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践悟苦干快干、创新创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11&rec=63&run=13

从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践悟苦干快干、创新创业

——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始末与启示

桑光军 钊守亮
(2017年5月)



五莲县目前最高荣誉是197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最大政治优势是享誉省内外的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五莲精神”。农业学大寨是“五莲精神”孕育形成的坚实基础,两者凝结成的是同样一个字——“干”。而实干、会干、苦干、快干,正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强县、生态富县”战略的总动员令。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中国人民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尝试,虽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但从总体看,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尤其对山区自然条件与大寨相似的五莲来说,其作用和影响更应充分肯定。因此,总结研究经验教训,深入弘扬“五莲精神”,对于加快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优、民风淳、党风清”的魅力五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背景
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为解决当时农业经济问题发动起来的一场运动。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盲目追求工农业发展速度,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加之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国农业遭到了严重挫折,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产品供应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依靠集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大寨人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一个贫穷的大队,经过几年的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基本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1963年8月,大寨在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下,作出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和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的“三不要、三不少”决定。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和《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详细报道大寨大队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事迹。同年4月,周恩来总理派农业部长率队到大寨调查,形成《大寨大队调查报告》,上报中央和毛泽东,肯定了“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5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设想的汇报时,提出发展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肯定和概括了“大寨精神”: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自此,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五莲县是个山区县,山地丘陵占86%。建县初期,境内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土壤瘠薄,发展缓慢。建县以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向穷山恶水宣战,大力治山治水、治岭改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但经过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1962年的暴雨冰雹灾害后,全县农业、农村及经济建设进入建国以来最困难时期。1963年全县粮田面积为61.2万亩,粮食总产仅为9.29千万公斤,分别比1956年减少6.2万亩、299.3万公斤,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寨精神为五莲指明了方向。五莲与大寨都属山区,自然条件相近,大寨人通过治山治水、治岭改土,改变落后面貌,解决吃饭问题的做法,符合当时五莲县情。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大寨为榜样,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改变全县落后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说,五莲人学大寨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吃饭问题,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是苦干实干拼命干。
二、基本历程
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从1964年春开始,到1978年12月结束,历时15年,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从1964年春到1970年8月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召开前,为起始阶段。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响应中央号召,启动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取得初步成效。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农业学大寨运动由生产运动加上了政治运动的色彩,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干扰。
1964年2月,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五莲县委通过召开各级干部会议,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深刻认识开展农业学大寨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宣传大寨大队的生产建设经验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的愚公移山改造自然的精神。继1964年2月、3月,全省四级干部会议和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之后,五莲县委正式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提到重要日程,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坚持典型培植与一般号召相结合,用典型引路,扎实开展农田基本建设。1964年下半年,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起来。1965年11月,国家水电部组织的全国库区移民现场会在五莲县召开,参观县内库区学大寨典型户部公社龙湾头和汪湖公社东云门两个大队。从此,全县各地农业学大寨典型不断涌现,促进了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粮、棉、油、茧、畜牧生产全面发展。到1965年底,全县中小型水库达到56座,塘坝280座;全县多种经营收入达693.7万元,占全县农副业总收入的21.4%。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交织在一起,在“左”倾思想干扰下,农业学大寨运动既是生产运动,又是政治运动,致使全县农业学大寨放慢了速度。为避免“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山东省委于1968年冬至1969年春连续举办11期赴大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69年1月至2月,昌潍地区革委组织全区四级干部到大寨大队参观学习,五莲县组织县、公社、大队300多名干部前往。从这年春开始,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逐步转入正常。1969年6月,阿尔巴尼亚友人来五莲访问,参观李崮寨的“无人商店”“愚公田”“大寨田”,李崮寨村成为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运用大寨经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体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破私立公”的典型代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县、地、省甚至中央给予肯定和宣扬。在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李崮寨典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从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开展以“比学赶帮”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召开前,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和建设,促进了全县农业持续发展。截至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2亿公斤,完成国家计划的108%,全县7处公社粮食生产跨《纲要》(亩产400斤),占公社总数的41.2%,其中亩产800斤以上的大队7个。
(二)发展阶段。从1970年8月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到1975年9月,为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各级党委的重新建立,县委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全国北方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业学大寨运动,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1970年8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11月省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五莲县革委把农业学大寨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认识,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如何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学大寨学什么,怎么学”等深入探讨,促进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
1970年3月,五莲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在山阳公社进行恢复党委的试点,同年12月,各公社选举产生新的党委。1971年1月,中共五莲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县委,赵忠超任县委书记。县委恢复建立后,把基层领导班子整顿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关键来抓,形成社队“上下一条心、左右一股劲、心往一处想、步向一道迈”的局面。对社、队领导班子进行必要调整和充实,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根据“领导应走在运动前面”的要求,开门整风,树雄心、鼓干劲、定措施;同时,县、社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带头实干。县委常委除留一名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余都下去,蹲好一个队,包好一个社,带好一个片,管好一条线。公社党委常委实行蹲点包片,机关干部实行蹲点包守。县社两级干部坚持和群众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是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更是坚守一线,涌现出许多“长年不缺勤,严冬带头干,衣外一层霜,衣内一身汗”的干部,保证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扎实开展。
县委在总结学大寨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叩官带、于里撵,三年建成大寨县,五年实现机械化”和“抓两头、带中间”的口号,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热潮。各地紧紧围绕治山治水、整地改土和建设大寨田,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随着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潮河公社小沙河大队“搬山不搬家”、叩官公社叩官大队“挖山不止”、于里公社治水改土、户部公社龙湾头大队“三分地里闹革命”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有力地带动了各社队农业学大寨运动向纵深开展。1970年全国北方会议后至1973年,全县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每年冬春上阵劳力15万人,连续3年投入农田建设用工2900多万个,建设大寨田20万亩,深翻土地60万亩,新建大小水利工程项目5200多个,扩大水浇地68000亩。1973年全县粮食亩产由1970年的460斤提高到765斤,总产量由1970年的2.3亿斤提高到3.6亿斤;棉花、花生和林牧副渔各业得到较快发展。1973年12月至1974年1月,省委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五莲县作了典型发言。1974年1月31日至2月7日,五莲县委召开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共5000多人参加的全县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总结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三年来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基本情况,叩官、于里、街头、潮河4处公社和16个大队作典型发言,对叩官、于里、街头3处公社和20个大队各奖拖拉机一部。但由于随后出现的派性干扰,加之洪涝灾害,粮食严重减产,当年学大寨曾一度停顿下来。
1975年1月,全省再次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向新高潮。为贯彻全省会议精神,五莲县委于1月23日至25日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1975年1月26日至31日,五莲县委召开第二次全县农业学大寨会议,全县四级干部7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决战七五年,为实现粮食‘过长江’而奋斗”的任务目标,提出“农业学大寨,全县赶胶南,各社赶叩官,大批促大干,鼓足干劲创高产,队队亩增百斤粮,大批大队过千斤,高产大队一吨粮”的口号。会议研究提出“打好五个战役”的任务和措施,重点是大力开展以改土造地、建设大寨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当年春、夏两季,各地组织男女整半劳力一齐上阵,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治山整地、治理河道、打水库、建塘坝、修水渠、建设大寨田等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学大寨取得明显成效。仅1975年建设大寨田7.1万亩,特别在经受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下,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529.1万元,粮食总产达到3.8亿斤,亩产达到820斤,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大队达到163个。1975年6月24日,县委书记赵忠超在《大众日报》发表“要有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的文章,介绍五莲县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截至1975年,全县累计建成大寨田3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5万亩,比学大寨前的1964年增加19.3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9237.1万公斤,比1964年增加7849.1万公斤。
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赶昔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和工作业绩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表彰。1975年9月,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五莲县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称号。县委书记赵忠超因身体原因未到会,县委副书记于潮代表五莲县委作了典型发言。从此,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三)高潮阶段。从1975年10月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后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高潮阶段。主要贯彻两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苦战两年,集中力量,按照“六条标准”完成建设大寨县任务。
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中共中央先后在山西省昔阳县和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号召“全党动员,苦战五年,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同时制定建设大寨县的“六条标准”。会后,五莲县委通过各种形式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掀起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新高潮。10月28日至29日,县委召开由全县党员和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共26500余人参加的广播大会,对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再发动。会后,县委从县直机关和农村基层抽调500人组成农业学大寨工作队,经过短训后分赴中至、汪湖、洪凝、高泽、许孟5个公社,指导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1975年12月4日至12日,县委召开第三次全县农业学大寨会议,县直部门支部书记以上负责人、各公社大队书记以上干部、农业学大寨工作队组长以上队员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共1253人参加了会议,县委书记姜曰绍作《全党动员,苦战两年,为实现大寨县的六条标准而奋斗》的报告。会议通过揭矛盾、找差距,作出“全党全民总动员,横下一条心,苦战两年,建成大寨县”决定。会议要求到1977年全县16处公社和95%以上的(530个)大队建成大寨式社队;粮食总产1977年达到5.4亿斤,亩产1150斤;多种经营收入1977年达到6200万元。这次会议是农业学大寨步入新阶段、进入新高潮的转折点。县委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面上运动平衡,狠抓猛促后进社队,不断提高农业学大寨的质量和效果上来,有效加快了建设大寨县的步伐。
为加快实现大寨县“六条标准”,县委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从1975年冬,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整风,每次重点解决1-2个关键性问题。通过学习文件,对照大寨县标准,总结经验教训。实行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制度,县、社、大队干部劳动按照“一二三”标准,即县委常委每年当一个月社员,公社干部每年参加劳动200天,大队干部每年参加劳动300天,坚持苦干、实干、带头干,滚一身泥,磨一手茧,同群众打成一片。坚持深入基层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取得经验,指导全面,促进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平衡发展。
1976年2月,昌潍地委召开全区农业学大寨会议,五莲县大队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叩官公社党委作经验介绍,并获锦旗一面;五莲县被表彰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1976年11月至12月,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潍坊召开,五莲县被山东省委、省革委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
1976年12月10日至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要求到1980年全国要有三分之一的县建成大寨县。全国各地把建设和普及大寨县作为农业学大寨新的起点和动力,五莲县再次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群众热潮。1976年冬,户部、叩官、潮河3处公社组织2300名社员,对潮白河进行较全面的综合治理,于1977年治理完毕,直接受益大队16个,灌溉农田2万多亩。1977年1月,县委召开全县第四次农业学大寨会议,13个公社、大队和于里公社农机修造厂、管帅供销社等单位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1977年10月至11月,全国普及大寨县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山东省委于11月25日至12月5日在泰安召开全省普及大寨县工作会议,要求真学、实干、高质量地学大寨,使农业来一个大的跃进。1978年9月,为深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在治山上,两槐(刺槐、棉槐)戴帽,果园围腰,山脚大寨田;在治水上,上游打水库,改河造平原,沿河打大口井,低水高处用”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全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对“大寨经验”及学大寨运动中的“穷过渡”“大概工”等一系列违背党的农村政策错误做法给予全面否定,为开创农业新局面、推动农村改革铺平了道路,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随之结束。1979年2月,县委、县政府在对县情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济发展的偏向。进入80年代后,全县围绕“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的以治山治水为主要内容的山区综合开发,普遍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至此,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走向一条正确的发展轨道。
五莲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特征是突出了农业生产。继1975年荣获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之后,1976年11月,五莲县被授予“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977年2月在昌潍地区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五莲县被命名为“大寨县”。在学大寨的15年中,全县先后有11处公社被省、地、县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社”,有233个生产大队被表彰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并涌现出一大批农业学大寨积极分子和先进个人。
三、成效与作用
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尽管在“文革”期间受到“左”倾思想干扰,但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在15年间,全县人民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发扬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拼命精神,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大批水利设施至今仍然发挥着县城供水、农田灌溉的不可替代作用。特别是孕育奠定了具有山区特色的“五莲精神”坚实基础。因此,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成效和影响不可磨灭。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坚持把治水改土贯穿农业学大寨运动其中, 60年代重点兴修水利、70年代重点治岭改土。1964年以来,先后开工兴建了学庄、大渌汪2座中型水库和10座小型水库。15年间,全县累计治理大型河道8条,修建水库7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建成塘坝278座,并建成大批农田水利配套工程。截至1978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比1964年增加20.8万亩。1971年县委重新恢复建立后,坚持不懈地治岭改土,建成了一大批“外噘嘴、里流水、旱能蓄、涝能排”的梯田、坝头地和山间人造小平原。到1978年,全县深翻整平改土72万亩,建设大寨田45万亩,其中,高产稳产田面积达到21.4万亩;新建各类果园5万多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1万马力,比1964年增长61倍。全县干线公路修建了潍徐、李郝、平日等公路,县乡公路修建了叩街、洪莒、牛许、吕街等公路,公路里程达到200余公里,初步改善了交通条件。经过努力,全县水、土、机、路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面积逐步扩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的增强,加之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全县粮油及其它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9443.9万元,比1964年增加6289.9万元;全县粮食总产量实现17013.9万公斤,比1964年增加5626.1万公斤;粮食单产378公斤,比1964年增加192公斤;花生总产达到1321.9万公斤,比1964年增加541.4万公斤;果品总产量3247.8万公斤,比1964年增加3008.9万公斤。粮食生产的提高,为养猪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全县1978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2.7万头,比1964年增加9.6万头,大牲畜存栏量2.1万头。随着各种农产品产量的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日益改善,集体经济实力和公共积累相应增加。全县人民不仅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对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淳朴敦厚吃苦耐劳的民风得到锤炼升华。五莲是一个山区县,五莲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繁衍,形成了诚实敦厚、淳朴善良的民风。五莲又是革命老区,勤劳勇敢的五莲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仆后继,形成了自强不息、吃苦能干的作风。在农业学大寨过程中,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团结一致,无私奉献,不计较劳动报酬,不在乎生活艰苦,顶严寒冒酷暑,始终战斗在农田水利建设第一线。特别在开展农业集体大会战中,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坚持一呼百应的作风,披星戴月、战天斗地,“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灯火辉煌”,致力建设自己家园。在修建学庄水库中,不少群众为完成任务而积劳成疾,晕倒在工地;年轻人为赶工程进度,推迟了婚期等。1974年面对全县旱涝风雹灾害,干部群众重灾面前不低头,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大灾之年夺得大丰收,全县粮食亩产达到820斤。通过15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更加哺育了五莲人民淳朴敦厚的民风,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秉性,锤炼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五莲精神”的思想基础孕育渐成。农业学大寨运动15年间,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以高度的主人翁姿态,坚持不懈地治山治水、治岭改土,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长期实践中,艰苦创业、拼命实干,逐步改变了贫困落后的山区面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区创业精神。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实际,大力实施“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五莲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建设的先进典型,凝结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成为聚民之魂、立县之本。2010年以来,全县人民在科学发展的实践创造中,赋予了五莲精神“开放包容、创新创业、亲山亲水、先干快干”的时代内涵,成为推进富民强县的新生动力。“五莲精神”是在农业学大寨过程中初步孕育凝结,并在以后山区创业过程中日益体现和完善的。没有农业学大寨运动,就不会造就产生“五莲精神”;不走农业学大寨道路,“五莲精神”就不会得到完美体现。
四、几点启示
回顾总结五莲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展历程,客观认识和辨证反思经验教训,根本目的是继续弘扬敢打硬仗的苦干实干精神、担当作为的创业奉献精神,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优、民风淳、党风清”的魅力五莲提供可资借鉴。
(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寨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变农村面貌的农业生产典型,对各地搞好农业生产的确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但有的地方把其经验简单的复制照搬,出现了劳民伤财的现象。各地农村自然条件、生产状况千差万别,必须联系具体实际,决不能将个体经验简单绝对化。五莲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根据山区实际,培育形成了“搬山不搬家”的潮河公社小沙河大队、“挖山不止”的叩官公社叩官大队以及“三分地里闹革命”的户部公社龙湾头大队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实践证明,用典型示范引路,推广先进经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因此,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各级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应选择性地吸收利用,避免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特别在抓建典型、推广典型时,应当紧密结合县情,在全县发展大局中定位谋划、突出特色,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引导效应,切忌一刀切、一阵风、大呼隆。
(二)必须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注重实效。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违背规律、逆势而动,就会受到惩罚。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由于片面理解“以粮为纲”,把粮食产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变成“以粮为纲,其他砍光”,部分社队出现了“毁林造田”现象,林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由于违反自然规律,加之盲目决策和瞎指挥,造成一定损失和浪费;还有个别工程搞成了花架子,致使工程应有效益得不到发挥。历史告诉我们:规律不饶人,规律教训人;加快科学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是五莲最大的优势,汲取以往经验教训,组织实施了“森林五莲”“果乡五莲”“水润五莲”建设,巩固和扩大了生态优势,奠定了五莲绿色崛起的根基。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在全力推进“工业强县、生态富县”战略中,必须把建设良好生态作为执政与发展的追求,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以生态为核心要素的融合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进一步打响生态品牌,推动绿色富民、绿色富县。
(三)必须坚持担当作为,带头苦干实干创新发展。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关键”少数,要发挥“关键”作用。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蔚成风气。干部参加劳动期间,到农民家吃派饭,交钱交粮票,分文不少。同社员一起下地干活,顶风冒雨、起早贪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关系密切。各级干部带头发扬苦干实干的拼命精神,带领群众栉风沐雨、战天斗地,叫响了“大干加苦干,建成大寨县”“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天上的星,地下的灯,星星灯灯分不清”等口号。这种艰苦奋斗的拼命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穷”则思变,“富”则苦干。在加快实现富民强县征程中,面临统筹推进工业强县、园区招引、全域旅游、林水会战、城乡建设、民生社会事业等重点任务,需要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深入传承农业学大寨的精气神,切实发扬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传统,大力弘扬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五莲精神”。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方略”,县级领导带头包联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事项以及规模以上企业,为加快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推进 “网格化”包联服务企业机制,当好企业“店小二”和服务员。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事不避难、敢于直面问题的导向,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倡树“事不过夜、案无积卷、只争朝夕、雷厉风行”工作作风, 坚持苦干实干加快干,齐心协力抓落实。“岗位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担当必抓落实”。抓落实既要苦干实干加快干,更要会干巧干创新干,唯有创新方能加快发展。面对困难矛盾问题,要以逢“山” 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迎难而上,实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以自我革新引领创新创业,扛起富民强县使命,为加快建设魅力五莲建功立业。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切身利益和首创精神。人民创造历史。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15年中,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大寨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和“先治坡、后治窝,重新安排旧山河”的气慨,建设了大批大寨田,修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全县粮食自给奠定了基础。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对群众自我经营加以限制,社员家庭副业和个人种养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受到限制、取缔,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牢记宗旨,把“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意愿和创造。尤其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林水会战以及开展创新创业过程中,制定方案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坚持虚心向群众请教,多用“农民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进人民福祉。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作为想事情、干工作的原点,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与群众“一块干、一块过”,才能把蕴藏在群众中的无穷力量激发出来,形成干事创业、富民强县的强大合力,从而加快实现魅力五莲、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五莲县委党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