发展,1999年,全县已发展养殖
水面3070公顷,网箱养鱼2000箱。养殖鱼种主要是鲤鱼、花白鲢、青鱼和罗非鱼等1
0余个品种,水产品总量4600吨,比1991年增长90.8%。
沂水县黄烟种植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生产计划。1991年
至1999年,全县年均种植面积6666公顷,年均收购烟叶30万担,烟农年均收入1亿元
左右,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黄烟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均列全省各县(市)第二位。
此外,全县瓜菜种植面积1999年达到0.69万公顷,总产2.42亿公斤。
县委、县政府于1993年确立的加大烤烟、花生、畜禽、桑蚕、果品、蔬菜、棉花
、抽纱、食品、建材十大系列开发目标,已基本实现。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1991年以来,全县大力实施“工业立
县”发展战略。围绕培植工业主导产业,坚持抓重点、搞突破、抓技改、上水平、抓
管理、增效益,对纺织、建材、食品、机械、轻工等骨干行业实施重点改造。9年中
,共完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591个,生产设备和工艺逐步更新。到1999年,拥有主要
生产设备4000台(套),开发出新产品180个。全县已形成以食品、轻工、化工、纺织
、建材、皮革、机械等14个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主导产品有食品、白酒、碳酸氢氨
、腈纶纱、水泥、针钉、机床、纸、卷烟、明胶、服装、蛋白酶等。1999年,有国家
大型(一)企业1家,中型(一)企业5家,中型(二)企业7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6.3
亿元,比1991年的11.5059亿元,增长8.3倍。1999年,全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1万人
,实现乡镇企业产值108.5亿元,是1991年的17.9倍。
建筑业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有建筑企业21个,完成总产值15.2亿元,实现利
税1.3亿元。9年中,共监督建筑工程646个,建筑面积124.20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
96.6%,优良率28.8%。全县已有13个建筑企业到济南、青岛、烟台、东营等地施工
,带动建筑劳务输出40余万人次。
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99年,全县个体户有43076户,私营企业191家,
从业人员11万余人,实现个体私营税收1013.5万元。县城布鞋、食品生产工业区已具
相当规模,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邮电、电力事业持续快速发展。1991年,县境内有省道7条,全长244.53
公里。主要县乡公路21条,总长297.5公里。1992年始,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改善全
县交通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来抓。1996~1998年,连续开展了“公路建设
年”活动。改建、扩建了石(臼所)兖(州)、沂(水)邳(州)、东(营)红(花埠)、薛(家
岛)馆(陶)、博(山)沂(水)等5条干线公路,油路里程218公里。同时,大规模地进行
县乡公路建设。1997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至1999年,共建成县乡油
路19条,总长240.4公里。全县有营运性车辆9688台。年客运量326万人次,货运量6
47万吨,货运周转量28602万吨公里。
1999年,全县有33处邮政支局、30处电信支局。县内邮路79条,投递里程2713.
5公里;县自办汽车邮路3条,长320公里。有邮政运输车辆10部。全年邮政业务总量
完成653万元,比1991年增长2.02倍。电信建设。1994年11月,率先在临沂市建成第
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交换、光缆传输本地网。1995年完成市话扩容5000门,
市话在全市各县(区)首家过万门。1997年,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翌年率先在全市
建成开通了沂水信息港。1999年,全县电话总容量达到60760门。其中,农话交换机
总容量34352门,市话交换机总容量26408门。1992年12月,沂水县率先在全国贫困县
中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通电。1995年9月,实现了32.5万户,户户通电。1999年,电力
调度实现了自动化,主变容量达到29万千伏安;全县完成供电量3.92亿千瓦时,比1
991年增长1.67倍。
流通经济效益显著。9年中,全县在流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了流通
领域由全民商业、集体商业经营的局面,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和个体商业,扩大
了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流通领域出现了相互竞争的局面。1999年,全县共有国有、
集体商贸企业99家,从业人员9.4万人。31个乡镇都建有较大型市场。县城有大型批
发市场2处,商场6处。城乡市场繁荣。1999年流通系统完成销售收入5.23亿元。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亿元,比1998年增长12.5%。比1991年的3.87亿元,增加8
.63亿元。商贸流通的活跃,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99年,全县第三产业
增加值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
外经外贸发展突飞猛进。1997年沂水县荣获临沂市“出口创汇先进县”称号。1
998年,又获全市“利用外资先进县”称号。1999年全县共有“三资”企业、外资企
业和自营出口生产企业39家。出口产品有纺织、服装、裘革、五金、针织等30大类2
00多个品种。同年合同利用外资3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5万美元。自营出口创汇
1120万美元。1991至1999年,累计完成出口供货额22.09亿元,吸引合同外资2490.1
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5.90万美元。并争取到中德“粮援”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
森林项目1亿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10项,合同额80万美元。
财政、金融、保险平稳运行。沂水县已连续12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1999年,实
现财政收入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均居临沂市各县(区)首位。比19
91年的4021万元,增长9倍。199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8.9亿元,比1991
年增长6倍。全县开办了4个财产保险业务的50余个险种,有97家企业、2100台车辆和
9.5万户家庭投保了财产保险。还有30万人参加人寿保险。1999年保险费收入完成49
50.7万元,赔案给付924.9万元。

[社会进步]科技工作成绩斐然。全县人民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认识”,全县出现了学科学、用科学、领导依靠科学决策、生产依靠科技发展、效益
依靠科技提高的好形势。1991年以来,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1999年科技进
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4%。全县有科技人员1.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274人,
中级职称3164人。9年中全县通过专家鉴定的科技成果161项,其中省级7项,市级36
项。全县共组织实施星火、火炬计划项目55项。共受理专利申请109项。引进、实施
各类科技成果400余项。华荣地毯有限公司研制的“加热加捻综合胶定型纱”和酶制
剂厂“甘露聚糖酶产品工艺研究”,获国家级新产品奖。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两基”(基础教育、成人教育)成果巩固。1996年8月
,沂水县成为全国第三批实现“两基”的县(市)之一。1999年,全县有幼儿园、学前
班1071处,学前一年的幼儿入学率达98.5%。小学537处,初中36处,高中3处,高考
文化补习学校、职教培训中心、聋哑学校各1处。共有教职工10185人,其中公办教师
8360人,在编民办教师1825人。全县中小学中有市级规范化学校26处,县级规范化学
校100处。小学在校学生由1991年的99014人,增加到122022人;初中在校学生由199
1年的35008人,增加到76885人;高中在校学生12058人。自1991年至1999年共向全国
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7640人,其中本科3901人。高考本科进线人数自1994年连
续5年居临沂市各县(区)第一位。此外,通过自学考试等,培养中专学生2万余人,并
有4万余人受到了初等技术教育。
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1999年,沂水县有新华书店2处,
图书馆(室)470处,藏书45万余册。县图书馆,1994年3月被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
称号。博物馆1处,收藏各种文物3000余件。9年中,全县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13万
场,观众达8000万人次。文化工作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向社会提供了一批
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已出版了《玉女春秋》、《热血》、《梦该有个家》、《沂蒙
九歌》、《浮尘》、《白妖》等6部长、中篇小说。魏树海创作的长篇小说《玉女春
秋》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郭庆文创作的诗歌《给诗仙李白》获全国纪念李白诞
辰1200周年诗歌大赛一等奖。1997年11月,出版了沂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沂
水县志》,并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奖。到1999年,有19个乡镇分别建起了广播调频发射
台和电视转播台。全县广播覆盖率、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沂水人民广播
电台,连续5年被省台评为优胜台。
县内有市级医院1处,县医院2处,县医院分院15处,乡镇卫生院16处。卫生防疫
站、妇幼保健站、皮肤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和药品检验所各1处。全县病床总数
1696张,医务人员3738人。自1992年以来,县城连续5年保持了省级“卫生县城”的
称号。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通过了省级验收。
1991年至1999年,沂水县在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85枚、银牌304枚
、铜牌244枚(不包括省、市中学生运动会成绩)。1992年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
号。1998年通过了国家体委的检查验收。
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1991年,沂水县创立了党政、业务、群众三
线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同时,创立了与“三线”目标责任制相配套的季度考核与常
年抽查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全县计划生育工作一年一
个新台阶。1999年与1991年相比,出生率下降4.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4.84个
千分点。1992年,在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中沂水县被评为“求是”县。1996年,被
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县”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卓著。9年来,全县始终加强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
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开展了多层次的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1997年,获“全省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1999年,全县有
县级文明单位351个,市级文明单位40个,省级文明单位7个。光荣户、文明户达6万
余户。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县按照“二五”、“三五”普法、依法治
理总体规划的规定,对84万普法对象分层次、按内容要求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199
6年,沂水县被评为全省“普法先进县”。并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
模范县”称号。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9年来,全县坚持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
体化的路子,大力加强城乡建设。编制完成小城镇新一轮总体规划29个,面积78平方
公里。已建成面积40.6平方公里。1999年11月,在“全国小城镇大战略高级研讨会”
上,沂水县作为唯一的县级代表介绍了小城镇建设经验,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
评价,指出:“沂水县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做法为全国小城镇建设树立了榜样,具有很
强的指导意义。”沂水县城已连续三年被省授予“齐鲁杯”城市“三上”(规模上水
平、建设上档次、管理上台阶)活动优胜县。自1998年开始,大规模地实施了县城综
合开发和旧城改造,总拆迁面积28.5万平方米。建成了东皋、裕丰、兴龙、长虹四个
居民小区,总面积43.1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两年累计投资8552.
7万元,改建、扩建县城道路40条、28.63公里;县城道路总长度达到66公里,面积1
50万平方米,硬化率100%。完成了城区部分自来水管网的改造,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4%。此外,在县城安装各种路灯1800
盏,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无人值守公话亭一条街的格局。县城美化、亮化和文明
程度大为提高。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树立起了崭新的形象,为省内外所瞩目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已有439个村庄用上了自来水。有3.2万户农民按规
划建起了新房,建筑面积达256万平方米。前小河、茶庵街、南庄等街(村)还统一建
起了高标准的别墅式楼房。1999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1
0平方米。城乡人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由温饱型逐步变为小康型。1999年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1元,分别比1991年增加3191元
和1679元。人们的衣食住行已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文化需求明显增长,精神面貌
发生了深刻变化。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沂水县人民已经走过了9年的光辉历程。9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
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失时机地发展了经济和社会各项
事业。这9年,是全县坚持邓小平理论,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9年;是集中力量
进行现代化建设、经济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的9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
化,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的9年;是坚持两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民
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的9年。
“鉴往知今继往开来”。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正确分
析形势,科学规划未来,带领全县人民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弘扬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共谋发展。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新沂水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