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植树造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09&run=13


    “四旁”植树  利用村旁、水旁、路旁、宅旁(合称“四旁”,下同)非耕地种植
树木,是农民的传统习惯。车镇乡白鹤观村有一株国槐,据杨氏祖谱记载,系唐代种
植,现仍枝繁叶茂,被群众称为“卫星宝树”。水湾镇谷家刘李庄村南有一株毛白杨,
胸径3.39米,  高24米, 树龄已340余年。1915年信阳乡庞家村旁植有成片毛白杨。
1921年无棣县城始植刺槐。葡萄、石榴多在户家庭院内栽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进一步开展了“四旁“绿化活动。 1955-1957年,年均“四旁“植树26万株。1958年
在“大跃进”运动中,“四旁”树木被大批砍伐。1961年重新落实“谁种谁有”政策,
至1964年, “四旁”植树102.4万株。1966年植树116.49万株,济埕公路绿化里程达
28.8公里, 平富路绿化7.6公里。1971年后,“四旁”植树发展加快,至1978年年均
栽植363万株。由于政策和管理措施不落实,成活率差。1982年,县绿化委员会成立,
制订了城镇义务植树规则,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实施办法》
是年县直机关四千多人在国家法定的3月12日植树节前后植树2万株,无棣镇城区绿化
里程10公里。同时,农村确定了林木权属。1987年“四旁”植树104万株,人均2.8株。
1990年,全县“四旁”植树24万株,灌木36896墩,年末实有“四旁”植树836万株,
“四旁”植树履盖面积10724亩。
    防护林  1955年春, 有38个农业合作社,在郝家沟、青坡沟两岸营造防护林711
亩, 农田沟旁植树1.4万株。1958—1959年,县人委确定“河成林成”的方针,绿化
幸福河、八分干、十二分干两岸,长度60公里,造林面积1000余亩,植树100万余株。
1963年在麦河干沟两岸 (现马颊河) 营建防护林8处,计500亩。泊头公社桥南王大队
在四女寺减河南岸造成片林700亩,成活率90%以上,党支部书记王寿甫被选为林业劳
动模范,出席了华东区劳动模范会议。1965年全县造林5456亩,沿海 一带从羊屋子、
横道经谭家庄子至梁王、下泊头栽植了以榆树为主的沿海防护林,面积达1500余亩。
1966年造林11988亩,1967-1972年马颊河、德惠新河两岸宜林地基本实现绿化,形成
两条防风主林带。
    1971年8月,  县革委贯彻《全国林业发展规划》, 营造沿海乡村的成片林,至
1975年,成片防护林发展到佘家巷、西小王、常家、马山子、埕口等公社,其 中 南
瞿阝与孙瞿阝之间成片林达4千亩, 常家公社18个村,村村都有成片林,面积达2243
亩。80年代以来,群众多从经济效益出发,将部分防护林改种经济林,1990年,全县
共有防护林4803亩。

    无棣县部分年份植树造林统计表

    单位:万亩
  ┌──┬─────┬────┬────┬────┐
  │年份│  当年造林│年末实有│林地面积│其中果树│
  │    │  面   积 │育苗面积│        │ 面  积 │
  ├──┼─────┼────┼────┼────┤
  │1955│  0.07    │        │        │        │
  ├──┼─────┼────┼────┼────┤
  │1958│  0.50    │        │        │        │
  ├──┼─────┼────┼────┼────┤
  │1961│          │  0.10  │        │        │
  ├──┼─────┼────┼────┼────┤
  │1965│  0.55    │  0.15  │        │        │
  ├──┼─────┼────┼────┼────┤
  │1969│   -      │  0.19  │   -    │ 0.40   │
  ├──┼─────┼────┼────┼────┤
  │1971│  0.40    │ 0.30   │    1.38│ 0.61   │
  ├──┼─────┼────┼────┼────┤
  │1975│  0.89    │0.39    │    3.04│ 0.79   │
  ├──┼─────┼────┼────┼────┤
  │1978│  0.88    │0.22    │    1.82│ 0.32   │
  ├──┼─────┼────┼────┼────┤
  │1979│  0.82    │0.21    │    2.00│ 0.36   │
  ├──┼─────┼────┼────┼────┤
  │1980│  0.71    │0.35    │    1.12│ 0.29   │
  ├──┼─────┼────┼────┼────┤
  │1981│  0.17    │0.06    │    1.00│ 0.26   │
  ├──┼─────┼────┼────┼────┤
  │1982│  0.11    │0.02    │    1.17│ 0.28   │
  ├──┼─────┼────┼────┼────┤
  │1983│  0.02    │0.44    │    1.19│ 0.34   │
  ├──┼─────┼────┼────┼────┤
  │1984│  0.11    │0.29    │1.62    │0.34    │
  ├──┼─────┼────┼────┼────┤
  │1985│  0.11    │0.54    │1.93    │0.35    │
  ├──┼─────┼────┼────┼────┤
  │1986│  0.48    │0.25    │2.29    │0.72    │
  ├──┼─────┼────┼────┼────┤
  │1987│  0.72    │0.42    │3.06    │1.47    │
  ├──┼─────┼────┼────┼────┤
  │1988│  0.28    │0.42    │2.97    │1.60    │
  ├──┼─────┼────┼────┼────┤
  │1989│  0.13    │0.13    │2.60    │1.72    │
  ├──┼─────┼────┼────┼────┤
  │1990│  0.17    │0.39    │4.15    │1.90    │
  └──┴─────┴────┴────┴────┘
    经济林  清末及民国期间,  境内经济林木以枣树为多,还有杏、桃、李、梨、
葡萄、桑、林擒、揪子、奈、石榴、文官果、无花果、长生果等。枣树栽植盛于明、
清,遍布全县大部分村庄、田间。县境西北小泊头有成片成行的杏树。无棣城北一里
处桃花岭,  明代即有桃园,明吏部尚书杨巍的诗集即以“桃花岭“命名。清代桑园
较多。1880年,由泊头孙家村孙树荣栽植梨园5亩,共150株,到1905年全村已发展到
200亩以上, 成了全县著名的孙家梨园。民国初年,植桑养蚕业仍延绵不衰,曾专设
乙种蚕业学校, 培育专业人员。1920年车镇三高栽植梨园170亩,1937年店子乡佘家
村植梨园50亩。1949年全县枣粮间作2.1万亩,有枣树102.4万株。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号召营造经济林,发展多种经营。在大力发展枣树
的同时,引进苹果、葡萄等树种。1956年城关镇引进苹果苗,在徐家、冯家栽植40多
亩。1958年,泊头公社北王村从烟台引进“海棠”树种培育嫁接苗,至1960年发展到
30亩。1964年后,苹果发展较快,各乡镇均有种植。1969年从广北农场引进葡萄新品
种红玫瑰,在泊头公社北高村栽植40亩,1972年店子公社吴店村栽植30亩。1978年全
县果园面积已达7770亩,果品产量5229吨。1987年共有果园130处,果园总面积达1.4
万亩。其中苹果园1389亩,梨园1156亩,果品年均产量11.2万吨,1990年,经资源调
查统计, 全县枣粮间作面积68.6万亩,有枣树1004.3万株,有经济林36685亩,其中
枣林园21510亩,苹果园3735亩。

无棣县古树登记表
┌──┬────┬────┬────┬────┬─────┬────┬────────┐
│树种│树龄(年)│干高(米)│树高(米)│干周(米)│冠径(米)  │座落地点│   备 注        │
├──┼────┼────┼────┼────┼─────┼────┼────────┤
│    │        │        │        │        │东西6.4   │倩阳乡李│胸部有一扁平洞,│
│枣树│ 1363   │2.02    │7.5     │   2.9  │南北6.26  │    楼村│平均高1.92CM,  │
│    │        │        │        │        │          │        │宽34CM          │
├──┼────┼────┼────┼────┼─────┼────┼────────┤
│国槐│        │  2.61  │        │  1.75  │东西6.77  │大杨乡侯│                │
│    │        │        │        │        │南北6.95  │家村    │                │
├──┼────┼────┼────┼────┼─────┼────┼────────┤
│    │        │        │        │        │东西10.3  │        │主干有洞、洞深  │
│国槐│  唐代  │  2.6   │8.9     │  3.02  │南北10.67 │白鹤观  │4.08米,宽45厘  │
│    │        │        │        │        │          │        │米              │
├──┼────┼────┼────┼────┼─────┼────┼────────┤
│国槐│  约600 │ 3.92   │9.84    │  1.32  │东西8.9   │马山子乡│                │
│    │        │        │        │        │南北9.29  │帝赐街  │                │
├──┼────┼────┼────┼────┼─────┼────┼────────┤
│国槐│        │ 2.03   │4.3     │ 1.93   │          │大山镇小│   枯死         │
│    │        │        │        │        │          │吴码头  │                │
├──┼────┼────┼────┼────┼─────┼────┼────────┤
│国槐│        │1.77    │11.2    │ 1.82   │东西12    │柳堡乡大│                │
│    │        │        │        │        │南北10.52 │王柳村  │                │
├──┼────┼────┼────┼────┼─────┼────┼────────┤
│杜梨│  200   │1.47    │8.5     │ 1.16   │东西6.06  │冯王村东│                │
│    │        │        │        │        │南北7.3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