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李崮寨的“公”字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80&run=13

第四节 李崮寨的“公”字沟

李崮寨是五莲县石场公社船舫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坐落在五莲山区南部的一道深山沟里。全队12户人家,68口人,分散居住在六里半长的山腰和沟底。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1965年就成为“深山沟里闹文化革命”的典型,在全省影响较大。1968年后,李崮寨的男女老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斗私批修”,公而忘私,被誉为“公”字沟,成为全省乃至国际友人眼中的共产主义示范村,一时闻名遐迩。

兴办庄户学校
1958年国家实行文字改革,大力推行简体字,开展扫盲运动,并提出了“文化上山”的口号,各类速成学校遍地开花。
五莲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给李崮寨派了教师。对于深山里的李崮寨来说,这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因为村里从来就没有过识字的人。20世纪50年代末的李崮寨村,可称得上是与世隔绝。路、电、邮不通,上面来通知,便让大山外的船舫大队代为转达。陆陆续续派来的3位青年教师,随之都陆陆续续地走了。身为生产队长的刘太臻认为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要自己当老师,兴办庄户学校。由于没进过校门,识字很少,要教学生,唯一的办法就现学现教。
距李崮寨最近的一所小学,是7华里外的船坊村小学。刘太臻每隔一天就去船坊小学找老师学习10个左右生字,回来再教给学生。李崮寨到船舫,中间隔一座大山和一道梁,为学10个生字,他一天要走14里山路。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酷热都能克服,最可怕的是冬季的大雪和夏季的雷雨。大雪封山的时候,刘太臻就犯愁:如果去,摔下山怎么办?不去,村里七八个孩子眼巴巴的等着学新课。如果等山上的雪融化了再去,就要到第二年3月。刘太臻把鞋上绑上草绳,削尖了拐杖踏过雪山,直奔船坊小学求教。夏天最可怕的是山洪,每当山洪暴发,巨大的石块,随着洪水翻滚而下,可谓险象环生。
恶劣的自然环境被战胜了,最令刘太臻害怕的是回到家第二天教学生时,才发现这10个生字竟然忘了一多半,于是他就发明了符号和图画。回来的路上,就把这10个字反复记忆,晚上回家赶紧复习,参照着符号确认无误后,就把其中的5个字教给老伴,让老伴帮他想着,第二天再教给学生。刘太臻平时下地劳动,安排生产队里工作,他教的七、八个学生分好几个年龄段,都在一个草屋里上课。困难一个接一个,有时生字学生都记住了,而他教了后头的却忘了前面的。于是他就培养骨干力量,让年龄大的教年龄小的、头脑灵活的教头脑迟钝的。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前后教了7年书,他教出的学生大都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率在全公社第一。7年时间,他没拿过一分钱补助,他连个民办教师都不算。

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典范
从1963年起,李崮寨的男女老少在刘太臻的带领下学文化,学毛泽东著作,争做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一时间声名远扬。
李崮寨人,身居深山。12户贫农社员,家家是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在这里,“公”字放光芒,“义务”成风尚,一心为公的思想指导着每个人的行动。李崮寨人的坚强信念是:“毛主席著作学习好,是非分明站得高;共产主义一条路,风吹雨打不动摇。”
在李崮寨,每户社员的家里都摆有一张方桌,上方贴毛主席画像,桌面上是毛主席的石膏像,左右两边摆放毛主席著作、语录和学习材料。全村人除不会说话的小孩外,一般都能背诵“老三篇”,能背诵一二百条毛主席语录。
1968年2月26日,《大众日报》大篇幅刊登《“公”字沟把毛泽东思想化为灵魂的李崮寨人》的文章,并发表《突出“忠”字大立“公”字——向李崮寨贫农社员学习》的社论。介绍李崮寨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省人民向李崮寨人学习。
3月3日,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学习李崮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验的决定》。号召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一个广泛深入的学习李崮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验的活动。

无人商店
李崮寨地处偏僻,本村社员购买日常用品非常困难。秤盐打油,买几盒火柴,都要翻山越岭,跑一二十里山路。生产队女青年段德育看到这个情况,办起李崮寨义务代销处,当上义务代销员。她不误生产劳动,不怕山高路远,挑担到30里外的石场供销社进货,义务服务,不计报酬,原价出售。
为服务群众,段德育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翻山越岭,比社员多跑若干腿,多操若干心,多熬若干眼,既没有工分,又沒有照顾,完全是义务。由于社员们风格高,在段德育忙不开时,便按标价取物交款,久而久之,便成了无人商店。有一次,天还不亮,段德育挑着坛子到供销社去为社员打酱油,山陡天黑,快要爬到山顶时,段德育一脚没踏实,被石头拌了一跤,把坛子摔碎了。段德育用给妹妹做裤子的钱买了新坛子,打回酱油。
“无人商店”由社员自己交钱,自己取货。代销员每次清资,结账,都是分文不差。有一次,代销员买进一部分葱,刘太臻最后去买时,一看净是大棵的。后来问代销员是怎么回事,代销员说:“这是大伙发扬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呗。”“无人商店”充分体现了李崮寨人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风貌。

“公”字沟
李崮寨人通过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思想境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人人爱公,人人立公,人人为公。他们在处理国家与集体、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都是“公”字当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1967年6月,新西兰国际知名人士路易艾黎到五莲考察“文化大革命”。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
以往剥花生,都是队里过秤分到户,然后按比例向队交花生米。1967年,花生丰收。有的社员提出,大伙思想觉悟提高了,可以由社员自己到仓库挎花生,剥出米子如数交队,免得队里再拿专人过秤收发。经队委会研究,同意这个办法。结果,家家户户向队里交回的花生米,比往年按比例交回的数量都是只多不少。
在李崮寨,生产队里的仓库没有专人看管,门上的钥匙放在办公室,谁也有权开门,丢不了一粒粮、一棵草。在这里,甘尽“义务”蔚然成风。什么义务保健员、义务代销员、义务理发员、义务信贷员、义务邮递员……人人争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1969年6月7日,阿尔巴尼亚友人到李崮寨访问。
李崮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甚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友人眼中的共产主义示范村、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范。仅1967年至1969年,全国就有68万人来这个村参观学习。参观的人群包括工、农、兵、学、商、机关、院校、团体和国际友人。
刘太臻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毛选积极分子,到各地作经验介绍达300多场次,并出席党的九大和全国四届人大两个会议,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知识青年再教育
1968年12月,来自青岛、济南的7名知识青年来到李崮寨的深山沟里。李崮寨的贫下中农把培养教育好这些知识青年,看成一项光荣任务。他们对知识青年坚持做到政治上有人抓,劳动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从而使他们的政治觉悟有了显著提高,思想发生显著变化。他们不仅天天跟贫下中农早起晚眠,艰苦奋斗,治山治水,而且还分别担当了义务保健员、拖拉机驾驶员、果林技术员、缝纫服务员、记工员、保管员、炊事员等。这个小组成为全县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集体。在建国20周年纪念日,他们的代表金红卫,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知识青年初来李崮寨时,热情高,干劲大。但是有的人暴露出“好好干一番,赚个好名声,放下锄把子,几年再回城”的思想。针对这种思想,生产队领导班子带领他们参观本队的山水林田和几年来在“自力更生”方针指引下,用双手兴建起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介绍本队的农业生产建设规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深远意义。
李崮寨贫下中农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和自己的革命实践中认识到,下乡知识青年由于长期脱离劳动,脱离工农群众,脱离生产实际,怕苦怕累,经不起风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参加体力劳动,让他们走上生产劳动第一线。李崮寨是个山村,山高路陡石头多,出门碰石头,种地抡镢头,运输全靠肩膀担。为培养知识青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根据他们的体力情况,分别分到打石头组、运输组、山林组,让他们学着抡锤,担粪,担土,扛柴,管林。培养他们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关心集体的优良品德,克服自由散漫习气。一年来,除大雨大雪天外,他们都坚持出勤,最多的一人干300多天,最少的也干了270多天。
李崮寨的贫下中农,很关心知识青年的生活,贫下中农帮助指导他们自己动手,种菜、拾草、养猪、养鸡。7位知识青年养猪1头,养鸡10只,烧草全是自己拾,吃菜全是自已种。他们从不枉花一分钱,劳动收入除留出部分作集体生活费用外,剩下的都集体储蓄起来。有事赶集上镇,不管路程多远,都是带着干粮徒步走,不坐汽车,不下饭店。他们的这些行动,受到了贫下中农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