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荟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6&A=4&rec=197&run=13

民生“集装箱”改变了什么?
□记者 彭辉 □通讯员 焦真伍 鞠洪才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威海开发区)去年11月成立了社会管理指挥中心,把区内全部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职能集中在一起,搭建起一个集热线服务、效能评议、信息研判、全域监控、网格管理、民意调查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办事大平台。
这种“集装箱式”民生服务新模式的建立,实现了群众诉求一门受理、部门效能一榜评议、社会管理一网到底,在提升民生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上进行了新探索。
服务“一个号”
既可问政事还能办家事
3月21日上午,刚走进威海开发区社会管理指挥中心话务大厅,就听到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女士咨询南曲阜社区是否有建小学的计划,她家的孩子明年就要到上学年龄了。
“您稍等,我咨询教育局后马上给您答复。”接线员轻声细语地回复。扣下电话,接线员马上与教育局取得联系,获知南曲阜社区附近一所小学45个班、初中48个班的学校即将开工建设明年暑假过后投入使用的准确信息。话务员马上拨通那位女士的电话,告知她这条信息。“太感谢了,你们的效率真高,我也不用为孩子上学发愁了!”话筒中传来对方的感谢声。
原先,威海开发区每个部门都有公开的热线电话,接受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分散的热线存在3个问题: 一是电话多,50多个号码市民记不住; 二是遇到问题市民不知归哪个部门管,不知该拨哪个号; 三是各个部门自行受理,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如何,不能拿出来“晒一晒”,缺少监督。
威海开发区将53个部门的热线电话全部并入主任公开电话“5912345”,市民不管遇到啥事,拨一个号码就管用。指挥中心聘用了12名话务员,24小时轮班,对于市民反映的问题,分清职责后向各有关部门派单,部门处理完成后要向指挥中心“销号”,话务员对反映问题的市民进行回访,征求对办理情况是否满意。每个月,系统根据各个部门受理群众诉求的数量、办结数量以及群众满意度情况自动生成排名,向管委领导以及各个部门进行通报。
“一月一通报,一张榜上比效能,感觉特别有压力。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但要办好,还要快办;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解释,赢得他们的理解。”威海开发区人社局局长赵炜深有感触地说。
为方便群众生活,这条热线还将区内实力强、信誉度高的500多户商家吸纳进来,市民拨打这个电话,可以获得类似开锁、送餐、疏通下水道等居家服务,指挥中心对商家的受理情况和市民满意度进行排名,实施优胜劣汰。
这条热线不仅能打进还能打出,同时承担着民意调查的功能。威海开发区每年进行两次全区民意调查,征求市民对教育、就业、医疗等10个方面问题的意见,通过分析研判发现市民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今后开展工作的重点。
监控“一块屏”
1228个探头并入一个平台
威海开发区社会管理指挥中心大厅里有一块大屏幕,上面显示着辖区内各个监控探头的实时图像。随着操作员点击一次鼠标,大屏上就会更换4个探头的图像。记者前去采访时,正逢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谭建平带领几名同志对图像进行查看。“停!”当视频监控图像切换到桥头镇埠上村时,谭建平对操作员说,“村头的垃圾桶怎么摆到路中间了?这不影响通行吗?马上向桥头镇派单。”
10点30分,操作员向桥头镇派出了“视频监控事项办理单”。10点40分,桥头镇埠上村302号信息员梁春霞向“5912345”反馈:“村里整修破损道路,刚刚铺了水泥,把垃圾桶摆在那儿是为了提醒过路车辆不要压坏了路面。”“待路面干后,马上将垃圾桶归位!”谭建平告诉对方。
全域监控是指挥中心的又一大功能。威海开发区将全区治安、城市管理、防火防汛等1228个探头信号全部整合起来,实现了对全区重点部位全天候、全区域的实时监控。
“除了热线电话接听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也通过视频监控主动发现问题,对视频监控发现的问题也并入热线电话的派单、销号、反馈和排名。平时由操作员随时查看这些视频‘找茬’,我们每周定期召开一个视频研判会,几个同志凑在一起对全区的探头全部过一遍,集思广益发现一些苗头性问题。”谭建平说。
校车安全是广大家长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对全区74辆校车实现了全程监管。“只要校车一打火启动,车上3个摄像头的信号就自动传输到我们的屏幕上。校车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超载、学生打闹等违规现象,我们可以立即与校车司机或看护人员取得联系,让他们及时纠正。我们还可以查看校车的运行轨迹,如果没有按规定的线路行驶,我们就会让校车司机做出说明。”校车视频监控负责同志刘明辉说。
管理“一张网”
千名网格员服务零距离
王晓静是凤林街道龙凤社区的网格管理员,她每天定期巡视小区情况。3月18日,香港路36号楼居民发现楼南总水阀漏水,马上反映给王晓静,王晓静立即与社区物业公司联系,及时维修避免了损失。
结合社会管理指挥中心的建立,威海开发区对城市社区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他们把全区划分成300多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3名网格管理员,负责300户左右居民。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区、街道、社区、基层网格四级管理服务平台,形成网格督导员、联络员、网格长、网格管理员、楼长5级管理服务体制。社会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对网格员工作指导,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1000多名网格管理员是为居民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居民生活中遇到什么难题,可以随时拨通网格管理员的电话,由他们帮助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指挥中心反映。”谭建平介绍。
目前,社会管理指挥中心正在对全区居民的基本情况进行数据录入,今年上半年,全区21290个家庭的信息就将全部采集录入完毕。届时,网格员就根据居民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数据库对残疾家庭、空巢老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以及烈军属、老党员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家庭进行特别标注,在市、区、街道等各级组织开展救助、慰问等活动时,能够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漏。
(3月27日 《大众日报》
第6版)
正在加速崛起的“威海新城”
□记者 彭辉 □通讯员 邹良青 岳霄凌 曹石岩
这里是威海海陆空交通的总枢纽,除了民航、火车、汽车、海港总站之外,即将开通的城铁威海总站也落户于此; 这里是威海韩国人居住、创业最为集中的区域,聚集着1.5万名韩国人; 这里是威海主城之外又一个全新的商贸物流中心,是威海正在加速崛起的“新城区”——这就是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与威海出口加工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总面积27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9.3平方公里,辖3个镇、3个街道、108个行政村、35个社区,户籍人口15.5万,常住人口21.5万。20多年来,全区上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区为己任,白手起家,自费开发,创新创业,着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三次产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留下了一串光辉的足迹。
盐碱荒滩崛起“新城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区22年来,全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0%。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80亿元,同比增长11.3%; 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亿元,增长13.8%; 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203%;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1亿元,增长7.6%; 税收收入、四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96.09%和6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增长11%。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1亿元,同比增长11.5%; 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增长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增长13.2%;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亿元,增长15.1%;税收收入、四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91.1%和64.9%。
开放水平快速提升。全区累计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项目949个、内资项目1877个,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利用内资303亿元。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达到50个,过亿美元项目3个,世界500强项目达到9个。已与183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16亿美元,年均增长44.5%。2013年,全区进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45个,其中过亿美元企业7个。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船舶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商贸、物流、商务运营、城郊休闲旅游、韩国商品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个,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43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类和重点服务业企业103个,三次产业比重由建区前的23.18︰56.95︰19.87优化为3.86︰60.48︰35.66,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和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十通一平”,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城市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率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超过47.3%,新建各类建筑物1115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到39.3平方公里,成为威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1亿元,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4所、幼儿园32所,所有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标准,其中省级达到80%,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 新建改造村(居)卫生服务机构84处、医院4所,打造城市步行15分钟、农村1.5公里卫生服务圈;建设镇敬老院3所、基层托老服务机构40处,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完成27个城中村拆迁改造任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882套,改造农村危旧房屋838户; 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及支农惠农政策,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村办加工业和社区服务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分别是建区初期的14倍和9倍,群众物质生活和保障水平显著改善。????
抢抓中韩自贸协定“新机遇”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先后采取了行政招商、全员招商、专业招商、全员服务招商等招商模式,逐步由“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粗放式招商向招商选资选智转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发展、增活力。
坚持把对韩开放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对韩经贸合作,为抢抓中韩自贸协定签署的新机遇打下了坚实基础。先后引进韩国乐天集团、昌星株式会社等韩资项目628个,实际利用韩资10.5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58%,占全市存量韩资总额的26%,聚集了全市60%以上的在威韩国人。2013年对韩贸易额达到16.7亿美元,占全区外贸总额的33.1%,占全市对韩贸易额的31.4%,成为韩国人在威海投资、经商、居住最集中的区域。不断加大引进韩资的力度和广度,首次将触角伸向金融业。2013年,威海首家外资银行——韩国友利银行落户威海开发区,进一步优化了威海金融业结构。
全力打造“韩货商圈”,不断提升韩货档次。 早在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韩国十大集团之一的乐天集团在威海开发区投资建设乐天玛特购物广场开业,成为威海首家引进的韩国大型商业企业。2014年6月20日,威海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在威海开发区正式营业,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47家对韩贸易企业入驻,经营品类全部是进口韩货,包括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家纺、儿童用品等,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纯韩货”商场。按照规划,交易中心要建成集展示、保税、仓储、运输、线上线下交易、配送、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通过打造“韩国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最终建立实现B2B、B2C的双运营模式,批发与零售兼顾,线上线下交易结合。“韩乐坊”项目,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中国首家韩国文化主题商业公园,满足了中韩消费者休闲、购物、餐饮、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韩乐坊内包括韩国步行街、韩国文化艺术馆、韩国明星演艺广场等,建筑设计风格体现韩国建筑特色,韩乐坊北入口处的丽水门,是由韩国丽水市政府赠送的20000余片印有韩国国花“木槿花”的瓦片做成,成为一处别致的景观。品味韩餐是中韩消费者共同的需求,目前,威海开发区已规划了韩国风情街、韩乐坊和韩国美食一条街3处韩餐馆比较集中的区域,108家特色韩餐馆天天爆满,经常一座难求。
抓好对韩招商的同时,将欧美合作招商作为重要突破口,先后引进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博优国际集团、英国豪顿集团、西班牙德格集团、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科尔法集团等欧美项目89个,实际利用资金3.2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17.7%,是欧美企业在威海投资最集中、质量最好的区域。
重点围绕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临港临海、生态环保、高新技术类产业,坚持一、二、三产业项目一起招,国内国外资金一起引,突出抓好与国内外大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的联系,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和高端服务业项目,提高产业聚集度,拉长产业链条。坚持向存量要增量,突出抓好落地企业跟踪服务,推动一大批企业真正扎下根、发展快、效益好。2013年,全区批准增资项目17个,增资额5653万美元,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0.4%;今年上半年增资项目7个,增资额1213万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总额的36.6%。韩资企业宣杨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先后9次增资,总投资由100万美元增至3920万美元,年销售收入由3835万元增至14.38亿元,年均增长68%。欧资企业豪顿华工程公司是最早进区投资的欧洲企业,产值扩大15倍,年纳税额连续多年超过1亿元。比利时贝卡尔特钢帘线公司先后4次增资,总投资扩大10倍,产能扩大7倍,年纳税额扩大14倍。
搭建产业强区“新载体”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产业强区,着力打造产业新城。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利用、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战略,坚持园区带动、项目拉动、创新驱动互促共进,着力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搭建特色产业园区。按照园区带动、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思路,科学编制产业和园区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了威海出口加工区、环山路工业园、临港产业园、中韩中欧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创新创业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制造业园区,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环山路第一工业园总占地85.2公顷,进驻项目21个,总投资6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平均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达到506万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26亿元,平均每亩土地产值达千万元。
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坚持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区内临港工业优势,把发展蓝色经济和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引进培育,重点改造提升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轻纺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山东半岛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船舶制造业已形成以中航威海船厂等3个整船制造企业为龙头,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的现代船舶产业体系,是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和六大船舶工业聚集区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聚集华东数控、华东重工、豪顿华工程、华夏集团、双轮泵业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以重型和超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动车风机、特种泵、塔机等为主导产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食品医药产业聚集国内医药百强企业迪沙药业集团以及紫光生物科技、中锐制药、长江脉医药等食品医药企业40多家,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新医药制造及保健品精深加工业。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三角华盛轮胎、贝卡尔特钢帘线、友邦汽车零部件等一批知名企业。轻纺服装业形成以海马地毯、山花地毯、比利时博优纺织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铺地材料生产基地和尼特服装、煜丰服装等为代表的外贸服装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重点推动世界最大的金属粉末加工企业昌星电子、省内首个获批直销经营许可的安然纳米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规模效应。
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充分发挥宜居城市环境优势和制造产业聚集带动优势,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高起点编制现代服务业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商务运营、城郊休闲度假旅游和韩国商业文化风情等业态,现已聚集包括日本永旺株式会社、韩国乐天集团等总投资248亿元的商贸服务业大项目27个,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的商务办公楼56幢,引进各类金融、科研、外包、企业总部类企业400多家,发展中外运国际物流等各类物流企业360多家,成为全市服务业新中心。家居建材商场营业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是全市最大的家居建材集散地。汽车专业市场聚集整车销售、汽配经营和维修服务企业190多家,汽车销售份额占全市的70%。
2012年11月,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战略构想,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全区之力,坚持国际标准、突出地域特色,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运营、高标准建设,打造蓝色、宜居、宜业东部滨海新城。
东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目标,遵循“绿色开发、区域一体、生态先导、山水融城”的建设理念,全力构建“一点突破、三轴推进、七线贯通”的新城发展格局。新城规划面积191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22.8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滨海休闲、文化创意区、商务金融、公共服务等九大功能区。两年来,围绕东部滨海新城的总体建设目标,已完成新城总体规划以及核心区城市设计、水生态系统、景观绿地系统等16项专项规划。拓宽成大路,新修威石辅路、金鸡大道等6条主干道路, 构建起 “四横三纵”的主干路网,道路总里程达100公里。建设220千伏港区输变电站及配套电网。实施13.5公里的海岸线修复工程,恢复沙滩6.5平方公里,建设绿道16公里,建设5平方公里的滨海森林公园。同时,全力推进综合管沟、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
东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坚持“产城互动、 城市融合”原则,依靠城市建设引领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培育城市经济。规划了一批有主导产业、有创新能力、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其中,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吸纳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示范区围绕创新、智慧、绿色和人文城市建设,加强与欧洲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资源效能、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先发优势,积极推进城乡设施改善和管理创新,持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完善城市设施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科学做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系统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持续加大城建设施投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1亿元,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心商贸区、九龙湾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海上公园、乐天休闲体育公园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完善了水、电、气、暖、路、通信、公园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医院、学校、商贸、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了城中河道整治、破挖山体治理、老旧小区整治、绿化亮化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探索推行了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与威海市中心城区融为一体,环境面貌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坚持“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服务理念,注重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和部门包扶企业、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和企业服务“直通车”等制度,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和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推行 “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管理服务模式,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 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行政服务效能不断优化。今年以来,采取“整合流程、一门受理、联审联批、 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等方式,积极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模块化审批流程再造,打破部门界限,优化部门机构职能,理顺和压减审批事项的前置条件,推行网上审批和各部门间的联审联批,推动行政审批服务提速。流程再造后,一个项目从意向到开工投产需要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5个阶段,完成审批最多需要28个工作日。对重大项目,管委成立专门工作组,全程靠上去协助办理相关手续,解决相关问题。一般性项目逐一落实包服责任单位,搞好项目跟踪服务。
营造和谐稳定环境。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了“法治经区”“平安经区”创建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全区平安镇、街道、学校达标率为98%,平安村居、企业达标率超过90%,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宜居宜商的和谐发展环境。
优化体制机制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和“精简、高效”原则,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选人用人方面,认真贯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定职能、定内设机构、 定人员编制“三定” 制度和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培训待岗“三岗”制度,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向“公开化阳光操作”、向“制度选人”、向“德才标准”转变,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考核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部门重点目标任务每季度考核与工作人员平时考核相结合,实行多干多奖,以考核成绩“论英雄”,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树立科学务实的工作导向。
(12月5日 《大众日报》
第4版)
经区重点项目建设探秘:项目百花齐放的背后
□记者 黄娜 □通讯员 辛文 王磊
项目立区、项目强区。经区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点和突破口,书写着构筑产业高地、打造魅力新城的乐章。
一组数据见证了重点项目建设的“经区速度”: 今年前5个月,经区重点推进的74个重点项目已开工59个、投产5个,完成投资27.83亿元,11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6亿元。
搭平台 筑巢引得凤来栖
当下,加快建设的东部滨海新城,为经区转型跨越、突破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自身,经区肩负起打造魅力新城、助力一体发展的重任,迈开了二次创业、奋力争先的步伐。
大发展需要大气魄,大项目需要大平台。抓住东部滨海新城建设的契机,经区规划建设了东部滨海新城(桥头)产业园和崮山制造产业园两大现代产业园区,全力打造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布局、产业在园区提升的发展新模式。
近日,记者走进桥头产业园,只见园区内道路纵横交错,路两侧绿意盎然; 排排厂房错落有致,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到目前,喜盈门乳品智能化生产基地、博优化纤、隆济时节能科技等总投资38亿元的18个大项目已经扎根园区。
“桥头产业园是东部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城建设以来,我们按照发展定位升级、产业布局升级、投资环境升级的思路,全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力求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担当重任。”经区项目推进办公室主任于辉介绍。
乘着东部滨海新城建设的东风,桥头产业园突出生态、环保、科技特色和“蓝色经济、绿色产业”主题,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从园区规划,到产业发展,再到设施服务,无不体现出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水准和功能。
距桥头产业园不远,崮山制造产业园也在加快崛起。围绕“要素集中、产业鲜明、优势突出、拉动力强”的目标,经区将崮山制造产业园分为生物医药产业园、创新创业产业园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全面夯实园区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着力打造蓝区新城。
总投资4.8亿元的长江脉医药项目来了,总投资1.5亿美元的和祥泰高档感光材料项目来了,赛宝工业信息技术研究院项目也来了……今年以来,园区在谈项目达到22个,已落地6个,总投资25.8亿元。
此外,经区还加强了环山路第一工业园和第四工业园布局建设,不断完善水、电、气、路网、通信等硬件设施基础,力促园区提档升级,增加园区招商吸引力。
筑巢引得凤来栖。踏访6月的经区大地,一个个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点项目紧扣“转调创”这条主线排兵布阵,一个个带动力强、颇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强服务 项目建设提速度
重点项目是带动投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力量。为确保每一个重点项目落到实处,经区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用优质高效的服务铸造吸引项目落户的“聚宝盆”。
“我们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多亏了经区管委和镇上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的早开工、早见效。”威海喜盈门乳品有限公司乳品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3月开工建设,今年将完成3个主体车间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为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经区把抓项目前期服务、建设服务、长效服务“三服务”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工委领导分包联系、主管部门对口服务,镇、街道办事处属地推进“三位一体”的重点项目工作责任制,对项目建设主动介入、一帮到底,真正做到服务项目建设零距离。
今年年初,德益润邦生物科技在项目建设中遇到了水电管线及场地弃土等问题,项目无法正常施工。了解情况后,经区项目推进办公室立即安排专人到场勘察,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和单位沟通,拿出优化方案,一周内解决了所有问题,保证了项目的正常施工进度。围绕项目建设所遇到的实际困难,经区定期组织开展重点项目“回头看”调查行动,查找梳理问题,急企业之所急,帮项目之所需,积极主动为项目排忧解难、扫清障碍。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经区按照“周调度、月通报、季度观摩”的考核机制,增加了开工项目、投产项目占比以及实物工作量等重要考核指标赋分权重,细化节点目标,分段抓好落实,确保重点项目建设不间断,天天有变化,推动全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增优势 服务业项目齐争艳
依托天然的区域优势,经区着重打造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力量。
借助区内韩资企业多、聚居韩国人多、韩国消费文化影响日益扩大等优势,经区规划建设了韩乐坊、韩国风情街和韩国美食街三大韩国特色消费街区,正在进行装修的胶东半岛最具特色的韩国商品集散地和商业文化体验中心项目将于明年整体开业; 随着永旺购物中心、乐天玛特、友利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强势入驻,经区商贸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目前,家家悦集团投资兴建的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消费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国际化商业综合体九龙城休闲购物广场项目已投入使用;珠海华发集团投资120亿元开发的九龙湾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威海中心银座商城、上都国际、凯悦国际财富广场、丰禾国际商业广场等18个在建重点服务业大项目正在崛起……
在项目建设中,经区还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力向“高精尖大”方向挺进,为全区经济加速转型升级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崮山镇的迪沙药业集团高科技原料药生产基地是经区新医药项目的代表。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工程分为两期,主要制造海洋生物医药、辅料药等代替进口产品,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
除迪沙外,威海鸿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免硅化采血管注塑生产线项目正在进行车间装修,三季度将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总投资4.8亿元的长江脉医药科技公司消毒用品基地及食品卫生与安全研究所项目已经签约,明年10月底前投产……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经区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成长轨迹,绘就了产业转型跨越的“路线图”。
(6月16日 《威海日报》
第1版)
威海市打造中国首个专业韩货集散基地
□记者 王玲 黄娜 □通讯员 辛文 张国华
6月20日,经区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将正式开业,九日公司等47家首批入驻企业将采取“零售与批发相结合,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模式,打造中国首个100%纯正韩货集散基地。
韩国商品交易中心的开业将进一步发挥我市对韩开放的桥头堡优势,推动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迈向深入。作为全功能的专业集散平台,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将开启韩货专业市场的旅程,成为我市对韩贸易的新高地。
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打造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今年1月份,我市确立了“规划建设集展示、保税、仓储、运输、线上线下交易、配送、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力争到2016年,全市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额达到3亿美元”的总体目标和“加快展示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保税仓储中心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建设重点。提出“完善通关便利化”多项措施和“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的要求,为打造韩国商品集散地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措施和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发挥对韩开放的桥头堡地位,我市提出打造经区韩乐坊、环翠区金桥国际购物广场、临港区盛文韩国新城、荣成中韩边贸城、文登长江汇泉国际商贸城等5大韩国食品日用品展示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就是政府来搭建一个互动沟通、资源对接的平台,形成韩国食品日用品经营企业抱团发展的战略布局,发挥我市对韩开放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对韩贸易新亮点。”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机遇当前,经区迅速部署,于去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韩国食品集散地韩国日用品集散地的意见》,提出以“区中心商贸区”为依托,以“突出特色品牌、培育专业市场”为方向,整合韩乐坊韩文化主题商业公园平台、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仓储平台以及韩国商品进口企业资源,努力把经区打造成为威海韩国商品和韩式消费首选地、全国韩国食品和日用品集散地。
经区韩国商品交易中心落址韩乐坊南区。6月17日,记者在交易中心看到,8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被划分成韩国食品区、日用品区、化妆品区、家纺、儿童用品区和物流区等不同功能专区,不少商户都在忙着调集商品、布置店面。“威海作为距离韩国最近的中国城市,韩国商品正宗而丰富,选购韩国商品是外地游客体验威海风情的代表性项目。为此,我们提出‘100%纯正韩货’的经营理念,打造高水准、品牌化、专业化的韩国商品集散地,使之成为集仓储、线上线下交易、配送、旅游、购物等多元素于一体的商业新载体。”韩国商品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吸引企业入驻,经区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扶持发展”为原则,对部分入驻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例如,对租用商铺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企业,实行三年免房租政策;连续三年分别给予入驻企业其区级实际贡献100%、80%、50%等额税收资金奖励等。同时,经区还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了进口审批“绿色通道”,提供工商、税务登记等“一站式”免费办理服务,协调海关、商检等部门营造便利、快捷的通关环境。
按照定位,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将采用商品展示、零售与批发相结合,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打造鲜明的专业韩货特色。目前,韩国商品交易中心正抓紧与国内外知名平台网站洽谈合作,加快打造“韩国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最终建立实现B2B、B2C的双运营模式,批发与零售兼顾,线上线下交易结合,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同时,泛亚国际物流公司等经区保税仓储和物流配送企业推出了优惠服务,将大幅降低入驻企业报关、仓储和物流等运营成本,确保入驻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作为全功能的专业集散平台,韩国商品交易中心还将发挥其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的优势, 成为威韩贸易的新高地。“韩国食品日用品交易集散中心是一个实现行业间技术互补、信息共享、客户资源共享的平台。比如,未来这里集聚几十家企业,我的客户如果需要韩国化妆品,可以介绍到别的企业采购; 同样,别人的客户若有需要,也可以介绍给我。再比如,随着上线企业的增多,企业快递发单集中、量大,单件成本就会降低,可以实现企业间的互利共赢。”入驻企业威海韩旭美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丽娜说。
(6月19日 《威海日报》
第1版)
“韩流”从这里吹向全国
——经区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打造韩货集散中心
□记者 王玲 □通讯员 曹石岩 张国华
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不久,韩国可亚株式会社社长吴锡东便从韩国动身,赶到经区韩乐坊,筹备韩国锦山红参专卖店装修事宜,并面向全国发展省级代理商。
“中韩自贸区的建设,将给双方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这是我们投资创业的大好时机。近三年来,我来中国考察了10多次,今年8月,我决定落脚经区韩乐坊。”吴锡东说。
吴锡东是韩国锦山人,在锦山开办了大型超市和养老院。近几年,他发现自家超市里的红参产品受到中国游客青睐,占所售旅游商品的90%。因此,把锦山红参带到中国成为他新的创业梦想。 “经区离韩国很近,交通很便利,重要的是,交易中心聚集了数十家韩国企业,正品韩货品牌效应明显,有助于锦山红参在中国推广。”吴锡东说。
经区是我市对韩合作的桥头堡。目前,全区拥有182家韩国投资企业,韩资占全区利用外资的57.2%,有389家企业与韩国有贸易往来,长期生活着2万多名韩国人。随着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推进,经区迎来对韩开放的新机遇。“对韩开放是经区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中韩自贸区是我国已经或将要签署的所有双边贸易协定中含金量最高的自贸区,为我们提升对韩开放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和口岸优势,加快韩国商品集散地建设,让更多的韩国商品从这里走向全国。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居环境,打造韩国人来威创业消费居住的文化中心。”经区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抢占机遇,扬优成势,经区人思路清晰——以“区中心商贸区”为依托,以“突出特色品牌、培育专业市场”为方向,整合韩乐坊韩文化主题商业公园平台、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仓储平台以及韩国商品进口企业资源,致力把经区打造成为威海韩国商品和韩式消费首选地、全国韩国食品和日用品集散地。
承接对韩合作新机遇,平台建设是关键。韩国商品交易中心是经区拓展对韩合作的重要平台,吴锡东正是“相中”了这个平台。
进驻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后,吴锡东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考察中,吴锡东遇到了在交易中心经营韩国日化用品批发的进口商金春浩,两人一拍即合,共同注册了“威海秋吉贸易有限公司”,并于10月份拿到公司营业执照和锦山市长颁发的中国总代理证书。同时,吴锡东还将享受到经区管委的扶持政策,例如,对入驻交易中心的企业,租用商铺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可免3年房租; 连续3年分别给予入驻企业其区级实际贡献100%、80%、50%等额税收资金奖励等。经区管委还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了进口审批“绿色通道”,提供工商、税务登记等一站式免费办理服务,协调海关、商检等部门营造便利、快捷的通关环境。
?“韩国商品交易中心是政府搭建的一个互动沟通、资源对接的平台,形成了韩国食品、日用品经营企业抱团发展的战略布局。”经区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2.1万平方米的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内聚集了47家规模涉韩贸易企业,涵盖了韩国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儿童用品、保健品等领域。作为全功能的专业集散平台,中心集批发零售、仓储配送、线上线下交易、旅游购物于一体,开启了韩货专业市场的旅程。开业短短6个多月,累计实现贸易额达到1000万美元,接待各地经销商700多家。
投资经区,吴锡东感叹的不止是投资平台的广阔,还有营商环境的优越。“不管是买韩国日用品、韩国服装,还是吃韩餐,在经区都能实现,这里让我有了家的感觉。”吴锡东说。
实现“全国韩国食品和日用品集散地”的目标,离不开人气的集聚和文化的托举。为此,经区管委把对韩特色经济纳入全区商贸、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了韩乐坊步行街、韩国风情街、韩国美食街3个标志性街区,同时指导韩乐坊按照A级景区要求,与时代广场韩国馆、富华商厦串联成珠,形成特色旅游线路,真正叫响“买韩货,吃韩餐,品韩文化在经区”的特色品牌。
据了解,今后,经区管委将加大对外推介力度,计划元旦前后在长沙举办韩国商品展会。“我们已经与长沙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长沙会展部门进行了对接,重在推介‘正宗韩货集散地’品牌。如果这次展会成功,我们会在更多地方进行推介,真正把经区韩货、韩文化推向全国。”经区服务业发展局负责人表示。同时,经区还将加强与韩国服务业合作交流,招引韩国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美容美体、旅游休闲、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11月26日 《威海日报》
第1版)
经区国税局:一个窗口“浓缩”整个办税大厅
——经区国税局创新管理服务走笔
□记者 黄娜 □通讯员 张广杰 辛文
面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个命题,经区国税局精心做好“加减法”——增加服务举措,降低纳税成本; 推动纳税服务优化,缩减办税流程; 增设风险控制中心,减少纳税风险……
一加一减之间,既为经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又推动了经区税收稳健增长。1—10月,经区国税局累计完成税收收入195809万元,同比增长15.31%。其中完成地方级收入58235万元,同比增长23.95%,位居全市第一。
服务窗口下沉
把准经区社会经济发展脉搏,经区国税局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为主线,用好、用活税收服务政策的“加法”,助力经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月7日,在经区皇冠南区经营办公用品的个体纳税户王民,来到经区国税局设在皇冠街道办事处的国税服务窗口办理代开发票业务。从他进门到业务办理完毕,前后用时不到10分钟。
这样快捷有效的服务让王民有点小意外。之前,经区国税局未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窗口时,王民想要办理发票代开业务,必须到经区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办理。“那时候,路远不说,有时还需要排队等待,为代开一张发票,经常得等半小时。”王民说。
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今年5月,经区国税局先后派5名税务人员走访了上百家个体纳税人,逐户征求他们的意见。针对个体工商户希望设立一个税务代办窗口的建议,经区国税局积极响应,在今年6月,选择在个体工商户较为集中的皇冠街道办事处设立了国税服务窗口,负责受理代征税款、发票代开、领购以及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注销等业务。
小窗口大服务。数据显示,自7月皇冠街道办事处国税服务窗口投入运行后,累计为500余户纳税人代开发票7416万元,入库税款216万元。
为纳税人服务就要从纳税人最需要的地方做起。针对消费者购置车辆逐年增多的实际,为方便纳税人办理业务,经区国税局在威海润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和鑫通汽车城设立两处车购税代征点,在全市率先实现购车缴税“一条龙”服务。让纳税人从购车、缴税到上牌由原来的几个小时,缩短至几十分钟就能完成,节省了纳税人的宝贵时间。
办税流程“瘦身”
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宜,总是希望税务机关办事效率高,办事程序、流程尽可能简单快捷。经区国税局通过为征纳双方卸负、“瘦身”来助推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有了3人审批分析小组,我们来办理退税业务时,只需将办理增值税退税的材料递交上去就可以,非常省事省力,而在以前我得跑四五个部门。”经区和利源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3人审批小组成立之前,办理退税业务前后共要耗费半个月的时间。
原来,今年经区国税局从业务科室抽调3名业务骨干成立3人审批小组,承担了由原来税源管理科27名税收管理员负责的73项审批事项,变“群众跑腿”为内部流转,直接为纳税人减少4个办税环节,办税效率提高50%。
推行“一窗统办”业务也是经区国税局优化税收服务的重要举措。
在过去的办税模式下,纳税人都是“楼上楼下跑,各个部门找”。今年,经区国税局办税大厅新增7个服务窗口,变单项业务操作窗口为全职能窗口,实现前台所有业务“一窗统办”。纳税人只要带齐所需材料,到办税服务厅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办理全部业务。
目前,经区国税局对内部办税流程进行了梳理,将纳税人申请的241项涉税事项前移至办税服务厅,统一交由办税服务厅窗口一次性受理,即时即办事项达174项。
“现在,我们的一个窗口就相当于一个办税服务厅。每个窗口都能够满足纳税人全部业务受理需要。”经区国税局局长时晓表示。
风险控制信息化
威海亚琳电子有限公司会计乔海娟近日发现,联系公司的税收管理员很久没来了,这是她参加工作几年来从未遇到的事。一打听才知道,经区国税局进行了改革,借助信息化技术成立了风险控制中心,每家企业每年接受国税机关的下户检查不会超过一次。
经区国税局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
经区国税局征管科科长王斌给出了答案。经区有7208户纳税人,而税收管理员只有26人,平均一个税收管理员要负责270多户纳税人,根本做不到精专; 加上税收业务复杂,过去“人包户”“人包片”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状。针对工作人员少、纳税户多、管理分散、权力职责不清等管理问题,经区国税局确定了依托信息技术,结合专业化管理,打破片区划分,开展税收风险防控的管理思路。
依托“山东国税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成立风险控制中心,是经区国税局提高税收监管的有效实践。打开王斌办公桌上的电脑,进入“山东国税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在海量数据中分析得出纳税人的投资关系、交易对象、税收指标趋势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获得上级机关推送的风险应对任务。
王斌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的预警事务,例如企业没有按时申报,在不能认定纳税人偷税漏税的情况下,他们会提醒对方自查自纠。一些较严重的情况,就被确定为风险任务,经过专业评估后,他们将通知企业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收到过税收提醒的乔海娟告诉记者,每月15日是报税最后一天,有几次报税员工作较忙,到了13、14日还没有来得及报税,就会收到国税部门发来的提醒。“我们看到后,立即去申报,这对公司降低涉税风险带来了很大帮助。同时,这是对纳税人的信任,我们更要对申报的真实性负责。”乔海娟说。
“风险防控系统应用后,我们税收管理员有了高效运转的信息技术平台。只要抓住关键异常变动指标,层层分析,就很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并为针对性纳税评估提供线索。”经区国税局税收管理员庄松说。
“税收管理中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靠人盯户显然是不可能盯得住的。”时晓介绍,经区国税局在进一步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突出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审核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强化事中、事后风险控管,形成更加公平、更具效率的治税环境。
(11月22日 《威海日报》第1版)
(工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