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完成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5&A=3&rec=17&run=13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建成经济文化强市、率先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总体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生建设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新泰在全省、全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85.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达42189元,比2005年增长102.1%,年均增长15.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74.5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2%;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是2005年的3.0倍,年均增长24.4%。境内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7%,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全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6:58.2:34.2,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3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日趋巩固,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产量稳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跨越式提高。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4.2万亩,比2005年增加3.2万亩;粮食单产达465公斤/亩,增加48公斤/亩;粮食总产量达48.5万吨,增加6.4万吨。畜牧业较快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2010年末,全市猪、牛、羊存栏总量分别达到55.2万头、5.7万头和35.5万只;奶类产量9.5万吨,比2005年增加4.4万吨;肉类产量达到13.5万吨,禽蛋产量4.0万吨。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全市2010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0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26万千瓦;联合收割机1800台,增加518台。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完全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邮、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

【工业经济优化提升,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稳步推进高端高效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主导产业培植取得明显成效,煤电化、矿山机械、输变电设备、汽拖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膨胀、档次提升,以多晶硅为代表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发挥主拉动作用。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8家,比2005年多112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56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83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92家和94家。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44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1%,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1246.8亿元、113.5亿元、18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0%、33.6%和30.1%。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7%,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工业持续较快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快速发展,贡献不断增强】

改造提升商贸流通设施,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银座商城等现代商贸设施,加快实施莲花山景区开发,新引进设立4家县级金融机构。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占GDP比重逐年提升。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9.9亿元,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21.1%,高于GDP年均增速5.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3.9%上升至2010年的34.2%,提高10.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提高,税收贡献增强,吸纳人员增加。2010年,服务业投资完成130.2亿元,同比增长37.4%,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为43.2%,比2005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为26.3%,比2005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39.8%,比2005年增加近4万人,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集中在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十一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45亿元, 比“十五”增长2.3倍。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62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7个。瑞阳多晶硅、乾元不锈钢、泰丰钢业、润通机械、万兴农牧、东平铁路等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山东联合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良达防爆电机、中心商务区、岳华能源物流、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综合病房楼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增添了发展后劲。

【消费日趋活跃,城乡市场繁荣】

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居民住房、汽车销售、数码产品、新型家电、现代家具及装饰材料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0.4%。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餐饮环境的改善,居民在外就餐的机会明显增多。居民消费趋于商品丰、环境优、服务好的消费场所,促进了全市商贸、餐饮、物流等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家电、摩托车、汽车、太阳能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下乡政策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2010年,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5.9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9%,农村市场所占比重达43.1%。

【财政收入取得新跨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财政收入屡创新高,地方财力逐步增强。2006~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先后突破20亿元、30亿元大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70.2%提升到2010年的72.2%。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有力支持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业发展令人瞩目,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筹规划,优先发展。2010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3036公里,是2005年的1.4倍。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75516辆,是2005年的16.1倍。货运周转量25.5亿吨公里,是2005年的5.1倍。客运周转量11.4亿人公里,是2005年的3.0倍。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业务逐步扩展,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并建成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通讯传输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末,实现邮电业务总量7.1亿元,比2005年增长86.8%。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房地产业已从单纯的住宅开发转向多种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10.6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商品房销售面积45.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1.6万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长4.5倍和6.9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以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启动实施青云城区东部新区、南部片区和新汶城区开发,完成东湖路、新都路、莲花路、青龙路东延等道路骨干工程,城市框架拉大。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1%,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80.3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101.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末的41.5%提高到2010年末的4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8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3.9平方米;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末的56.4%提高到2010年末的85.4%。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健全,民生状况稳步改善。新增就业再就业11.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各项社会保险扩面12.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由2005年的70.67%提高到2010年的99.9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91元,分别是2005年的2.0倍和1.9倍。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由2005年的85.5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73.8亿元。2010年,城镇住户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2辆,移动电话212部,家用电脑86台,洗衣机98台,空调器58台;农村住户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06辆,移动电话137部,电视机149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7.0平方米。

科技实力不断壮大。累计创获重要科技成果192项,专利授权量达到1152件,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山东名牌17个、著名商标17个。


文教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末,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7768人;普通中学37所,在校学生55409人;小学171所,在校学生9936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成人教育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在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就。有线电视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75%。


体育事业不断突破。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业余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开放式体育公园,成功承办全国竞走锦标赛、世界象棋锦标赛等赛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新泰籍运动员夺得泰安市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富民惠民为根本,以创优环境和干部队伍为保障,突出项目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再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辉煌。

精神文明建设

2006
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城(文明城市、平安城市、卫生城市)联创”活动,确定为民所办的46件实事,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居住环境、村风民风等有了明显改观。深入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生态村镇建设,重点对20个乡镇街道驻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示范村、试点村和蒙馆路、济新路沿线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整治,全力打造百公里文明、卫生、平安、绿色生态长廊。在6月召开的泰安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会上,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深入开展以文明用语、文明承诺、文明服务、文明校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在岗”活动,结合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市掀起学习“八荣八耻”,争当“文明在岗”先进单位、争做文明市民的热潮,引导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建文明和谐新泰。全市新增省级文明机关1个、文明单位1个、文明社区2个、文明村2个,新增泰安市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荣誉24个。

2007

继续深化“三城(文明城市、平安城市、卫生城市)联创”活动,实行部门联动、城乡联动,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开展城乡文明创建活动。在城区继续开展“文明在岗”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倡导新生活、树立新风尚、争做新农民”活动。全市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单位20个、泰安级94个、新泰级301个。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创建领域、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新品牌。4月份,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文明携手同行”系列活动,组织31个省级以上文明荣誉单位与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对共建,取得明显成效。7月份,成立全国首家文明和谐促进会,并积极创新运作模式,发挥各会员单位的主体作用,重点开展以“建文明城市、展新泰风采”为主题的文明用语、文明建设创意(建议)征集及展示活动,以“关爱他人、扶危济困”为主题的“爱心春雨”行动,以“共建和谐、共享文明”为主题的星级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以打造“文明生活、文明新风、文明素质”为主题的“富民书屋”建设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8

组织“城乡文明携手同行”系列活动。全市31个省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机关、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结对共建,实施农村“三清、四改、五通、六化” (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宽带网,村庄绿化、村道硬化、村街亮化、庭院美化、饮水标准化、能源清洁化)工程,建设“农村富民书屋”、“农村文明长廊”、“青年文明一条街”和“巾帼文明示范基地”。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工作者为石莱镇群众送去文艺节目和便民优质服务,为石莱镇敬老院、希望小学、春蕾女童送去价值8万元的棉衣、体育器材和学习用品。拓展精神文明创建领域。实施环境面貌改造工程,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

在狠抓城区“亮、绿、美、净”的同时,精心打造“两城两线”
(新泰、新汶城区,蒙馆路、济新路)
百公里文明长廊。
实施社会环境优化工程,
坚决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

发挥文明和谐促进会各会员单位的主体作用,开展以“建文明城市、展新泰风采”为主题的文明用语、文明建设创意(建议)征集及展示活动,以“关爱他人、扶危济困”为主题的“爱心春雨”行动,以“共建和谐、共享文明”为主题的星级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以打造“文明生活、文明新风、文明素质”为主题的“富民书屋”建设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村、文明镇、文明社区25个;泰安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村、文明镇、文明社区108个;新泰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村、文明镇292个。

2009
年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的思想道德内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选出,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先模人物的道德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基层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认真组织省、泰安市道德模范推选工作,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泰丰矿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吴元锋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刘晓光、刘杜镇王龙兰被评为泰安市道德模范。通过道德模范的推选,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文明在岗”、“文明和谐幸福家庭”、“文明卫生乡镇街道、单位、社区、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继续深化文明创建,全面推动“文明新泰”建设。加强文明社区创建,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评选“星级文明社区”、“绿色社区”,深入开展文明院落、文明楼道、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不断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和小区的文明程度。全市共评定出三星级文明社区20个,四星级文明社区9个,五星级文明社区6个,星级文明社区的评比,有力地推进了社区建设和全市的文明创建工作。加大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力度。在全市61个行业中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评比,在窗口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争创文明窗口,争当岗位标兵”活动,通过组织不定期的检查、暗访,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推动行业服务质量和文明创建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各级文明单位的评选、检查和管理,强化社会监督和动态考核,不断提高创建质量。2009年度新推荐省级文明单位(乡镇、社区)5个,泰安级文明单位(村镇、社区、机关)20个。着力优化社会环境,继续深化文明信用环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经营区”、“文明集贸市场”、“文明工地”等创建活动,树立一批行业诚信典型,树立诚信经营的良好品牌和市场形象。深化交通系统创优夺杯竞赛活动,有效改善城乡交通秩序。印发《关于在全市集中开展清理取缔封建迷信行动月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清理取缔封建迷信联合行动,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泰安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大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继续开展“城乡文明共建”,积极推动省、泰安市文明单位和新泰市31个省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机关、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与新农村重点村结对共建,积极开展以传播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农村富民书屋”、“农村文明长廊”、“青年文明一条街”和“巾帼文明示范基地”建设范围,共建文明和谐示范村。继续开展文明和谐村镇、文明生态村、文明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实施“绿色小康镇、绿色小康村”创建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任务,积极探索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学习桓台县乡村少年宫经验做法,确定东都镇等三个乡镇作为试点,建设乡村少年宫,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学习活动场所。东都镇400平方米的乡村少年宫已落成并投入使用,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经验。在全市中小学中成立小记者团,通过组织新闻学习培训和丰富多彩的采访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和社会感知力,促进健康成长。

2010
年开展市民礼仪教育,编印发放“树文明新风、过祥和春节”倡议书10000余份;积极推动文明礼仪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组织开展公益志愿者行动,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新闻媒体开办栏目等形式,大力普及社会礼仪、职业礼仪、生活礼仪等礼仪知识,倡导文明行为,努力让文明礼仪、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干部群众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抓好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长学校、科普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和社区共建基地建设,加大“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开展 “优秀童谣传唱”、“诵读经典、爱我中华”等活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文明社区创建有了新突破。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巩固“星级文明”社区成果,全面开展现有小区的星级文明社区创建。继续开展以文化、法律、卫生、科技、国防为内容的“五进社区”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文明村镇创建有新起色。在全市深入开展第三批“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刘杜镇东赵村等3个村与山东盛泉等3个单位结对共建,协调共建单位提供财物100余万元。文明单位创建得到加强。认真做好省、市、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的评选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创建工作,不断扩大创建面。进一步加强文明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创建机制,定期对各级文明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和复评。新报省级文明单位5家、市级文明单位30家。进一步巩固“星级文明”社区成果,全面开展星级文明社区创建。深入开展第三批“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切实抓紧抓好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文明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创建机制,为创建第三届全省文明城市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