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荟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6&A=5&rec=203&run=13

让这里成为韩流“风向标”
——中韩自贸区战略下的经区作为
记者:马春红 刘元玉 通讯员:曹石岩 丛清华
先行一步,围绕“深度融入中韩自贸区建设”搭平台、造环境,打造最优越、最具吸引力、最适宜“韩流”聚集的资源、政策、服务洼地;
率先破题,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去年6月20日正式开业,至今交易额过亿美元;
超前谋划,探索与仁川共建平行产业园区,开启“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
在中韩自贸区大战略背景下,经区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重大机遇,强力推进“借韩兴区”战略,吹响了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的号角。
扬优成势 打造“韩流”涌动强磁场
“深度融入中韩自贸区建设”“突出对韩特色,率先实现中韩地方经济合作新突破”……在经区2015年的工作部署中,“韩元素”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中韩自贸区是我国所有双边贸易协定中含金量最高的自贸区,为我们提升对韩开放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抢占先机,在中韩地方经济合作方面率先突破。”对此,经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吕晓东如是说。
精准的定位来源于经区人对自身优势的清晰判断——
经区是我市对韩合作的桥头堡。目前,全区拥有182家韩国投资企业,韩资占全区利用外资的57.2%,有389家企业与韩国有贸易往来;
“买韩货,吃韩餐,品韩文化在经区”的特色品牌已经叫响,营商环境优越;
这里长期生活着2万多名韩国人,生活居住消费仿真环境的营造,使这里韩国文化风情日益浓厚。
经济、文化、环境、情感……经区对韩合作基础深厚,优势明显。“我们要扬优成势,再借‘东风’,进一步构筑中韩经济合作前沿平台,全方位、深层次扩大对韩开放合作。”经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3月13日,经区出台《加快推进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环境最优、效率最高、 成本最低、效益最好”为标准,构建“一口受理、专人代办、 网上审批、限时办结”的公开透明、集中快速审批机制。同时,加快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投资便利化。
“新公司注册正常需要1个月的时间,而在经区只用了1个周就顺利完成。”威海韩国食品日用品进口额最大的企业——威海九日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旭光对经区优越的营商环境深有体会。而进驻经区韩乐坊,九日更是享受到房租减免等一揽子优惠政策。经区管委还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了进口审批“绿色通道”,提供工商、税务登记等一站式免费办理服务,协调海关、商检等部门营造便利、快捷的通关环境。
人力、物力、资源、政策纷纷向发展软环境倾斜,经区“韩流” 强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率先破题 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引领“韩风”
3月27日,走进韩国商品交易中心,韩国食品、化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摆放整齐,让人目不暇接。威海来福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隋玉堂,正忙着和韩国方面的生产商、贸易伙伴订货、下单。
谈到进驻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后的变化,隋玉堂称自己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刚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上千种正品韩货齐聚在此,形成集聚效益,带来大量客源,交易额不断上升。”隋玉堂介绍说,目前公司已经开了3家分店,他正谋划着进一步优选中国消费者看好的韩货,扩大经营范围。
目前,受益于韩国商品交易中心这一对韩合作平台的规模涉韩贸易企业已达52家,涵盖了韩国食品、 日用品、化妆品、儿童用品、保健品等领域。
为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2014年,我市确立“规划建设集展示、保税、仓储、运输、线上线下交易、配送、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力争到2016年,全市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额达到3亿美元”的总体目标,提出打造经区韩乐坊、环翠区金桥国际购物广场等5大韩国食品日用品展示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
此举与经区的战略不谋而合。2013年, 经区就提出以 “区中心商贸区”为依托,以“突出特色品牌、培育专业市场”为方向,整合韩乐坊韩文化主题商业公园平台、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仓储平台以及韩国商品进口企业资源,致力把经区打造成为威海韩国商品和韩式消费首选地、全国韩国食品和日用品集散地。
目标已定,行动如风。走访联络企业、研究出台政策、沟通协调相关事宜……去年6月20日,经区韩国商品交易中心率先开门纳客。
“韩国商品交易中心是政府搭建的一个互动沟通、资源对接的平台,形成了韩国食品日用品经营企业抱团发展的战略布局。”经区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截至目前,韩国商品交易中心交易额已达1.3亿元。
韩国商品交易中心“一炮而红”,经区人再接再厉,适时提出“突破提升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建设中韩商品保税交易中心,把经区中心商贸区打造成为面向韩国、辐射全国的韩国商品集散地”的新目标。
如今,位于韩乐坊南区一层的韩国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在进行整体装修,目前已与41家韩国企业达成入驻意向,预计今年7月将开业运营,计划年内引进韩国生产企业50家; 韩国商品交易中心电商交易平台——“上韩网”预计4月上线运行。
与此同时,如何将韩货“散”往全国各地,也是经区人重点考虑的问题。埠外推介,成为扩大韩国商品交易中心知名度的初步探索。去年12月下旬,经区组织韩国商品交易中心的10余家企业赴浙江海宁参展,首次将韩国商品交易中心推向全国; 今年2月1日至13日,又组织15家企业赴湖南长沙参展。“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企业前往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参展,抢占中西部市场。”经区服务业发展局局长原忠江说。
深化合作 探索打造中韩平行产业园区
3月23日,经区管委副主任乔军带队跟随威海市考察团前往韩国举办专项招商推介活动。此行他们有一个重要任务——就共建平行园区事宜与仁川自由经济区接洽商谈。
在经区人看来,威海与仁川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优势赋予了经区深化对韩合作以更大的作为。
为此,他们率先提出与仁川自由经济区探讨共建平行合作园区,开启“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
按照设想,在韩国仁川建立韩中产业园区,在威海经区建立中韩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并称“姊妹园”,两国企业相互投资均可享受到最优便利……
作为威韩产业合作的核心载体,中韩平行合作园区依托东部滨海新城建设大框架,规划承接韩国优势产业项目入驻,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中韩产业园区。
据经区商务局副局长孙平介绍,“双园”模式的重点是创新园区运营机制,两地园区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联合持股、互设开发公司进行“中韩平行共建园区”试点,实现平行管理、平行政策、平行人才等7大平行功能。
“这一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为韩国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园区服务,这在国内是新型的园区管理模式。”孙平说,同样,中国企业在仁川的平行园区也可以享受到相同的便利和服务。
目前,经区已聘请知名咨询机构安永公司进行园区产业规划编制,预计4月份启动招商对接。
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经区正在中韩地方经济合作上书写崭新的篇章。
(《威海日报》 3月31日1版)
看经区如何将执行力转化为发展力
记者:刘元玉 通讯员:曹石岩
“走”出报表 沉到一线
首季对韩贸易实现开门红——全区225家企业与韩国有贸易往来,数量较去年同期净增10家,对韩出口总额14697万美元,同比增长47.5%; 市委党校新校区等首批重点项目集中启动,东部滨海新城建设全面提速; 韩国商品交易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年初,经区把东部滨海新城和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列为全年两大重点,如今各项工作均实现了新突破。
经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吕晓东多次阐述这样一种理念和思路:“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履事。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机关执行力是机关工作的生命力。工作推进中,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落实就是核心关键。” 如今,“强化执行力、全面抓落实”不仅是经区干部讲在嘴上的行动指南,更落地成为卓有成效的发展成果。
真考核 让干部“动”起来
推崇实效。经区干部考核中摒弃以往只看书面的做法,从文件报表中走出去,坚持到现场一线,实打实真考核,让干部动起来,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
5月15日,经区农经局工作人员徐明飞一上班就接到了管办督查室抽查一季度重点工作的通知。经过认真准备,他将14座病险塘坝加固工程的勘察测绘图证明材料报送给了督查室。随后,经区管办督查室主任科员邢少辉要拿着图纸到现场察看完成进度与上报的进度是否属实。
这一天,经区管办督查室抽查了包括农经局在内的25个单位一季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与以往不同,今年经区探索督查新模式,改变单一书面报告的督查方式,采用书面报告、现场督办、随机抽查等方式,到现场,查实情,看实效。
督查和考核是党委政府推进整体工作的重要手段。今年,经区把执行力建设作为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考核督查这个牛鼻子,调整考核督查内容,优化考核督查方法,加大对全区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政策落实、涉企事项解决、民生实事办理、急难险重和创新创优工作的督导落实力度,以“寻标对标”的实际行动向前推进。“我们每年年初,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区工委管委中心任务细化分解,纳入部门单位目标绩效管理。同时,每季度对各部门单位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兑现目标绩效考核加减分,在全区通报完成情况和得分排名,鼓励各部门争先创优。”邢少辉说,一季度的目标绩效考核已出炉并全区通报,这对各部门工作是压力更是动力,督促干部们动起来。
与此同时,纪检部门也以系列“组合拳”力促机关执行力提升、发展环境优化。他们约谈区直部门、镇办、驻区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强化节日纪律监督检查,开展警示教育和廉政谈话。在全市率先开通 “经区清风”官方微信平台,利用微信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受理纪检监察范围内的举报。
沉下去 让群众检验作风
作风连着群众,群众检验作风。近日,经区泊于镇机关干部夏吉威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负责的金鸡大道南延工程涉及圈邓家村28户民房搬迁,进展顺利。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夏吉威和同事们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来到居民家中,一方面悉心讲解工程规划和法律法规,解开居民心里的疙瘩,另一方面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全力帮搬迁户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了解到圈邓家村村民徐承兰和邓术正等几户村民面临搬迁后没地方住的难题,夏吉威主动联系村委会给他们租房子。同时考虑到他们家庭困难,经多次协调,以每月100元的租金为他们找到了合适的住处。之后,徐承兰等几户村民顺利完成了搬迁。
加快推进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和着力构建全域城市化的社会形态,是经区贯穿全年的两大工作任务,确定的目标是“努力打造全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高端产业集聚的新引擎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
一张张蓝图绘就,重点在落实,关键在实干。为此,经区广大机关干部把“强化执行力、全面抓落实”作为行动指南,以时不我待、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如今,在经区基层,几百名像夏吉威一样的机关干部下沉在基层,现场办公调研, 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企业发展,扫除新城建设的一切障碍,全力突破东部滨海新城建设,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构建起覆盖全区的便民服务网络,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做到政策在一线宣传、问题在一线发现、对策在一线研究、措施在一线落实,将执行力转化为发展力,全区上下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争一流 经济发展迈向高标
5月10日,威海和祥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两条RC系列感光膜生产线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正式出口韩国。然而,就在不久前,该公司负责人还在为证件不全的问题愁眉不展。一直跟踪服务的崮山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宋明了解情况后,及时向镇领导和经区管委领导进行了汇报,协调沟通海关等部门办理海关加工贸易业务及手续,保证了项目按期投产。这期间,每天到项目建设现场看一看工程进度,成为宋明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候吃住都在工地,协调建设用电和工业用气等。
“我感觉他们已经把我当成公司的一员了,有什么问题,他们都愿意第一时间和我商议,寻求解决办法。”宋明的全心服务换来了项目的提早投产,如今,和祥泰数码已开足马力加班赶制订单,年底前预计可完成产值近亿元。
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区采取“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包联领导、一个责任单位”的办法,明确专人靠前督导、跟踪服务,全面落实项目用地等开工建设条件,力促全区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产生效益。今年经区还对在建项目建立《项目建设影像信息管理档案》,对未开工项目倒排工期,督导推进。
正是这样的贴心服务,推动德丰利达海红虾青素项目、长江脉医药威海生产基地项目、工信部赛宝研究院项目等一批项目提早落地。据统计,今年经区重点推进的5大类75个项目,目前已开工59个,投产及运营2个,累计完成投资17.6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20.03%。一季度,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环境下,经区实现生产总值45.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走在前列。
作风建设动真格,有实效,见成果。经区上下呈现出风清气正、激情创业的生动局面。
(《威海日报》 5月27日1版)
经区推进重点项目突破发展:沉到一线解难题
记者:刘元玉 通讯员:王磊
初夏时节,漫步在经区,处处都能感受到发展的热度:一个个园区里,机声隆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和祥泰数码科技、博优技术纺织品、海马大华地毯等重点项目建设风头正劲……
数字显示,1至6月,经区76个重点项目开工69个,完成投资45.83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12.08%;列入市级考核的1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66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1.06%。今年上半年,经区的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均好于上年同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记者采访发现,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发展,跟经区上下积极提升服务水平,现场办公促项目快落地,立足园区优势促项目聚集发展等作为密不可分。
现场办公 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
7月5日,记者在经区崮山镇广兴泰业特种陶瓷项目工地看到,现场地基已经打好,正加快进行厂房建设。而就在半个月前,这里还受两根高压线杆影响,导致无法施工。
“项目的加快建设,跟经区管委和崮山镇政府的干部们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拍板密不可分,他们的服务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该项目经理王兴国说。
原来,搬移高压线杆需要停电作业,而停电作业势必会影响周围企业用电,必须进行提前报备审批,并协调各方。为此,当地政府多次专门召集供电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现场办公会进行协商,最终在最短时间内促成相关方面将两根高压线杆搬移至十几米外,为项目如期建设扫清了障碍。
今年以来,经区工委管委强化“实现赶超发展,关键靠投资拉动,核心在项目建设”的理念,在加强项目领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上狠下功夫,推动工委管委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工委管委领导深入一线调研,现场办公解难题,截至目前,已排查出项目建设问题22个,解决了包括广兴泰业特种陶瓷高压线杆搬移、博优化纤东侧土地供地、利达虾青素基础设施配套、银座商城供热管道搬移等多个项目问题。
同时,各包服单位及镇街负责人积极提升项目服务质量,抓项目建设不掉线、不断档,坚持每周调度一次项目建设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现场调研,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项目单位协调与各政府部门以及与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之间的关系,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此外,经区还进一步完善全区《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和东部滨海新城建设专项考核办法》,加大考核权重,对2015年新增重点和难点工作,以《项目推进督办通知》的形式调度推进。目前已督办的19项工作到期办结率达100%,较好地推进长江脉医药、中锐医药、吉祥幕墙等项目及时进入土地招拍挂程序,为下一步重点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
立足园区优势 释放项目集聚效应
7月8日,经区第四工业园区内,德益润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生物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经理于伟彬正忙着三、四号厂房主体工程的验收工作。“三、四号厂房争取8月份交付使用,一号厂房争取8月份完成主体施工,按照这个进度,项目年内投产应该没有问题!”于伟彬告诉记者。
今年,随着安佰生物技术、德益润邦医药科技等7个总投资8.4亿元的项目落地建设,第四工业园项目总数达到12个。
这是经区立足园区优势,着力推进二产项目建设的一个样本。如今,在经区,吉祥幕墙、广兴泰业特种陶瓷、中锐医药、利达虾青素等投资额大、拉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分别在崮山、桥头产业园开工建设,为全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立足园区,聚集优势项目,释放集聚效应。经区积极引导企业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我们立足城区三产资源优势,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推进丰禾国际商业广场、银座商城、乐天公馆、 齐鲁购物广场、乐天·智汇中心、海滨公园改造等项目按节点计划顺利实施,珠海华发股份公司开发建设的规模达140万平方米的大型滨海城市商业综合体,进一步提升了辖区服务业商圈的品位和辐射带动功能。”经区项目推进办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经区着眼长远,精心储备项目,蓄足发展后劲。结合全区项目与辖区产业对接点,吸引了一大批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集全区之力,引重点项目快落地、促项目快建设,形成了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今年上半年,全区储备36个新项目,数量是上一年的3倍。目前,正在跟踪洽谈并有意向签约落地的项目有50多个,为全区长远发展蓄足了后劲。
(《威海日报》 7月10日1版)
韩企纷纷在威“开疆扩土”
记者:刘元玉 通讯员:刘险峰
8月12日,在经区出口加工区,世一电子新租用的第七工厂已有部分车间投入生产。“虽然今年外贸形势严峻,但我们对在威海的发展充满信心,眼下正扩大厂房和更新设备,预计今年年底企业经营指标同比可增长20%以上。”世一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大逸自信地说。
金大逸的自信来自韩国总部的强力支持。今年6月,在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之际,世一电子韩国总部SIFLEX株式会社适时对中国战略布局进行了调整,决定逐步撤销天津工厂,产业布局向威海转移,着力将威海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线路板生产基地,届时90%的产品由威海生产完成。为此,今年韩国总部向威海世一电子增资2000万美元,用于扩大厂房和更新设备。
韩国SIFLEX株式会社在中国的布局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在广东惠州建成惠州世一软式线路板厂; 2001年在威海出口加工区投资建设威海世一电子; 2008年在天津增设工厂。10年时间,在中国三个城市完成投资布局,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三个分厂中,威海一直是该企业的发展重点,14年间,韩国总部八次增资,威海世一电子实现成倍扩张发展,投资额由最初的100万美元增加到1.5亿多美元,注册资本也由起初的500万美元增加到7600万美元,厂房由两个发展到7个,员工由300人增加到2800多人; 生产能力由最初每年50万平方米增长到150万平方米,各类线路板产品种类增加到一千余种,并发展了5家外协加工企业……
如今,世一电子已成为世界软性印刷线路板行业前5强的专业制造公司。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威海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世一电子在战略布局上做出重大调整,集中力量壮大威海的工厂。“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被选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双方可以广泛开展多方面合作,威海为我们韩资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软硬环境,让我们坚定了在威海发展的信心。”金大逸说。
应对全球市场的萎缩,仅靠调整布局是远远不够的。据介绍,韩国总部对中国战略布局做出调整的同时,决定加快进军高附加值高端市场的步伐,并再一次瞄准威海,将总部的核心研发力量向威海转移,推动世一电子抢占高端市场。据了解,早在2008年,世一电子就组建了研发团队来配合总部核心研发。为了进一步开拓品牌高端市场,提升三星、LG等品牌市场的占有率,韩国总部充分利用威海的独特优势将核心研发力量向威海转移。
“应对全球经济下滑影响,我们积极实施产品转型升级,由单层线路板到多层线路板,我们的多层线路板已经研发到八至九层,目前正在加快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智能手机线路板研发进军。”世一电子管理部部长邢举广说,智能手机线路板的部分产品已经投入生产,推向了市场。
世一电子不断增资扩产,还与所在的威海出口加工区打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分不开。乘着中韩自贸区加快建设的东风,威海出口加工区正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努力打造为威海及周边地区贸易发展提供最齐全功能的服务平台。目前,出口加工区在为区内企业提供保税、免税、退税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正在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14项制度,已成功复制推广4项创新监管制度,有效地为区内企业降低了通关成本。
无独有偶,跟世一电子一样,作为韩国独资企业的威海新韩精工有限公司瞄准中国汽车市场,计划租用2500平方米厂房,购置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好消息还在持续传来。近日,又有一家韩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式落户出口加工区。该企业为韩国独资企业威海利尔普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由韩国真视野株式会社投资500万美元设立,是一家获得韩国企业部研究所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当今世界领先的3D显示屏制造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广场、商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经区新批准韩资企业15家,同比增长187.5%,总投资643万美元,合同外资579万美元。
(《威海日报》 8月24日1版)
王可春:群众服气,干部才能“牛气”
记者:彭辉 通讯员:焦真伍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泊于家村是一个只有255户村民的小村,前些年出名是因为村里宗族帮派闹不和,村里很不稳定; 而这些年则是因为特色乡村采摘游搞得好、村民福利待遇高而声名远扬。
由乱到治的转折发生在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王可春被镇上硬拉回来当上了村支书。泊于家村这几年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说王可春“牛气”。
借钱给村民发福利
王可春回到村里的时候,几个大姓互不服气,谁干都有挑刺找茬的,村干部换得像走马灯; 村集体不但一分钱没有,还欠着巨额的外债。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可春干了一件让大家吃惊的事:当年春节给每位村民发了过节费,每人至少300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老党员还额外多发。这不但是泊于家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开创了泊于镇的“先河”。
“当时没敢告诉村民,这钱是我借来的。” 说起这段往事,王可春眼里闪动着得意的眼神,“俺村乱了多年,人心散了,你上来还是按部就班的干,村民等不及,得使‘绝招’。这过节费一发,老百姓起码不会当时就反我,怎么不得让我干一阵子看看效果?这就为我发展集体经济赢得了时间。”
“就没想到干不好这钱得自己掏?”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可春说,“俺村是镇驻地村,发展优势大得很,只要大家心齐干点啥都挣钱。我做生意30多年,哪有稳赚不赔的买卖?干啥都有风险。真要还不上就得自己掏,我这也是想给自己增加点压力, 断了自己的后路。”
从2007年开始,泊于村不光春节有过节费,端午、中秋、老年节也发,一年的村民福利支出达30多万元。
特色农业土里刨金
“咱村里发展经济,搞工业可不行,一没技术二没人才,市场又不稳定,说倒就倒了。咱农民还得吃土地饭,还得靠土里刨食吃。”王可春把发展集体经济的目光聚焦到特色农业上。
机遇稍纵即逝,却被王可春牢牢抓住了。2008年,威海经济开发区管委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发展无花果这一具有威海特色的品牌产业。栽树就得需要大量树苗,培育无花果苗木是个赚钱买卖,但是要想赶在2009年的春天育出苗木,必须解决苗木过冬的技术难题。“泊于家村打翻身仗就在这个冬天,说啥也得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王可春暗暗下了决心。
他一头扎进了“试验田”,查资料,请专家,向种地的老把式请教,终于琢磨出了一个“土方法”:用回笼火炕提高地温、安装暖气炉提高室温,解决冬季苗木容易受冻害的问题。实验成功后, 泊于家村一次性投资50万元建起了5个标准地暖温床大棚,当年培育无花果成品苗15万余株,创收60多万元,村里栽植的200亩无花果树,来年每亩收入就达到2000多元。
2011年,在王可春的提议下,泊于家村开始集中精力搞采摘园。经过几年的发展,泊于家村建成威海地区最大的果蔬基地大棚100亩,标准无花果采摘园200亩,每年接待草莓、蔬菜采摘2万人次,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安排本村劳动力60人。
60岁的王传国在采摘园里打工,一年能挣2万多。“可春书记的这个法子好,集体有了收入,俺们这五六十号人也有了个‘饭碗’,一样是种地,比种自家地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带头拆了自家饭店
这两年,随着威海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泊于家村面临着征地和拆迁的两大难题。要是放在以前, 泊于家村早就 “炸了窝”,可这两年,村里无论是修路占地还是民房拆迁,风平浪静,不起波澜。
“要说经验,也能总结两条。一是不‘贪污政策’,上级的补偿政策不打折扣,老百姓的利益一分一毫也不能动; 二是党员干部带头,老百姓都有个从众心理,咱先拆了,他们觉得跟着干部走肯定不吃亏,也都跟着拆。”王可春说。
王可春的家人经营着一家饭店,建筑面积有700多平方米,已有30多年的历史。区里要修路,饭店划入了拆迁范围。“说实话,这是我干的第一个买卖,有感情,不舍得拆。可你不拆,哪有底气去动员群众拆?”拆迁动员一开始,王可春第一个拆了自家的饭店,“两委”班子和党员户紧随其后,在20天内签字拆迁,其他群众也都顺利签了字。
拆迁补偿,让早些年卖了房的村民很“眼红”,他们就想找买房户要一部分补偿金,买房户不答应。闹得厉害了,买房的和卖房的就要打官司,这样的情况有不少。王可春便分头做工作,对卖房的,他说:买卖做完了,还找人要钱,传出去多丢人,人家给是情分,不给也合理,不能再闹了。对买房的他这样说: 换个角度考虑一下,你要是卖房的,肯定也觉得亏,打官司又花钱又耗时间,多少给他两个钱,买个顺心。在他的调解下,几户闹纠纷的买房卖房户都平息下来,逢人还都说王可春的好。
“村民有啥矛盾纠纷的,咱当干部的还是尽量去帮着解决,撕破脸了打官司上法庭,很可能就成了世仇,为村里稳定埋下了定时炸弹。调解得靠技巧,但更要靠威信,你有威信了,村民就听你的,你再说得有理,村民就服你了。”
■书记点评: 农村需要开拓创新型的干部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吕晓东:农村的发展和稳定,离不开一个有能力、敢担当的带头人。老百姓最讲实惠,那种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看摊守业型干部,将逐渐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发展经济有能力,带头致富有点子,解决矛盾有法子的开拓创新型干部,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
因此,在农村干部的选拔使用上,要树立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观,要想法设法把那些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公道正派、敢闯敢干的干部选出来。同时,党委政府要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给他们留足留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让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大众日报》 10月19日6版)
山东威海开发区引导多元投资建设“孵化器”
记者:彭辉 通讯员:曹石岩
由韩国湖西大学投资建设的湖西创业保育公司,是威海首个韩资孵化器,主要面向来威海投资的韩国中小企业,为他们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经营指导及相关的科技信息咨询。为抢抓中韩自贸区机遇,威海开发区正积极推动山东大学(威海)与韩国湖西大学共建中韩大学科技园,把这一韩资孵化器打造成为韩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威海开发区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及外资等多元投资模式建设孵化器。目前,政府主导的科创中心、韩资湖西创业保育公司、民营企业瑞欣孵化器等为各类创业群体提供差异化孵化服务,全区在孵企业100多家,涉及生物医药、机器人、船舶、新材料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
“‘孵化器’多元投资模式是整合各类创业资源,推行‘孵化’专业化、市场化,实现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有机结合。”威海开发区科技局负责人说。威海开发区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对现有存量房产资源改扩建孵化器的,对科技孵化企业进驻民营孵化器并经认定符合条件的,自企业进驻起三年孵化期内予以一定标准的房租补贴,每年拨付一次,直接拨付给孵化器。鼓励驻威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区科技孵化器进行转化,经认定成效显著的,每个项目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资金扶持。
威海开发区组织开展企业沙龙,为企业提供交流和项目路演平台,促进在孵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和资源整合,已累计促成孵化器20家企业开展内部合作。通过组织银企对接、融资讲座、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等形式,先后为企业争取资金扶持1200万元,33家企业受益,帮助企业通过银行等渠道融资1800万元,3家企业受益。
(《大众日报》 11月24日7版)
(工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