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71&run=13

第一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交通、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需求日日剧增。为适应社会需求,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抓当前谋长远,抓基础创优势,艰苦奋斗,科学规划,在90年代这段时间内,展开了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县交通状况较差,道路以砂土路为主,加上山区的特点,往往是路窄、坡陡、弯急。自进入90年代之后,是全县道路交通事业投入较大、成效最好的时期之一。
  在国道建设上,1996年对途经五莲的唯一一条国道206国道按照国家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全面改建,路基宽由9米扩至12米,汉王大桥加宽,管帅大桥重建,管帅境内路段及汪湖、于里部分路段均改变了不合理的路线,至1997年上半年,206国道全县铺油结束。
  在省道建设上,途经五莲的省道有两条,一条是334省道(郝李路),五莲段东至胶南市交界处,西至于里镇的李家坡与206国道相连,全长55.7公里,途经潮河、叩官、松柏、洪凝、中至5乡镇,是横贯五莲东西的干线公路。1992年投资1100万元,对334省道(郝李路)西段本着“降坡、裁弯、靠村不穿村”的原则,进行了改线、拓宽、改建,升级为二级路,至1993年4月竣工,县城西出口从罗山路迁至黄海路。1992年至1994年共投资2200万元,对334省道(郝李路)东线(洪潮路)进行改建、硬化。1995年又投资1400万元对334省道(郝李路)西线(县城至李家坡)进行了改建、硬化,至此334省道五莲段全线达到二级油路标准。另一条是222省道(央赣路),五莲段北起与诸城交界处,南至五莲与东港交界处,途经高泽镇、洪凝镇、街头镇,全长43.5公里,是穿越五莲南北的干线公路。1997年11月,开始改造222省道南段工程,全县共筹资2500万元,动员沿途各乡镇日上阵劳力2万个,城南路面由10米扩至15米,红泥崖路基挖方高度22米,填方高度24米,使42年的盘旋道历史告终,董家庄段迁至河南崖,坊子段迁至村西,街头段迁至镇驻地东。1998年投资5200万元对222省道五莲段全线实施油路和大中桥改建,10月16日全线竣工。至此,五莲境内一横一纵两条主要干线公路全部实现路面硬化。
  在县乡道路建设上,1992年至2002年期间,相继改造、拓宽、硬化了14.8公里的洪莒路、9.3公里的牛许路、吕街路南段(松柏至街头)、潮石公路(潮河至石臼)、林街公路(潮河林泉村至街头),并新建一批县乡沙土路。
  这些公路的建设,使五莲的交通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框架,县道为支撑,乡村道路为辅助,城乡一体、干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这是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拼命实干改变山区交通条件的历史见证。
  在争取铁路建设上,1998年10月,全国第五条铁路大通道哈尔滨至上海线的建设已纳入国家铁道部“九五”建设计划,其中兰村至新沂段处于科研论证阶段。为争取蓝新铁路途经五莲,1998年12月,专门成立了“五莲县争取铁路项目领导小组”(后改为支铁办)。经过抢抓机遇努力争取,于2000年5月,铁道部鉴定通过了胶新铁路五莲段的走向方案及五莲站的设站方案。胶新铁路北起山东省胶州市,南至江苏省新沂市,途经山东的9个县市和江苏的部分县市,总投资51亿元,其中五莲段长26. 45公里,总投资6亿元。胶新铁路由五莲陶瓷厂以东入境,途经五莲县许孟、高泽、洪凝、中至四镇中的牛家官庄、道洼、东黄柏沟、焦家庄子、邱村、吕公堂、西楼、满堂峪、峨庄、陡峨、董家营、烟台、柳家沟、窑峪子14个村。沿途共建设特大桥4座,大桥7座,隧道1处,下水峪隧道全长1040米,为当时省内最长的铁路隧道。2001年底,胶新铁路五莲段正式开工建设。施工线划为两个标段,北段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约18公里。南段为中铁四局承担,约8公里。在五莲铁路的修建过程中,县政府专门制定《支援胶新铁路五莲段建设的意见》,加快了铁路建设的进度。
  在县城以北5.5公里,高泽镇南、吕公堂村东北,设二级火车站一处。该项铁路工程全县用地1280余亩,拆迁民用建筑6000多平米。五莲火车站于2002年10月4日开工建设,2003年11月竣工。
  胶新铁路五莲段的竣工通车,凝结着全县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心血,结束了五莲没有铁路的历史,改善了五莲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发展,对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建设
  五莲县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于1975年,1984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县委、县政府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使县城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城市面貌步步改观,城市整体功能逐渐增强。在90年代10年的时间里,在城区道路建设方面,先后投资4470多万元,修建了长17公里、宽35米的环城路,扩建和改建了13条城区道路;投资1000余万元硬化了11条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城区道路,城区的总硬化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主干道硬化率72%,人行道硬化率57%,使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137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7.4平方米。在城市综合开发方面,开发建设了城北工业小区和3个居民生活小区;新建了县体育中心和1处游乐公园;投资3000万元,新建了五莲县第三中学;完成了35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任务;筹集资金2743万元,建成了人民路、金沙路、罗山路、电厂路、城北等5处商场。在城市供水方面,新建了昆山水厂,完成了却坡水厂一、二期工程,使城市日供水量增加到3.4万方,供水普及率达98%。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冯家坪水厂,日供水量达1.2万方。在环境容貌治理方面,新建了14处水冲式厕所,建成垃圾处理场2处,改造了排水主管道,对污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城区粪便、垃圾日产日清,全日保洁路面达到68万平方米。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大楼相继建成,进一步改善了医疗条件。在城区绿化美化方面,新建街区绿化带和街区游园15.6万平方米,城市区绿化面积达2.67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截至90年代末,五莲县城初步形成了公益设施比较健全、各项管理比较规范的城区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电力建设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全县电网新建、扩建、改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城南35千伏变电站;1992年投资220万元新建许孟35千伏变电站,投资50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电力调度大楼;1994年投资220万元,建成投运了户部35千伏变电站;1995年又进行了2项“市长工程”,即宝山110千伏变电站和中至35千伏变电站,总投资1500万元,1995年6月五莲电网实现双电源供电,全县实现户户通电;1996年,热电联产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投资3500万元,实施了二期扩建工程,新上6000千瓦抽凝发电机组和35吨∕H锅炉,1997年建成投运,年发电能力提高到7884万千瓦时,供热能力达96万吨。1996年以来,全面实施“九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进行了五莲220千伏变电站及其配套工程建设,该工程被列为“市长工程”,总投资9600万元。220千伏变电站配套工程城南110千伏变电站和城网“手拉手”改造工程于1997年投运;220千伏线路接入工程与220千伏站建设同步进行,整个工程于1998年2月建成投运,全县形成了一个以220千伏站为枢纽,110千伏站为骨架,35千伏站为基础,布局合理,安全经济,供电质量高,供电能力强的县级供电网络,电网最高负荷可达14万千瓦。2002年10月,国家电力公司命名县供电公司为“一流县供电企业”。
遍及全县各地的电网,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着安全、高效、及时、充足的能量,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讯设施建设
  通讯设施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来说,好像人的神经一样重要。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省、市邮电部门大力支持,总投资1200多万元,其主机设备具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五莲县3000门程控电话工程,经过全县社会各界和邮电干部职工近两年的共同努力,于1992年12月12日零时一次割接开通。从那一刻开始,五莲县长期存在的打电话难尤其是打长途电话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3000门程控电话的开通,完成了由纵横制向数字化、程控化的转变,长途电话也实现了国际、国内直拨,标志着五莲县的邮电通信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充分满足全县人民及社会各项事业对通讯设施的要求,1995年,根据县城发展规划,投资280万元,在电厂路东首路北建造城北市话分局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进行了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后,分组交换、DDN网等数字通信手段也相继开通应用。1999年9月,建立起五莲第一个门户网站—“五莲信息港”。 1999年10月,全县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2000年5月,成立五莲首家电脑网校。2002年底建成五莲无线市话网。至此,五莲区域内基本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通信网络,涉及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自动化,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加强,打开了观念之门、开放之门、群众致富之门、跨越发展之门,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五莲县由山区农业县向工业县、开放县、生态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