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5&A=1&rec=597&run=13

收入 15年来, 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供电、
煤气、邮政电讯、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
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消费内容日趋多样化,消费质量逐年提高。
1986~1990年,城区居民收入进入稳步提高阶段。期间,按所有制性质、行业分,
城区居民收入开始出现差别,除工资性收入外,开始出现其他劳动收入和财产性
收入。随后,国家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
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此后,企业职工工资调整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
整脱钩,逐步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工资增长速度由本企业依据经济效
益高低自主确定。同时,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在进一步体现权利与责任结合的前提下,保障了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正常发
放。1991~200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城市改革的深
度、广度和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城区居民收入进一步增长。期间,通过新的财
政体制改革,以及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
经济等,一方面城区居民收入总体增长加快,且个体劳动收入及工资收入外的其
他劳动收入、财产收益明显增多;另一方面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特
别是下岗职工收入下降。1992年末,全部职工人数190915人,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为54594.3万元, 职工年平均工资2910元。1993年,机关工作人员实行职级工资
制, 事业单位分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3种类型,实行分类管理。1994
年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国家连续几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
标准及档案工资。 1997年末, 全部职工人数191104人, 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为124299.8万元, 职工年平均工资4235元。 2000年末,全部职工人数140207人,
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102000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7127元。
消费 15年来, 市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生产自给有
余,为改善城区居民生活、提高消费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供销、商业流通体制
进行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1986~1990年,各级连续几次为职
工增加工资,为城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食品消费中副食品的消费量
进一步增大;衣着消费猛增,改变了颜色单调、款式单一、质地差的状况;彩电、
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庭日用耐用消费品大量增加;文化娱乐用品消费被提上
日程;家庭装修从无到有;学生学杂费支出增加较快。1991~1995年,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副产品供应量进一步增加,品质进一步提高。商品
流通体制趋于完善,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及副食品价格,商业网络更加健全,
相继建成一批商贸市场,市场价格机制基本形成。这一阶段,食品消费中肉、蛋、
奶、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幅较大;衣着消费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开始追求美观、
舒适、新潮;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日用耐用消费品继续保持较大增幅,文化
娱乐耐用消费品支出进一步增加;教育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居住支出随着教育
体制、医药卫生体制、住房制度改革,增长迅猛;随着交通及通讯条件的极大改
善,城区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迅速增加。1996~200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买方市场形成,加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连续几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以及城区居民基
于未来住房、养老、医疗、教育支出的心理预期,在即期消费热点不突出的情况
下,仍然保持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一阶段,城区居民的饮食消费在平稳增长的同
时,更加注重营养、讲究科学,以奶及奶制品的消费支出增长为最快;衣着支出
保持平稳;随着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用于这些方面
的支出增幅较大;随着交通及通讯业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用于交通、通讯
及文化娱乐的支出增速较快;家用电器进入更新换代期。2000年,城镇居民总消
费为151654万元,其中商业性消费118261万元,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15866万元,
住房及水电消费175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