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东平县早期党的建设和革命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9&rec=7&run=13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境内北部多山丘,中南部为平原,西部为东平湖区。抗日战争前,面积1140平方公里,41.37万人。全县34.8%的土地被占总人口3.5%的地主占有。人民群众饱受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和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再加上黄河失修,水患频仍,自然灾害严重,使人民群众终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曙光与希望——抗日战争前东平党组织的创建

中共东平县的党组织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诞生的,东平县是鲁西南党的组织活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东平大地上不时受到“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民群众向往革命求生存的愿望不断高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部分青年学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南京请愿”活动。1933年8月,东平八区寿张集村青年学生高明宇,在省立第四乡师(兖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来东平西部地区开辟党的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8月,经赵健民介绍,东平八区张官屯青年学生董临仪在省立济南第一乡师入党。而后,董临仪根据赵健民的指示,在东平西部地区开展建党工作。同年秋、冬,董临仪先后介绍其妹董文华、八区彭村进步青年王伯谋入党。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县进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及农民,开始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进行抵制日货斗争,不断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一批有志青年弃笔投戎,献身革命工作,有的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董临仪以中共山东省委鲁西巡视员的身份,到东平西部地区活动,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1月,董临仪经过对七区东王庄村进步青年王晓农培养教育后发展其入党。5月,董临仪到济宁“山东省立八校师范学生乡村服务训练处”活动,发展在该处参加集训的曲阜师范(省立二师)学生万里为共产党员。7月,万里于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董临仪委派,回东平发展党的组织。在七区田大店完小任教,开始了以教学为掩护,秘密从事建党的工作。从此,他以坚定的信念,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他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教育。7月,万里与校长田子珍一起,发动进步师生成立“读书会”,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出墙报创办《学习园地》,演唱进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万里艰苦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偏僻的田大店完小校园逐渐充满生机,许多追求真理、渴望进步的师生开始向党靠拢。
同月,赵健民以山东救国总会负责人的身份,到东平巡查工作。在九区戴庙小学,董临仪召集进步教师、爱国人士会议,向赵健民汇报这一带党的活动情况,赵健民作了重要讲话。会后研究决定,由董临仪负责,发展戴庙小学教师蒋典印(七区解庄人)、爱国进步人士耿忠诚(学校管理员)、谌祖江(九区戴庙村人)为中共党员,并为任教北刘庄小学的高明宇重新办理入党手续。9月,在董临仪的组织领导下,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建立东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戴庙支部,高明宇任书记,蒋典印任副书记。该支部直接与董临仪联系,直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戴庙党支部建立后,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及抗日主张,积极发展进步知识分子及爱国人士入党,壮大党组织。不久,董临仪、蒋典印介绍七区解庄小学教师杨海岩入党;谌祖江介绍其弟谌祖文入党;杨海岩介绍其邻居杨启贤入党后,杨启贤又介绍七区任庄村进步青年任有刚入党,党的队伍在七、八、九区迅速发展起来。是年初冬,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董临仪决定在解庄小学设立党的地下联络站,杨海岩、王晓农负责联络站工作,担负起收发党的文件,护送过往地下工作者的任务。
同期,万里在田大店小学开展的建党工作非常活跃,预选培养多名进步青年为发展对象。1937年春,董临仪、万里等开始到东平县城内活动,在进步教师、青年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培养积极分子。其间,万里先后介绍田子珍(七区田大店村人)、张绍虞(八区程垓村人)、展玉璋(即展庆琨二区西村人)王端甫(七区王口人)、高思亮(八区寿张集村人)、夏环吾(四区林马庄人)、解抑峰(七区解庄人)、刘灿军(四区林马庄人)等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田大店小学党支部建立,田子珍任书记。这时,除一名体育教师外,该校教师都成为中共党员。田大店小学成为党的秘密活动点,董临仪、万里等经常在此研究发展党员及党员活动等问题。至“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全县中共党员发展到24人,成为撒播在东平大地上的24颗火种。这时,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影响不断扩大,东平的党组织有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此,苦难的东平大地,迎来革命的曙光,共产党给人民带来了希望。

二、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中共东平县工委的建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东平,正是学校暑假期间,国民党县政府教育科在县城内举办全县教师训练班。董临仪、万里等中共党员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政策,动员民众抗日救亡。经秘密联络和发动,全县教师一致响应集资在城内开办新文化书店的倡议。8月,书店在署前街路西开张营业。于林甫、强仁普任董事长,刘伯羽任经理。书店不断购入进步书籍和刊物,及时提供给学校进步师生,成为我党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年秋,洪水泛滥,东平县城与湖西七、八、九三个区(的)道路阻塞,党的组织发展工作转移至县城和湖东地区。万里留在县城,积极物色和培养发展党员。他先介绍城内书院小学教师强仁普入党,后又介绍城内西菜园小学分校马公祠小学教导主任于林甫及尚庄完小教师孟子明(新湖镇后泊村人)入党。同期,杜子俭、吴鸣远等一批知识分子先后在这里入党。9月,中共山东省委派董临仪、蒋典印到国民党石友三部队,高明宇到陈玉镜部队做兵运工作,万里则为建立中共东平党组织而奔忙。共产党员展庆琨、侯允贤赴延安学习。10月,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成立中共东平县工委。在万里家中召开县工委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万里任书记,于林甫任组织委员,孟子明任宣传委员。会议决定: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全民抗战;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发动抗日武装。东平县第一个县级中共组织正式成立,县工委第一次会议正确提出当时党的任务,这在东平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时万里年仅21岁。县工委的建立,使东平县有了统一、坚强的领导机构,从而使抗日救国的群众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12月25日,日军飞机轰炸东平城,县工委号召工农群众和学生组织起来,向日军讨还血债。当月,又组织一批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去延安。行至济宁,万里向鲁西南工委作了汇报。根据鲁西南工委指示:杨海岩、王晓农、万丹如(女)、侯敦、陈玉坤(女)、于志坚(女)、于志强(女)、于志刚(女)、李炜、戈新(女)、孙哲11人去延安学习。万里、于林甫回东平坚持抗日斗争。
1938年1月,东平县工委在马公祠小学召开工作会议,鉴于县工委宣传委员孟子明已调单县县委工作,决定增补强仁普为宣传委员,田子珍为委员。此时,日寇疯狂南进,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东平县政府县长孙永汉弃职逃走,各区区长也纷纷躲避。在紧急关头,县工委在县城内召开大会,强仁普作“抗日救亡、匹夫有责”的讲演,唤起民众,投入抗战。
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已进犯至鲁北,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在全省各地组织抗日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并派干部分赴各地发动群众。万里与受鲁西南工委派遣到汶上县开展工作的共产党员刘星一起,在东平七、八区及汶上部分地区发动群众,进行建立抗日武装的宣传鼓动和举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938年2月5日,万里在七、八区组织发动进步师生及青年农民30余人,到汶上县七区申垓村(现属梁山县)附近的永安寺,同刘星、陈伯衡在汶上发动的100多人,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即“永安寺起义”,成立了“东(平)汶(上)人民抗日自卫队”。为了加强这支部队党的建设,中共东平县工委派共产党员杜子俭负责建党工作,这支抗日武装直接在东平县工委书记万里领导下进行抗日活动。与此同时,县工委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部分共产党员、进步知识分子应聘或考入国民党县政府的政训处,以政训员的合法身份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唤起民众,使全县国共两党合作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创建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和武装力量的建立是关键。1938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县工委打破在发展党员中的关门主义,加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把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员及“农民福利会”会员吸收入党。全县党员发展到200人,建立党支部18个。至此,东平县委党的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此间,由于对敌斗争形势复杂严酷,通讯联络受阻,一段时间,县工委与鲁西南工委失掉联系。4月,万里到聊城,找到鲁西北中共负责人徐运北,从此,东平县工委与鲁西北特委接上关系。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率干部约50人来山东,路经东平并停留3日。10日,郭洪涛一行来到二区黄花园村,派联络员与县工委联系,联络员在苇子河村“元昌号”杂货铺同李斐卿、强子正接上关系;强子正找到万里,两人同去黄花园村。见面后,万里安排他们住在三区宿城。郭洪涛要求县工委巩固扩大党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加强武装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地下交通站,加强通信联系。郭洪涛决定成立泰西特别委员会,董君毅(段君毅)任书记,孙光组织部部长,万里任宣传部部长,但要他暂留县里主持工委工作。县工委一面按照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敦促国民党东平县政府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一面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建立“民先”和“农民福利会”等。东平县城、七区田大店一带,五区苇子河一带,三区清水坦,八区寿张集等村镇先后发展“民先”队员100余人,建立“民先”小组10余个,“农民福利会”也相继成立,会员达500人。这些“民先”队员、“农民福利会”会员,都积极投入抗战行列。县工委还把一些进步爱国人士组织起来,成立“抗日救亡协会”,发展会员150人,共产党员强仁普任会长。协会创办《抗日救亡周报》,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为唤起东平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底,经万里作工作,共产党员阎士元、爱国人士杨静斋说服教育国民党民团头子林承彦,林承彦、阎士元从国民党民团中拉出一部分武装成立湖西游击大队,万里派强仁普任该大队政治处主任,对战士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把这支武装改造成党的抗日部队。
1938年8月17日,东平县城沦陷。日军铁蹄的践踏激起东平人民反抗的怒火。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和泰西特委要求,万里、强仁普从东平湖西回到六区,在开明乡绅刘凤瑞家中,万里向强仁普交待工作后赴泰西特委工作。强仁普任县工委书记。此后,强仁普、赵效三等人完成对国民党五区区队的改造工作,建立东平县五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这些抗日武装直接在中共东平县工委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有力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渐树立起来,广大人民群众战胜日本侵略军的信心日益坚定。县工委还认真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进步爱国人士,杨静斋、郭复先、戴泮洲、赵锡纲、陆占武、孙亚诚等东平县国民党上层人物、开明士绅都积极参加或帮助抗日。从此,东平县的党组织扎根于广大农村和人民群众之中,成为东平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强核心。

三、军地互助,共创辉煌——党组织的成长壮大

1938年12月,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县工委书记强仁普调泰西特委工作。中共泰西特委在平阴县半边井召开会议,决定刘仲羽任中共东平县委(中共东平县工委改称)书记,特委组织部部长孙光在二区西沟流村(特委驻地)召开的县委会议上宣布,强子正为组织部部长,赵瑞甫为宣传部部长,李晓村为武装部部长,刘国华为青年部部长。县委的中心任务是继续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宣传党的主张,动员和组织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东平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挺进泰西,师部及部分主力部队进驻东平东北部山区常庄一带。一一五师活跃在东平一带,大大改变了敌我斗争的态势和力量对比。为了迅速打开局面,一一五师部队同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一团紧密配合,在五区后围村、郑海村,四区香山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东平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东平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3月20日,泰西特委在东平四区常庄组织召开了泰西党的抗日活动积极分子会议。会上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北方局关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这次会议为东平县委指明了方向。会议期间,还召开了部队官兵与附近党员群众参加的,庆祝香山战斗胜利的万人大会。4月,一一五师民运部协助县委组建了全县第一个区委——五区区委,县委委员刘国华任书记。接着,县委的同志和一一五师民运部工作队配合分赴各区,深入农村开展各项工作。
1939年5月初,日军从泰安、肥城、东平、汶上、宁阳等17个城镇,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分9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1939年5月11日拂晓,日伪军在炮火掩护下向肥城陆房发起进攻,八路军被围部队沉着应战,打退日伪军数次冲击,坚守了阵地。1939年5月11日22时许,八路军被围部队分路实施突围,至12日拂晓,顺利地突出了日伪军包围圈。此次战斗,日伪军伤亡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围歼八路军的企图完全失败。5月12日,陆房突围部队,包括东进支队、津浦支队、六支队各一部及鲁西区党委、泰西地委机关部分人员,在东平县四区无盐村胜利会师,并在东平进行短期休整。期间,帮助东平县委把各种组织的建设工作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创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是根本。8月,一一五师主力一部取得梁山战斗的胜利后,第三次进入东平境内活动。9月27日,东平县委在三区尚庄召开各界人士代表大会,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选出赵瑞甫任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打开东平抗战工作局面的有利形势下,东平县委胜利完成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八个区的区委(一区为敌占区)、区动委会、区公所、区队、部分区、乡村的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队等组织的建设工作,不断把全县广大农村建成抗日根据地。10月,为了加强对湖西七、八、九区的领导,东平县委在安山镇设办事处,戴泮洲任主任,林茵如任秘书。11月,县委派组织部部长夏天任为驻湖西党代表。是月,东平县委在二区西沟流村召开各区动委会会议,成立东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刘仲羽任主任,孙亚诚任副主任。东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到安山镇正式办公。县委在抓好区、乡、村的党、政、军民运、群众组织的同时,把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在农村展开,大批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党支部,不断加强组织管理和思想建设工作,党员素质得到提高,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五区苇子河村,三区驻驾村、清水坦村,四区徐坦村,二区西沟流等村党支部都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许多优秀共产党员顽强地成长起来。是年秋天,县委组织在五区龙崮村举办了抗日村长、自卫队长训练班。加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和持久战教育。在训练班上还发展了一批党员。年底,全县党员700多人。自此,全县建党、建军、建政、统战及民运等各项工作都取得重大进展,轰轰烈烈的宣传抗日,组织抗日的群众运动高潮逐渐形成。

四、血与火的考验——走向胜利

1940年春,占据东平城的日军加紧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并在主要交通线上及主要村镇安设据点,国民党反动分子也极力拉拢收买我抗日武装,制造各种摩擦,东平抗日斗争形势向不利于我党发展的方面转化。面对现实,中共东平县委及时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民族气节教育和战争形势教育,使党员坚定立场,增强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树立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在抗日反顽反摩擦斗争中,在减租减息和“红五月”借粮运动中,共产党员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4月15日,鲁西各界在九区戴庙召开代表大会,原鲁西北、泰西两行政委员会合并,成立鲁西行政主任公署,选举肖华为主任,段君毅为副主任。下设泰西、运东、运西、鲁西北4个专署。从此,统一了对鲁西各县抗日政权的领导。鲁西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后暂驻戴庙。东平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一块比较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鲁西军区在九区金山、北郭楼分别建立兵工厂和被服厂,在八区设后方医院,师集设鲁西日报社,周楼设鲁西银行。同期,鲁西票在市场流通使用。
1941年至1943年是东平党和人民经历的最残酷最艰难的时期,盘踞东平城的日军逐步控制了我抗日革命根据地,日伪军接连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频繁进行“清剿”、“扫荡”。日军豢养扶持的伪区、乡政权,也为虎作伥,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捣乱和暗杀,袭扰我抗日根据地,东平县委及各级党组织的活动完全转入地下,进行隐蔽斗争。至1943年底,全县党员减少到500余人。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东平党组织面临严峻的考验,革命力量受到很大损失。很多优秀党员、革命干部被杀害。县委书记刘仲羽、县长崔宜平和三区区长李耀珍、二区区长侯馨斋等县区领导同志,先后壮烈殉国。但也有些人在抗日高潮中参加了革命队伍,后来经不起敌人的威胁引诱,叛变投敌,出卖组织,危害人民。如五区组织委员韩德林、一区区委书记徐家德先后投敌,参加了剿共队,领着汉奸队到处抓人。五区仅因韩德林出卖而被捕的党员、积极分子就有108人,其中有64人倾家荡产花钱赎出生命,有41人被解往济南、东北和日本,有3人丧生。三区被徐家德招供被捕的党员、干部43人,使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
在极端严峻的斗争形势下,东平县委一班人仍是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他们没有离开东平的土地和人民,在县委书记王贺成(邵汝群)的带领下,秘密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面对复杂残酷的现实,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县委以一方面稳定党员群众情绪,一方面采取暂时回避的办法,把部分县区干部带到昆山进行休整。大扫荡过后,县区干部陆续回县坚持地下隐蔽斗争。他们走村串户,接通一些老关系,发展新关系,发动群众实行空舍清野,隐蔽物资,领导民兵割断电话线,贴标语,惩治汉奸,他们又顽强地在农村扎下根来。东平县委为恢复党组织,重建根据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至1943年底,各区党组织及政权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东平的党和人民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重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再次开创出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1944年1月至1945年5月,是东平党和人民进行反攻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县委及时组织力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前景,号召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迎接胜利的到来。在党内抓紧时机进行整风和形势教育,通过各种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其政策观念。在干部考察和党员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区、乡、村的政权及群众组织的建设工作。县委还把敌伪工作列入重要日程,集中精力向敌伪展开政治攻势,通过喊话、个别谈话、内线鼓动等形式分化瓦解敌人。全县人民的抗战热潮再次掀起,抗日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党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这一时期,全县党员达700人,建立党支部83个。同年5月,冀鲁豫军区第八分区主力部队组织东平战役,县委组织武装民兵及民工积极配合作战,一举夺取了东平战役的胜利,使沉沦7年之久的东平重新见到光明。
东平县的党组织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历经风雨,愈战愈强,她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不断地总结教训,终于成长为一支坚强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平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跨入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时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王圣雨
(本文载自2016年二期《泰汶春秋》,作者系东平县党史史志办公室主任)