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优待抚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427&run=13

群众优待
代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初期,对军人家属、烈士家属、国家工作
人员家属和残废军人、残废民兵、民兵家属,实行代耕(不能自耕的部分),起初采
取大拨工,后改为固定户、固定组包耕。1954年农村成立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后,实行社(组)内社外相结合的代耕方式。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代耕制
度取消,代之以集体优待劳动日的作法。
1950~1952年全县代耕优待统计表
┌──┬──────┬────────────────────┬────┐
│ │代耕优待 │代耕户数、地亩数及占总户数、地亩数百分比│代耕方式│
│ ├──┬───┼──┬───┬───┬─────────┼────┤
│ │户数│地亩数│户数│% │地亩数│% │ │
├──┼──┼───┼──┼───┼───┼─────────┼────┤
│1950│6918│115767│3554│51.3 │27811 │24 │大拨工 │
├──┼──┼───┼──┼───┼───┼─────────┼────┤
│1951│6928│115787│3378│48.7 │15624 │13.5 │大拨工 │
├──┼──┼───┼──┼───┼───┼─────────┼────┤
│1952│5512│64253 │2966│53.6 │17896 │2.79 │固定代工│
├──┴──┴───┴──┴───┴───┴─────────┴────┤
│注:1952年全县烈军属户数、地亩数不含工属地亩数 │
└───────────────────────────────────┘
优待劳动日 代耕取消后,改为优待劳动日。凡优待对象达不到人均劳动日标准
的,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优待补足,记入个人劳动工分帐,参加年终分配。1957年全县
共优待烈属400户、28980个工日,军属862户、518415个工日,荣誉军人78户、7190
个工日。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优待标准占本公社平均收入水平,收入低的单位,由
公社补充不足部分。1963年改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优待办法和标准未变。
粮款定额优待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采取粮款定额优待办法。
优待标准分为三个等级。每年一等户优待粮食100公斤、现金50元,二等户优待粮食
75公斤、现金50元,三等户优待粮食50公斤、现金50元。1983年县政府作出《关于烈
军属残废军人复退军人优待规定》,全县统筹优待,并对优待标准作了新的规定。农
村户口的义务兵家庭每年享受200~300元现金优待,保留其责任田。优待金从集体提
留中兑付。
1981~1985年全县优待现金统计表
┌──┬────┬───────┬───────┬──────┐
│年份│优待户数│优待金额(元)│户均金额(元)│备注 │
├──┼────┼───────┼───────┼──────┤
│1981│2901 │57708 │19.89 │另有粮食补助│
├──┼────┼───────┼───────┼──────┤
│1982│3947 │201000 │50.92 │另有粮食补助│
├──┼────┼───────┼───────┼──────┤
│1983│2996 │310000 │103.47 │ │
├──┼────┼───────┼───────┼──────┤
│1984│2684 │525000 │195.60 │ │
├──┼────┼───────┼───────┼──────┤
│1985│2768 │548400 │198.12 │ │
└──┴────┴───────┴───────┴──────┘
政府优待
1944年,棣阳沾边区抗日政府规定,主力军家属每年优待粮食75~125公斤,地
方部队家属优待粮食50~100公斤。对经济困难者,另外再给予适当补助。1945年,
对军龄、工龄半年以上者的军属、工属,以及军龄、工龄不足半年的军属、工属人均
土地不足1亩者,免征本年度农业税。并对优抚对象就医、子女就学给予适当照顾和
困难救济。建国后,优抚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将优待照顾改为国家补助。
1945~1949年政府优待情况统计表
┌──┬──┬──┬───────────────────────┬──────┐
│年 │户 │人 │优待物品 │备注 │
│份 │数 │数 ├────┬────┬────┬───┬────┤ │
│ │ │ │粮食 │猪肉 │烧柴 │被 │现金 │ │
│ │ │ │(公斤)│(公斤)│(公斤)│(床)│(万元)│ │
├──┼──┼──┼────┼────┼────┼───┼────┼──────┤
│1945│ │2177│19209 │ │ │ │ │ │
├──┼──┼──┼────┼────┼────┼───┼────┼──────┤
│1946│195 │ │217282 │ │ │ │3.38 │现金为北海币│
├──┼──┼──┼────┼────┼────┼───┼────┼──────┤
│1947│993 │ │29046 │ │ │ │ │ │
├──┼──┼──┼────┼────┼────┼───┼────┼──────┤
│1948│363 │ │ │ │ │14 │192.4 │现金为北海币│
├──┼──┼──┼────┼────┼────┼───┼────┼──────┤
│1949│ │170 │431 │735 │445 │ │380.7 │现金为北海币│
└──┴──┴──┴────┴────┴────┴───┴────┴──────┘
国家补助
1950年起,对优抚对象由国家拨专项经费给予补助。补助形式有两种:一、临时
补助,在群众优待和定量补助的基础上,对发生特殊或意外困难的烈、军属,给予一
次性的补助;二、定期定量补助,国家优抚对象给予按时定量补助。1950~1952年,
国家共发补助粮9.44万公斤。1953年实行以现金为主的定期定量补助,当年发行定期
补助款56248万元(旧人民币)。1954年发放定期补助款 5. 84亿元(旧人民币)。
1960、1962年,县政府根据省政府指示,对定期补助分别两次作了调整。1979年12月,
对优抚对象的定期定量补助再次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补助标准:城镇每人每月10~15
元,农村每人每月6~8元,孤寡烈属、烈士遗孤和抗日战争时期入伍、军龄在5年以
上的或排级以上干部复员军一人9~10元。
1985年1月,根据民政部、财政部联合通知,将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
属、病故军人家属的定期定量补助改为定期抚恤金,并适当提高标准,标准是:烈属
每月20元,孤老烈属每月25元,病故军人家属每月15元。当年改办烈属680人,病故
军人家属46人,年内抚恤金支付20万元,每人每月平均22. 9元。

1980~1985年全县国家补助 单位:元
┌──┬──────┬────┬───────────┐
│年份│定期定量补助│临时补助│备注 │
├──┼──────┼────┼───────────┤
│1980│155515 │ │ │
├──┼──────┼────┤ │
│1981│243153 │ │ │
├──┼──────┼────┼───────────┤
│1982│140146 │ │ │
├──┼──────┼────┼───────────┤
│1983│274085 │108600 │ │
├──┼──────┼────┼───────────┤
│1984│353410 │170529 │ │
├──┼──────┼────┼───────────┤
│1985│406000 │ │含调整后的定期抚恤金额│
└──┴──────┴────┴───────────┘
国家抚恤
1950年12月,内务部颁发《关于革命军人、民兵、民工牺牲、病故伤亡的褒扬优
待抚恤条例》,阳信县开始实施国家新抚恤政策。1952年、1953年1955年、1965年、
1978年、1982年、1984年7次调整抚恤标准。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
争中失踪的527名军人,分别于19561960年追为烈士,每位烈士家庭发抚恤金100元。
对因战因公负伤军人、民兵、民工、工作人员实行残废抚恤。抚恤标准按残废等级而
定。1985年,全县共有伤残抚恤对象757人;抚恤金额18.5万元。其中:在职的125人,
抚恤金额9000元;不在职的632人,抚恤金额、1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