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志(第一部)》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1&rec=643&run=13

《五莲县志(第一部)》简介

一 编修概况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982年,五莲县委、县政府顺时应需,决定编修《五莲县志》。《五莲县志(第一部)》(以下简称前志)是五莲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之一,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自启动至封笔付梓,历时九年,数易其稿。整个编修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1982年至1986年为编写准备阶段。期间,组织发动,培训人员,拟订篇目,搜集资料,并试写部分编章。为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编志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决议》。1987年至1989年为初稿编写阶段。初稿形成后,上传下发,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进行反复修订,形成修订稿。1990年至1991年为评审阶段。1990年5月,濰坊市史志办公室主持召开评审会,对前志修订稿进行评审,1991年5月底,在精加工后杀青封笔,经县委、县府和市史志编审会终审,报省备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98万字。
前志的编修是在县政府主持下,多方参与,众手成志,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先后四届编委会参与编写,全县有50多个单位提供了长编或文字资料,参与撰写资料的近百人,提供口碑资料的难以胜数,整个编修过程,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领导、专家、周边史志办和革命前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对提高志书质量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前志体裁以志为主,辅以记、传、图、表、录。首列概述、大事记、中设32个专编,末缀附录与后记。专编横排门类,纵述始末,分章节记述(154章,433节),部分编章冠以概述,以撮其要,大事记以时为序。行文采用语体文、记述体,规范、严谨、朴实、流畅。
前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五莲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基本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统一,详今略古,以建国后为重点。内容丰富多彩,记载了五莲县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卫生、物产、民俗、宗教、人物等方面的情况,可谓五莲之百科全书。
前志最大限度地突出了五莲特点,客观详实地记述了五莲人民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明;近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抵御外侮、推翻封建统治,操戈奋戟,浴血苦战的英雄事迹;为建设新中国,建设新五莲,艰苦奋斗,拼命实干的伟大社会实践和辉煌业绩(各种统计数字均采用五莲县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
为充分反映五莲山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及新旧社会的历史延续,前志上限不受建县时间的限制,依据编者所掌握的资料尽量上溯;下限绝大部分止于1988年,个别事项为求完整,略为下延。为突出地方特点,将果业、蚕业单独列编,以记其详。承袭修志惯例,人物生不列传,入传者以其卒年为序排列,反面人物附序列之后;入传人物以本藉人为主,外籍人仅选取在境内有较大影响者。
《五莲县志(第一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丰硕成果。她业已起到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裨益当代,亦将嘉惠后世。

二 县情概述

五莲县位于鲁东南,崂山余脉与泰沂山余脉交汇处,东近黄海,西望沂蒙,总面积14427平方公里。1988年,辖6镇、16乡,634个行政村。总人口490627人,其中回、藏、苗、彝、壮、满、瑶、白、傣、黎、怒、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傈僳、撒尼、金山等少数民族人口114人,中国籍日本人1人,余皆为汉族。
(一)

五莲县建于1947年5月,因山而名。四千多年前,五莲山区即有人类聚居,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迄今已发现的有新石器时代丹土村、东城仙、留村、李家庄子等文化遗址,有横穿县境北部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有汉代昆山故城遗址及墓葬多处。历代文人名士,流连驻足五莲山区者颇多。东汉初年,为朝廷所忌的博学名士梁鸿,由关中东逃海曲,曾游于高泽河将入潍水处的石崮一带,故后人称此崮为鸿台,并建梁鸿祠以为纪念。据传,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曾于昆山下辟石室,欲藏《文心雕龙》,后人立“文心亭”,置刘勰像以作纪念。唐代名播天下的萧颖士,北宋文坛泰斗苏轼,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宏祖及《续金瓶梅》作者丁野鹤,清代齐鲁书画诗文大家张石民等,均曾寄情五莲山水,歌咏淳朴民风,一唱三叹,文采风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莲县地处胶莱盆地和胶南隆起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缘,沂沭断裂带东侧。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北部、西部有分割的小平原。低山、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501%、358%、l41%。中部有横亘全境的马蹄铁形低山隆起带,沿隆起带两侧,分布着九组较大的山群,犬牙交错的山峰数以千计,其中500米以上的30座,境内河流呈放射状四方分流,分别汇入潍河、沭河、傅疃河、潮白河四大水系,多系季节性间歇河,有灌溉之利,无舟楫之便。县内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周期性变化明显,四季分明。中部隆起带对黄海暖湿气流的输送和北来冷空气的入侵均有屏障作用,故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形成“山前桃花山后雪”的不同气候区域。全境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适于各种作物生长。自然灾害以旱为重,另有风、雹、洪水等。
五莲县自然资源颇丰。有耕地60余万亩,宜林山滩100余万亩,可利用的水资源137亿立方米。矿藏广泛出露,品类较多,已探明的矿藏有20余种、60余个矿点。树木品种繁多,其中,有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树20余种。林间、河甸草地面积广阔,可利用面积达80余万亩。有野生动物几十种,野生药材460余种,可食用野生菌类植物10余种。
五莲多山,山秀石奇,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五莲、九仙、卧象三山毗连,各具丰采,仪态万千。五莲山峰奇石异,峭拔多姿,百余景观,各具神韵;九仙山气势雄浑,峰峻谷幽,秀美如画;卧象山则融飞瀑深潭、巉岩怪石于一体,气势非凡。苏轼曾有语赞三山:“奇秀不减雁荡”。1988年,三山已被定为省级旅游开发区。其它如马耳山、芦山、观山、驼儿山等也各以诱人的特色,引起人们的青睐。
(二)

五莲人民淳朴刚直,疾恶如仇,富有光荣的斗争传统。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斗争中,操戈奋戟,前仆后继,用血与火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1862年,孔广汉、徐永涣等聚众举起“杀官清霸、为民除害”的义旗,与浴血奋战的捻军遥相呼应。1912年2月,臧汉臣率众响应辛亥革命,宣布诸城独立,后遭清兵镇压,臧汉臣等300余人殉难。
“五四”运动爆发后,五莲山区人民积极响应。各小学纷纷罢课,师生上街游行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查禁日货。王蔚明、范煜英等一批青年学生,在王尽美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9年和1930年,潮河和街头两大集市先后爆发了数千农民联合的抗税斗争。
1931年春,五莲山区建起了第一个中共支部。从此,人民革命斗争掀开了新的一页。翌年10月,马秀福、李善廷、夏德胜等中共党员率部分贫苦农民,参加了中共日照中心县委领导的五莲山一带农民暴动,打响了五莲山区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暴动的枪声,震撼了国民党南京政府。
抗日战争期间,五莲山区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伪顽匪各种武装势力分割盘踞的极其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及民兵自卫队、自卫团、区中队、武工队等地方抗日武装组织纷纷建立,青壮年参军参战,儿童团站岗放哨,妇女承担战勤,抗日斗争如火如荼。人民群众及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第九支队、滨海十三团、滨海支队等主力部队,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蚕食”和经济封锁,先后发起街头、竹园、三关、河南、牛家官庄、仁里等多次大规模战斗,痛击盘踞境内的日伪军。并出动数万民工和民兵,参加了讨李(永平)战役和解放莒城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五莲人民又义无反顾地投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斗争洪流。除参军参战、筹军粮、做军鞋、看护伤病员外,还先后派出65000人次的民工,随军参加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莱阳、淮海、渡江等战役,并荣获“陈毅子弟兵团”、“陈毅担架队”、“英雄子弟兵团”、“钢八连”等称号。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7241名五莲人民的优秀儿女走向前线;建国后,有20196名青年参军服役。其中有1300余人为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远彪炳史册,与日月共存。
(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一直是县内国民经济构成的主体。1949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76%。之后,在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的同时,白手起家,发展工业。在农业劳力、物料等多方面支援下,工业得到了不断发展。1949—1988年,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平均每年递增55%,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平均每年递增202%。到1986年,工业总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1988年,上升到66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三产业异军突起。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0654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3%、193%和194%。
五莲人民一向以农为本,种植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解放前,因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再加山穷水恶,交通闭塞,土地少而瘠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最好年景,粮食亩产也不过百公斤。解放后,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生产力获得解放。自20世纪50年代起,县委、县府即带领全县人民向穷山恶水开战,“挖山不止,拼命实干”,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从挖鱼鳞坑、建谷坊搞水土保持开始,发展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及科学种田的水平亦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生产承包到户责任制的实行,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速了农业发展的进程。1988年,粮食总产量是1949年的4.28倍,每一农业人口占有粮食是1949年的2.94倍。
境内属宜林区,宜林山滩及柞岚面积广阔,当地人民群众亦有植树栽果和放蚕的传统习惯,并以此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产板栗、柞茧及柞茧丝,自清末民初即大宗运往外埠。抗战前夕,境内林木覆盖率为28%。后在战乱中迭遭破坏,至1949年降至20%。建国后,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地植树栽果,肥山旺柞,虽经“大跃进”伐木炼铁及“文化大革命”毁林造田等破坏,但仍然有较大发展。1979年,全县已有果园82万亩,其它林木438万亩。柞茧总产6035万公斤,跨入年产万担县行列。同年,县委、县府确定“以林为主”的山区建设方针后,林业生产持续发展,果业生产直线上升。1988年,果园面积居全省首位,果品总产量居全省第二。全县林木覆盖率363%,曾先后两次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县”称号,成为闻名省内外的林果之乡。
新中国成立以前,县内工业近似一张白纸,仅有为数极少的手工作坊。1958年,开始较大规模地发展工业生产,到70年代中期,已有12个工业门类。1978年后,认真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在继续发展国营和县属集体企业的同时,大力兴办乡(镇)村企业,形成了以国营和县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骨干,以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攻方向的工业格局。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等逐步提高。1988年,已有以机械、食品、建材、纺织、化工、采矿为主的24个工业门类,2929家企业,130余种主要产品。有26种产品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有30余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0年代中期以前,五莲山区素以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而令外人望而却步。经几十年努力,交通邮电事业面貌一新。1988年,公路总长3400余公里,已形成国道、省道与县乡路、连村路、进山营林路皆相连接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邮路总长1986公里,村村通邮、通电话,电报收发和县城电话实现了自动化,长途电话可连接全国各地。
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实施和工农各业的发展振兴,商业亦今非昔比,呈现一派商品丰富、货畅其流、生意兴隆的景象。1988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是1949年的52倍,1978年的5.6倍。
城乡人民生活一改解放前的穷困状况,有了极大改善。1978年后,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5%,职工人均年工资平均每年递增16.1%,1988年,分别达到616元和1835元。吃穿已由吃饱穿暖逐步向吃细穿好迈进,建新房和购买自行车、钟表、缝纫机、沙发、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的已较为普遍,二层小楼房、彩色电视机、冰箱、摩托车等也已为部分农户所拥有。人均寿命显著延长,20世纪80年代初与60年代初相比,平均死亡年龄推迟13.4岁;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
解放前,五莲山区教育事业极端落后。解放之初,许多村连记流水帐、看信的人都找不出来,只得到外地聘请。建国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日浓,全社会“尊师重教”,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使教育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振兴景象。1988年,全县有幼儿园485所,小学484所,聋哑学校1所,普通中学及中等专业、职业学校60多所,电视大学及卫星电视师专教学班7个。各类学校教职工近5000人,在校学生7万余人。另外,各乡镇、村还普遍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全县6周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80%以上。农民扫盲教育,荣获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自20世纪60年代起,全县累计已向大专院校输送学生2421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近3000人。五莲山区人民彻底实现了文化翻身。
建国后,文化、科技、卫生事业均有长足的发展。1988年,县及乡镇均设有文化馆(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共有电影院5座,县书店及乡镇图书文具店14处,另有数以百计的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图书室及电影俱乐部遍及农村厂矿;有专业科技研究所及科技学会、研究会9个,农村厂矿科技协会、研究会600多个,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科技人员7775人,累计有8个科研项目获县以上奖励;有卫生专业机构6个,县乡两级医院18所,农村厂矿卫生室及私人诊所669处,医务人员2048人,病床703张,医疗器械基本齐全。县乡村及厂矿三级文化、科技和医疗卫生网络均已形成。
勤劳勇敢的五莲人民,在战争年代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做出巨大贡献。建国后,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个个胜利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使党的光辉形象和社会主义信念深入人心,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越来越坚定;奋力开拓,艰苦创业,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历史责任感越来越强;讲理想、讲道德、讲无私奉献,崇尚文化,追求科技的风气日益浓厚;新的思想观念、文明的生活方式日渐形成;陋习流弊、刑事案件大为减少,社会环境日趋净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日益巩固。1988年,全县城乡普遍开展建功立业、廉洁勤政、“铸党魂、凝民心”、“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争创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县级文明乡镇、文明村庄、文明系统、文明单位和模范共产党员。有成千上万户被评为文明家庭,数以万计的人被评为好媳妇、好婆婆等。全县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业余教育等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进了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四)

五莲,古老的土地,英雄的人民,有着值得自豪的过去,也必将有辉煌的未来。1988年后,五莲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领导全县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扬“五莲精神”艰苦创业,致力于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县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教科技以及其他各项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全面发展,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生活水平节节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