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山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启示(修订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10&rec=62&run=13

五莲山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启示(修订稿)

五莲县委党史办课题组
执笔:钊守亮

编者按:为服务全县创新创业、突破园区、三招三引等活动,2015年县委党史办成立课题组,撰写了《五莲山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启示》资政研究报告,力求通过集中展现山区创业文化,提供历史经验和力量源泉。该篇资政研究报告,被选录《山东改革开放实录》系列丛书。
该资政报告围绕五莲县60余年山区开发建设基本历程,以时间为经、以开发建设为纬,客观系统地记述了7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成就,总结阐述了5条经验启示。本刊登载,以飨读者。
聚焦“三招三引”、推动创新创业不是一阵风、大呼隆,而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永恒发展业态。五莲山区开发建设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60余年长期艰辛的开发建设历程,培育锻造成了“一个规划一张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山区创业文化。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长期艰辛的山区开发建设历程,对永恒主题的创新创业必定能够起到有益的启迪作用。
五莲县是山区县,山地丘陵占86%。自1947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山区优势,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级带着一级干,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一治一条河、一治一个小流域,持续不断地大搞山区综合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使五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建设的先进典型。.
1982年7月,全省山区工作会议在五莲召开,推广五莲山区建设的经验。《大众日报》先后以《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用山管山》《愚公移山》为题连续对五莲山区开发进行了系统报道。1987年8月,中共潍坊市委召开的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五莲人民在长期山区开发建设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1988年7月、1994年10月,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全省林业经济工作会议分别在五莲召开,推广五莲以林为主的山区开发经验。1996年8月,全国山区综合开发扩大试点县工作会议成员来五莲参观,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李育才评价:“五莲县是名副其实的山区综合开发江北第一县。”1996年9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生态经济研讨会在五莲召开;同年10月,华东六省市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五莲召开。199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视察五莲山区综合开发建设时赞叹“五莲人民很伟大、五莲的干部很能干,五莲精神不简单!”同年10月,日照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学习弘扬“五莲精神”的意见》,并召开了全市弘扬五莲精神艰苦创业加快发展动员大会。1999年6月,全省加强县委领导班子建设座谈会在五莲召开,弘扬和推广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五莲精神”。2008年1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日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对五莲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肯定和推广五莲生态建设经验做法。
五莲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荒山、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的榜样”“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生态林业试点县”“国际生态工程奖”“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2010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承接过去良好的基础,牢固树立和坚定“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的理念,围绕“大地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弘扬光大“五莲精神”,赋予“五莲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组织实施以“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和“水润五莲”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开发建设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2012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排名第一名,2013年《大众日报》以《今天就是机遇》《生态优先成就“生态五莲”》《“一块干、一块过”》为题,系列报道五莲县科学跨越发展路径。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最美旅游生态示范县、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最美风景县、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第四届省级文明县等殊荣。
一、山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历程
五莲县域面积1497平方公里。建国前,县境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改变自然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建国以后,勤劳朴实的五莲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实干苦干拼命干,注重会干巧干科学干,大力开展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在治山治水、整地改土、建桥铺路、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劳动,极大地改变了山区旧有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打造起了五莲生态优势,使山区开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五莲山区开发建设,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工作思路和重点上划分,大致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重点是植树栽果。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五莲人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恢复生产,建设山区,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1950年,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号召,提倡“谁造谁有”“普遍造林,重点造林”“公私林木一律保护”,调动了广大农民土改后带来的生产积极性。全县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成片造林、封山育林,并试验走自采、自育、自栽的路子,林业生产从此走向正轨。利用国家支援老解放区的资金,购进苹果苗以及核桃、家桃等干鲜果树种,分别在街头、松柏、洪凝、中至四个区,建起了3000多亩果园,果品生产从此开始起步。同时,建立了2430亩的青山园艺场(后改为五莲县园艺场),作为果品生产、科研、苗木繁育、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到1959年,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62万亩,其中果园面积50680亩、桑园4836亩;苹果开始出口,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255.7万公斤。
在植树栽果的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修河、建库、筑堤、打井等形式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至1956年底,全县建成小型库塘58座,打井6036眼。1958年9月,五莲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绿化荒山、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的榜样”。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重点是兴修水利。从1958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集中主要精力大搞水利建设,声势浩大的全党全民兴修水利运动逐渐掀起高潮。一方面继续开展治河、打井、修渠等小型水利建设活动,另一方面重点抓好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全县多个大、中、小型蓄水工程陆续开工。1958年12月,墙夼水库举行开工典礼,五莲、诸城两县出动劳力1.9万人上阵。1959年到1960年,全县共建成户部岭、小王疃、长城岭、河西等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4座,成为五莲水利史上的辉煌时期。1959年11月,山东省委召开的冬季工作“六边”现场会议,从临沂移至五莲。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书记处书记裴孟飞等参加了会议。到1966年,全县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座,其中大型水库1 座,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44座,塘坝280座,蓄水能力达1.1亿立方米,水浇面积迅速增加到12.65万亩。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为解决山区干旱缺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时至今日,户部岭、长城岭、却坡、石亩子等水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重点是治岭改土。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但县委、县政府在开展各项运动的同时,组织群众治岭改土,改河造地,全县建成了一大批“外噘嘴、里流水、旱能蓄、涝能排”的梯田、坝头地和山间人造小平原。特别是1970年至1973年,县委、县政府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加快山区开发建设,每年冬春上阵整地改土和兴修水利的劳力在15万人左右。三年建设“大寨田”20万亩,累计深翻土地60多万亩,扩大耕地2万亩;新建两座中型水库,完成各类水利工程 5200 多项。全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75年总产达到19237万公斤,是1965年的近2倍,从而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这个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出现了“毁林造田”的现象,林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1977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7.92万亩,果品产量3460万公斤,果品人均占有量达72.5公斤。
在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潮河公社小沙河大队“搬山不搬家”、汪湖公社东云门大队“削山劈岭”、叩官公社叩官大队“挖山不止”、户部公社龙湾头大队“五分地里闹革命”以及石场公社李崮寨“深山沟里闹文化革命”的典型。1975年9月,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五莲县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称号。在农业学大寨的15年中,全县先后有11处公社、233个生产大队被省、地、县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社”“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
第四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全面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实现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总结以往治山治水、改土造田的经验教训,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山是财富、不是包袱、靠山吃山、大有前途”的共识,确立了山区建设的方针,改变了过去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的片面做法。全县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制定实施山区建设方针。1979年2月,制定实施“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并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以林为主和粮油生产的关系;二是恰当处理长期和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是综合处理发展林业和治山、修路、治水的关系;四是精确处理林业内部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之间的关系。截至1981年底,全县共治山整地16.4万亩,成片造林17.2万亩,新栽各种果树200多万棵,改造良田7万亩,修上山营林路190.5公里。全县共有果树700多万棵,用材林43万多亩,茶、桑园1万多亩,绿化面积占宜林面积的75%,林木绿化覆盖率达27%。水利工程的蓄水能力达到2.3亿多立方米,人均水浇粮田0.5亩。特别是以桑、烟为主的多种经营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委因势利导成立了五莲县丝绸公司,确立了“南果北桑”的发展规划,开始在许孟、汪湖等公社重点发展植桑养蚕。1982年底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3340亩。黄烟种植已发展到许孟、汪湖、中至、于里、院西、管帅等乡镇,种植面积近万亩。同时,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搞以植树栽果、治山修路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使山区开发建设进入了重点突出、多业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轨道。1982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五莲召开了“全省山区工作会议”, 推广五莲县山区建设的经验。会议前后,省内外400余个单位、1.8 万余人来五莲进行参观学习。1983年,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五莲县“绿化先进县”光荣称号。
二是加快推进山水林田路村机电“八位一体”综合开发。1984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决定》《关于大力开展农业基本建设的决定》,围绕山区资源推进“山水林田路村机电”综合开发建设。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春季造林,伏季治山,秋季插空治理小流域,初冬深翻果园,封冬前治山开沟挖大穴,深冬修路,开冻搞水,一年四季不断线,年年都有新工程,全县的“山水林田路村机电”综合开发建设达到鼎盛时期。在青山培育上,提出了东南以发展水土保持林、果树为主,西北以发展丰产林、桑树为主的区域化布局,以及“山顶松槐带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苹果梨桃”的小流域立体布局模式。在道路建设上,全县人民一步一个脚印,靠着愚公移山精神,大搞治山修路。先后改造贯通了郝李路、诸王路、叩街路、王潮路、高管路等十几条公路干线及一大批乡村道路。在水利建设上,从1987年起,抓住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在五莲县召开的时机,大力开展以配套设施建设为主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全县农田引水灌溉体系基本形成。在林业建设上,至1988年,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3%,果园面积达到34.6万亩,果品总产6268.5 万公斤,居全省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省之首。其中板栗年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之首,出口量占全省六分之一。在电力建设上,1981年6月诸城至五莲11 万伏输电线路投入运营,1984年6月,日照至五莲1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运行,到1986年底,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结束了部分偏远山区村庄无电的历史。1988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五莲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推广五莲县以林为主的山区开发建设经验。
三是凝结形成了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五莲精神”。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全县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坚持治山治河、改土改田,创出了一条山水林田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宝贵的是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长期实践中,全县人民在40余年一锨一镐的苦干实干中,以愚公移山、坚韧不拔的毅力,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山区创业精神。1987年8月,中共潍坊市委在五莲召开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将五莲人民在长期山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精神,赞誉为“五莲精神”。1989年,中共山东省委对“五莲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从此,“五莲精神”饮誉省内外,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
第五阶段,从80年代末到2002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建设。8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确立了“稳定粮油、提高林果、突出畜牧、发展多种经营、巩固乡村企业”的山区开发建设方针,为山区综合开发注入活力。进入9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唱好林果重头戏”,组织“两大战役”,实施再建“山上五莲”工程,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确立工作思路战略调整,山区开发建设不断向综合性、深层次、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1、组织“两大战役”。承接山区开发基础,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果园劣改优”和“改造残次林”两大战役,即将全县15万亩老果园全部改造成新品种;将20余万亩残次林全部改造成以干果为主的高效经济林。同时,开展了“跳出五莲看五莲”解放思想活动,形成加快发展的氛围。到1995年,全县适宜改造的15万亩老果园全部换成了新红星、红富士等新品种,果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五莲县果品生产跨入全国百强县。
2、实施再建“山上五莲”工程。为加快实施林业产业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山区开发建设水平,1994年初,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再建“山上五莲”工程,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县外抓流通,县内搞市场”的工作思路,促进山区资源、产品优势向商品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实现二次飞跃。1994年10月,全省林业经济工作会议在五莲县召开,五莲县委作了典型发言,会议对再建“山上五莲”工程给予充分肯定。
3、加快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县委、县政府坚持治山治水一起抓,不断推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地大搞治岭改土,把一座座荒山改造成“外噘嘴、里流水、旱能蓄、涝能排”的高标准梯田。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1990年到2002年,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2.89亿元,完成各类开发工程8936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7平方公里,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9万亩。
4、确立“两转变一提高”工作思路。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对山区经济工作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强县转变,由自我发展为主向借助外力发展转变,继续提高山区综合开发层次和水平的“两转变一提高”工作思路。“两转变一提高”是五莲县自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粮为纲转向以林为主以来,经济指导方针上的又一次战略性调整,使五莲山区开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工业,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弘扬五莲精神,打造工业优势”的口号,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扶持壮大骨干企业,狠抓企业技改和新上项目,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步伐。2002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产值33.65亿元,销售收入33.49亿元,实现利润6526万元。民营经济,大力膨胀民营企业规模,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坚持政策激励、园区建设、招引项目一齐上,2002年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工业产值94.4亿元,利润6.6亿元,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内商外商一起招,规划建设了1处县工业园和11处乡镇工业园,全县各类园区达到32处,成为资本聚集的重要载体。2002年,签约项目295个,投资总额7.67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47亿元,外交515万美元。生态旅游业,把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作为提高山区综合开发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点来抓,规划了五条旅游线、九大风景区,力求把五莲建成全省最大的自然风景区和天然大公园。突出景点开发、设施完善、宣传促销、内部管理四个重点,1998年至2002年,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加强五莲山和九仙山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两山”接待游客12.7万人次,直接收入305万元。农业,重点围绕林果、畜牧、桑烟、瓜菜四大主导产业,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2002年新发展林果3.5万亩,果品大棚400个,桑园1.4万亩,黄烟2.6万亩,瓜菜1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和高科技农业推广应用企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万亩绿色瓜菜基地、1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建设,培植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农业品牌。农业结构调整布局进一步优化,山区开发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5、“五莲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深入叫响“五莲精神”、弘扬光大“五莲精神”,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为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1992年,面对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抗旱救灾的伟大斗争,使“五莲精神”在这场高温炙烤中得到了又一次升华。党的十四大以来,在山区开发过程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把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嫁接”在艰苦创业的镐头上,再续“五莲精神”辉煌。1998年,县委、县政制定出台《进一步弘扬“五莲精神”推动改革与发展意见》,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8000人参加的弘扬“五莲精神”动员大会,掀起了新一轮山区开发高潮。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先后视察山区综合开发工作。1998年,中央新闻协调小组、山东省委政研室、大众日报社、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省有线电视台等单位来五莲集中采访宣传“五莲精神”。 五莲县先后多次承担全国和省市山区开发现场会议,五莲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开发建设先进县。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五莲精神”,是50余年五莲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成为立县之本、聚民之魂,是全县人民的“传家宝”。
第六阶段,自2002年至2009年,实施“生态建县”战略,深化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制定实施“生态建县”规划。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出并实施了“生态建县”规划。对全县划分了东部生态旅游区、南部石材加工区、北部生态农业区、西部生态杂果区和中部生态园林城市区5个功能区,组织实施了封山护林、绿色通道建设、石材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十大工程,五莲县被确定为全省20个县级环保典型之一。2009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态绿化继续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学习推广五莲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扩烟增茶、提升瓜菜、优化林果、振兴畜牧”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抓好以花生、桑烟、瓜菜为重点的种植业、以生态公益林和板栗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牛猪鸡为重点的畜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按照“龙头企业带基地、标准化生产出精品、生态型产品创品牌”的思路,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09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40家和169家。积极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争创工作,2009年底,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3处,无公害农产品44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7个。逐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为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山区以水土保持为主、平原以灌区节水为主,狠抓小流域治理。先后完成了3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农田水利工程334项,积极做好龙潭水库建设项目的争引。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组织实施了潮河镇魏家流域、许孟镇宋家庄子流域等省级以上土地整理项目。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争引、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随着一批批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但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而且推进了生态建县战略。加快山区道路交通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对潮石路、334省道五莲西线和222省道五莲城区段及334省道东段改造,开通了胶新铁路五莲客运业务,实施了农村“村村通工程”,2009年底全县所有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改变了山区农村通车难、行路难的困境。在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县乡道相互连接、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被评为“首届山东省群众满意‘双通’县”。
第七阶段,2010年以来,坚定“生态优先”理念,统筹推进山区开发建设科学和谐发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深入研判,科学把握五莲发展阶段性特征,基于“五莲潜力在山,优势在林,特色是生态,出路在调整结构”的定位,确立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态观、群众观”和践行“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的工作理念,组织开展了“抓作风、强执行、促发展”和“树三观、找差距、促发展”活动,实施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组建“五莲精神”巡回演讲团,赋予“五莲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力打造“满目青山、绿满城郭、林果飘香”的绿色生态名县,逐步实现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美起来”的新跨越。
1、组织实施“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建设。2010年,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制定实施了“森林五莲”建设三年规划,提出了重振林果大县雄风的目标,召开了“森林五莲”建设动员大会,组织实施林果振兴工程、森林城市工程等“八大工程”。2012年底,全县林木面积达到112.3万亩,果树36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2%。在完成三年规划的基础上,2012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了《关于新一轮“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开展了果品产业振兴、园林城市创建、森林镇村创建等“十大工程”,实施以道路、荒山裸岩、矿坑植被恢复等为重点的绿化和以林果业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截至2015年底,全县林木面积达到125.5万亩,果品46.8万亩,全县接近人均一亩果,林木覆盖率达到53.4%。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2014年全省林业局长会议在五莲召开,充分肯定五莲林业建设工作。2015年底,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林水会战,利用3年时间,计划总投资8.2亿元,完成造林12.4万亩,其中果品7万亩,组织实施果品产业优化、森林镇村创建等七大工程,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建设。
2、着力提升“水润五莲”建设水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林水同步化、全域统筹化,在林水相融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投资16亿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600余项,增加蓄水能力400多万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2011年至2015年,建设“五小”水源工程1000余处。完成了潮白河、洪凝河、街头河等骨干河道及盘龙河山洪沟的高标准治理,潮白河省级湿地公园规划通过评审,潮白河水利风景区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农村饮水提质改造工程,2015年底全县行政村自来水通村率达到100%。先后完成了长城岭水库、石亩子水库等全县5座中型水库和16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得到水利部稽察督查组充分肯定。2011年12月,总投资2.69亿元的龙潭沟水库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大坝落成蓄水。2015年12月,全省首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龙潭沟水库正式投入启用,创造多个国家和省市第一,实现了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同期盼和全县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2015年底,县委、县政府开展为期三年的林水会战,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500处,重点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加固等八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3、全力推动“全景五莲”提档升级。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全省率先推出“全域旅游”理念, 围绕“休闲度假、民俗养生、生态养老”品牌,着力打造“县景合一、全景五莲”。高起点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和“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白鹭湾水云间、两山索道、五莲山滑雪场、大青山综合开发项目,黑虎山狩猎场、杏石温泉建成启用,凤凰山“百果谷”生态旅游区、五莲山文博苑、五莲山缦耘庄高端休闲度假、龙潭景区旅游综合体等项目顺利推进。成功举办了杜鹃花节、国际金瓶梅文化研讨会、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国际太极拳等活动,提升了旅游人气。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现景区、酒店、旅社网络全覆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旅游富民步伐。全县有4A级景区1处,3A级风景区5处,形成了登山、泡泉、狩猎、习拳四季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格局。2015年,接待游客4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5亿元、直接收入2.2亿元。先后获评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美旅游生态示范县、省级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县、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
4、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五莲”建设。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行动,完善宣传、督查、激励、考评、互动机制,全县632个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转体系,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乡村卫生面貌明显改观。坚持城区、乡镇驻地、村居、路域“四位一体”,强力推进全域环境整治,2015年拆除乱搭乱建4.2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6个农贸市场,违章建设、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现象得到全面整治。统筹推进美丽文明乡村行动,按照“保留小镇的成长年轮”理念,投资6300万元改造提升乡镇驻地,镇村面貌显著改善。先后获评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第四届省级文明县、首批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县。
5、统筹推进“一城五区”建设。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拉开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工程。先后调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50余项;实施了洪凝河改造、人民公园、幸福公园等40多项城建重点绿化工程;组织实施了城区道路罩面维修、沿河路、富强路等改造工程,建成区内“断头路”“卡脖路”全面打通;完成了有关企业搬迁改造或退城进园,建成启用了体育场、县城汽车站,2013年成功争创为“山东省园林城市”。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县城创建。2015年底,全县城市建成区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7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山水特色逐步显现,“山水灵秀、宜居宜业”的近海山城基本形成。立足完善功能,增创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建设力度,聚力“三招三引”, 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推动园区“二次创业”,实施“一区多园、扩区增容”模式,推动园区资源整合,壮大发展优势。深入推进市北经济开发区、五莲山旅游风景区、石材产业园、管帅旅游度假区和城北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同时,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农村公路硬化通村率达到100%;334省道中修工程完工,潍日高速部分路段开工建设,206国道、222省道五莲段改扩建完成前期工作。2010年到至2015年,是全县城建资金投入最大、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最快最好时期。
6、赋予“五莲精神”新内涵。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深入传承弘扬“五莲精神”,坚定“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理念,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先进单位”,这是全县通过深入弘扬在60余年山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五莲精神”的丰硕成果。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五莲精神”作为全县人民的政治优势,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必须把全县人民在新时期伟大实践和创造中凝结成的创业理念和精神风貌,赋予到“五莲精神”新内涵,使五莲这一特有的精神财富持续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通过组织专题研讨、总结实践创造、反复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以“开放包容,创新创业,亲山亲水,先干快干”作为“五莲精神”新内涵表述语。“五莲精神”新内涵是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全新写照,是进入跨越发展新时期的生动体现,是全县人民用心血和实践为“五莲精神”新内涵赋予了确切的诠释,成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山水秀美、文明开放”新五莲的力量源泉,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生动力。
二、山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启示
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在山区开发建设中,坚定不移走以林为主、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之路,深入实施生态建县、生态优先战略,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山区开发历经50年代植树栽果、60年代兴修水利、70年代治岭改土、80年代开展多种经营、90年代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建设,进入21世纪突出生态优势,推进科学和谐发展。历经60余年艰苦卓绝地奋斗,几代五莲人用心血和汗水,逐步实现了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美起来”的跨越。回顾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借鉴,对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加快富民强县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五莲的优势在山,潜力也在山。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山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带领全县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虽然各个时期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山区开发这条主线,选准路子,发挥优势,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创造性开展工作,在继承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作为。从最初的“要交青山给人民,要为后人留脚印”到“开发是政绩,管理也是政绩”,再到“绿色是五莲最大的财富,保住绿水青山是发展也是政绩”的理念,一以贯之,继承创新,使山区开发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开展“创新创业、三招三引”活动,是在新常态形势下准确把握我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五莲奋发崛起的重要决策。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发展,三招三引的目的也是发展。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与时俱进谋发展,善于从全局视野中思考发展定位,在政策调整中寻找发展机遇,在市场规律下谋求发展先机,攻克发展中的一座座大“山”,卓有成效地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实现新作为。“创新创业、三招三引”是永恒主题,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传承山区开发建设“一个规划一张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山区创业文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必须创新发展模式,遵循规律重实效。在山区综合开发过程中,全县各级按照自然规律治山治水,依靠科技治山兴山,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山区开发,按产业化思路发展山区经济,山区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在开发方式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一治一个小流域;在荒山治理上,采取“水平阶”“卧龙沟”等整地方式,改建成了“外噘嘴、里流水、旱能蓄、涝能排”的水平梯田;在树种布局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山顶松槐带帽、山间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模式,既发展了经济林,又保持了水土流失。在水利建设上,坚持治山治水一起抓,见沟就闸,见水就堵,节节拦蓄,基本达到了小雨不出地、中雨不下山、大雨不出库的生态效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施“生态建县”“生态优先”战略,统筹推进“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和全景五莲建设,成功争创为省级园林城市。以上这些成功做法,都坚持在探索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求得变化,不但坚持实干苦干拼命干,而且更加注重会干巧干科学干,使五莲山区开发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
加快发展唯有创新,创新创业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各级必须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迎难而上,抢抓新挑战中蕴含的新机遇,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作为创新课题,突破惯性依赖,勇于自我革新,实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适应新常态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以自我革新引领创新创业,以开发包容聚力“三招三引”,实现在新常态下开创全县科学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三)必须大力传承“五莲精神”,积极践行新内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山区开发建设中,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这种精神是全县人民改天换地伟大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是全县人民几十年开发山区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五莲人民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靠着这种精神,改造了一座座岭,治理了一条条河流,修建了一条条公路,实现了荒山变青山再到“金山”的跨越。“五莲精神”作为全县人民的政治优势,随着形势发展,与时俱进,在实践创造中赋予了“开放包容、创新创业、亲山亲水、先干快干”新的时代内涵。
“五莲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创业,凝结成一个字就是“干”。如若说“五莲精神”是长期山区开发建设的精神支柱,那么其新内涵则是“创新创业、三招三引”的新生动力。必须把“五莲精神”蕴含的敢打硬仗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勇于开拓的闯劲投入到“创新创业、三招三引”实践中,破解新常态形势下各种问题,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理解和践行新内涵,真正让“五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激发“创新创业、三招三引”的强大正能量,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
(四)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可持续发展。青山绿水是五莲人民长期以来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形成的,绿色是五莲最大的财富,生态是五莲的“宝”和“魂”,是五莲赖以生存发展的“命根子”,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建县作为立县之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带领全县人民牢树“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理念,统筹推进“森林五莲”“果乡五莲”“水润五莲”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常态下创新创业,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正确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定保护好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坚定“以山为荣、以树为美、亲山亲水”的生态情怀,更加注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创出一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五)必须依靠群众,一级带着一级干。在长期山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坚持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形成了山区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战斗在山区开发建设的最前沿阵地,始终走在群众前面,一级带着一级干,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出了一方敢打硬仗的群众。广大人民群众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夏干酷暑,冬战严寒,靠一锨一镐,持续不断地改善了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例如在郝李路三关口路段拓宽工程中,正值深冬腊月,户部、松柏两个乡镇3000余名劳力顶风雪、战严寒,吃住在工地,苦战3个月,从三关顶劈出了一条深33米、宽40米、长150米的通道,共用碎了15万幅车篓,用掉的钢钎能垛成一座小山,吃掉的大饼和煎饼能填满挖开的山口。实践证明,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创造,就没有山区开发建设的现在成效。
人民创造历史。在“创新创业、三招三引”实践中,更加需要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提升发展标杆、工作标准和精神境界,一级带着一级“创新创业”,一级比着一级“三招三引”。特别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传承山区开发的精气神,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在全县形成人人 “创新创业”、人人“三招三引”的深厚氛围,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全县新一轮发展和突破,从而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山水秀美、文明开放”的新五莲续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