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20&run=13

第二节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中共中央借鉴苏联的经验,要求在全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以五年为一计划期。党中央提出,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至1957年)。计划方案自1951年开始编制,经多次修改,到1954年9月基本确定。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
1954年11月,山东省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根据国家“一五”计划草案(初稿)的精神和主要指标,结合山东的具体情况,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955年11月,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山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953年,国家宣布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中共五莲县委边宣传发动,边调查研究,边制定计划,边组织实施,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6年,基本实现“五年计划四年完”的奋斗目标,为未来计划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当时,全县有99%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业生产条件相当差。因此,在“一五”时期,县委从实际出发,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县政府于1954年12月制定《1953—1957年农林生产五年发展计划(草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农业生产得以快速发展。
一是大力推行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五莲是革命老区,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便开始有步骤地进行过土地改革。1951年底基本结束土改后,县委派出工作组在却坡村、集后村和东白庙村试办了3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了有益的经验。1953年2月和10月,通过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教育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4年底,全县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09处,入社农户2281户;兴办常年互助组3986个,入组农户31575户;兴办临时互助组5966个,入组农户39217户。参与互助合作的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3.4%。1955年10月,通过深入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和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县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业合作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由办初级社为中心转入以办高级社为中心的阶段。到1956年底,全县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过程中,县委始终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紧抓不放。发动各社、组制定农业增产计划,完善增产措施,从而使“一五”时期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和林业建设。为尽快改变五莲山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县委本着“既抓当前,又抓长远”的方针,于1954年9月制定《关于山区经济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与今后意见》,树立“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长期建设思想,组织和带领群众大搞以整地改土、兴修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以封山育林、植树栽果为重点的林业建设。
大搞整地改土和农田水利建设。根据五莲山岭地多、土地瘠薄的特点,全县大力推广莒南县大山农业合作社大搞“二合一”、“三合一”梯田的经验。每年冬春组织群众大搞整地改土,深翻土地,平高填凹,拾石起石,修整地堰,改良土壤。五年间,全县累计深翻整地14.53万亩,极大地改变了作物的立地条件。与此同时,在全县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的活动。1955年冬,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建设方针和“花钱少、收效大、见效快”的原则,县委提出了变“防洪、排涝为主”的方针为“防洪排涝蓄泄兼顾与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治水方针,全县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全面展开。县委先后推广了五莲区组织群众治理河滩和大茅庄“五爱”农业生产合作社打井的经验,发动各区、社因地制宜,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闸山沟,建谷坊,修水库,建水池,打水井,开渠道。五年间,全县修建小型水库9座,建塘坝196座,打水井4186眼,控制灌溉面积达72800亩,比1952年增加62080亩。建谷坊7346座,建淤地坝1000余座,修筑沟头防护工程80余处,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由1952年的408平方公里扩大到678平方公里。
加强林业建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县先后兴办了挑沟、罗圈、大古家沟等21处林业生产合作社。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滩的过程中,县委先后总结推广了岔家沟林业生产合作社集中财力、物力,苦干3年绿化荒山2万亩的经验,和大茅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多条墩压”绿化荒滩的经验。在发动各区、社因地制宜搞好造林绿化的同时,还根椐农时季节和集中绿化的要求,组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五年间,全县共造林17.8万亩,超过“一五”计划的18.6%。县委还狠抓了果品生产。1953年,利用国家下拨的老区建设经费48万元,购进苹果树苗13.8万株,分发至街头、坊子、红泥崖等23个乡栽植,建起109个苹果园。1954年11月,又利用上级拨给的烈军属生产扶助费,购进苹果树苗8万株,分发给松柏、洪凝、街头、中至、五莲、户部6个区的380户烈属、1921户军属栽植。在扶持发展果品生产的同时,还发动各区社育苗栽果。
三是推广新技术、新农具,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954年3月,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54年4月至1956年3月,全县12个区均建起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在却坡、莫家崖头等12个村建立农业技术队,其余大部分村配备农业技术员;有18个村兴办技术夜校,组织农民学习农业和林果生产技术。1955年,建立县种子站。在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同时,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倒茬轮作,间作套种,变一年一作为二年三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大力推广合理密植、选换良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了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大力推广胶轮车、双铧犁等先进的生产工具。由于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一五”期间,粮食单产平均每年递增10.7%。
第二,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建国初期,五莲的工业是一张白纸,手工业也相当落后。“一五”期间,为改变这种局面,县委一手抓全民所有制工业的发展,一手抓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全县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采取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发展。县财政用部分周转金扶持工业的发展,对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的项目,其利润的50%由单位自行支配,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第三,商业的发展。“一五”期间,县委既抓国营商业机构的组建和供销合作机构的发展,又抓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极大发挥了国营商业的骨干作用,促进了商业的全面发展,繁荣了城乡经济。
组建国营商业机构,发展供销合作组织。在建立烟酒专卖事业处、油脂经营组的基础上,1955年设立百货公司、食品公司。1956年设立贸易公司、文化用品公司、福利事业公司、纺织品公司等。同时鼓励国营商业机构兴办直接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店。1953年县工 商联在洪凝开办“益民饭店”,1956年转为国营,并迁址改称“大众饭店”。1956年,福利公司在县城设立理发馆和照像馆。
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始,遵照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法,对全县私营商业3585户、3777人普遍进行了政策教育,并组织他们组成商业合作小组或合作商店。
第四,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五莲县交通闭塞,通信落后。到1952年,县城尚不通公共汽车,长途电话仅有一条与诸城相连的线路和一条五莲县委与胶州地委相连的专线。“一五”期间,县委采取措施,发动群众,初步改变了交通和通信落后的局面。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县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山劈岭,修建公路。1952年冬,组织20710名干部群众,开始了枳(沟)沈(疃)路五莲段44公里的修筑工程,共投资7.2万元,完成土方14.9万立方米,石方1.8万立方米,于1953年建成通车。此后又组织群众修筑了洪(凝)潮(河)路、洪(凝)莒(县)路、中(至)高(泽)路。
发展通信事业。1953年3月,县党政机关电信业务移交县邮电局。邮电局下设叩官、许孟、管帅3个邮电营业所和11个邮政代办所,到1957年邮电自办局所发展到10处,邮路总长1287公里。在发展邮政业务的同时,开办电信业务,1953年架设县城至洪凝区委驻地中疃村的电话线路5公里,安装了全县农村第一部电话机。1954年2月至1955年9月,又先后架通了松柏、五莲、户部等10个区的电话线路。1954年开办电话电报业务,只有一条线路,1955年开通了五莲—胶县、五莲—诸城、五莲—铺集3条话传电报电路。
第五,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科技事业。1954年到1956年,县和区均设农业技术推广站,每个村都有农业技术员。
教育事业。1953年,认真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定前进”的方针,对全县的小学实行合班并校,减少复式,停止盲目发展。并建立区教师星期学校和五莲县函授师范学校,培训小学教师,提高他们的文化和业务素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作好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工作,1955年响应中央关于“向文化进军”的号召,各区召开“向文化进军”誓师大会,近2万人志愿参加扫盲工作。1956年推广莒南县高家柳沟的经验,县内大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办起了记工学习班,从而使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工作有了较快发展。
文化事业。县委把组建文化活动团体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1955年8月,组建五莲县电影放映小队。1956年8月,成立五莲县茂腔剧团。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953年推广大古家沟村举办农民俱乐部的经验,全县497个村办起了农民俱乐部,1956年各区机关驻地均办起了中心俱乐部,创办农村业余剧团248个。
卫生事业。“一五”期间,县委组织发动群众深入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变了农村卫生面貌。同时,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医疗水平。

“一五”时期的成就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在县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全县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一五”期间,在大力发展国营经济的同时,有组织、有领导地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是农业的快速发展,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五”期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新技术、新农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基本建设投入的增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年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110.7万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本建设投入的增加,不仅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而且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一五”期间,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一五”时期的成功经验
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了不少经济建设的经验。一是只有抓住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个根本目的组织生产,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通过生产的发展,才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更进一步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二是把农业的发展作为保证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使农业稳步增长,才能促进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只有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物力、财力有重点地进行基本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一五”计划时期,是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