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任 王中庆 副 主 任 彭友祥 卢世全 孙成山 党组书记 王中庆 1994年1月—1999年1月历任领导成员 主 任 滕绪平 (1993.12—1999.1) 副 主 任 厉永传 (1993.12—1995.6) 王家密 (1993.12—1999.1) 明慕祥 (1993.12—1999.1) 党组书记 滕绪平 (1993.12—1999.1) [王中庆简介] 王中庆,男,汉族,岭泉镇南大官庄人,1947年11月出生,中 共党员,曾任陡山乡党委书记,1995年6月任林业局局长,1999年1月任县农委主 任。任林业局局长期间,着力抓山区开发,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 40万亩平原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治理过的流域出现“山山披绿装、岭岭林 戴帽、沟沟蓄满水、河河水长流”的景观。通过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强化生产管 理和科技服务,使经济林生产由规模数量向经济效益转变。1998年11月,被市林 业局推荐为“全国绿化奖章”评奖人。 [概况] 莒南县农业委员会为正科级行政单位,是县政府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 的参谋、综合、协调机构。1993年12月撤销莒南县农业委员会及其党委,成立莒 南县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挂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扶贫开发办公室两个牌子, 并设立县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 其级别、职能、性质不变。1997年9月撤销 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党组,成立莒南县农业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党组,设立 办公室、政工科、生产科、科技科等机构。农业委员会设立机关党支部,有党员 17人,人员编制13人。 [农村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 1991年9月,莒南县被山东省农业委员会、山 东省财政厅列为山东省农村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县。是年10月,成立莒南县社 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 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的日常工作。乡镇村也都层层成立试点领导小组。为确保 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坚持走“点上破题,面上开花”的路子,选择自然条件、经 济基础不同的相邸、 坊前、壮岗、文疃、筵宾、石莲子等6个乡镇20个村作为试 点单位,在资金安排、工作指导上给予适当倾斜,具体帮助他们从服务组织设置、 服务设施建设到服务实体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实践,然后把点 上的经验推广到全县。 1993年5月,莒南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社会化 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同时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规 范化建设考核试行办法》,把服务工作的好坏纳入全县各级领导以及县直各职能 部门任期目标的考核内容,与评比先进、职称评定、干部任免挂钩,以增强各级 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搞好四个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一是服务组织建设。本着“提高县级, 加强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县级建立以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供 销、商业、外贸为依托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农村经 营管理、水利水产、林果生产、畜牧生产、物资购销七大服务体系。试点乡镇由 乡镇农委、财政所牵头,建立以县职能部门下伸到乡镇的涉农部门为依托的农业 服务中心,中心下设一校八站(部),即:农民技术学校、农技服务站、农经服务 站、畜牧生产服务站和购销服务部等服务组织。试点村建立农业服务站,设“一 院一校六组”,即:农业服务大院、农民技术学校和科技服务组、农经服务组、 农机服务组、水利服务组、林果服务组、购销服务组。在试点范围内基本形成以 县为中心,乡为钮带,村为基础,民间组织、个体、联合体为补充,专群结合, 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协调一致的服务网络。到1994年全县村级服务组织发展到 2240个,服务人员20394人,分别比试点前增加2.65倍和9.3倍,开展八项以上服 务的村514个,占总村数的55%,开展五项服务以下的村140个,占总村数的15%。 二是服务设施建设。 投资200万元为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添置办公用具、服 务设备,试点村农业服务站均建起服务大院、农民技术学校,配置种子库、农药 库、肥料库、机械库、机修车间、购销门市部等。三是服务实体建设。三年共安 排项目51个, 完成试点方案的150%,其中省扶持投资164万元,县配套投资40万 元, 自筹资金1011.71万元。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先后办起果树综合服务部、林 业良种繁育基地、畜禽良种繁育服务站、鱼种繁育基地等7个实体,6个试点乡镇 先后办起种子服务部、农机修理厂、加油站、喷灌服务队、饲料加工厂、农村合 作基金会等44个服务实体。 在搞好试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县乡涉农部门的199个 服务组织均办了实体,服务实体占服务组织的比例达100%。其中,县级服务实体 24个, 乡镇级服务实体175个,三年经营总额达16201万元,经营纯收入达508.2 万元。 四是服务制度建设,①1993年5月县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领导小组下发 《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考核试行办法》,对服务考核的内容、标 准做了明确规定。②县乡村均制定服务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层层量化服务指 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实行服务工作“三挂钩”,即:与服务人员报酬挂钩, 与干部任期目标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做到人定岗、岗定责、责定酬,责权利 结合,用政策约束、激励服务工作的开展。③各试点单位、村均根据各自的服务 组织建设、服务内容范围等不同情况,制定《农村经营管理服务制度》、《财务 管理制度》、《科技服务制度》、《农机服务制度》、《水利服务制度》、《畜 牧生产服务制度》、《物资购销服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试点工作逐步走上 规范化轨道。 二、完善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在试点工作中,围绕建设全县农业十大 基地和发展五条经济林带,坚持走“企业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实 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建龙头企业,抓基地建设,做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 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龙型”生产经营体系,在全县 形成七大服务体系,即:以县农技推广中心、种子公司为龙头的科技服务体系, 以县经管站、农村合作基金会为龙头的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以县农机公司、 农机化学校为龙头的农机服务体系,以县水利局设计室、水利制管厂、鱼种场为 龙头的水利水产服务体系,以县种鸡场、二肉联为龙头的畜牧生产服务体系,以 县果茶综合服务部、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为龙头的林果生产服务体系,以县生产资 料公司、外贸公司为龙头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购销服务体系。七大服务体 系建设,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农户,通过开展全方位、系列化服务,使全县农 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科学化管理、集团化 推进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到1994年,全县已发展苹果3 3万亩、板栗13.7万亩, 生猪年出栏近60万头,牛年出栏10万头。1993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3.66亿元, 占农业总收入的35%。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46亿元,比试点前的1990年 增长34.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96元,比试点前的1990年增长49.3%。 三、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使用效益。 ①县试点领导小组制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周转金管理使用意 见》,发到试点单位,明确周转金的性质、用途、作用。 ②县财政及时配足配套资金,要求试点乡镇、村必须按实施方案配足资金。 ③在资金使用上,投放前严格把关,投放后及时跟踪检查,防止截留、挪用 等现象发生。 试点工作从1991年10月开始, 至1994年9月结束。 三年试点共投入资金 1506.28万元,完成试点方案计划的230.3%。其中,省试点资金220万元,县配套 资金40万元, 乡镇配套资金100.71万元,自筹资金1165.57万元,国家与群众投 资比为1: 4.85,发展各类服务组织2439个,是试点前1990年的2.34倍;服务联 合体1155个, 是试点前1 990年的8.4倍;民间协会、研究会215个,是试点前的 1.24倍, 服务专业户4567个,是1990年的4.2倍,全县基本实现了服务组织网络 化, 服务内容系列化, 服务形式实体化,服务组织制度化,达到了预期目的。 1995年7月莒南县农业委员会获得山东省农委、 财政厅颁发的全省农村社会化服 务规范化试点贡献奖。 (孙运伟) [农业资源区划管理工作] 莒南县农业资源区划管理办公室,成立于1980年10 月25日。 1994年1月机构改革时,由局级事业单位降为股级事业单位,仍属计划 委员会。19 97年11月1日归属农业委员会。 一、 名、优、特资源调查。1995年3月,根据山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关于 编写山东省名、优、特产品大观”的通知,区划办公室调查并写出“莒南大花生”、 “莒南绿茶”、“红富士苹果”、“杞柳”、“甜樱桃”、“板栗”、“全明星 草莓”、“腊烛红水萝卜”、“鲁西高腿多羔小尾寒羊”、“石刻产品”、“鲁 玉曙光桑蚕”、“莒南蟾酥”等十二个名、优、特品种资源材料,对全县优势资 源作了可靠论证,为省、市、县领导提供莒南县名、优、特资源信息,并为搞好 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商品基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做出了适宜性评价。此调研项目获山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技 术进步三等奖。 二、 农村第三产业调查。1994年9月,根据临沂市农业资源区划管理办公室 布置,对莒南县第三产业情况进行调查,找出莒南县经济结构存在的第一产业比 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偏小的结构性矛盾,为领导掌握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提供了 可靠依据。 三、农业综合开发试验。从1992年开始,定点在十字路镇草沟村进行农业综 合开发试验,拨款数额已达60多万元。1995年,全面总结推广草沟村市郊型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模式开发试验的经验。草沟村适应市场农业发展规律,以工养 农,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搞好立体种植,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植树种 草,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加快了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对此,山东电视台作了报道,对指导全省、全市、全县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示范 作用。 四、农业网点监测及监测效果应用。莒南县农业资源信息网点监测工作是在 198 6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8号文关于 “逐步设立农业自然资源和经济信息动 态监测网点” 后开始的。莒南县被列为全国100个网点县之一,主要任务是监测 全县土地、生物、水、气候四大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全县社会经济、农村经 济信息变化,监测农民种植意向和环保情况等。1986—1993年间上报信息数字量 达16万个,文字量达3 9.2万字,图片414幅。1994—1998年,莒南县农业网点监 测数字量达6.9万个, 监测报告8份,文字量达9万余字。其中,莒南县农业自然 资源经济信息网点监测成果获山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获 奖金400元。 五年来,通过农业资源网点监测,为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掌 握农业资源变化情况,发挥区域优势,决策农业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农业 法律法规和远景规划服务,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进度起到了促 进作用: (一)1996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网点监测信息,制定莒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两高一优”农业的 要求,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五条经济林带和农业十大基 地开发建设,全县设立三个自然经济区,每个区域以拳头项目或产品为主,发展 支柱产业。一是东北部山区自然经济区:包括朱芦、厉家寨、柳沟、文疃、涝坡、 陡山、北园七个乡镇。该区战略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坚持以林 牧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重点开发中低产田、园、山林、荒山等,建设林果、 畜禽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开发为主的乡镇企业,实现山区经济 的良性循环。二是东南、中部丘陵区,包括坪上、团林、壮岗、演马、坊前、相 邸、洙边、相沟和官坊九个乡镇,该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交通方便,盛产花生、 茶叶、板栗,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好花生和苹果、桃的种植,建成商 品油生产基地和茶叶、干鲜果生产基地,建成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区。三 是西部平原区,包括大店、筵宾、岭泉、道口、石莲子、汀水、刘家庄、板泉和 十字路等九个乡镇,该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 具有种植生产的良好条件,且交通方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水资源比较充足, 工商业基础好。在大力发展机械、轻纺、食品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同时,搞好黄 淮海平原建设和高产田的开发,提高集约化水平,建成粮棉和肉食畜禽生产基地, 成为商品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区。 (二)根据对莒南县名、优、特资源的适宜性评价,1998年重点搞了增加农民 收入的“富民工程”,确立花生、板栗、柳条、黄烟、畜禽、蚕茧、草莓、茶叶、 苹果、杂果、瓜类、水产等农业发展项目和重点项目区,建立了15个支柱产业, 即洙边镇的板栗,演马乡的茶叶,大店镇的草莓,板泉镇的柳条编,文疃镇的苹 果,团林镇的桃,石莲子镇的葡萄,厉家寨乡的大樱桃,筵宾镇的蔬菜,北园镇 的仁用杏,岭泉镇的桑蚕,朱芦镇的蛋鸡,陡山乡、涝坡镇的牛羊,坊前镇和壮 岗镇的粮枣间作,十字路镇的设施农业。目前,重点抓好花生、板栗、蔬菜、柳 条、茶叶、畜禽等产品深加工,其中花生、果品、茶叶、畜禽基本实现一体化经 营。 (三)查清农用土地资源的状况,遏制了耕地资源的迅速下降,为缓解人地矛 盾提供资料。 (四)对农村经济系统调查,分析农村人口、劳力、耕地、住房、出勤、收入 支出、作物种植面积、产量情况,及时掌握动态变化,研究发展趋势,为领导决 策提供超前信息服务。 1998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构成初步达到1:3:1,农 业内部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64:38调整到了40:60,结构趋向合 理。 (五)对农民意向调查,及时掌握农民生产、生活、消费趋势,为指导农业生 产、生活消费提供信息参考。 (六)对重大生态环境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监测,重点调查空气、水、土壤 污染和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和全县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及危害 程度,为领导指导抗旱、救灾,服务农业生产,推进莒南现代化建设,实现三大 效益提供信息依据。 (庄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